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73章 教育系統

金勝曼不愧是做過女王的人,區區一個推行漢化的策略還難不得她,僅僅用了三天時間,她就拿出一份十分詳細的計劃,這份計劃簡單的概括來說,其實主要分爲幾個方面。

第一就是說漢語,無論是三韓、倭國還是蝦夷州的草原人,以後的官方用語統一用漢語、寫漢字,而且官方設立一個考覈機構,並將漢語分成四個等級,最低爲一級,最高爲四級。所有非漢族的百姓,都需要進行漢語考覈,然後根據考覈成績,劃分成不同的等級,漢語和漢字越是精通,等級也就越高,而這個等級則與本人所繳納的稅額和享受的福利有關。

比如兩個新羅人都是同一家工廠做工,而且做的工作也是一樣,而其中一個漢語等級爲二級,另外一個是三級,那麼三級漢語的工人則會比二級的工人拿到的工資要多,而且每次工廠分發的福利也要豐厚一些,另外在升遷上,同樣也具有優先價值。

第二個則是穿漢服。千萬不要小看一件衣服,服式自古以來就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與傳承,當那些異族身上穿著漢服,口中說著漢話,那麼不用幾年,恐怕連他們自己都把自己當成漢人了。而且這點也早有先例,當初北魏的孝文帝推行漢化,就將禁胡服這一條大張旗鼓的寫了出來。

第三則是改漢姓,這條無論古今,都是同化別人的不二利器,無論是剛纔提到的北魏孝文帝,還是後世的日本侵略中國,都強制百姓改姓,不過前一個是讓鮮卑人改漢姓,後一個則是強制中國人改倭姓。

除了上面的三條。另外還有其它的一些漢化措施,比如統一度量、習漢俗、推廣儒學等等。這些措施經過李愔和王安、陸洪等人的討論好,又在細節方面進行修改和完善,終於確定下來。不過在推行的過程中,卻要有輕重緩急之分,比如對北韓、中韓兩州來說,那裡的百姓都是原來的新羅人和百濟人,他們受漢文化影響較大,而且兩州的內部也十分穩定。所以推行漢化不會有任何的困難,這些措施也就可以全面施行。

另外對於倭國來說,現在李愔對這裡還在施行高壓統治,大量的軍隊都駐紮在這裡,所以漢化的推行也可以全面實施。不過卻需要以軍隊爲後盾,用鐵與血來強制推行,若是遇到反抗,則會立刻遭到軍隊的鎮壓,所以問題也不大。

不過蝦夷州的草原人卻是個麻煩,這主要是李愔對那裡的統治太過薄弱,而且草原人的遊牧生活方式。也不利於漢化的推行。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改變這些草原人的生活方式,然後派駐官員,加強對這些草原人的統治。然後纔可以開始推行漢化。

另外除了草原人外,林邑那裡也是一樣,同樣要慢慢的加強統治力度。不過除了推行漢化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擺在李愔面前。那就是對治下百姓的教育問題。本來李愔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工業和經濟發展,對教育方面並不怎麼在意。但是隨著醜醜漸漸長大,她的教育問題自然要由李愔操心,而李愔也從女兒的教育問題上想到,自己也該關心一下治下百姓的教育問題了。

臺灣等地的漢人百姓都是來自於大唐,而隨著這幾年工商業的發展,大唐百姓的生活也富裕起來,既然有了錢,那麼有不少百姓都會將自己的兒子送去讀書,畢竟在傳統的觀念中,只有讀書才能真正的改變自己的命運。

也正是因爲如此,大唐各地除了工廠遍佈之外,大大小小的學館也開始慢慢興起,鄉村之間讀書聲響成一片,這讓不少儒家子弟都十分興奮,認爲聖人說的那種大同盛世即將到來。

不過學習四書五經的人雖然多,但是科考一途並不容易,特別是唐朝的科考,更是難比登天,一般人很難在這上面出頭。再加上現在商業的需要,所以不少人在讀了幾年正統的儒家經典後,轉而學習算學、天文,以及由道家新興起的化學等等,相比科舉那種枯燥的學問,這些雜學也更加有趣,而且隨著工商業的發展,這些雜學也有了更加寬廣的用途,所以一時間雜學也開始興盛起來,雖然還暫時還被儒學所壓制,但卻也不可小覷。

相比大唐,李愔治下的土地卻要自由的多。比如以漢人百姓最爲集中的臺灣爲例,那裡最開始就是一些從大陸搬遷過去的移民,大多都是以打漁種地爲生,讀書人少之又少,後來李愔大力發展臺灣,吸引了大批的種植園主和工商業主到臺灣,雖然這些人中也有一些讀書人,但既然是以種植園和工商爲業,自然也都不是迂腐之人。

也正是因爲如此,臺灣在教育方面從一開始就是一片空白,不過後來隨著臺灣的發展,工商和航海等行業,需要大數精通算學、化學、天文等雜學的人才,而這些人才在大唐國內也十分緊缺,所以臺灣這邊的數量更是稀少。對於這種情況,不少工商業主開始自力更生,開辦各種專業學校,甚至免費教學,唯一的要求就是在學生學成後,要爲他工作幾年。

不過上面這些商人開辦的專業學校雖然不錯,但卻都有一個缺點,因爲無論是算學、化學、天文,甚至還是航海學,全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

比如像那位參與了探索澳洲的馮石介,他之前就是在登州加入李愔開辦的航海學院,通過學習成爲一名測量官,但是他以前跟著父親學過算學,而且也識字,可以說有極好的基礎,所以才能學成,若是換成一個大字不識的人,那就得從最基礎的文字開始學起,想要學成一名測量官,估計沒個七八年根本連想都不要想。

商人一切向錢看,所以他們可沒耐心從基礎教育教起,這也導致了那些專業學校的起點較高,能上這種學校的人並不多,而這種情況也就說明,臺灣的基礎教育方面存在著極大的缺陷,而李愔現在要解決的,也正是基礎教育。

現在臺灣的常住人口已經達到了五十多萬,而且隨著大力移民,以後的人口數量還會急劇增加,再加上基隆和臺南等城市的出現,這使得教育需求已經形成,甚至已經有不少地方開始出現私塾,一些從大陸來的不得志讀書人開始教授傳統儒學,若是放任這種情況發展下去的話,日後恐怕還會形成儒學一家獨大的局面。

李愔對儒學並沒有什麼偏見,甚至感覺儒學在修身方面,還是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不過相比較而言,李愔還是更看中算學、天文、化學、航海等實用的學問,所以他並不希望臺灣和大唐國內一樣,變成儒學教育的天下。

也正是因爲如此,李愔在齊王府的官制中,再次增加了一個教育院,任命謝純爲院長,花廣爲副院長,專業負責教育系統的架構。

謝純和花廣都是李淳風的高徒,之前隨李愔一起到了登州,開辦了航海學院,教授學生學習航海需要的各種知識,不過現在航海學院已經搬遷到了基隆,他們兩個因爲能力出衆,而且又對算學、天文等學科都有很深的造詣,所以被李愔破格提拔,成爲臺灣教育系統的架構者。

李愔雖然不懂教育,但後世好歹也上了十幾年學,正所謂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所以他結合臺灣的實際情況,再加上後世受到的十幾年摧殘,很快決定將現在臺灣教育分成三個階段。

其中最基礎的自然是小學教育,也可以稱爲基礎教育。這種教育將在新設立的小學裡完成,開設語文和算學兩門最主要的學科,其中算學就沒什麼好說的了,主要是些加減乘除的運算,不過李愔帶來的阿拉伯數字已經傳播開來,所以現在算學也都是以各種數學符號來演算。至於語文則主要還是以儒家教育爲主,從啓蒙的三字經、千字文,一直到論語、大學等。

另外在小學教育中,學生還會接觸一些最基礎的天文、化學、生物、航海等方面的知識,一方面是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另外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爲下一階段的教學打好基礎。

基礎教育完成後,就可以進入到中等教育階段,這時期學生們主要還是以語文和算學爲主,但是天文、化學等方面的雜學比重開始增加,學生們可以學習更加深奧的知識。

而在中等教育之後,則是大學教育,這方面李愔十分省力,他將那些商人開辦的專業學校,以及官方開辦的各種專業學校,分別按學科合併,形成類似後世專科大學的學校,比如學習航海的航海學院,學習各種物理機械知識的科學院,以及學習醫學的醫學院等。學生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報考相應的大學。

李愔在將教育的三階段列出來後,卻忽然間發現,他好像給自己找了一份十分麻煩的工作,因爲在接下來的時間,他需要將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一件與教育相關的事情上來,而且這件事別人根本幫不了他。

(未完待續)

第103章 想殺人的感覺第93章 天人之姿,月仙公主第115章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第250章 李貞惹下的禍事第198章 三箭併發第517章 第一次錫蘭海戰第292章 西郊亂葬崗第433章 鑄造銀幣第723章 兕子與上官庭之第214章 寧可喜樂由心的少活幾年第261章 女皇對女王第22章 放心大膽的去開拓吧第128章 打壓之始第13章 炒茶與虧空的王府第314章 戰爭的影響第271章 抱著思唐進宮第22章 放心大膽的去開拓吧第636章 戰利品第634章 砂拉越河上的航行第603章 爪哇之殤第723章 兕子與上官庭之第288章 風癱第300章 指點薛仁貴第156章 封號之爭第548章 女老師第258章 趙復與陸洪的對話第48章 高句麗的前期戰役第86章 老子偷情,兒子放哨第90章 武元慶、武元爽,你們贏了!第216章 東市之行第104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第24章 兕子與蒸雞蛋第58章 殺豬吃肉第57章 斥候小隊(下)第127章 李治被‘欺負’了第246章 澎湖列島第197章 釣上一條大魚第7章 殿下,你是不是喜歡媚娘第378章 議和?開玩笑第490章 唐滅薛延陀之戰(上)第79章 楊妃與蕭皇后第517章 第一次錫蘭海戰第576章 李愔要去錫蘭第220章 搭棚子的李愔第339章 偶遇故人第32章 兩軍相對第61章 人人逐利第727章 翁婿相見第448章 修鐵路的李承乾第75章 到處都是隱秘第699章 伊琳娜來了第80章 少年“隋煬帝”第186章 玩陰的!我喜歡!第504章 到達高原第729章 獻陵祭祀第359章 李佑的反叛鬧劇第104章 血色腳印第670章 惹楊妃生氣第341章 李恪吹牛第60章 席兄,賣戰俘嗎?第94章 蕭瑀是大唐第一號反賊第301章 南陽公主第350章 試槍(上)第712章 回長安第622章 澳洲的天花第11章 落魄漁民第185章 打仗親兄弟第714章 讓長孫皇后放心第693章 叢林中的小隊第200章 八百斤!第283章 更加鬼大的李治第339章 偶遇故人第60章 高句麗的亡命反擊第99章 父皇~把我的三國還給我!第87章 不許侮辱我堂姐!第65章 李世民要去礦場第734章 長樂公主的託付第287章 豁達的蕭皇后第630章 三人進宮第12章 有女一帆第576章 李愔要去錫蘭第490章 唐滅薛延陀之戰(上)第11章 飲宴聽琴第32章 吐蕃之議與修路第22章 放心大膽的去開拓吧第486章 李愔的信第47章 太原王公子第550章 好姐妹第546章 流鼻血第700章 基督之爭第167章 茶樓混戰第323章 泗枇城之議第563章 下南洋第184章 絕不讓大唐女子外嫁吐蕃第237章 女王薨第17章 “神棍”的登州見聞(下)第552章 招攬舊部第331章 魏黑子與吳天德第597章 嗜殺的李貞第11章 落魄漁民
第103章 想殺人的感覺第93章 天人之姿,月仙公主第115章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第250章 李貞惹下的禍事第198章 三箭併發第517章 第一次錫蘭海戰第292章 西郊亂葬崗第433章 鑄造銀幣第723章 兕子與上官庭之第214章 寧可喜樂由心的少活幾年第261章 女皇對女王第22章 放心大膽的去開拓吧第128章 打壓之始第13章 炒茶與虧空的王府第314章 戰爭的影響第271章 抱著思唐進宮第22章 放心大膽的去開拓吧第636章 戰利品第634章 砂拉越河上的航行第603章 爪哇之殤第723章 兕子與上官庭之第288章 風癱第300章 指點薛仁貴第156章 封號之爭第548章 女老師第258章 趙復與陸洪的對話第48章 高句麗的前期戰役第86章 老子偷情,兒子放哨第90章 武元慶、武元爽,你們贏了!第216章 東市之行第104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第24章 兕子與蒸雞蛋第58章 殺豬吃肉第57章 斥候小隊(下)第127章 李治被‘欺負’了第246章 澎湖列島第197章 釣上一條大魚第7章 殿下,你是不是喜歡媚娘第378章 議和?開玩笑第490章 唐滅薛延陀之戰(上)第79章 楊妃與蕭皇后第517章 第一次錫蘭海戰第576章 李愔要去錫蘭第220章 搭棚子的李愔第339章 偶遇故人第32章 兩軍相對第61章 人人逐利第727章 翁婿相見第448章 修鐵路的李承乾第75章 到處都是隱秘第699章 伊琳娜來了第80章 少年“隋煬帝”第186章 玩陰的!我喜歡!第504章 到達高原第729章 獻陵祭祀第359章 李佑的反叛鬧劇第104章 血色腳印第670章 惹楊妃生氣第341章 李恪吹牛第60章 席兄,賣戰俘嗎?第94章 蕭瑀是大唐第一號反賊第301章 南陽公主第350章 試槍(上)第712章 回長安第622章 澳洲的天花第11章 落魄漁民第185章 打仗親兄弟第714章 讓長孫皇后放心第693章 叢林中的小隊第200章 八百斤!第283章 更加鬼大的李治第339章 偶遇故人第60章 高句麗的亡命反擊第99章 父皇~把我的三國還給我!第87章 不許侮辱我堂姐!第65章 李世民要去礦場第734章 長樂公主的託付第287章 豁達的蕭皇后第630章 三人進宮第12章 有女一帆第576章 李愔要去錫蘭第490章 唐滅薛延陀之戰(上)第11章 飲宴聽琴第32章 吐蕃之議與修路第22章 放心大膽的去開拓吧第486章 李愔的信第47章 太原王公子第550章 好姐妹第546章 流鼻血第700章 基督之爭第167章 茶樓混戰第323章 泗枇城之議第563章 下南洋第184章 絕不讓大唐女子外嫁吐蕃第237章 女王薨第17章 “神棍”的登州見聞(下)第552章 招攬舊部第331章 魏黑子與吳天德第597章 嗜殺的李貞第11章 落魄漁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常市| 南靖县| 平南县| 邹城市| 泗阳县| 十堰市| 利川市| 广南县| 乌兰县| 灵寿县| 从江县| 荆州市| 南京市| 盘山县| 简阳市| 德保县| 孙吴县| 东乡族自治县| 崇仁县| 河北区| 兴隆县| 揭阳市| 卢湾区| 德令哈市| 莆田市| 潞西市| 电白县| 沁源县| 钟山县| 迁安市| 盐城市| 龙江县| 麻栗坡县| 民和| 浦城县| 全州县| 华阴市| 秦安县| 吐鲁番市| 东至县| 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