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47章 建造軍校

那些官員殺了也是殺了,而且還會與世家大族鬧僵,既然如此,還不如全都送到流求大島上,用李愔的話說,應該叫做廢物利用。估計那些官員看來,這種懲罰甚至比砍頭更加殘酷,畢竟在大多數人眼裡,與嶺南隔海相望的流求大島,自然也都是瘴氣橫行的蠻荒之地,到那裡也是九死一生,還不如在長安被一刀砍了痛快。

父子兩人在談笑之間,就已經決定了十幾人的生死,充分的體現了權力的可怕性,但這也正是權力的誘人之處,因爲每個有野心的人,都不甘心讓別人決定自己的生死,所以纔會拼命的向上爬,爲的就是有一天,將生死掌握在自己手中。

處置完了這些人,李愔又請教了一下各個新政的推廣進度,結果從李世民那裡瞭解到,他獻上的那幾條新政,只有推廣占城稻這一政策施行的十分順利,在江南各道已經設立了不少的試行點,稻子也已經種下去了,聽說長勢良好,的確比原來的稻種長的要快,而且還十分耐旱,到時只要產量不低的離譜,大規模推廣肯定不是問題。

至於另外的土地置換和粗種之法,則在推廣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比如被處置那些官員的阻撓,不被廣大農戶接受等等,不過這些問題在新政推廣之前,朝廷已經有預料到了,所以並沒有氣餒,一直加大宣傳和推廣的力度,其中報名參加土地置換的人。已經超過了兩萬戶,加在一起有近十萬人,這些人大部分都是衝著那十倍的良田去的。

相比土地置換的自願性,粗種之法卻帶著很大的強迫性,只是這種強迫卻不是某人或朝廷施加的,而是受到一種大勢所趨的強迫。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戶外出做工,再加上一些貧窮農戶被土地置換的新政給吸引到了遼東和高句麗。使得一些大戶的土地無人租種,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若是不想土地荒蕪。只得採用朝廷推廣的粗種之法,因此業和之法的推廣倒是比土地置換要簡單的多。

李愔心中對大唐幾項新政的施行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後,總算是放下心來。雖然遇到各種問題,但從整體來看,還算是比較順利的,當初自己獻上的四條策略,現在只剩下那個廣抓奴隸還沒有施行,不過這個可就不只是朝廷的事了,他和程家等那些大奴隸販子,纔是這條策略的主要執行者,看來有時間得找程咬金等幾個老傢伙商量一下了。

新政的事情說完了,李愔總算有時間將軍校的事提出來。李世民聽後一拍腦袋。回到長安後,他就被李承乾和李泰兩個兒子的破事纏著,之後又爲西突厥和高昌的事傷腦筋,竟然把軍校這麼重要的事給拋在腦後,若不是李愔提醒。他還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想起來?

“軍校事關我大唐江山社稷的傳承,爲父竟然差點忘了,看來真的是老嘍!”李世民揉著發漲的太陽穴,一臉苦笑的感嘆道。

“父皇言重了,您正值壯年,哪裡談的上老字?”李愔急忙勸慰道。“況且前段時間事情太多,再加上國庫空虛,實在不是開辦軍校的好時機。”

李世民聽後點點頭,拍拍李愔的肩膀說道:“六郎所言不錯,軍校不辦則已,一辦就要辦出個樣子,如此一來,花費肯定不少,剛好你又給國庫搞來那麼多的收入,再加上這段時間沒什麼大事,正是開辦軍校的好時機!”

看到李世民同意,李愔也鬆了口氣。不過李世民顯然是個急性子,在殿中來回走動兩圈後,立刻派人將李靖、李孝恭兩人都叫了過來。他們兩人是是難得的帥才,只不過因爲功勞太大,爲了避嫌才解去軍權,整天呆在家裡太可惜了,而軍校正是兩人發揮餘熱的好地方。

等到李靖和李孝恭急匆匆的趕來,還沒等他們從下喘口氣呢,李世民就急不可耐的將軍校的構想向兩人講了一遍。李孝恭聽後倒不驚奇,因爲他兒子李永已經向他說過軍校的事,因此早有心理準備,而且他這麼多年窩在家裡,讓他都感覺自己快要廢了,現在能有個地方一展所長,倒也正合他的心願,因此聽後立刻大聲稱讚,同時表示自己也將全力支持,願意進到軍校中將自己所學傳授出去。

相比李孝恭的早有準備,李靖卻是第一次聽說軍校的事,因此聽後在心中仔細了權衡了一番,考慮了一下軍校出現對各方面所帶來的影響,過了好一會兒才長吐了口氣,一臉堅定的對李世民說道:“陛下,軍校事關我大唐千秋萬代的傳承,老臣就算是肝腦塗地,也要將軍校辦起來!”

“好!”李世民看到兩個老將表態,也興奮的拍案而起,轉過桌子走到兩人面前,雙手用力的拍拍對方的肩膀,一臉真誠的說道:“藥師兄、堂兄,當年你們二人在戰場上浴血殺敵,幫朕打下了大唐的江山,今天朕將軍校一事也全權將於你們,相信在你二人的聯手下,肯定也能一舉奠定保我大唐江山永固的基業!”

“臣等必效死力!”兩個頭髮花白的老頭也都感動不已,共同抱拳行禮道。

李愔在旁邊耐心的等這君臣三人表演完,然後李世民終於說到正題上,開始討論開辦軍校的種種細節,這點在平壤城時,李愔已經和李世民討論過,不過李孝恭和李靖兩個在水城上縱橫半生的老將聽過之後,卻又提出不少自己的建議,將整個軍校的細節補充的更加完整。

軍方的兩個大佬都同意了學校的計劃,細節也已經商討完畢,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多了,李世民當場下旨,任命李孝恭和李靖兩人爲軍校的副校長,而自己則親任大唐軍校的校長,至於李愔這個軍校構想的提出者,卻只被暫時任何爲軍校督造使,除了負責軍校校址的興建外,還要聽命兩個副校長,有什麼難題全都要由他去負責解決,說白了就是一個跑腿兼苦力。

對此李愔自然不敢有任何的不滿,李孝恭和李靖兩人都是長輩,而且都是那麼大年紀了,苦活累活當然都是他這個年輕人的,再說他也不傻,若是有什麼事吩咐到自己頭上,到時自己再交給別人辦就是了,所謂勞心者治人,他可是一向將這句話奉爲自己的行事準則。

得到任命之後,李孝恭和李靖又拉著李愔開了個小會,三人暫時分配了一下各自的任務,其中李孝恭負責聯絡各個已經從軍中退下來的老將,說服他們到軍校中任教,這可是個重中之重的任務,以後軍校的教學質量可全都靠著那幫老將了。

至於李靖則負責生源的問題,軍校裡的學生自然不能像那些書院似的,從民間直接招聘。而是要從軍中選拔。李愔和李世民在平壤時,就已經探討過這個問題,軍校的生源優先從高句麗戰場上立功的將士中挑選,然後再從大唐各軍中平時表現優秀,有發展潛力的年青將士中選拔,第一期學員的名額初步定在兩千人左右。

李靖雖然退下來,但平時還擔任李世民的軍事顧問,對個軍隊中的事務也十分的瞭解,因此由他去軍中挑選也正合適。另外在挑選學員之外,李靖還負責制定軍校的相關紀律與章程,甚至連課程的安排也要事先做一個大概的規劃,所有任務加在一起,也不是件輕鬆的事。

至於李愔,他的負責的方面就更多了,最重要的自然是軍校校址的選定與建造,這個是李世民吩咐下來的,推都推不掉,另外他還要對李孝恭和李靖兩人的工作朝廷協助,比如有些頑固的老將不願意出馬,這時李愔就要憑著自己的好人緣,先從對方家中的晚輩下手,幫著李孝恭雙管齊下做說客。

另外李靖負責的軍校軍紀,以及軍校課程等方面的事,李愔也要參與其中,雖然他在軍事上是個小白,但憑藉著後世的見識,經常會提出許多很有建設性的意見,而李靖也正是看重他這一點,所以才強烈要求他幫著自己。其實這點也正是李愔希望的,所以不顧身上的擔子已經很重了,還是毅然決然的答應下來。

散會之後,李愔立刻先去找到剛剛從登州回來的宇文護。高句麗之戰結束之後,宇文護卻沒有馬上回來,因爲登州那裡的霹靂院才建好沒多長時間,各方面都還有些問題,所以他要留在那裡處理。

另外因爲李永上戰場的事,他這個做姐夫的從中幫了不小的忙,因此怕岳父岳母怪罪,所以才一直躲在登州避風頭,直到李永回到長安後,知道李孝恭並沒有爲此生氣,這才急忙從登州趕了回來,不過李孝恭這個岳父沒生氣,但河間王妃這個岳母卻沒那麼大度,聽說把宇文護夫婦叫過去好一頓臭罵。

李愔聽到這個消息卻大感解氣,當初要不是宇文護,李永也不會跑到戰場,自己上次也就不會被河間王妃狠批一頓了。

不過當宇文護聽到李愔要建造軍校的要求時,卻是皺起了眉頭,然後說出一段讓李愔哭笑不得的話。(未完待續)

第85章 專利司兩大打手第606章 第二條航線第397章 演示新火器(上)第418章 搬遷第310章 皮蛋與眼珠子第485章 情定第620章 大堡礁第464章 寒災第168章 李世民要出口惡氣第112章 出策之人與獻策之人第230章 武媚娘也要去流求第402章 謀反敗露第715章 明德殿之爭(上)第737章 樑皇山第122章 “事實”就在眼前第239章 港口外等死的船隊第403章 李承乾被貶第67章 苦逼的李愔第38章 兩頭受堵的李愔第380章 倭國滅亡第119章 王安的推斷第232章 武媚孃的心機第48章 高句麗的前期戰役第108章 李愔的新婚之夜第49章 天下王氏出太原第731章 朕是個好皇帝嗎?第85章 專利司兩大打手第58章 殺豬吃肉第79章 楊妃與蕭皇后第102章 段綸帶來的喜訊第523章 李愔的良苦用心第364章 崔二回家第374章 染血的礦石第523章 李愔的良苦用心第753章 五皇聚首第660章 伊琳娜的盟友第5章 登州別駕第343章 上海缺少一樣東西第94章 蕭瑀是大唐第一號反賊第322章 軍校學員到來第375章 崑崙奴對陣倭軍第697章 一舉三得第3章 李恪帶來的壞消息第26章 長安本初子午線第568章 偏離航線第452章 發行銀幣第92章 殿下,媚娘來幫您吧!第148章 二十年前的第一猛將第37章 修路的深層原因第740章 兕子出嫁(上)第189章 李愔不敢太過分第1章 李愔的班底第480章 採兒回京第152章 道學院與化工產業第656章 受傷第684章 美洲人的移民(上)第374章 染血的礦石第20章 與蕭文心的初見第368章 家將和部曲第698章 征服伊比利亞半島第382章 又要起名第140章 冤家路窄第748章 到達長安第15章 “神棍”西來第77章 李愔在地圖上畫了個圈第321章 新羅士卒崔大第351章 試槍(下)第498章 錫蘭島第702章 李恪立國第461章 遷移逃民第265章 ”飯桶“比賽第329章 對馬海戰第102章 段綸帶來的喜訊第586章 世家大族的困境與出路第479章 一邊倒的戰爭第135章 一篇文章引發的混亂第583章 李貞和李惲的小矛盾第528章 掌控經濟第675章 西羅馬的反應第122章 齊王府中再聚首第196章 吐蕃羅馬人第310章 皮蛋與眼珠子第103章 有些不對勁第530章 馬六甲獅城第720章 兕子的婚事第272章 李世民吃醋第101章 產業彙報第188章 兩個題目第11章 飲宴聽琴第347章 不花錢的戰爭第295章 李世民要滅吐蕃第596章 立下祖訓第43章 火爆的招商第140章 冤家路窄第639章 異國婚禮第464章 寒災第339章 偶遇故人第509章 林邑練兵第45章 李世民的秘信第134章 與李治的交談
第85章 專利司兩大打手第606章 第二條航線第397章 演示新火器(上)第418章 搬遷第310章 皮蛋與眼珠子第485章 情定第620章 大堡礁第464章 寒災第168章 李世民要出口惡氣第112章 出策之人與獻策之人第230章 武媚娘也要去流求第402章 謀反敗露第715章 明德殿之爭(上)第737章 樑皇山第122章 “事實”就在眼前第239章 港口外等死的船隊第403章 李承乾被貶第67章 苦逼的李愔第38章 兩頭受堵的李愔第380章 倭國滅亡第119章 王安的推斷第232章 武媚孃的心機第48章 高句麗的前期戰役第108章 李愔的新婚之夜第49章 天下王氏出太原第731章 朕是個好皇帝嗎?第85章 專利司兩大打手第58章 殺豬吃肉第79章 楊妃與蕭皇后第102章 段綸帶來的喜訊第523章 李愔的良苦用心第364章 崔二回家第374章 染血的礦石第523章 李愔的良苦用心第753章 五皇聚首第660章 伊琳娜的盟友第5章 登州別駕第343章 上海缺少一樣東西第94章 蕭瑀是大唐第一號反賊第322章 軍校學員到來第375章 崑崙奴對陣倭軍第697章 一舉三得第3章 李恪帶來的壞消息第26章 長安本初子午線第568章 偏離航線第452章 發行銀幣第92章 殿下,媚娘來幫您吧!第148章 二十年前的第一猛將第37章 修路的深層原因第740章 兕子出嫁(上)第189章 李愔不敢太過分第1章 李愔的班底第480章 採兒回京第152章 道學院與化工產業第656章 受傷第684章 美洲人的移民(上)第374章 染血的礦石第20章 與蕭文心的初見第368章 家將和部曲第698章 征服伊比利亞半島第382章 又要起名第140章 冤家路窄第748章 到達長安第15章 “神棍”西來第77章 李愔在地圖上畫了個圈第321章 新羅士卒崔大第351章 試槍(下)第498章 錫蘭島第702章 李恪立國第461章 遷移逃民第265章 ”飯桶“比賽第329章 對馬海戰第102章 段綸帶來的喜訊第586章 世家大族的困境與出路第479章 一邊倒的戰爭第135章 一篇文章引發的混亂第583章 李貞和李惲的小矛盾第528章 掌控經濟第675章 西羅馬的反應第122章 齊王府中再聚首第196章 吐蕃羅馬人第310章 皮蛋與眼珠子第103章 有些不對勁第530章 馬六甲獅城第720章 兕子的婚事第272章 李世民吃醋第101章 產業彙報第188章 兩個題目第11章 飲宴聽琴第347章 不花錢的戰爭第295章 李世民要滅吐蕃第596章 立下祖訓第43章 火爆的招商第140章 冤家路窄第639章 異國婚禮第464章 寒災第339章 偶遇故人第509章 林邑練兵第45章 李世民的秘信第134章 與李治的交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应用必备| 怀远县| 安新县| 汕头市| 湖南省| 铜川市| 宾阳县| 惠东县| 青神县| 天柱县| 沂源县| 天长市| 平陆县| 南康市| 油尖旺区| 米易县| 佛学| 保德县| 平武县| 庆安县| 哈密市| 房产| 北辰区| 台中市| 观塘区| 榆林市| 酒泉市| 新丰县| 思南县| 英山县| 皮山县| 隆回县| 南丰县| 黔东| 贞丰县| 峡江县| 雷波县| 淮北市| 弥勒县| 浦东新区|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