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的鐵騎重炮橫掃歐亞,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武功,但它的治國水平又著實令人著急。蒙古奴隸主軍事貴族走出極北苦寒之地,佔據了這花花江山,將馬奶粗襖換作美酒紅綾,奢靡享樂之風迅速瀰漫在元朝的統治階級中。上層的奢靡享樂,又豈能不靠下級官吏搜刮民脂民膏來源源不斷地供應,所以,整個元朝的腐敗也可謂整個人類歷史上都極其罕見的。也正因如此,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將不足百年的大元王朝淹沒在烽煙四起的狂潮裡。
最終推翻元朝,定鼎天下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建立和以往的王朝多少有些不同,最核心的一個問題就在於開國皇帝的出身門第。以往的開國皇帝多是貴族出身,最不濟也是宋太祖(趙匡胤)這種出身中下層軍官家庭的。而明太祖卻是實打實的最底層,祖上世代務農,而且世代拖欠稅款,更不堪元朝下層官吏的壓榨,四處遷徙,逃避官吏的追索。僅從朱元璋的祖父一代算起,就已經輾轉沛縣(江蘇北部)、句容(江蘇南部)、泗州(安徽東部)、鍾離(安徽鳳陽)多地。遊牧民族入主中原,漢民反而成了居無定所之人。每到一地,朱家都要受到當地官吏無盡的索取、壓榨。不幸的又豈止是朱家,原本中國最富庶的江淮地區,此時卻充斥著朱家一樣的流民。朱元璋就是在這樣顛沛流離、哀鴻遍野的環境中長大。事實上,朱元璋處於最底層,對暴政的根源——蒙古上層軍事奴隸主並沒有什麼直接接觸,眼中所見的反倒是他們的爪牙——基層貪官污吏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從小就對貪官這個羣體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旱災蝗災齊至,饑荒四起。朱元璋的父母和三個哥哥都餓死了,朱元璋連安葬他們的費用都沒有,幸有鄰居劉繼祖幫忙安葬,這就是後來的鳳陽陵。朱元璋無依無靠,只能到附近的皇覺寺去當和尚,希望能混口飯吃。但時逢饑荒,施主們自己都沒飯吃,哪來的餘糧進獻菩薩?皇覺寺的和尚們也只好紛紛外出化齋,也就是討飯,朱元璋在化齋過程中都餓暈了好多次。直到後來天下反元,朱元璋及時加入義軍,才吃上一口軍糧,鎮住了肚子。明太祖這種出身條件是任何一朝開國皇帝都不能比擬的,基層官吏貪腐給他帶來的切膚之痛也是隋文帝、唐高祖這些門閥高第永遠不能體會的。
另一方面,明太祖反貪的底氣也比任何一個開國皇帝都要足,因爲他得國最正,不欠誰的。明清多有學者論道:“自古得國之正,莫過於皇明高皇帝,非漢、唐、宋所及。”沒錯,漢高帝(劉邦)能當皇帝,少不了先秦六國貴族和漢初勳貴的支持,才推翻秦朝,又擊敗項羽;唐高祖(李淵)則是在關隴漢族門閥的支持下篡奪了隋朝;宋太祖(趙匡胤)更只是後周的中層將領,完全是在一幫禁軍兄弟的攛掇下篡奪了孤兒寡母的江山。他們首先是靠某些權力集團的支持當上皇帝,其次皇位得來不正,支持他們開闢王朝甚至篡位的人更不得不報答。報答的形式無非就是縱容他們斂財,斂財不就是靠貪麼。大官貪,小官當然就跟著貪,一個貪腐的體系就形成了。這個體系或許你能治一治,但觸及不到根本,一般也就做做樣子而已。但這一次到明太祖這兒,情況變了。
不少人都會認爲,開國元勳爲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戰功,相比之下,貪腐一點顯得微不足道,皇帝也不會因爲開國元勳貪一點點錢就不記功勳,不念舊情,真的對他們下狠手。很多開國元勳以及他們的子嗣,甚至門生故吏就是仗著這一點不斷侵蝕著國家的肌體,因爲他們始終認爲貪這點不至於推翻自己的功勳。歷代的皇帝也確實正是這樣放縱貪官的,客觀地說,這是一個歷史的痼疾,古已有之的慢性病。
但這一次情況真的變了。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朱元璋就已經非常注意,而不是等到明朝建立後痼疾長成了纔來解決。
龍鳳四年(1358年),朱元璋與另一支明教義軍張士誠的內戰進入到關鍵時期。朱元璋遣籤書樞密院事(中央軍委副主席)胡大海率大軍進攻張士誠的戰略要地婺州(今浙江金華),胡大海久攻不克,朱元璋又親率援軍來到婺州,最後一舉攻克。之後朱元璋讓胡大海率軍繼續進攻紹興,但胡大海剛開拔,婺州就發生了一件有點難辦的事兒——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貪污軍糧釀酒。
戰爭時代糧食異常緊缺,用糧食釀酒是非常奢侈的行爲,所以朱元璋嚴令軍中不得釀酒,違者以軍**斬。但婺州攻克後,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和部將王勇等三人一高興,就想喝點小酒慶祝慶祝,苦於軍中無酒,於是利用職權之便取了一點軍糧來釀了一點酒喝。此事被朱元璋得知,勃然大怒,立即要依法將三人處斬。胡大海的都事(秘書長)王愷見要斬他老闆的少爺,慌忙找到朱元璋,力陳不可。其實王愷也未必完全是出於私心,他勸得確實很有道理。當時的形勢是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三家爭奪南方義軍的統一,朱元璋實力略強,但又地處南京江淮一代,處於江浙的張士誠、湖北的陳友諒兩家夾擊之下,形勢還沒有徹底明朗,胡大海這種級別的戰將並非只有在朱元璋這兒才找得到工作。此時胡大海正帶著主力部隊去攻打張士誠,你偏偏把他兒子給宰了,且不說他極有可能會帶著大軍投敵,就算不投敵也難免動搖他的軍心。更深入一點講,當時朱元璋離開南京大本營,來到胡大海主管的婺州前線,而胡大海帶著主力在紹興作戰,無論他投敵還是潰敗了,張士誠都會向婺州撲來,朱元璋跑都來不及跑。也不知到時候遍佈婺州的胡大海部將會不會把朱元璋捆起來進獻給張士誠,所以此時殺胡大海的兒子顯然並不明智。事實上有一個不錯的折衷辦法——先把胡三舍收監,等胡大海打完這一仗回來,再行論罪。是的,一般人都會這樣考慮。
但朱元璋不是一般人。
朱元璋只說了一句:“寧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不但要立斬胡三舍,而且還是親自拔刀斬了!
嚴懲違法亂紀的貪腐行爲,不爲任何外部因素所擾!要反腐,就要有這樣的氣度!
事實上,朱元璋的這種決心氣魄這也不能簡單地以什麼雄才大略、心胸氣度來解釋,而是他確有更長遠的打算。貪腐對國家,對政權,並非衝擊性的傷害,而是一種侵蝕性的慢性病。很多王朝先天帶病,但世間本無盡善盡美,對於很多封建統治者而言,帶點貪腐這種小毛病,問題並不大。更何況,貪腐最直接的受害者是百姓,又不是統治者自身。有些統治者恰恰還要放縱一點貪腐,以換取權貴的支持。所以很多人也認爲,對於極低程度的貪腐,最高統治者完全能夠容忍。
我們不妨從更陰暗一點的角度來揣度,不僅是老朱,其實小胡也有更長遠的打算——分析測試一下未來的皇帝。
當時離明朝建立還有十年,很多人已經能夠大致預料,朱元璋將在不遠的將來成爲皇帝,胡三舍也將成爲開國勳貴。開國勳貴們提著腦袋打江山是圖啥?可能有些人是確實爲了更崇高的目標,但也不排除有些人帶著打下花花江山供自己享用的思想,比如胡三舍。那未來的老朱皇帝會容忍開國勳貴們開撈到何種程度?這個就需要通過實驗來確定。小胡就從貪污少許軍糧試起,如果老朱容忍了,那下一步可能就是貪污大量軍糧,再下一步是貪污軍餉,再下一步是盜賣軍資……走到某一步朱元璋受不了,問責下來,這便可以判斷他大致的容忍邊界了。有了這些實驗數據作支撐,纔好爲明朝建立後大規模開展貪腐活動時到底撈到什麼程度提供依據。客觀地說,胡三舍這個實驗方案既符合科學方法,也符合自古以來官場慣例,而且僅就這一步來說實驗還挺成功,得到了很明確的實驗結果——儘管這或許並非他想要的理想結果,但至少是一個很明確、足以形成論斷的結果。如果當時有SCI,絕對可以發一篇高影響因子的cover article——當然,第一作者的名字要打上一個框。
稍微有點意外的是實驗結果出得太快,第一步就大大突破了朱元璋的容忍邊界,還搭上了一條小命。而當那些抱著和胡三舍類似心理的人看到他這篇SCI,一定非常震撼,當然這也正是朱元璋想要的效果。他冒著被胡大海叛變的巨大風險,親手斬殺只有輕度貪腐行爲的胡三舍,向所有開國勳貴亮明瞭態度——我的容忍度就是零容忍!我不怕我的大將擾亂軍心,我不怕他臨陣叛降,我不怕他反戈一擊,我甚至都不給他一個機會求情,就在他率領大軍拼殺在前線時宰了他的親兒子!只因他兒子沾上一個貪字,這就是我對違法亂紀行爲的態度,這就是未來大明王朝對貪官污吏將要採取的態度!
當然,貪官是沒有被嚇退的,即使面對朱元璋這樣史所罕見的對手,他們仍會做困獸之鬥。事實上,明朝畢竟接手了元代的官僚體系,其腐朽程度同樣史所罕見。明朝建立後,貪官污吏開始逐漸冒頭,明太祖殘酷鎮壓,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明初四大案”,牽連者恐在十萬以上,甚至牽連到民間大戶,可以說是拿著新王朝統治根基做賭注的刮骨療毒。這場對決,實則比徐達、常遇春摧枯拉朽般推平元軍的戰爭更要激烈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