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馬伏山後,聽二哥說,王將軍近日就要回到故鄉。馬伏山人聞訊後,象過傳統佳節一樣興奮地傳開了。此時,最繁忙的要數王支書。他接到公社領導的通知後,親自安排人打掃將軍故居的院壩,讓婦女主任、本隊的隊長與王將軍的兄弟,還有將軍的侄兒侄女一起,再叫幾個手腳麻利又愛衛生的女人打幫手,認認真真地準備將軍一行的接待工作,特別是飲食起居。
王支書在全村幹部會上強調說:這是將軍第一次回老家,我們要特別熱情與重視,決不容許任何人有絲毫怠慢,我們用家鄉人質樸的情懷,來感動叱吒風雲的王老革命榮歸故里。親不親故鄉人,甜不甜家鄉水,我們這樣做有一個目的,就是爭取老人家給我們村子辦點實事,比如加寬村道、強化學校設備配置。從而改善我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出行難的問題??催@樣子,光靠我們村子千餘號人的肩挑背磨,何時能夠改變家鄉的面貌嘛。
說到這裡,大家眼睛一亮,認爲支書的想法不錯,憑王將軍的威望,跟地方上打個招呼,應該會起一定作用的。只要他發了話,地方上不會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
清晨,村上組織的接待組隊員穿著自己感覺最好的衣服,姑娘們還打扮一番,早早地吃了飯,直奔街上。路上,大家走累了,坐在路邊的石頭上休息時,王支書先給大家講了王將軍的革命故事與鬥爭經歷。
王將軍1917年出生于于馬伏村,讀過兩年私塾,先後讀完了《三字經》、《百家姓》、《中庸》、《大學》。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入團,一九三五年入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十二軍某團團委書記,軍政治部政務科科長。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谷諔馉帟r期,任八路軍駐中原辦事處處長,某縣縣委書記,某區游擊隊隊長兼政治委員,游擊隊教導員,某軍區警備旅組織科科長,軍分區地區隊隊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教導師某團政治委員,某旅政治委員,某師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軍長,要塞區司令員,某警備區副司令員,政治委員,中國民航總局政治委員,某警備區顧問。1964年晉升爲少將軍銜。
有人驚訝地問:王支書,你怎麼把王將軍的簡歷弄得那麼清楚呢?
王支書繼續介紹說:“我們縣裡只有10位將軍,而我們鄉里就佔兩位,並且我們村裡就有一個赫赫有名的王將軍,我們作爲老鄉,感到特別自豪和驕傲。我們今天去迎接他們,不搞清楚王老的簡歷,怎麼說得過去嘛,我實話跟你們說,昨天接到這個任務,夜裡象備課一樣熟悉這段文字,你們根本不知道吧。
王支書還講了王將軍的童年軼事。
王將軍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母親懷胎十月後生育他那一夜,差點丟掉性命。因王家處在馬伏山山崖下,道路崎嶇,條件特別艱苦。雖然是難產,但那時又不能進醫院搶救助產,只能拿母親的命來賭這一把。就在母親與死神搏鬥過程中,在全家人不知所措時,電閃雷鳴,風雨交加,那屋後的山崖間突然垮下來一塊巨石,一聲巨響,響徹雲霄,把母親驚嚇得猛蹬了一腳,使出了全身的最後一點力氣,隨後“哇”地一聲,嬰兒終於出生了。大家心裡想:這孩子“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無論如何,他們也沒有想到這個嬰兒會成爲後來功勳卓著的王將軍。作爲父親,最感謝的是那塊石頭。北馬伏山人譽爲“將軍石”。在後來新修建房屋需要時,一批又一批人打起那塊神石的歪主意。有人總想開山破石,把神石變成建築基石。王將軍的父親說什麼也不答應。因爲他認爲,那塊石頭應該是有靈的,它就是爲王將軍生長的,沒有那塊巨石垮下來,就沒有王將軍的出世,也許他母親也因難產而去。他這麼一說,那些打算就近採石料的老鄉也就理解王家人的心情了。
好幾位老鄉都說,自己在村子生活了20多年,怎麼沒有聽說過這事呢?是不是支書瞎編的喲。王支書迴應道:不可能吧,對這樣的功臣和名人,誰敢胡編亂造些東西呢?不是討打捱嗎?
王支書說:如果不相信,你們回去後,可以問一問那些七八十歲的老年人,我保證他們比我講得還夠玄乎,故事傳奇多了。等一會,我還要跟你們講一個王將軍更傳奇的故事呢?不過,等我歇口氣再說。
王支書一行趕到鄉政府門口時,王將軍兩個侄兒王文軍和王文兵早已恭候在此。
王文軍問:王支書,你們也是來接我大爹的?
王支書說:是的,我多年就盼望著看看將軍一面,夢中都夢見好幾次。今日終於成爲現實,太好了想不到你們比我們還早些。
王文兵說:“我們都長這麼大了,也從來沒有見過大爹,只是在家裡看過他老人家的照片,經常都是在夢中見過這位親人,昨晚上我們兩兄弟翻來覆去總是睡不著,等到雞一叫,我們就起牀,走在半路上,天才亮,你看我們還帶了手電筒?!?
鄭嘉嘉請王文軍兄弟講一講王將軍從家鄉走出去的過程,王文軍很樂意。他們聽父親講過,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
王將軍幼年時很聰明,嫉惡如仇,讀書成績好。只是因爲家庭經濟困難,只讀兩年私塾,就很不情願輟學了。他好怨恨那個不合理不公平的社會。他說地主家的孩子讀書再不行,也要讀書,就是在學校光耍也要多耍幾年;而窮人家的孩子成績再好也讀不起書,並且跟著父母早早地幹農活,天天在田地裡辛苦地幹,到收穫時除了交租,家裡剩不了多少,過不起年不說,平時還要挨餓受凍,苦不堪言。
有一次,本村一個姓冉的地主家大辦宴席娶兒媳婦,幼年的小王愛湊熱鬧,便到大院子裡去玩,站在院壩裡,看見大方桌擺著大碗大盤的粉蒸肉和燒白,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說有笑地大口大口地吃著,還大碗喝酒,他真饞得快流出口水了。可因爲家裡送不起禮金,他便沒有跟著父母上席的機會,想美美地吃一頓飯,都不能實現,心裡真不是滋味,他十分不滿那些富人。他悄悄溜到院壩下面的竹林裡,發現有殺豬時倒掉的豬毛,順便抓起一大把,又不聲不響地鑽到廚房裡,趁人不在,將頭髮撒到一大鍋熱氣騰騰的豆腐燙裡,再用大勺子攪了一通,離開了。他這舉動,雖然發泄了心頭之恨,可惹了大麻煩。就餐的客人們都發現了豬毛,很傷老闆的面子。老闆質問廚師;是怎麼搞的。廚師自己說不清楚,喊冤叫屈。有鄰居知道只有那個“混小子”小王纔有那麼大的膽子,便向地主老財告發了丟豬毛的人。地主找到小王的父親出氣,父親也說不清楚,於是到處找孩子對質,可就是找不到,十分著急。小王知道自己闖禍了,便跑到後山的巖洞裡藏起來。餓了一天一夜,實在不能堅持了,就溜到鄰村找食物充飢。說來也巧,在路上遇到了一支全副武裝的軍隊。他大膽地找一個當兵的要吃的,兵哥哥們很同情這位可憐的小青年,就給他一個燒餅,還帶他加入了行軍的隊伍。後來,他才知道,自己進入了爲老百姓打天下的軍隊,有個好聽而且響亮的名字叫紅軍。他從一個小青年跑出家門,到後來成爲一名戰功赫赫的將軍,太不容易了。從離開家鄉到這次回故鄉,將近五六十年,多麼漫長的大半個世紀呀。
王文軍講了這一段少有人知曉的傳奇故事後,大家都在想象當初那一幕情景。這時候,走來一個老頭子。
老人問道:王大伯,你來做什麼呀?
王大伯心事重重地說:你們這些年輕人都不知道,我是來接王將軍的。
王文兵好奇:難道你老人家也認識王將軍?
王大伯笑著說:“何止是認識,你們這些個年輕人都不知道,我與王將軍是老戰友,是生死之交!不過說來話長啊。
他這一說,把大家都驚呆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好一會兒後,王支書問:你與王將軍當真是老戰友,你也當過兵?不會是開玩笑吧。
王大伯激動地說:“50年多前,我與王將軍同時從老家村子出發,還被編入同一個連隊,我們在戰鬥中都多次受傷,立過戰功,後來,在長征途中,走散了,我後來費盡周折也沒有趕上連隊,便只好餓著肚子回到老家,當了農民,學會石匠活到處打短工爲生,不知將軍是怎麼找到部隊的,又是怎麼一步步當上將軍的,他回來,我一定要問他,搞個明白。不過,我說這些,也許你們會認爲是瞎編故事,那說了不算,等將軍到了,你們問問,看我王老漢說沒說假話。”
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了。王老的專車緩緩地開到了鄉政府大門外的空壩裡。鄉政府領導帶著大家迎接王將軍。
王文軍、王文兵不顧一切地衝上去,大喊:“大爹,大爹!”那位身材高大,全服武裝的警衛員先下車開了車門,扶著王將軍下車。王將軍穿著將軍服,威風凜凜,氣宇軒昂,身體很胖,但看起來卻很有精神。王將軍踩著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闊別了半個世紀的土地,心情無比激動,他與地方領導握手後,再環視一週,向周圍的老鄉們揮手喊道:“鄉親們好,鄉親們好!”
他的兩個侄兒迎上前去,警衛員說了一句普通話後,讓在身邊,等他們親人相見。王將軍拉著他們的手,親切地問:你們就是文軍和文兵兩兄弟,都長這麼大了,成大人,很好,很好。
王文軍說:大爹呀,我們好想你喲,你終於回來了。
王將軍說:孩子,我也想你們呀,你們父母都好吧。
王大伯上前喊了聲:王將軍,你終於回來了,我們盼了幾十年了喲。
“你是——”王將軍聞聲後,盯著老漢,陷入了沉思。他想了好一陣,迷惑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