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7節 突厥走私販

?時間悄悄過去,秋高馬肥之際,莊稼收穫了,范陽節度使策劃了對契丹的戰爭。[燃^文^書庫][www].[774][buy].[com]

契丹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深遠影響的少數民族,屬東胡族系,是鮮卑的一支,4世紀中從鮮卑族中分離出來,稱爲柔然,後演變爲契丹。

這裡所說的東胡,並非僅指一個民族,而是當時人們對靠近匈奴東部各族的統稱。“契丹”本意爲鑌鐵,表示堅固。由於在以後的歲月中,契丹族建立了強大的遼國,因此的名聲遠楊,國外俄語系國家至今仍然把中國稱做“契丹”。

據記載,契丹族最早出現在公元389年。當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擊敗柔然,造成了柔然分裂。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爲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逐漸匯聚成爲以後的契丹族。

關於契丹族的起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有一帥哥騎著白馬自湟河(今內蒙西拉木倫河)而來,也就是白馬王子;一個美女騎著青牛自土河(今內蒙老哈河)而來。

美女一路短笛橫吹,一不留神讓王子看到了,於是瘋狂的追求,美女應了。兩人天地爲穹廬,不分晝夜的幹工作,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連續作戰,生了8個兒子。他們的子孫繁衍成爲8個部落,這就是所謂的契丹八部。

奚族是一個很陌生的民族,但是,我們不能因爲不熟悉而否定它的存在,毋庸置疑,它一個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在甲骨文中,奚字有時作奴隸的名稱。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即有用奚人祭祀的卜辭。奚族百姓在商代就已經成爲奴隸被役使,或被貴族們用來當做祭祀的人牲。

後來,隨著中央政府的更迭,奚族終於脫離了被宰殺的命運,獲得了自由地位,是東胡系中的一種,在五胡亂華時期的鮮卑,就是奚族一支的後裔。

唐代,奚族比較強盛,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高麗時,大酋蘇支從徵砍人有功,因此獲得了朝廷的獎勵。有唐一代,奚在人力、物力方面發展得都比較雄厚。他們的活動範圍,北面與霫族相接,南以白狼河爲限,東北與契丹相鄰,西面與突厥相連接。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契丹造反,奚族也叛,與突厥相表裡,號稱“兩蕃”。

契丹、奚族與唐朝之間,既有朝貢、入仕和貿易等政治經濟往來,也有戰爭和擄掠。

張守珪的目標很明確,攻擊的主要方向就是契丹的政治中心黑城(寧城縣甸子鎮)。只有攻克了黑城,才爲掃平契丹剷除了最大的障礙,因爲此城一破,漠南將無險可守。

大軍未動,情報先行。范陽節度使張守珪命令捉生將安祿山,立刻率領軍士,到邊境地區抓捕幾個舌頭,瞭解契丹軍情部署。

這是安祿山的第一場秀,因此,他很緊張,於是,他找到了張守珪,要求自己選擇部屬。

張守珪很奇怪,因爲從事的高風險工作,守捉營的軍士很強健,都是一等一的漢子,而且有經驗。要知道,經驗是能救命的,怎麼安祿山竟然能不滿意?

安祿山懇求說道:“大夫,因雙方互有攻守,在邊境上的契丹人很警覺,抓捕不易。卑職想帶著兄弟們到契丹境內,活捉他們的大人。漢人臉孔易於引起懷疑,因此,卑職想找幾個小時候的兄弟,一起跟著卑職冒險。”

安祿山說的是實情,邊境上的契丹軍人猶如驚弓之鳥,很少有單獨行動的,偶然抓住幾個散兵,也套不出重要的情報,深入敵後是正確的選擇。在敵人縱深活動,漢人確實不適合,然而,張守珪依然不同意安祿山使用自己人的想法,提出了一個折中的主意,說道:“幽州軍中,也有很多的突厥人,甚至契丹人。契丹人當然不適合,你可以在軍中遴選突厥軍士。”

安祿山搖頭說道:“大夫,卑職此去,是拿腦袋冒險。軍中的兄弟生疏,關鍵時刻未必拼命。而卑職要選的兄弟不一樣,他們都是卑職的生死兄弟,關鍵時刻,一個眼神就夠了。”

安祿山言辭懇切,張守珪一聽有道理,於是寫了一封軍令,給了他一些銀子,允許他返回營州,招募新兵。

不過,張守珪也信不過安祿山,嚴肅的說道:“大戰在即,七日之內必須返回,否則以逃兵論處。”

安祿山拿到了軍令,歡天喜地的往外走,心裡高興啊,張守珪智計百出,也終於受了自己的騙。

安祿山並沒有背叛的意圖,這些日子,讓他深有感觸,覺得還是在軍隊中能有出頭之日。他的心思很簡單,他在軍營這些日子,深感漢人軍士油滑,很難交往。戰鬥是要命的事情,如果手下的弟兄不和自己一條心,那麼,一旦處在危險之中,自己的小命就交代了。相比這些漢人軍士,還是自己的小夥伴保險。

安祿山回到了營州,馬上找到了自己的狐朋狗友,他的想法一說出來,當時就有人報名參軍,跟著他一起混社會。

安祿山帶著安思順等三個小夥伴,喝過了血酒,發過了有難同當的誓言,然後告別了家人,回到了軍營點了卯。

第二天一早,冒著深秋的冷風,安祿山和幾個兄弟化裝成販賣商品的客商,拿著節度使開具的路引,帶著幾匹馱馬的貨物上路了。

越過了永定河,進入了燕山山脈,燕長城橫亙在茫茫的山嶺之間,猶如一條巨龍蜿蜒到了天際。

這裡就是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所築長城遺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英雄故事化爲黃粱一夢,燕長城已經在山野中荒廢一千多年了。

據史書記載,“秦開卻胡”之後,“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安祿山跳下了戰馬,爬上了殘破的烽火臺,極目遠眺,遠處的蒙古草原撲面而來。

迤邐行進了幾天,在一座山前,一隊一百多人的契丹騎兵截住了安祿山等人的道路。

契丹騎兵穿著獸皮,頭上戴著青氈帽,手上拎著雜七雜八的兵器,一個一個就跟土匪似的。他們將安祿山等人團團圍住,閃亮的鋼刀頂在了他們的胸前。

安祿山慌忙拱手說道:“幾位軍爺,小的是營州客商,到貴地販賣貨物,都是一些粗笨的傢伙,請軍爺高擡貴手。”

安祿山一口流利的契丹話,這時候派上了用場,契丹騎兵的臉色緩和了一些,一些騎兵跳下馬,翻檢著馱馬上的貨物。

馱馬上的貨物散落一地,都是鐵鍋和鋤頭、農具之類的東西。

當時,唐朝和契丹、奚族時戰時和,說不定什麼時候翻臉。大唐朝廷爲了防止能夠製造兵器的鐵器流進敵佔區,嚴禁鐵鍋、鋤頭之類的鐵質農具進入北方。

關於中原王朝對北方民族實行鐵製品禁運,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史記》,因爲擅自將鐵器出售給友好的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大漢的官員有500多人被殺。

很久以前,中原王朝掌握了世界上最好的冶鐵技術,因此可以打造長達一米多的長刀。漢代的環首刀、唐代的橫刀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鋼刀大約只有60釐米左右,因爲他們的冶煉技術極差,再長就要折斷。

正因爲如此,北方遊牧民族渴望中原的鐵器都要瘋了。不客氣的說,在當時,走私鐵器,難度不亞於現在的超越邊境販賣毒品。

因爲唐軍的封鎖,北方鐵鍋等生活必需品奇缺,以至於牧民們只能將羊皮袋盛滿水架在火上燒水。甚至在打獵的時候,也只能使用骨頭製成的箭頭。

正因爲如此,契丹、奚族入寇,在某些方面來說,就是爲了獲得生活必需品。

不客氣的說,商品禁運,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殺手鐗。明代的土木堡之變,就是因爲明朝對蒙古實行鐵器禁運,瓦剌因此發動了進攻,導致明軍慘敗。最後,明朝不得不放開互市,允許鐵器流入北方,瓦剌獲得了生活必需品,於是對明朝臣服。

時光流轉,千年一個輪迴。現在的西方蠻夷,對我大中華實行武器禁運,是不是一個道理?想起來就生氣!

啥也別說了,眼淚“嘩嘩”的,還是我們自己不爭氣,怪不得別人。

現在看到安祿山等人帶來了如此多的鐵器,契丹騎兵的態度緩和了。

契丹民族野蠻,但野蠻的民族有質樸的遊戲法則。他們可以任意搶劫殺人,但絕不傷害爲他們帶來必需品的商人,因爲他們知道,這些商人在帶走他們財富的同時,也爲他們帶來了生活的便利和幸福。

不過,看到了如此豐富的物資,契丹騎兵的另一個疑問來了,這些人是什麼來頭,竟然能攜帶如此大宗的商品?

契丹百夫長模樣的人說道:“唐軍檢查的嚴,你們是如何將這些東西倒過來的?”

安祿山大放苦水,說道:“兄弟,說起這個,眼淚嘩嘩的。我們兄弟爲了弄兩個錢花,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半夜翻越邊境,將鐵鍋、鋤頭運到燕山藏起來,整整倒騰了好幾十天,才攢夠了這麼多。這不,我們買通了邊境士兵,說是騎著幾匹馬出來打獵,將埋在山裡的鐵器取出,運到了這裡。兄弟你看,這些鐵器都生鏽了,就是埋在土裡弄的。”

契丹百夫長翻看了一下,確實有的鐵器生鏽了,有些還帶有新鮮的泥土,就像出土文物一般。

百夫長完全相信了安祿山的鬼話,說道:“好吧,你們可以走了。”

安祿山很高興的道了謝,故意裝作笨拙的樣子爬上了馬背,回過頭來說道:“兄弟,借問一句,我們兄弟出來不容易,帶出來的東西要賣個好價錢。麻煩給指條路,最近的契丹部落在哪兒?”

百夫長沉吟了一下,說道:“這些東西很貴重,一般人也買不了這麼多。你們往北走吧,過了兩座山,有一條河谷,大賀氏酋長正在那裡準備過冬。”

當時,經過多年的發展,遙輦氏部落的酋長屈刺擔任了可汗,契丹八部已經融合,分成了兩個部落,大賀氏正是其中之一,其酋長掌管著很多兵馬,在部落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安祿山大喜過望,一疊聲的說過了謝謝,然後在契丹騎兵的注視之下,揚長而去。

第253章 陌刀軍破敵第279章 郡主成婚第191章 柘枝城第85節 庭州被圍第227章 哈德文獻俘第127章 彩雲之南的南詔第25節 輪臺大捷第178章 踉鐺入獄第78節 突騎施鐵騎第144章 波斯奴第216章 背水列陣第295章 烈士顏杲卿第30節 虯髯漢子第89章 逃出生天第282章 密詔第207章 穆斯林總督的戰爭第97節 莫賀達幹第152章 主僕相見第132章 王忠嗣拒戰第34節 奈何做賊第305節 哥舒翰出山第119章 男女私情第213章 阿萊拉第121章 交鋒第46節 有朋自遠方來第61節 席元慶第188章 烈女第50節 兄妹重逢第82節 雪夜突擊第314節 火燒叛軍第212章 同胞的出賣第126章 做死的胡人第22節 滑頭小子鄭德詮第62章 小茅屋第169章 血肉磨坊石堡城第238章 段秀實出使第70節 遊擊將軍第268章 左金吾大將軍入獄第299章 無疾而終的御駕親征第47節 死到臨頭第108節 布衣登場第307節 可恥的西原大敗第185章 面聖第186章 快意恩仇第331節 史朝義殺爹第26節 勝利者戴上了鐐銬第296節 雍丘保衛戰第29節 煙花去哪兒了第62章 小茅屋第260章 上元節第194章 和義公主第191章 柘枝城第282章 密詔第67節 有敵情第208章 拔汗那王的商隊第251章 戰前論史第174章 越過青海湖第166章 上野寺溝第3節 阿犖山第13節 波斯美女第59章 神秘的女孩第153章 阿拔斯的黑旗第143章 凱旋有罪第252章 對陣怛邏斯城下第139章 盾兵婆勒川第237章 信鴿第117章 英雄救美第276章 賄賂特使第307節 可恥的西原大敗第56章 夢斷子午谷第11節 阿爸去哪兒了第77章 紅堆拉山口第287章 陳留大屠殺第176章 攻克石堡城第124章 勒索第111節 峽谷遇險第270章 搞死吉溫第85節 庭州被圍第327節 母馬計第59章 神秘的女孩第92節 莫賀達乾的囚徒第239章 穆斯林總督的和平第204章 誰剋扣了軍餉第287章 陳留大屠殺第298節 函谷關遭遇戰第148章 卡赫塔巴第133章 吐蕃贊普嫁公主第113節 霓裳羽衣曲第262章 不請自到的安祿山第300節 城門風波第103節 討伐達奚部第32節 互市馬牙郎第186章 快意恩仇第10節 從軍第303節 英雄之死第193章 阿拉木機王子第86章 又見艾洛麗亞第55節 一路向西第152章 主僕相見
第253章 陌刀軍破敵第279章 郡主成婚第191章 柘枝城第85節 庭州被圍第227章 哈德文獻俘第127章 彩雲之南的南詔第25節 輪臺大捷第178章 踉鐺入獄第78節 突騎施鐵騎第144章 波斯奴第216章 背水列陣第295章 烈士顏杲卿第30節 虯髯漢子第89章 逃出生天第282章 密詔第207章 穆斯林總督的戰爭第97節 莫賀達幹第152章 主僕相見第132章 王忠嗣拒戰第34節 奈何做賊第305節 哥舒翰出山第119章 男女私情第213章 阿萊拉第121章 交鋒第46節 有朋自遠方來第61節 席元慶第188章 烈女第50節 兄妹重逢第82節 雪夜突擊第314節 火燒叛軍第212章 同胞的出賣第126章 做死的胡人第22節 滑頭小子鄭德詮第62章 小茅屋第169章 血肉磨坊石堡城第238章 段秀實出使第70節 遊擊將軍第268章 左金吾大將軍入獄第299章 無疾而終的御駕親征第47節 死到臨頭第108節 布衣登場第307節 可恥的西原大敗第185章 面聖第186章 快意恩仇第331節 史朝義殺爹第26節 勝利者戴上了鐐銬第296節 雍丘保衛戰第29節 煙花去哪兒了第62章 小茅屋第260章 上元節第194章 和義公主第191章 柘枝城第282章 密詔第67節 有敵情第208章 拔汗那王的商隊第251章 戰前論史第174章 越過青海湖第166章 上野寺溝第3節 阿犖山第13節 波斯美女第59章 神秘的女孩第153章 阿拔斯的黑旗第143章 凱旋有罪第252章 對陣怛邏斯城下第139章 盾兵婆勒川第237章 信鴿第117章 英雄救美第276章 賄賂特使第307節 可恥的西原大敗第56章 夢斷子午谷第11節 阿爸去哪兒了第77章 紅堆拉山口第287章 陳留大屠殺第176章 攻克石堡城第124章 勒索第111節 峽谷遇險第270章 搞死吉溫第85節 庭州被圍第327節 母馬計第59章 神秘的女孩第92節 莫賀達乾的囚徒第239章 穆斯林總督的和平第204章 誰剋扣了軍餉第287章 陳留大屠殺第298節 函谷關遭遇戰第148章 卡赫塔巴第133章 吐蕃贊普嫁公主第113節 霓裳羽衣曲第262章 不請自到的安祿山第300節 城門風波第103節 討伐達奚部第32節 互市馬牙郎第186章 快意恩仇第10節 從軍第303節 英雄之死第193章 阿拉木機王子第86章 又見艾洛麗亞第55節 一路向西第152章 主僕相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仁县| 阜城县| 萝北县| 台州市| 大新县| 会宁县| 漯河市| 南投县| 肇源县| 麻城市| 梨树县| 沐川县| 阿拉善右旗| 稷山县| 潮州市| 苗栗县| 巴马| 旌德县| 延长县| 报价| 汽车| 安国市| 休宁县| 凤城市| 图们市| 青铜峡市| 兴义市| 益阳市| 漠河县| 铁岭县| 科技| 轮台县| 什邡市| 资源县| 奉化市| 浦县| 郸城县| 健康| 英山县| 邢台市| 武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