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與人之間充滿了人情味,村民都是互相認識的,有比較繁瑣的事都是互相幫助的,就比如插秧和收水稻,起新房,辦喜喪事等。
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清晨打鳴的公雞叫醒沉睡中的村民,開始一天的勞作。
傍晚的時候裊裊炊煙,招呼著勞動人民歸家。歸家的人互相問候,也會停住腳步拉幾句家常,褪去一身的疲憊。
農村的空氣永遠都是新鮮的;天空永遠都是藍藍的;小溪永遠是清澈見底的;樹木永遠是綠綠的。
一切彷彿都是依舊的,一切又在不經意之間改變著。永遠不變的是村民永不停歇的忙碌。
爺爺那一輩住草棚,幾個兄弟共有一件衣服;爸爸那一輩餓過肚子,吃過米糠;到李念這一輩可以吃飽了,也凍不著了。
可以肯定的是爸爸沒有給他世界上最好的生活,但給了他飽暖,沒有讓他流落在街頭。
陽光普照的世界,也會有光線到達不了的地方,那裡的人們倔強而卑微。卑微得像一隻只螞蟻,經管傾盡了所有的力氣,也只夠活著。
所有人的努力都是值得尊敬的,不要輕易的用一句話去否定別人許久的努力。
李念的爸爸在他第一天上學的時候,爸爸就很嚴肅的和他說了一句“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周總理的一句名言,也教了他第一個英語單詞“China ”。
爸爸讓他,初步有了國家的概念,知道了自己是中國人,但還不知道自己的國家那麼偉大。
對於沒有體驗過農村生活的人來說。農村是嚮往的生活,那裡有美麗的風景,有田野,有森林,有花有鳥,有山有水,有詩和遠方。
可對於對李念這樣的農村娃來說,那是貧窮,是痛苦,是永遠想要擺脫的黑洞,永遠也不會想再過一次的恐懼。站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會相同。
人生路漫漫,誰又能一帆風順呢。有時會羨慕事事順利的人,仔細一想,一帆風順又會缺少些許樂趣,缺少征服的成就感。
山無言,水無語,它們默默的陪陪伴著李念。李念也在不經意間熟悉著這片鄉土,他肆意的索取著。他知道哪個地方會長出美味的菌子來,哪裡有酸爽的野葡萄,口渴了該到哪裡去喝水,哪裡可以捕到魚,哪裡可以俯瞰村子的全貌。
李念登上過最高的那座山,眺望遠方,可山的那頭還是山。他好想知道山的那頭會是什麼,未知的世界讓他好奇也讓他感到害怕。眼界不開闊的李念,這時村子就是他的全世界。
父母生他養他,鄉土陪伴了他七年的時光,以後還會有更長的時間。人的這一生又會有誰會陪你走過七年,從幼稚到懵懂,再到想要長大,對知識的渴望,除了父母,就是那山那水。
鄉土養育著生長在這裡的人,人們也敬畏著神靈,敬畏著自然,敬畏著未知的事物,你可以不相信它們的存在,但對它們的敬畏是要有的。
在農村生活永遠都會有事情給你做,只要你想做。
春天到了,萬物復甦了,花草樹木也都發出了嫩芽,爲再一展現英姿而準備著。開始要準備春播的事情了,選種,培育辣椒和水稻的苗子。
先整好苗圃,然後播種,再蓋上枯萎的松針,有保溫和防止種子被衝出土面,最後蓋上地膜,等著種子破殼而出。等到苗出了,把地膜用竹片拱起來,每天清晨都要澆水。
趁著天晴曬牛糞,將堆放的牛糞翻散開,有利於曬乾。每天清晨就得在有鋤頭再翻一次,把下面的昨天沒曬到太陽的翻上來,這樣一天接著一天的翻,直到曬乾爲止。
整地是爲了得到好的出芽效果。冬天翻曬的地,大塊大塊的,不利於莊稼的生長,得用靶把它靶碎。撿往年留下的茬,一把火給燒了。
還要收冬小麥,油菜花。這些都是秋收後種下的,年後不久就可以收了。
連著桿割回來的小麥,會選一個晴朗的天氣。把它從樓上翻下來,用牛車拉到麥場,鋪開來曬。曬了兩個小時就可以脫粒了,大人用的工具是這樣的,類似於雙節棍。它比雙節棍長很多,握在手裡的那頭是一米五左右的竹子,另一頭是一根一米七左右的木條,中間用一根繩子連接,大約長五里米左右。
大人們手握竹桿,使得木條在身體兩側旋轉,木條從身體的左側砸向地面時,一頭正好可以砸在麥穗上,又藉著反彈的力量,用竹桿將木條引向身體的右側,就這樣周而復始,以達到給麥子脫粒的效果。
鞭打了脫粒後,把一把把的小麥翻過來,又再一次鞭打沒有脫粒的地方,就這樣反覆兩到三次。小孩子用一根木條就可以了,用它直接打在麥穗部位脫粒。
麥場不是一家用的,家家戶戶都用,也是一副熱鬧的景象。脫粒完成了,收了秸稈,就該分離麥殼了。用糞箕裝著雜七雜八的小麥,舉過頭頂,藉著風把麥殼吹離麥粒。
這勞累一天了,事情也算完了??甥溄q,會跑到衣服裡,得洗洗,換身衣服,不然癢得難受。
在農村,都是靠天吃飯的。
當春雷滾滾,春雨綿綿,到了該播種的時後,就是起早貪黑播種的時候。
在等到玉米苗出了,接著就是除草,施肥。好不容易成熟了,還要把它收回家。要拿去賣,還要把玉米從棒子上弄下來。
靶田,插秧,拔豆子與花生這些事都很磨人。豆子要像小麥一樣,花生拉回家了,也要摘下來。
秋收是個龐大的工程,時間要得長,也更累。
拔花生,從早到晚,重複著同一個動作,換著不同的姿勢。李念一開始彎著腰拔,一會兒就抱怨腰疼了。爸媽總說:小孩沒有腰。那就蹲著拔,一會兒腿就疼了。那就坐在地上拔,速度太慢了,也不舒服。只能跪著拔,時間長了,膝蓋疼。就這麼換來換去,總是堅持不了,像得了多動癥一般。
幹農活的時候,爸爸嘴裡總念著一句話“大幫小補”。
收玉米更麻煩,用手撕開枯了的玉米外殼,它包得緊,費勁。大拇指指甲因長時間撕開第一道口子而變得生疼,就弄個竹片讓它代替拇指劃開第一道口子。儘管這樣了,時間長了還是煩。那去砍玉米桿,那裡爸媽遠一點。
遠離爸媽的視線,就沒人督促他幹活。玩著刀,把玉米桿一堆一堆的放著,這樣燒得比較全,留下的會少很多。
砍累了,把刀一扔,玩去。
李念追著螞蚱,螞蚱飛得不遠,飛一段就停一段。李念追呀追,終於給追上了,已然離家裡的地很遠了,又得往回走。
他手裡拿著一根木條,不斷的鞭打著身邊的花花草草,不爲了什麼就是爲了玩。
回地裡的路上,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夢中情人。一個苗族姑娘,她穿著苗族的服飾,圓圓的臉盤,像極了劉三姐。苗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女子都穿著自己做的衣服,秀滿了各種彩色的花紋,掛著一串串的珠子。她們走起路上沙沙作響,他站在花從中呆呆的望著那個姑娘。
姑娘與同伴談笑著,她笑起來真的很好看,她們說著什麼李念是聽不懂的,他們說的是苗語。還得回去接著砍玉米桿,心裡想著那姑娘。
一不小心,喀的一氣聲砍在了腳上,他忍住了,免得又被爸媽罵,抓把泥土撒在傷口上止血,接著幹活。秋收完了,開始播種小麥和油菜,把地都翻一遍。
家裡的雞,豬每天都要喂的。要割豬草,牛每天都要放。在農村,只要你想,除了睡覺吃飯,你都可以有事情做。
一天都是忙個不停,這纔是農村最真實的寫照。村民的皮膚會在太陽的暴曬下變得黝黑,雙手會因爲常年的勞作而變得異常粗糙,長滿老繭。
那時候的所有勞作都要靠一雙雙的手,效率低不說,收益更是甚微。所有的辛苦只是爲了一家人的溫飽,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