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你退稿了我怎麼追更?
紫禁城文閣當中,朱元璋難得的沒有沉迷奏疏,或許是因爲漸漸入冬,他老朽的身體也跟著變得越來越遲緩呆滯。
自從在坐了一趟火車回來,實驗室的事情已經慢慢落實,宮裡直接委派了太監進駐科研院,但只負責審查監視,不對具體的事情進行干涉。
之後的幾天朱元璋越來越少的批閱奏書,事情多數都扔給了朱標,身體精力的衰退不容得他不接受。
因爲一開始工作的話他總是不自覺就發呆,所以現在的他更多的是做些放鬆和愉悅的事情,就比如現在他就躺在躺椅上,聽著朱標給自己讀報。
他一向重視報紙,如今關中報社劃歸禮部之後,第一期的《大明官報》樣板已經出來,第一時間就送來了朱元璋這裡過目。
相較於《關中週報》來說,官報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廣泛了,不再是僅僅侷限於關中區域,真正有了官方報紙的一點模樣。
整體聽下來,新聞的選取上南北都有,有宏觀敘事,也聚焦小民,尺度都拿捏得非常合適,之前朱元璋覺得是很不錯,士子們若是看了這份報紙,可以對大明的一些重要事情有基本的瞭解了。
當然,搞官報有好處也有壞處,那就是相較於關中週報時效性更差了,因爲範圍大了之後,獲取信息和輸出信息的週期也就拉的更長,反而不如地方性質的小報,而且搞官報之後,距離京城越是遠,其滯後性也就越高。
要想完全打破這樣現實因素的制約,只能等到哪一天電報機鼓搗出來,抹除信息的傳遞障礙,那時候纔能有真正高時效性報紙,一日一報也就有了實現的可能性。
雖然如此,也不能否認對大明人來說,有著這樣缺點的報紙依然是他們最好的信息渠道,而且因爲其全面性,更容易被廣大地區的人接受。
“父皇,近日解縉遞上了一封奏疏,是關於在大明全國分設印刷廠以及分銷網的建議,其大體都是按照當初關中報社擴張的路子來的,直接照搬當初的成功經驗,倒也是不錯的法子,兒臣覺得可行。”
報紙唸的差不多了以後,朱標就說起了與這相關的事情。
朱元璋雖然現在慢慢遠離事務,但其實並不怎麼習慣這種生活,朱標也只能平時略微聊一聊政事相關,緩解老父親的下崗焦慮癥了。
果然一說起這個,朱元璋就精神了不少,精力不夠也不影響他了解國政事務。
“解縉這小子雖然說言行死板了些,但才華還是有的,光看這個報紙,他對內容的把控還算是精巧,不枉朕當初讓他去報社學習,如今看來可以說是卓有成效。”
朱元璋呵呵笑起來,朝廷裡面的這些個年輕人裡他看得上的不多,除了許良這個太過耀眼的,剩下的數得上的也就解縉,蹇義,夏原吉幾個了。
偏偏解縉做事又太過死板,不懂得奉迎君主,經常搞得朱元璋下不來臺,慢慢也就被邊緣化了。
但是他的才華朱元璋還是認的,當初殿試點名,還差點給他點了個頭名,如今給他安排了個合適的差事,某種程度上也是自己慧眼識珠。
想了想,他又看向了朱標:“解縉此人就是太追求儒家君子做派,朕看著是迂腐了些,但還是可以用的,以後你做事莫要學朕,對待臣屬該寬容還是要寬容的,朕豎威權,你便要立仁和,明白嗎?”
朱標連忙點頭:“兒臣謹遵父皇教誨,定會親善臣屬。”
或許是預感到了什麼,朱元璋放下政務之後,一有機會就喜歡逮著朱標說教,這次當然也不例外。
朱標其實也明白,這是老父親放不下大明這個帝國,更擔心朱家後代受不好這個社稷,只能通過這種說教來緩解焦慮,所以每次這種時候,他也都會乖乖配合聽話。
朱元璋似乎是思維有些跳躍,剛剛說完解縉的事兒,沉默片刻後又想起了報紙。
這官報的第一份樣報總體來說,聽下來體驗還是不錯的,就新聞質量而言甚至遠超過原本的關中週報,畢竟朝廷中樞消息通達,各地發生的事情這裡都有信息,解縉只需要略作整理,很容易就能定下新聞稿。
雖然如此,但是朱元璋總感覺缺了點什麼,聽的時候還沒感覺到,聽完了回味到不對,他就很不舒服。
“不對,咱官報怎麼沒有《天下地理志》的連載了?”
好一會兒朱元璋才醒悟過來是哪裡的問題,原來是《天下地理志》的連載斷了!
這不應該啊,自從許良發表第一篇以來,《天下地理志》就長期連載,一期的內容都沒有掉過,這也讓讀者之一的朱元璋產生了習慣,所以這一期沒了連載,他立馬就感覺到缺了東西。 “嗯?”朱標愣了一下,拿起報紙再翻了翻,但確認之下依然沒有看到連載:“報紙上確實沒有。”
朱元璋頓時皺眉了,難道是許良斷更了,這也不合理啊,這麼多年都沒斷過更,偏偏到官報的時候就斷了?
雖然說現在的報社成了朝廷正式的衙司,報紙也成了官方的報紙,但一切也都是從關中報社繼承過來的,許良要發表的話還是一樣要用原來的渠道,多少年的連載了,豈是說斷就能斷的。
“把許良算了,還是把任亨泰叫過來問問。”
朱元璋原本想著直接問許良什麼情況,但還是決定先弄清楚什麼情況再說,以他多年當皇帝的豐富經驗,立刻就能有不少可能的猜測,他感覺這個事情問題不在許良身上,大概是在禮部這裡。
上期連載纔剛剛看到非洲的歷史和風土人情,這片廣袤土地上的生民,大多數仍然都處於部落時代,但其上也曾誕生過埃及這樣的輝煌文明。
朱元璋正看得新奇的時候,就等著連載要看下期呢,這突然就斷了可太難受了。
這麼多年了,許良的連載下來的《天下地理志》所包含的外部世界信息,不斷的豐富著大明人對世界的認識,這其中就包括了朱元璋,他們由此才知道外面的世界一樣是無比廣闊的。
某種程度上,這甚至是目前爲止許良最爲世人所熟知,也是評價最高的一部作品了,畢竟儒家人可能不認可科學相關的東西,但是這樣有助於開拓視野認識世界的書,他們還是不吝嗇稱讚的,這可以說是他們瞭解外部世界最全面的作品了。
幾年時間的連載,《天下地理志》已經算得上是一篇鉅著,其內容包羅萬象且浩大深入,不僅僅只是介紹世界大陸的分佈,更多的是對各地文明歷史,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自然資源,風俗習慣進行詳細的講述。
就連朱家父子他們都感覺,自己的視野因爲這本著作而變得更高,似乎真正把大明和這個世界聯繫起來。
以前極遠之地是什麼樣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上面的人都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有些什麼物產,這些事情對大明人來說都太過縹緲,他們沒有興趣知道,就算知道一點也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半點影響。
但是看過這本書,他們的視野才一下子拔高,真正對這個世界有了全面的審視,然後不少人發現,華夏之外一樣也有強大文明。
這一點尤其以朱元璋的感受最爲深刻,他作爲華夏文明如今的掌舵人,甚至隱隱中能夠預感到一些東西。
如果他現在還年輕,出於對世界的全新認識,他或許會更加傾向於向外開拓,但是現在他只能把這種想法寄託在朱標的身。
這世界遠比想象中的更大,那麼大明也應該更大更強一點.
其實朱元璋的政策從保守轉向進取,跟視野的開闊也有很大關係,說到底原來他只是農民出身,小農思維讓他傾向於保守和穩定,但是重新認識世界之後,這也讓他重新開始審視起大明瞭。
如果把整個世界都聯繫起來看,大明目前所奉行的保守政策,究竟是不是合適,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任亨泰來的很快,進了文閣之後便向著朱家父子分別行禮。
看到朱元璋手裡捏著《大明官報》的第一期樣報,他就明白大概是朱元璋對這個有些什麼特殊的意見了。
“還請陛下示下,是否樣報有何處不妥的地方!”任亨泰小心拱手道。
朱元璋慢慢放下報紙,淡淡道:“朕想問,官報上爲何不見許良連載的《天下地理志》,是他沒有投稿嗎,還是其他的原因?”
任亨泰頓時一愣,沒想到朱元璋最關注的地方,居然是許良的投稿。
這讓他感覺很不好,朱元璋對許良的一個稿子都如此關注,長此以往下去那還得了,以後不得真的迷信了許良的那什麼科學?
越是這樣,任亨泰的抗拒心理就越是嚴重,他見不得皇帝和許良相關的東西沾邊。
“啓稟陛下,許侍郎是有投稿的,只不過《大明官報》乃是朝廷發行的官面報紙,其主要功能應該是朝廷面向民間的一個宣揚渠道,是爲了幫助朝廷正肅天下風氣,加強思想教育,而許侍郎的投稿卻並不能起到這般作用。
這樣的無關內容不必要予以刊登,臣以爲發表在官報上是公共資源的浪費,是極爲不合適的,是以就把許侍郎的投稿退回處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