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

唐明皇大夢醒來,病體霍然,於是召大畫家吳道子依夢中所見,畫張“鍾馗捉鬼圖”。圖畫好後,唐明皇瞪著眼睛看了半晌,說道:“莫不是先生跟我一塊做夢來著?畫的怎麼這樣像!”馬上重賞了吳道子,並將此畫懸於後宰門,用以鎮妖驅邪。自此鍾馗名聲大噪,成爲名揚天下的捉鬼大神。

民間還十分流行“鍾馗嫁妹”的傳說。鍾馗有個同鄉好友杜平,爲人樂善好施,饋贈銀兩助鍾馗赴試。鍾馗因面貌醜陋而被皇帝免去狀元,一怒之下,撞階而死。跟他一同應試的杜平便將其隆重安葬。鍾馗做鬼王以後,爲報答杜平生前的恩義,遂親率鬼卒於除夕時返家,將妹妹嫁給了杜平。這就是著名的“鍾馗嫁妹”。“鍾馗嫁妹”成爲古代繪畫和戲劇的一個重要題材,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其實,歷史上並無鍾馗其人,鍾馗源於古代一種用於驅鬼的棒槌(椎)——終葵。

關於鍾馗的歇後語

鍾馗爺站十字路口——四下拿邪

鍾馗開飯店——鬼不上門

鍾馗嫁妹——鬼混(婚)

牆上掛鐘馗像——鬼話(畫)

鍾馗受騙——被鬼迷住

小鬼看見鍾馗像——望而生畏

鍾馗打飽嗝——肚裡有鬼

龍王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爲衆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爲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爲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的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爲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爲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爲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爲廣仁王,赤龍神爲嘉澤王,黃龍神爲孚應王,白龍神爲義濟王,黑龍神爲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爲“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爲四海龍王。

龍王之職就是興雲佈雨,爲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穀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衆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關於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一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衆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風雨雷電四神

風伯

風伯,就是風神,亦稱風師、飛廉、箕伯等。風伯之職,就是“掌八風消息,通五運之氣候”。風是氣候的主要因素,事關濟時育物。《風俗通義》的《祀典》稱,風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成萬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

對風伯的奉祀,秦漢時就已經列入國家祀典。《唐會要》稱,奉祀風伯,升入中祀,並且要“諸郡各置一罈”,與王同祀。道教宮觀中也有設殿供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的,其風伯塑像常是一白髮老人,左手持輪,右手執扇,做扇輪子狀,稱風伯方天君。風伯神誕之日爲十月初五。

雨師

道教俗神,傳說是掌管雨的神。源於中國古代神話,認爲是畢星,即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共有8顆星,屬金牛座。後有雨師爲商羊或赤松子二說。《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師神,商羊是也。商羊神鳥,一足,能大能小,吸則溟渤可枯,雨師之神也。赤松子又作赤誦子,《列仙傳》謂其爲神農時代的雨師,爲一癲狂野人,能化爲一條赤龍,隨風雨而下,後被元始天尊封爲雨師,主行霜雨。民間流傳的雨師的典型形象爲一烏髯壯漢,左手執盂,內盛一龍,右手若灑水狀,稱陳天君。

雷公電母

雷公是司雷之神,屬陽,故稱公,又稱雷師、雷神。電母是司閃電之神,屬陰,故稱母,又稱金光聖母、閃電娘娘。

雷電崇拜,起自中國的上古時期。戰國屈原《遠遊》篇有句稱“左雨師使經待兮,右雷公而爲衛”;《離騷》中亦云:“鸞皇爲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山海經》中有多處關於雷神的記載,稱雷神是“龍身而人頭,鼓其腹”,當是獸形。但漢代王充《論衡》中所述漢代的雷神,“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爲雷聲隆隆者,連鼓相叩擊之音也”。雷公當是人形。魏晉南北朝時期,雷公又變爲獸形。《搜神記》稱雷神“色如丹,目如鏡,毛角長三尺,狀如六畜,似彌猴”。閃電之職,古代亦由雷公兼司。直至漢代纔有電父之說。大約在唐宋時期,閃電之神變成電母。唐崔致遠有句稱“使電母雷公,鑿外域朝天之路”。宋蘇軾亦有詩稱“麾駕雷公訶電母”。宋元以後,電母更有名姓,《鑄鼎餘聞》稱“電母秀使者,名文英”。《元史》的《輿服志》說到軍中有“電母旗”,旗上畫神人爲女人形,“衣朱裳白褲,兩手運光”。明代小說《西遊記》和《北遊記》都寫到電母,稱“金光聖母”或“朱佩娘”。

四大金剛

“金剛”,即金屬中最剛之意,是守護寺門的大將。這四大金剛的職司爲風、調、雨、順: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職風;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職調;北方多聞天王手持雨傘,職雨;西方廣目天王手持龍,職順。

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對四大天王有種種不同的描述。

《封神演義》以四大天王爲“魔家四將”:增長天王叫魔禮青,手執青光寶劍一口;廣目天王叫魔禮海,掌碧玉琵琶一面;多聞天王叫魔禮仁,拿混元珍珠傘一把;持國天王叫魔禮壽,提紫金龍、花狐貂。這四大天王手裡的“法寶”是結合起來暗喻風調雨順。執劍的,因劍有鋒,隱意爲“風”;掌琵琶的,因琵琶能彈撥出音調,隱意爲“調”;掌傘的,因傘能遮,隱意爲“雨”;提紫金龍、花狐貂的,因龍爲蛇類,與貂一樣可以順毛撫摸,隱意爲“順”。這種藏謎於塑像的巧妙形式,是我國古代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也表達了一種美好的願望。此外,《西遊記》以四大天王爲玉帝屬下守門的天將。

四大金剛在民間也叫“四大天王”,原是佛教傳說人物。佛教把一般世界劃分爲欲界、色界、天色界“三界”,其中欲界最低,是具有食慾、淫慾的衆生所居。人類社會屬於此界,地獄、餓鬼等也在此中。欲界中最高級的是“六慾天”,是超乎人鬼以上的天界,天神所居,但仍不離食慾、淫慾。六慾天分六重,第一重叫“四天王天”。四天王天是四天王及其眷屬的住處。傳說,四天王天位於須彌山的山腰,山腰聳立著一座叫犍陀羅山的小山,此山有四個山峰,各有一位天山神居住,各護一方天下,即掌握須彌山四方人類社會的“東勝神”、“南贍部”、“西牛賀”、“北俱盧”等四大部洲的山、河、森林、地方,所以又稱爲“護世四天王”。這四位天王分別是:東方天王,名多羅吒,即東勝神洲;南方天王,名毗琉璃,即南贍部洲;西方天王,名毗留情義,即西牛賀洲;北方天王,名毗沙門,即北俱盧洲。

在中國,東方天王爲持國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天王爲增長天王,身青色,持寶劍;西方天王爲廣目天王,身紅色,手纏繞一龍(或說是蛇、蜃);北方天王爲多聞天王,身綠色,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

冥司神靈

酆都大帝

酆都大帝又稱“酆都北陰大帝”,是道教陰府的最高神靈,是道家所供奉的,又稱北陰大帝、北太帝君,九月初九生。其任期是三千年,任期一到即改任。大帝所管轄區域是酆都地獄,內有六官,其職責是處理陰間事物。古語說:十惡不赦及大奸大惡的人及鬼怪魑魅等都要關進此酆都地獄,永不能轉世,酆都地獄比佛界的十八地獄更爲恐怖、陰險。

陶宏景真靈位業圖將道教真靈分爲七級:第七酆都北陰大帝——炎帝大庭氏,諱慶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三千年而一替。

十殿閻王

閻王是梵文的音譯,也可稱閻羅王,或稱閻羅大王,也稱閻魔王。閻魔,即琰摩、琰摩羅,意譯爲“縛”,縛有罪之人。原來是古印度神話中管理陰間的天王,有兄妹雙王之說,兄治男魂,妹治女魂,約在南北朝時傳入中國。唐代時,就有天帝冊封閻羅王,並由其統率五嶽衛兵之說,同時也有地獄分爲十殿,十殿均有主,稱地府十王。十王各有名號,合稱十殿閻王。

閻王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傳說他是陰間的國王,人死後都要到陰間去報到,接受閻王的審判,生前行善者,可昇天堂,享富貴,生前作惡者,會受懲罰,下地獄。在中國佛教中,又有十殿閻羅之說。十殿閻羅是中國佛教所說的十個主管地獄的閻王的總稱,這一說法始於唐末。

十殿閻羅王分別是:

第一殿,秦廣王蔣,專司人間夭壽生死,統管幽冥吉兇、善人壽終,接引超升;功過兩半者,送交第十殿發放,仍投入世間,男轉爲女,女轉爲田。惡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臺,名曰孽鏡臺,令之一望,照見在世之心好壞,隨即批解第二殿,發獄受苦。二月初一誕辰。

第二殿,楚江王歷,司掌活大地獄,又名剝衣亭寒冰地獄,另設十六小獄,凡在陽間傷人肢體、奸盜殺生者,推入此獄,另發入到十六小獄受苦,滿期轉解第二殿,加刑發獄。三月初一誕辰。

第三殿,宋帝王餘,司掌黑繩大地獄,另設十六小獄,凡陽世忤逆尊長、教唆興訟者,推入此獄,受倒吊、挖眼、刮骨之刑,刑滿轉解第四殿。二月初八誕辰。

第四殿,五官王呂,司掌合大地獄,又名剝戮血池地獄,另設十六小地獄,凡世人抗糧賴租、交易欺詐者,推入此獄,另再判以小獄受苦,滿日送解第五殿察覈。二月十八誕辰。

第五殿,閻羅天子包,前本居第一殿,因憐屈死,屢放還陽伸雪,降調此殿。司掌叫喚大地獄,並十六誅心小獄。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鄉臺,令之聞見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隨即推入此獄,細查曾犯何惡,再發入誅心十六小獄,鉤出其心,擲與蛇食,鍘其身首(包公即善於用鍘刀)。受苦滿日,另發別殿。正月初八誕辰。

第六殿,六城王畢,司掌大叫喚大地獄,另設十六小獄。忤逆不孝者,被兩小鬼用鋸分屍。凡世人怨天尤地,對北溺便涕泣者,發入此獄。查所犯事件,亦要受到鐵錐打、火燒舌之刑罰。再發小獄受苦,滿日轉解第七殿,再查有無別惡。三月初八誕辰。

第七殿,泰山王董,司掌熱惱地獄,又名碓磨肉醬地獄,另設十六小獄。凡陽世取骸合藥、離人至戚者,發入此獄。再發小獄。受苦滿日,轉解第八殿,收獄查治。凡盜竊、誣告、敲詐、謀財害命者,均將遭受下油鍋之刑罰。三月二十七誕辰。

第八殿,都市王黃,司掌大熱大惱大地獄,又名惱悶鍋地獄,另設十六小獄。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悶煩惱者,擲入此獄。再交各小獄加刑,受盡痛苦,解交第十殿,改頭換面,永爲畜類。四月初一誕辰。

第九殿,平等王陸,司掌豐都城鐵網阿鼻地獄,另設十六小獄。凡陽世殺人放火、斬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銅樁,鏈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燒,燙燼心肝,隨發阿鼻地獄受刑。直到被害者個個投生,方準提出,解交第十殿發生六道(天道、人道、地道、阿修羅道、地獄道、畜生道)。四月初八誕辰。

第十殿,轉輪王薛,專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別善惡,覈定等級,發四大部洲投生。男女壽夭,富貴貧賤,逐名詳細開載,每月匯知第一殿註冊。凡有作孽極惡之鬼,著令更變卵胎溼化,朝生暮死,罪滿之後,再復人生,投胎蠻夷之地。凡發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灌飲迷湯,使忘前生之事。四月十七誕辰。

明清以來,十殿閻王之說盛行。虛構一個地獄十殿,儼然有如現代的法院,判處各種民、刑事案件。處刑之慘,將死的世界勾畫成了一個殺戮的刑場,以警示世人行善。

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
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察布市| 周至县| 东兴市| 普格县| 合江县| 彭阳县| 赫章县| 从化市| 横峰县| 温州市| 杂多县| 潼南县| 达拉特旗| 江孜县| 黄浦区| 禄劝| 长丰县| 洛隆县| 北票市| 尤溪县| 沙坪坝区| 怀来县| 烟台市| 汉源县| 略阳县| 蓬溪县| 汉中市| 辽宁省| 泸西县| 铁岭县| 武义县| 淅川县| 德保县| 绥阳县| 温宿县| 林西县| 名山县| 汨罗市| 霍城县| 临江市| 嘉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