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2.3 天裂之禍——土木堡之變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有了錢就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滿足,太監雖然是不完整的人,但也有這樣的需求。王振已富甲天下,現在他就想幹一番事業出來,名垂青史。搞政治的想名垂青史,首先想到的當然就是開疆拓域,王振就非常希望能創出一番蓋世武功,讓人忘記他其實是個生理殘缺的閹人。而且武將這個系統不比文官,沒有被嚴格的科舉制度所控,王振可以安插不少親信進入軍隊,逐漸在軍中也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班子,並保持向雲南、緬甸一代的土著部落用兵,鍛鍊軍事能力。

當然,打雲南、緬甸主要目的是練兵,真正的對手還得是蒙古草原上的瓦剌。大元帝國早已雄風不再,蒙古諸部裂解成零散的部落,星羅棋佈在廣袤的蒙古草原上,絕大多數部落尊奉以瓦剌和韃靼爲核心的兩個部落聯盟。瓦剌和韃靼常年耗戰,自相損耗。但恰在明英宗正統三年(1438年),瓦剌徹底擊敗韃靼,再次一統草原諸部,成爲明王朝北方的嚴患。瓦剌名義上的可汗是成吉思汗後裔岱總汗脫脫不花,但實力最強的實際上是太師、敬順王綽羅斯·也先。也先氣識弘大,又恰逢蒙古走出低谷後的一個鼎盛時期,志向極其高遠,有意恢復成吉思汗時代的榮光。

蒙古諸部名義上是嚮明帝國稱臣的下屬,也先也獲得了明廷冊封的敬順王爵位,但實際上是獨立部落。爲了籠絡這些部落,明廷開出了非常優異的朝貢貿易條件,讓他們有錢賺,就少打點劫。當然,這種優惠也是有限度的,不能予取予求,朝廷一直有賞賜的額度。但自從王振掌權以來,接受了不少瓦剌貴族的賄賂,進行走私貿易,中飽私囊。其實他的做法和歐陽倫如出一轍,但歐陽倫剛剛冒頭就被太祖果斷鎮壓,現在王振卻沒有人來制約。有了利益糾葛,王振和瓦剌貴族的關係更加微妙,在官方的朝貢貿易中大開方便之門,慷國家之慨,讓瓦剌多得一些利益。從太宗朝起便有明文規定,每次朝貢的貢使不能超過50人,這是爲了控制朝廷賞賜給貢使的金額。但王振專權後這項規定便逐漸廢弛,使團越來越大,到最後竟然達到了2000人以上的規模!而到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竟然派出了一個2500人的使團,並且謊稱有3598人,要求朝廷賞賜。然而結果卻令蒙古人無比意外,王公公突然變得鐵面無私,不但仔細覈查了使團人數,只按實際人頭髮放賞賜,還單方面將瓦剌貢品的價格削減了80%!

當時瓦剌實力已然不弱,早已生了反叛之心,也先在邊境上與明軍和朝鮮、哈密(今新疆東部)、兀良哈(內蒙古赤峰一帶)等附屬國多次交火,雙邊關係正處於一個危險的邊緣。王振偏偏在此刻發難,其實恰是他內心貪功挑戰,故意激化矛盾。果然,瓦剌方面勃然大怒,分三路大規模南侵,東路攻遼東(今遼寧),西路攻甘州(今甘肅張掖),也先親率中路攻宣府(今河北張家口)、大同(今山西大同),戰場橫跨千里。這也是自元亡明興以來,蒙古首次向中原王朝發起大規模進攻。

也先挾一統蒙古之威,攻勢凌厲,幾路都初戰告捷,尤其是親自率兵的中路迅速攻破長城防線,將宣府、大同重重圍困,告急文書如雪片般飛來。宣大是北京的西面屏障,如果失守,瓦剌軍可配合北面和遼東對北京形成合圍之勢,異常重要。王振趁機嚮明英宗提出應該御駕親征,正面擊退也先。明英宗是何等相信他的發小,不與朝臣商議便做出親征決定,並且兩天後就要出發。

滿朝文武無不爲明英宗這種草率行爲感到震驚,尤其是兵部非常反對,指出瓦剌突然大規模襲擊,明軍措置非常窘迫,不可能在這麼短時間內組織起一場御駕親征。但朝臣的反對又正中王振的下懷,時空彷彿穿越到四百年前的宋廷,契丹大舉入侵,朝臣紛紛請宋真宗(趙恆)南遷國都避戰,唯獨大英雄寇準挺身而出,怒斥羣臣,喝令真宗御駕親征,最終宋軍見到黃龍旗親臨一線,士氣大振,陣斃遼軍主帥蕭撻凜,逼迫大遼承天皇太后(蕭綽)、遼聖宗(耶律隆緒)簽下《澶淵之盟》,寇準成爲最大的英雄,受萬世景仰。現在,歷史正在重演!宋真宗(明英宗)、蕭撻凜(也先)、蕭太后(脫脫不花)、勸阻宋真宗親征的羣臣(勸阻明英宗親征的羣臣)都登場了!寇準呢?力促皇帝親征的大英雄寇準呢?除了我王振還能是誰!

王振心潮澎湃,學著寇準的口氣怒斥了反對親征的羣臣,明英宗也聽得壯志凌雲,更加堅定地要求立即出征。羣臣無奈,只好同意,胡亂把京城附近的部隊拼湊起來,約有十五萬左右,號稱五十萬,全部交給明英宗和王振,前去救援大同,但後勤組織完全來不及措置,武器、糧草其實根本就沒有帶夠。但這些都阻不住王振那顆勇敢的心,大家匆匆就上路了,隨駕的還有英國公張輔,內閣大學士曹鼐、張益,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百餘名勳貴、朝臣。

然而,由於後勤措置太爛,明軍還沒走到大同,糧草就不夠了,又遇到大風雨,士卒、馬匹的屍體鋪滿道路。很多官員力諫應立即回師。王振的英雄夢遭到粗暴的打斷,非常惱怒,以皇帝的名義罰鄺埜、王佐在草地裡跪一整天。見尚書大人尚遭如此體罰,全軍再無貳言,繼續前進。北京到大同之間有兩層長城,明軍從北京出內長城居庸關,沿外長城南側經懷來(今河北省懷來縣)、宣府、天鎮、陽和(均在大同東北)進抵大同。也先得知明英宗大肆親征,於是定下佯敗誘敵之計,尚未與明軍接戰便解圍北撤。王振大喜:“我早就說只要陛下親征,也先立即就會被嚇跑!”更加高興地催促進軍,準備追擊立功。這時更多的人力諫不可貪功冒進,剛遭罰跪的鄺埜再次進諫請即還師,連王振的親信太監彭德清也力勸他就此回京。但王振立功心切,哪肯就此罷休,帶明英宗在大同駐下,派兵緊追也先。結果第二天王振的親信大同鎮守太監郭敬來報,說前往追擊的部隊中伏大敗,也先確實是在誘敵。

王振終於認識到戰爭的殘酷,又連忙讓明英宗回京。但這種做法讓人非常費解,大同是一座堅固的大型城堡,前後都有長城,附近有多個重鎮可以救援,坐擁十餘萬大軍堅守是沒有問題的,現在莫名其妙放棄這個大城堡不守,卻要拖著十幾萬臨時拼湊起來的大軍在迅捷的蒙古鐵騎注視下往回走,這可以近似地看做自殺。更令人驚掉下巴的是,王振突然提出改變回師路線,要走蔚州(今河北蔚縣)入關。戰前本來制定了御駕從北京出居庸關,經懷來、宣府等重鎮抵達大同,然後原路返回的作戰計劃。但王振到了大同後,想起家鄉蔚州就在大同東南150公里。古人衣錦還鄉的意識很強,王振當權後還沒在家鄉父老面前好好威風過,這次邀天子率數十萬大軍,車駕隆隆,聲威浩蕩,豈能不在父老鄉親面前顯露顯露?於是王振要求改走蔚州,從紫荊關(今河北易縣以西40公里的紫荊嶺)入內長城。結果明軍走了一段,王振突然又想起大軍路過,會踩踏他家鄉的田園莊稼,於是又下令折向東北,取道宣府。此戰的形勢如圖1所示。

圖1 土木堡之戰形勢圖

通過圖1可見,本來明軍原定路線是沿外長城內側行軍,若遇敵軍突襲,外長城各鎮都便於救援,緊急時御駕也可暫時避入長城某關堅守。但現在明軍先向東南走了一段,又折往東北方向,這個位置孤懸在內外長城之間,兩邊救援都略遠,如果被輕捷的蒙古輕騎突襲,御駕非常危險。衆臣皆力勸既已至此,不如就取道蔚州,趕緊入紫荊關算了。但王振不聽,堅決下令折向宣府。明軍本來心就不齊,現在朝令夕改,往來迂迴,不由得怨聲載道,軍紀渙散,用了十天才退到宣府。也先探知連忙集結重兵猛追,準備衝擊皇帝御駕,很快就有近十萬騎破口入關,狂追御駕。王振派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會同大同總兵石亨在陽和口拒戰,結果一觸即潰,宋瑛、朱冕陣亡,石亨單騎逃回。

這時蒙軍後續部隊還在不斷破口而入,要全力捕捉住這個來之不易的戰果!也先追至宣府,先分兵壓制住宣府總兵楊洪,使其不能出城援戰,再繼續緊追御駕。明軍斷後的恭順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部被也先追及全殲,明軍大駭。王振又派成國公朱勇率五萬兵前往拒戰,其餘部隊抓緊撤離。也先集十餘萬鐵騎將朱勇部全滅,很快又追了上來。此時明軍剛撤到土木堡,距懷來縣城還有二十餘里,人困馬乏。衆臣多認爲應該再加把油入據懷來縣城,但王振發現有一千多輛輜重車被甩在了後面,如果不等的話這些輜重很容易被蒙古人繳獲,這其中有他不少私財,所以捨不得,於是下令全軍就在土木堡附近宿營,以待輜重。鄺埜上疏要求就算大軍滯留,也應該先讓御駕入關。王振置之不理,鄺埜心急如焚,單身闖入御帳,跪求英宗快走。王振大怒,痛罵鄺埜是腐儒,令軍士將其打出帳外。

就是這一天的滯留,讓也先的大軍追了上來,王振急令全軍入據土木堡。然而土木堡只是一個高地小堡壘,只能作爲戰時的火力制高點,哪裡容得下這麼多大軍,尤其缺乏水源,不可能長期據守。也先見這麼多明軍入據此地,大喜,採取圍而不攻的策略,將土木堡團團圍困,準備渴死明軍。明軍本來就軍心不齊,往來折騰了十幾天,現在嗓子冒煙喝不到水,一個個罵不絕口。也先圍了兩天,估計明軍身體和心理狀態都到了極限,突然表示願意和談,實則又是誘敵,還故意退兵將土木堡南面的一條小河亮了出來。明軍各部見狀,不顧軍紀,紛紛搶往河邊飲水。也先伏兵四起,肆意砍殺這些亂哄哄喝水的人。數十萬明軍大禍臨頭,紛紛潰逃。最終,包括大學士曹鼐、張益,尚書王佐、鄺埜,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樑成、王貴在內的百餘名勳貴、朝臣死於亂軍之中,皇帝被俘虜。而我們的主角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一錘敲死。此戰,堪稱整個大明王朝史上最慘烈的一場大敗,包括後來亡國之戰都沒有哪一次敗得這麼慘的。而土木堡之變引發的深刻政治影響,恐怕當時還沒有誰能預料得到。

5.5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7.3 名垂青史巨權貪5.5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2.3 天裂之禍——土木堡之變2.3 天裂之禍——土木堡之變6.6 海瑞上疏,剛峰一柱2.2 王振重啓太監干政1.6 駙馬歐陽倫案7.4 資本主義萌芽7.5 實亡於萬曆7.1 文官召喚太監8.3 夜空中的東林向你閃耀3.4 貪官一擊滅監察8.1 九千九百歲9.3 關寧鐵騎,天下無敵2.1 永宣盛世暗藏危機2.4 病竈深處慢性病發6.2 青詞宰相之神仙打架5.5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7.3 名垂青史巨權貪1.1 得國最正的開國皇帝6.3 仙風道骨的腐敗畫圖6.1 大禮議的超級裂痕1.5 藍玉案8.1 九千九百歲5.2 立皇帝的富麗皇莊6.6 海瑞上疏,剛峰一柱5.1 游龍戲鳳的風流天子1.1 得國最正的開國皇帝9.3 關寧鐵騎,天下無敵10 結論3.6 西湖於嶽雙少保3.5 太監曹吉祥的野望5.2 立皇帝的富麗皇莊3.5 太監曹吉祥的野望7.2 權傾八百年8.2 黨爭三國殺4.1 不倫真愛萬貴妃5.4 被及時扼止的閹黨3.4 貪官一擊滅監察7.5 實亡於萬曆5.3 墮落的閹黨宰相5.4 被及時扼止的閹黨7.3 名垂青史巨權貪3.1 一手補天裂7.3 名垂青史巨權貪9.2 遼東將門養育大清崛起2.4 病竈深處慢性病發6.4 嚴嵩父子的貪腐高潮7.3 名垂青史巨權貪7.5 實亡於萬曆6.3 仙風道骨的腐敗畫圖4.1 不倫真愛萬貴妃2.4 病竈深處慢性病發8.2 黨爭三國殺5.5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9.4 亡國亡天下8.1 九千九百歲6.4 嚴嵩父子的貪腐高潮9.1 明思宗先定個小目標9.3 關寧鐵騎,天下無敵6.1 大禮議的超級裂痕1.2 胡惟庸案7.1 文官召喚太監9.1 明思宗先定個小目標4.3 也有太監不貪財7.5 實亡於萬曆8.2 黨爭三國殺5.3 墮落的閹黨宰相2.1 永宣盛世暗藏危機5.1 游龍戲鳳的風流天子2.1 永宣盛世暗藏危機4.3 也有太監不貪財7.1 文官召喚太監5.5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7.2 權傾八百年9.3 關寧鐵騎,天下無敵2.4 病竈深處慢性病發3.5 太監曹吉祥的野望3.4 貪官一擊滅監察3.4 貪官一擊滅監察1.3 空印案8.2 黨爭三國殺3.1 一手補天裂1.3 空印案4.2 太監帶回貪腐盛世10 結論4.5 動搖國本的唐伯虎作弊案4.2 太監帶回貪腐盛世8.2 黨爭三國殺4.1 不倫真愛萬貴妃10 結論7.5 實亡於萬曆8.1 九千九百歲8.1 九千九百歲6.1 大禮議的超級裂痕
5.5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7.3 名垂青史巨權貪5.5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2.3 天裂之禍——土木堡之變2.3 天裂之禍——土木堡之變6.6 海瑞上疏,剛峰一柱2.2 王振重啓太監干政1.6 駙馬歐陽倫案7.4 資本主義萌芽7.5 實亡於萬曆7.1 文官召喚太監8.3 夜空中的東林向你閃耀3.4 貪官一擊滅監察8.1 九千九百歲9.3 關寧鐵騎,天下無敵2.1 永宣盛世暗藏危機2.4 病竈深處慢性病發6.2 青詞宰相之神仙打架5.5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7.3 名垂青史巨權貪1.1 得國最正的開國皇帝6.3 仙風道骨的腐敗畫圖6.1 大禮議的超級裂痕1.5 藍玉案8.1 九千九百歲5.2 立皇帝的富麗皇莊6.6 海瑞上疏,剛峰一柱5.1 游龍戲鳳的風流天子1.1 得國最正的開國皇帝9.3 關寧鐵騎,天下無敵10 結論3.6 西湖於嶽雙少保3.5 太監曹吉祥的野望5.2 立皇帝的富麗皇莊3.5 太監曹吉祥的野望7.2 權傾八百年8.2 黨爭三國殺4.1 不倫真愛萬貴妃5.4 被及時扼止的閹黨3.4 貪官一擊滅監察7.5 實亡於萬曆5.3 墮落的閹黨宰相5.4 被及時扼止的閹黨7.3 名垂青史巨權貪3.1 一手補天裂7.3 名垂青史巨權貪9.2 遼東將門養育大清崛起2.4 病竈深處慢性病發6.4 嚴嵩父子的貪腐高潮7.3 名垂青史巨權貪7.5 實亡於萬曆6.3 仙風道骨的腐敗畫圖4.1 不倫真愛萬貴妃2.4 病竈深處慢性病發8.2 黨爭三國殺5.5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9.4 亡國亡天下8.1 九千九百歲6.4 嚴嵩父子的貪腐高潮9.1 明思宗先定個小目標9.3 關寧鐵騎,天下無敵6.1 大禮議的超級裂痕1.2 胡惟庸案7.1 文官召喚太監9.1 明思宗先定個小目標4.3 也有太監不貪財7.5 實亡於萬曆8.2 黨爭三國殺5.3 墮落的閹黨宰相2.1 永宣盛世暗藏危機5.1 游龍戲鳳的風流天子2.1 永宣盛世暗藏危機4.3 也有太監不貪財7.1 文官召喚太監5.5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7.2 權傾八百年9.3 關寧鐵騎,天下無敵2.4 病竈深處慢性病發3.5 太監曹吉祥的野望3.4 貪官一擊滅監察3.4 貪官一擊滅監察1.3 空印案8.2 黨爭三國殺3.1 一手補天裂1.3 空印案4.2 太監帶回貪腐盛世10 結論4.5 動搖國本的唐伯虎作弊案4.2 太監帶回貪腐盛世8.2 黨爭三國殺4.1 不倫真愛萬貴妃10 結論7.5 實亡於萬曆8.1 九千九百歲8.1 九千九百歲6.1 大禮議的超級裂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浦区| 镇赉县| 宝清县| 香港| 曲阳县| 岳普湖县| 台山市| 四平市| 铜陵市| 三原县| 蒙城县| 明光市| 西充县| 海兴县| 溧阳市| 泉州市| 勐海县| 博野县| 高清| 永康市| 和政县| 滦平县| 诏安县| 申扎县| 彭水| 镇安县| 牙克石市| 济源市| 郓城县| 宜阳县| 兴隆县| 柳江县| 三河市| 楚雄市| 界首市| 内江市| 怀化市| 巴彦淖尔市| 安仁县| 东乡| 大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