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諸葛亮北伐,後人有對此持消極評價的,如陳壽在泰始十年向晉武帝司馬炎上表時寫道:“然亮才,於治戎爲長,奇謀爲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衆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衆,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即陳壽認爲北伐失敗的原因有二:一是諸葛亮的才能擅長於治軍治國,奇謀與將略則不是他的長處;二是與之對陣之人,有的是當世的“人傑”,如曹真、司馬懿。諸葛亮難以輕易戰勝他們;三是敵衆我寡,魏國國力遠勝於蜀漢,再加上以弱的一方主動進攻強者,在諸多不利條件下的確難以取勝。但後世也有不少人與陳壽持相反觀點,如裴松之注引《三國志·蜀書》卷三十五引自袁子的說法: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衆,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馬,不亦優乎!其實袁子的說法不無道理,蜀漢在諸葛亮的率領下,屢屢以弱攻強,在國力、兵力、運力都遠遠不及對方的情況下,在糧草難以爲繼的困境中,卻能與“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衆,據牢城,擁精銳”的司馬懿等人相抗衡而不落下風。不僅如此,諸葛亮“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卻能夠在敵國境內“自來自去”,想攻則攻、想退則退,而魏國統帥卻在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條件下,表現得“無禽敵之意”,只能夠“務自保
全”,以擋住弱敵“瘋狂”地進犯、以守住疆土爲至高的功勳。不得不讓人感慨,魏國太“謙虛”了吧?袁子更提出,假如諸葛亮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會使魏國涼、雍士卒不得解甲,中原鐵騎不可釋鞍,廟堂羣臣不敢忘“守土抗戰”之責,三軍將士不敢廢“枕戈待旦”之令;則朝朝如臨大敵,惶惶不可安生,勝負之勢,亦已決矣。如此,則誰是強者,誰爲弱者,還能分得清嗎?昔子產治理鄭國,諸侯不敢加兵,而蜀相蹈一州之土,率巴蜀之衆,雖中原歲歲狼煙,而蜀漢無烽火之憂,與其不是很像嗎?以魏軍之強,本土作戰,無後方之虞,有糧草爲繼,種種優勢比於諸葛亮,若真能擊敗蜀軍,又何必消極防禦呢?大可鐵騎四出,猛士陷陣,一舉蕩平敵寇,解魏國之憂。從來都是強國入侵,弱國防禦,但曹魏除一次主動進攻外,六年之中,曹真和司馬懿卻不厭其煩地、小心翼翼地在誓死抗擊蜀漢的入侵。如果認爲這是司馬懿等人不戰而勝之良策,那麼太小看戰爭了,兵法中“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云云之言,猶在耳啊!在對諸葛亮的戰爭中,“戰術大師”司馬懿失去了往昔“剋日擒孟達”的果斷沉著,也沒有後來平定遼東的“指揮如意”,以及“賺曹爽奪兵權”時的詭詐權謀;在諸葛亮面前,他完全發揮失常,似乎難以找到對方哪怕一點的破綻,沒有想出哪怕一條可以在理論上消滅對手的奇謀妙計,一切都變得循規蹈矩、如履薄冰、處處謹慎、波瀾不驚。張郃提出要出奇兵包抄諸葛亮的後路,以善用偷襲著稱的司馬懿連想都不敢想就拒絕了;後來又鬼使神差地、不顧一切要張郃追擊諸葛亮,但不想卻中了埋伏害死了張郃將軍。因爲忍不住諸將對他“畏蜀如虎”的諷刺,他終於決定出擊了。但事實證明他這一生唯一的一次與諸葛亮的正面交鋒在理論乃至於實踐上都是錯誤的,在丟下三千多具魏軍屍首,和八千多件武器以後,司馬懿又退回營
中堅守了。從此之後堅守取代了“三十六計”變成了他唯一的選擇,似乎只有堅守纔是王道,主動出擊就是背叛。什麼兵法韜略都不管用了,抵禦諸葛亮的最好辦法就是:打死都不出來。不管諸葛亮如何地威*、利誘、嘲諷、邀請,司馬懿咬定了絕對不進攻的真理,這時他又是多麼地明智啊。因爲諸葛亮爲了騙他出戰幾乎絞盡了腦汁。弱小的蜀國居然要想盡辦法去與強國交戰,而強大的魏國卻在不顧一切地拒絕戰鬥,這種戰爭簡直是亙古乃至日後都不會有。如果將這一段弱國屢屢入侵強國的不可思議的歷史放在現代,那麼有人可能就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了。戰爭中從來都只是弱的一方堅守,“先爲不可勝”,然後找準機會,“以待敵之可勝”,但司馬懿奇蹟地打破了這條規律,諸葛亮奇蹟地推翻了這種邏輯。最後,司馬懿堅守住了,無情的時間和命運戰勝了諸葛亮,當然也許有人說:是司馬懿巧妙地利用“無情的時間和命運戰勝了諸葛亮”,但不管怎麼說,都可以看到,詭詐的司馬懿只有與“無情的時間和命運”結盟的條件下,才能戰勝諸葛亮。不然的話,又能如何。所以袁子感嘆:方之司馬,不亦優乎!也有人說、司馬懿擔心擊敗諸葛亮後,魏國皇帝會將他“兔死狗烹”,那麼請讓我們翻一下歷史,司馬懿在諸葛逝世後,幾年之間依然備受榮寵,甚至在最關鍵時刻還是讓他率軍討伐遼東反叛,有這麼個“鳥盡弓藏”的嗎?直到魏明帝駕崩後,才被政敵曹爽剝奪實權。由此可見,魏明帝在日,根本無兔死狗烹的可能。假假地想一下,以諸葛亮之才,以諸葛亮之雄心,若是換做在魏國,一道出師表,龍驤虎視、兵戈所指、澄清宇內、一統山河也不是不可能的吧。所以,對於諸葛亮的這張戰爭,切不可用平凡的眼光去看待,因爲有很多東西都是值得回味的,至少是難以用成功或失敗去簡單概括的。或許,後人的話真是太嘮叨了,因爲歷史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值得去重新思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