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

一天干、地支與陰陽五行學(xué)說

天干地支及其含義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爲(wèi)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jì)法”。

傳說早在公元前2697年,中華始祖黃帝即位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jī),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爲(wèi)紀(jì)曆之符號。

其中十天干、十二地支都有其不同的寓意:

天干寓意:幹者,猶樹之幹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nèi)而被陰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伸長。

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

丁: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繁榮。

己:起也,紀(jì)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jì)。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又有認(rèn)爲(wèi),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地支寓意:支者,猶樹之枝也。

子:孳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爲(wèi)一陽萌的開始。

醜: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頭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髮已經(jīng)過半。

巳:起也,萬物成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陽起充盛,陰起開始萌生。

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體都已長成。

酉: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

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dá)極點。

陰陽五行學(xué)說

陰陽五行學(xué)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fā)的辯證法思想,它認(rèn)爲(wèi)世界是物質(zhì)的,物質(zhì)世界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滋生、發(fā)展和變化,並認(rèn)爲(wèi)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zhì)是構(gòu)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zhì)相互滋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yùn)動變化之中。

陰陽學(xué)說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xué)的一對範(fàn)疇。其最初含義很樸素,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爲(wèi)陽,背日爲(wèi)陰,後來引申爲(wèi)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nèi)外,運(yùn)動狀態(tài)的躁動和寧靜等。後來哲學(xué)家們體會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現(xiàn)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關(guān)係,於是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zhì)勢力,並認(rèn)爲(wèi)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進(jìn)而認(rèn)爲(wèi)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guī)律。

五行學(xué)說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zhì)的運(yùn)動。根據(jù)五行學(xué)說,“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長、升發(fā)、條達(dá)舒暢等作用或性質(zhì)的事物,均歸屬於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溫?zé)帷⑸v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土爰稼穡”,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金曰從革”,凡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則歸屬於金;“水曰潤下”,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yùn)動的事物則歸屬於水。

二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的傳說

我國古代人民用“干支”紀(jì)年,但要用“干支”記住所有的年份非常困難。爲(wèi)了便於記憶和推算年份,人們便採用了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對應(yīng)的方法,每年用一種動物作爲(wèi)屬相。如2008年按干支是戊子年,屬相是鼠,記鼠年就比記戊子年好記多了。

我國古代根據(jù)動物出沒時間和生活特徵,將十二種動物作爲(wèi)十二生肖,即每一種動物爲(wèi)一個時辰。其次序爲(wèi):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鼠:晚上11時到第二天1時(即“子時”)。這時老鼠膽量最壯,活動最頻繁,所以,子時同鼠搭配。

牛:凌晨1~3時(即“丑時”)。這時牛吃足了草,“倒嚼”最細(xì)、最慢、最舒適,所以丑時同牛搭配。

虎:凌晨3~5時(即“寅時”)。據(jù)古書載,這時老虎最活躍、最兇猛、傷人最多,因此寅時同虎搭配。

兔:清晨5~7(即“卯時”)。這時太陽還沒有升起,月亮的光輝還沒有完全褪去。玉兔是月亮的代稱,是月宮神話中唯一的動物,這樣卯時就同兔搭配。

龍:早晨7~9時(即“辰時”)。傳說這是羣龍行雨的時候,龍是神話中的動物,於是辰時屬龍。

蛇:上午9~11時(即“巳時”)。據(jù)說這時的蛇不會傷人,也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蕩,多隱蔽在草叢中,因此巳時就屬蛇了。

馬:上午11時至下午1時(即“午時”)。依據(jù)道教的說法,中午太陽當(dāng)頂,陽氣達(dá)到極點,陰氣漸漸增加。在陰陽換柱之時,一般動物都躺著休息,只有馬還習(xí)慣性地站著,甚至睡覺也站著,因此午時就屬馬了。

羊:下午1~3時(即“未時”)。據(jù)說羊在這時撒尿最勤,撒出的尿可治癒自身一種驚瘋病,因此,未時屬羊。

猴:下午3~5時(即“申時”)。這時猴子最喜歡啼叫,聲音拉得最長、最洪亮,所以申時屬猴。

雞:下午5~7時(即“酉時”)。這時日落山岡,雞開始進(jìn)籠歸窩、夜宿,於是酉時屬雞。

狗:晚上7~9時(即“戌時”)。黑夜來臨,狗看家,守夜的警惕性最高,併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視力和聽力,看得最遠(yuǎn),聽得最清楚,所以戌時屬狗。

豬:晚上9~11時(即“亥時”)。這時候豬睡得最酣,發(fā)出的鼾聲最洪亮,全身肌肉抖動得最厲害、長肉最快,於是亥時屬豬。

生肖與十二地支相配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中國人的生肖信仰

生肖本是用於紀(jì)年的一套符號,是古代天文曆法的一部分,後來爲(wèi)陰陽五行觀念所浸染,成爲(wèi)民間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自生肖觀念在民間出現(xiàn)以後,它隨著算命術(shù)的盛行在民間流傳不衰。很多人認(rèn)爲(wèi),五行中的每一種要素都是相互制約的,對人的一生會產(chǎn)生重大影響。人們可以利用不同的五行要素來協(xié)調(diào),使自己的生活及工作能順心如意。同時民間還認(rèn)爲(wèi)生肖屬相與人的性格也有著某種聯(lián)繫,即使同一屬相的人,由於出生的時辰不同,性格、命運(yùn)也會各異。

生肖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本命年的觀念。一個人出生的那年是農(nóng)曆什麼年,那麼以後每到這一屬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於十二生肖的循環(huán)往復(fù),每過12年,人們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這樣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爲(wèi)12歲、24歲、36歲、48歲、60歲……民間認(rèn)爲(wèi)本命年爲(wèi)兇年,需要趨吉避兇,消災(zāi)免禍。漢族北方各地每到本命年時,不論大人小孩都要買紅腰帶繫上,稱爲(wèi)“扎紅”,小孩還要穿紅背心、紅褲衩,認(rèn)爲(wèi)這樣才能趨吉避兇、消災(zāi)免禍。

我國許多民族都很重視老人的60歲生日,稱爲(wèi)“花甲”,花甲爲(wèi)一生中第6個本命年,也是干支紀(jì)年的一個輪迴,須好好慶祝,以此寄託人們企求長壽、健康、吉祥的願望。

各民族的十二生肖

在中國這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裡,生肖並不是漢族的專利,許多少數(shù)民族都使用十二生肖紀(jì)年,且各不相同。

桂西彝族十二獸:

龍、鳳、馬、蟻、人、雞、狗、豬、雀、牛、虎、蛇。

哀牢山彝族十二獸:

虎、兔、穿山甲、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

川滇黔彝族十二獸: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海南黎族十二獸:

雞、狗、豬、鼠、牛、蟲、兔、龍、蛇、馬、羊、猴。

雲(yún)南傣族十二獸:

鼠、黃牛、虎、兔、大蛇、蛇、馬、山羊、猴、雞、狗、象。

廣西壯族十二獸: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蒙古族十二獸:

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

新疆維吾爾族十二獸:

鼠、牛、虎、兔、魚、蛇、馬、羊、猴、雞、狗、豬。

新疆柯爾克孜族十二獸:

鼠、牛、虎、兔、魚、蛇、馬、羊、狐貍、雞、狗、豬。

英文的十二生肖

英語中,當(dāng)談到個人出生的屬相時,表達(dá)爲(wèi)“Whatanimalsignwereyoubornunder?”(你屬什麼?)“IwasbornintheyearoftheRat”“MineistheRat”(我屬鼠。)

十二生肖翻譯成英語如下:

Ratcharm 子鼠

Oxpatient 丑牛

Tigersensitive 寅虎

Rabbitarticulate 卯兔

Dragonhealthy 辰龍

Snakedeep 巳蛇

Horsepopular 午馬

Goatelegant 未羊

Monkeyclever 申猴

Roosterdeepthinkers 酉雞

Dogloyalty 戌狗

Pigchivalrous 亥豬

三中華傳統(tǒng)對聯(lián)文化

對聯(lián)文化簡介

對聯(lián),雅稱楹聯(lián),俗稱對子,是我國特有的文學(xué)形式之一,特別是它與書法的美妙結(jié)合,爲(wèi)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shù)增加了奪目的一筆。可以說,對聯(lián)藝術(shù)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聯(lián)的種類約分爲(wèi)春聯(lián)、喜聯(lián)、壽聯(lián)、輓聯(lián)、裝飾聯(lián)、行業(yè)聯(lián)、交際聯(lián)和雜聯(lián)(包括諧趣聯(lián))等。

對聯(lián)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dá)幾百字。其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lián)球?qū)?、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lián),使用何種形式,都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1字?jǐn)?shù)相等,斷句一致。

2平仄相合,音調(diào)和諧。

3詞性相對,位置相同。

4內(nèi)容相關(guān),上下銜接。

此外,張掛的對聯(lián),傳統(tǒng)做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

與對聯(lián)緊密相關(guān)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lián)的題目,也是對聯(lián)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lián)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對聯(lián)拾趣

蘇東坡巧對

作爲(wèi)一代大文豪,蘇東坡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傳說蘇東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風(fēng)浪,誤了開考的時辰。開始時,主考官按照規(guī)矩,不準(zhǔn)蘇東坡入場,後來聽了這位才子的訴說,頓生惻隱之心,於是口誦一聯(lián)讓他對,若對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試。主考官出的上聯(lián)是:“一葉小舟,載著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顛八倒到九江,十分來遲。”蘇東坡聽後,稍一思索便應(yīng)聲對出下聯(lián):“十年寒窗,讀了九八卷詩書,趕過七六五個考場,四番三往到二門,一定要進(jìn)?!敝骺脊賽燮洳?,於是破例讓他入考場。

“清廉”縣官

從前,有一個縣官,貪贓枉法卻又喜歡自我標(biāo)榜清廉。一年除夕之夜,他命人在縣衙門上貼了一副對子:“一心爲(wèi)民,兩袖清風(fēng),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穀豐登;六慾有節(jié),七情有度,八面兼顧,九(久)居德範(fàn),十分廉明。橫批:“福廕百姓。”一夜過後,大年初一早晨,只見有人在他的紅對子上貼了副白對子。白對聯(lián)寫道:“十年寒窗,九載熬油,八進(jìn)科場,七品到手,六親不認(rèn);五官不正,四蹄不羈,三餐飽食,二話不說,一心撈錢?!睓M批:“苦煞萬民。”那貪官本想用對聯(lián)粉飾自己,結(jié)果卻被百姓用妙聯(lián)反擊、嘲弄。

才子紀(jì)曉嵐的對聯(lián)趣事

紀(jì)曉嵐從小就有神童的美譽(yù),他幼時讀私塾,聰敏過人,過目成誦。其師石先生甚愛之。只因功課毫無壓力,他便偷閒把自己餵養(yǎng)的一隻麻雀塞進(jìn)牆洞裡,再用磚頭把洞堵上。石先生將這個小動作看在眼裡,怪其不務(wù)正業(yè),便偷偷將麻雀摔死又放入洞中,然後在堵洞口的磚上戲題一上聯(lián):“細(xì)羽家禽磚後死?!豹?

下課後,紀(jì)曉嵐去喂麻雀,見磚上對聯(lián)言明麻雀已死,知是石先生所爲(wèi),便在旁邊續(xù)對下聯(lián):“粗毛野獸石先生?!豹?

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序言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7)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序言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7)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3)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2)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
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序言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7)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序言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7)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3)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2)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fēng)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仙游县| 庆安县| 合肥市| 尼木县| 同江市| 家居| 南开区| 贵州省| 兴海县| 体育| 灌南县| 防城港市| 黄浦区| 比如县| 新泰市| 内江市| 安福县| 吐鲁番市| 思茅市| 伊川县| 宾阳县| 肇东市| 舞钢市| 石屏县| 湘潭县| 九寨沟县| 玛曲县| 大名县| 宁陕县| 财经| 元氏县| 大理市| 沾化县| 安西县| 中西区| 溆浦县| 敦煌市| 华池县| 外汇| 驻马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