一五二、晦庵不知知尼庵
大宋寶慶元年五月,原京湖制置使趙方之子趙範被任命爲揚州知府,他的弟弟現任廬州通判的趙葵被拔擢爲權淮東制置使。曾在兩次金軍南侵之時表現殊衆的杜杲,被越級拔擢爲權知濠州。而鎮江知府、曾經是史黨一員的趙善湘,則被任爲權淮西制置使。
這一連串的提拔任命,朝野內外都是驚訝不已。
李全兵犯揚州,趙範、趙葵名將之後,前去應敵,雖說資歷尚淺些,倒也無人質喙,杜杲在淮西制置使幕中時,頗有建樹,越級提拔,這倒無可非議,但趙善湘被拔擢爲權淮西制置使,則頗讓人驚訝了。
趙與莒有趙與莒的考量,李全得知史彌遠倒臺,以密詔討史黨爲名誅殺許國,消失傳於各處,地方上原被趙與莒“餘黨不究”的詔書安撫下來的史彌遠勢力,必不自安。或許李全正是想用這種手段,來擾亂大宋,以達到乘虛而入的目的。將既是史黨同時又是宗室的趙善湘升任爲權淮西制置使,這不僅僅是對原史黨的一個安撫,同時也是對李全所謂“密旨”之事是一個無聲的否認。
李全之所以會打著有密旨的幌子,恐怕其中頗有試探新自親政的天子手腕如何之意。若是趙與莒應對不當,他便會效法董卓,率軍入京,另立天子。相反,若是應對得當,則會偃旗息鼓,向朝廷索要錢糧地盤,然後等待下一次時機。
這也是此前李全應付史彌遠獲取的心得,他知道朝廷對他這樣的歸將不放心,而且從許國處搜來的史彌遠密信,也有要圖謀他的內容。但他並不怕,在他想來,只要手中握著這數十萬軍民,朝廷便不得不安撫於他。
可是這次他錯了,趙與莒根本不準備與他虛與委蛇,他對趙與莒。已經沒有任何作用。若是他能控制野心,或者將個人私慾用在經略金國、胡人上。趙與莒還可以暫時容忍他。但他卻做出如此之事。
事實上,在原本的歷史中,李全發動楚州之變原因有三,一是自家野心膨脹,二是許國驕橫,企圖圖謀於他,三是許國剋扣他的糧賞。而現在由於流求的支持,他在糧食上根本沒有問題。故此元月時許國剋扣糧賞,他未曾兵變。如今他兵變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個人的野心。
這一連串任命中,沒有任何對李全安撫地內容,當李全派在臨安地眼線將消息傳回去時,李全勃然大怒。
“天子年幼,怎知軍國大事,此必宣繒、薛極之流指使。本總管意欲提兵南下,誅奸佞。清君側。”他斷然對部將道。
在李全考慮之中,他手握百戰之兵,楚州一戰,淮東十二萬宋軍潰散,攻克揚州之後,江北再無可抵擋他的力量。$另外,他地水師也可以順海南下,奪取長江天險。到那時臨安便是熟透了地果子。只待他去伸手摘取。至於其餘各處軍州,離著臨安較遠。根本救援不急,那時他再行廢立,扶個傀儡出來,便可從偏於一隅的總管,成爲入主中樞的權臣。
不知爲何,他又想起楊妙真來,這些年流求與他往來密切,雖然中間也有過波折,但雙方並未撕破臉。他每隔兩三個月,便可以得到侄子李銳寄來的信件,信上只是問安,對於流求情形,幾乎隻字未提。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李全也從李銳信中發現了一些東西,比如說流求紀律極強,有什麼“保密原則”。又比如說李銳信中文字越發的自信、獨立了,最初時還有學好本領,回去爲叔父效力之語,但這三四年來,其中不但不再有這般字句,反而多是勸告李全,應安撫黎庶善待百姓,推廣教化以正夏夷。總之一大堆讓李全看得並不開心的東西,他也曾回信訓斥,每一訓斥,李銳再回信便會晚上一段時間。
因爲自家基業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的緣故,李全幾次考慮要將李銳接回來,在給李銳的信中,也多次提及,但李銳回信卻很是斬釘截鐵,說是未建功業,無面目見叔父。這讓李全也有些好奇,那流求不過是海外一大島,能有什麼功業可建!
他懷疑乃是流求扣留了李銳爲人質,只不過想想又覺不對,李銳是他親侄不假,卻不是他親子。自他位高權重以來,妻妾討了十個八個,如今早已是兒女環繞,這個侄子,已不是很放在心上。若不是念及與大哥地兄弟情誼,只怕連信件都會中斷了。
然而,就在李全增兵南下之時,令他意思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五月底,忠義軍統制彭義斌也揮師南下,名義上增援於他,實際上卻乘機奪了李全以爲基業的青州,李全大怒。回兵與彭義斌交戰,卻被彭義斌大破,部屬大半投降,李全只得退往楚州,與劉慶福合兵。
寶慶元年七月底,彭義斌、趙善湘、趙葵合兵攻楚州,李全被再次擊敗,只得棄城北走,所部大多投降,他只帶著親信數十人,晝伏夜出,北投胡人。曾經橫行京東一時的李全,逃命時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直到抵達河北境來,他纔想明白自家敗在何處。
按下李全不表,且說一干太學生,他們隨韓平一起,乘著流求使船,在大宋寶慶元年五月十二日抵達淡水,甫一臨港,便看到讓他們吃驚的一幕。
兩百餘名不超過十五歲的少年,在口令指揮之下,以整齊的步子,正向碼頭行來。****這些少年服飾與大宋不同,上身都是緊身窄袖豎領排扣,胸前兩腰共有四個口袋,下身則是直桶一般。全身衣衫都是那些墨色,又不知用了什麼手法,顯得棱角分明,衆太學一看上去,便覺得英武迫人。他們扎著髮髻,但是明顯髮髻顯得有些短,顯然經常清理,目光一個個都炯炯有神筆直向前的。
虞玄一見著這些少年,眼睛立刻紅了。
除了這些少年之外。還有十餘個大人。也全是一般的服飾,背後肅立。昂首挺胸。與少年不同。這些人腰間都扎著寬牛皮帶,腳下穿著牛皮靴,在船頭望向他們時,謝嶽發覺其中竟無一人搖頭接耳地。
“終和兄,這些人是……”李仕民悄悄向韓平問道。
“這些少年是淡水初等學堂學生,定是得到我們來的消息,前來歡迎的了。”韓平也是一臉肅然:“大人是我們的學兄……他們與虞元一都是一期的。”
這一路上,衆太學生也漸漸知曉。原來虞玄與官家有舊,是指他曾在官家微時開辦的義學就學過。聽得此語,他們又是一驚,虞玄善與人相處,無論何種性格者,與他交往都有如沐春風之感,雖然經義之學不算深,但見聞廣博談吐不俗,向來爲他們所敬重。他們只道天子微時家中辦的義學。出了一個虞玄便是極了不起地了,卻沒料想這裡僅與虞玄同期之人,便有十餘人之衆。
迎接之人中,李一撾那在陽光下亮得晃眼地光頭尤其引人注目。
當虞玄上岸之時,那十餘個大人在李一撾帶領下都行了過來,然後猛然立正,虞玄也是挺胸正立,雙方一語不發。都行了個奇怪地禮。
“虞元一。辛苦了!”李一撾開口笑道:“今日我將留在淡水地二期兄弟都召了來,姐妹們不好在碼頭迎你。不過也都到了議事廳。”
李一撾是二期中最先入義學者,當初在鬱樟山莊時被任命爲二期班正,雖然在二期人中,他並不是如今地位最高者,但卻是最適合不過地召集人。虞玄聽得他的話語,再也忍不住,撲上去將他抱住:“李過之,你這賊廝,這些年竟然還沒被自家放的爆仗炸死!”
“我李過之命大,自然無事!”李一撾哈哈大笑,摸著自己光頭,拍了拍虞玄肩膀:“好了,休做這般兒女之態,咱們大官人如今成了天子,你居功至偉,二期同窗,皆引以爲豪!”
“便是我們三期的,也都贊說虞元一不負主人之望,實爲我輩楷模呢!”韓平在旁笑道。他們這番話讓李仕民、趙景雲等人面面相覷,全不知所以然。虞玄抹了抹眼睛,然後哈哈笑道:“咱們以後再敘舊,先介紹這些賢士與諸位同窗,這三位是我在臨安結交的摯友,如今國子監諸生領袖。這位是李仕民,字之政,卻是極愛刨根問底的性子;這位是謝嶽,字安仁,最是豪爽,只不過你們千萬莫借錢與他,每次都是他請客別人出錢的;這位是趙景雲,字曼卿,性子剛直,若是在他面前做了不軌之事,便是天王老子也要罵上幾句!”
衆人都是抱拳寒喧,卻沒有什麼“久仰久仰”之類的虛套。虞玄又拉著李一撾等人道:“這位李一撾,字過之,來時船上跟你們說過,在耽羅島上大破高麗地便是他。這位秋爽,字風清,那些玉米土豆等物,便是他自東勝洲尋來的,這位……”
他將人一一介紹過去,李仕民、趙景雲與謝嶽卻是有幾分慚愧,虞玄介紹的他的同窗,除了李一撾與秋爽外,其餘人也各有成就,或者是處理一府民務,或者是獨當一面的大政。這些人年紀都不過是二十出頭,比起他們中最年輕的李仕民也要小些,這讓他們頗有些不自在。
至於李一撾、秋爽,揚威於域外,縱橫於他國,更是讓他們難以企及的人物了。
“我們這些人自小便跟在當今官家身邊,耳提面命之下,得有尺寸進益。諸位大才,入庠於太學,如今也算是天子門生,日後功業自不可限量。”虞玄極善揣摩人意的,故此勸慰道。
對於這些太學生而言,淡水是個極新鮮的城市。他們原本以爲這是化爲之地,應該沒有什麼規矩,卻不料流求規矩比他們去過地任何地方都要嚴格。甫一住下,先不是安排他們四處遊歷,而是每人發了一本小冊子,專門講述流求各項注意事宜。因爲來之前趙與莒便有交待,要他們注意入鄉隨俗,休要壞了天子門生和國子監的名頭,故此對學習這些注意事宜他們倒不覺得反感。
只是這規矩也特多了些。
比如說,行在大街之上,隨地吐痰與地小便,輕則服役三日,重則當衆鞭笞,這讓慣於口沫橫飛的太學諸生極是不適。
他們不知道,雖然名義上流求獻土,但淡水等諸港的管制不但沒有放鬆,反而更加嚴厲了。來自大宋的船舶,依舊只允許靠港,卻不準水員上岸,各處值守的護衛隊,也都提高了警惕。他們這一行,算是史彌遠等之外,第二批登上流求的大宋人士,史彌遠等是不太可能回大宋了,可他們還是會回去。故此,那些小冊子,幾乎就是專門爲他們所制定的。
在學了一日注意事宜之後,他們首先參觀地是淡水地學堂。見著依後世教學體制安排的教學方式,都極是吃驚,當然,他們最爲吃驚地還是淡水學童之多和待遇之厚。
這已經是寶慶元年,距離趙與莒開拓淡水至今已經是十一年了。隨著工業發展,淡水聚集的人口越發地多,而大量的人口必然導致適齡學童的增加。如今淡水初等學堂有學生一萬二千餘人,中等學堂有八百餘人。初等學堂所有學生衣食盡數免費,看了他們穿的統一制服,嘗過他們所吃的飯菜之後,謝嶽等不得不承認,便是大宋一般百姓人家,也沒有這般衣食。
李仕民與趙景雲只是讚歎流求之主目光長遠仁德寬厚,謝嶽卻覺得,這樣養出來的孩童,對於流求之主的忠誠,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不過,他們這些太學生對於初等學堂所授課程頗具微辭,因爲直到現在,初等學堂教的依舊是識字算數,除此之外只增加了一門被稱爲“德育”的課程。識字算是啓蒙,算數是爲今後進入工場作坊做準備,而德育課程,則是遴選歷朝歷代勵志、忠義事蹟,再加流求開拓與建設,特別是對比流求移民在來流求這前悽慘狀況與來流求之後幸福生活。
“爲何不以經書授之?”當見到中等學堂開設的格物、化學、生物三科之後,李仕民首先發難:“奇技淫巧之學,其有益人心哉?”
“管仲雲,倉廩實而知禮儀。若是空腹飢渴,豈有益人心哉?”一個看上去虎頭虎腦的中等學堂少年冷笑道:“格物、化學、生物,可以機械省民力,可以煉化致民富,可以生養實民倉,先生以奇技淫巧視之,豈不鄙乎?”
李仕民給噎得好一會兒沒有說出話來,過了片刻,他也冷笑道:“不過詭辯耳,你可知致知窮理之道?可知真景希乎?可知朱晦庵乎?”
“真景希我是不知,朱晦庵我也不知,只在道尼姑庵。”那少年毫不客氣地道。
李仕民立刻爲之大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