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字孔明,瑯玡陽都人也。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就是這位集政治家、軍事家於一身的天下奇才,被後世無數人尊爲智慧的化身的諸葛武侯。如今卻被一些人無知之人視爲雞肋,每每思及,痛心不已,今日暢所欲言,一吐胸中憋氣。
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說到:諸葛亮之爲相國,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步公道;盡忠雖仇者必獎,犯法雖親者必罰??????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也就是說諸葛亮只善治國,不善計謀,只會練兵,不會用兵,因此很多半桶水也跟著附和。鄙人卻不認同。
我們首先看史實上的戰績: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就連復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可謂勢如破竹,關中震動,此戰便是用的策反之計,何言武侯不善用計?當時形勢對蜀一片大好,如果不馬謖大意失街亭,半個雍州就會歸了蜀,同時於涼州相鄰,蜀國實力將會爲之大增。
第三次北伐,魏國名將郭淮一聽諸葛亮親來伐魏,竟然不戰而退。
最具有說服力的就是第五次北伐,這也是第一次與司馬懿作正面的交鋒——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人。世稱號冢虎、管兵伐,有臥龍鳳雛幼麒冢虎一說。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曹魏大都督,權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爲晉宣帝。
就是這個有臥龍鳳雛幼麒冢虎一說的司馬懿帶著魏國名將張郃、郭淮、費曜,卻嚇得不敢親自對戰,留下費曜跑了,結果費曜被斬,而自己也被蜀軍追上,司馬懿逃上山不敢出戰,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說:‘公畏蜀如
虎,奈天下笑何!’當時曹軍碩果僅存的老狐貍賈詡也在軍中,任監軍。於是二人鼓動司馬懿出戰,結果大敗,老賈也沒招,只能帶幾個親信逃走。
蜀軍殺了三千多軍官頭,獲五千盔,三千多弩,這僅是戰利品,殺死的曹軍又有多少?而此戰雙方兵力均五萬以上。可惜大好形勢,因李嚴不送軍糧,如同街亭一樣失去。
而爲衆人談及最多的武侯一生最大敗筆“陳倉之戰”,有三個客觀原因。第一,如果大家去過寶雞,當知這一帶山勢,多在千米以上。陳倉關隘狹窄,不容得大規模作戰,所以兵源上的優勢便沒有。第二,一伐之後,曹真就料到諸葛亮會出陳倉,已囤積大量防守物資,準備了半年多。第三,不容否定,郝昭確是善守之人,而古時攻城戰也就那麼幾招,只要敵將不出城,你是老鼠拉龜,無計可施。換了郭嘉、周瑜、龐統、法正、賈詡等也不行。
至於所謂的“子午谷奇謀”則不過是愚謀而已,諸位看看魏延的條件,《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作了詳細引注:《魏略》曰:夏侯茂爲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羣下計議。延日:“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成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爲此縣(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實在是太過低估計了強大的魏國的軍事力量。倘若夏侯茂閉關拒戰,以逸待勞,後果將不堪設想。後世責難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謀”者,多以爲—個軍事家不能非有百分之百的把
握纔去進攻,只要有百分之六十的希望就可以一試鋒芒了。這個道理用到一生謹慎的諸葛亮身上,是不起作用的。蜀漢國小民少,兵員不多,諸葛亮不能不謹慎行事。更何況諸葛亮‘約己愛民’,對士兵也極其愛惜。在第一次北伐退兵後,有人因收姜維,並掠得數千民衆還蜀,來向諸葛亮祝賀時,諸葛亮就皺著眉頭說:‘普天之下,莫非漢民,國家威力未舉,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賀,能不爲愧。’由此可見,諸葛亮用兵豈能在把握不大的情況下,讓將士去作無謂的犧牲品?惜兵慎戰,這應是諸葛亮作爲政治家兼軍事家的難能可貴之處。
我們不妨作一假設:諸葛亮採納了“子午谷奇謀”,魏延率奇兵從子午谷直奔長安。子午穀道路崎嶇,遇雨還泥濘,魏延軍不能按預期趕到(建興八年,魏使張邰率軍由子午谷攻蜀,就因‘大雨道絕’,不能前進,張郃軍只得退還;)勉強走出子午谷,長安的魏國守軍已布好防守之備;諸葛亮的大軍也不能按期到達(幾次北伐都推動不走就是證明)。此時的魏延及其大軍,便只能懊悔輕率出征了;蜀國遭此重創,大約也再不可能組織像樣的北伐了。
所以,我認爲六次北伐之所以不成功,不是諸葛亮少計,主要是國力太弱,而且手下沒有良將,但敵方卻國強將多。
第二,看外號,諸葛亮一直自比“管樂”,管仲長在治國,樂毅不僅強於治國,更強於軍事能力,以弱燕勝強齊,那當時世人有嘲笑諷刺、認爲諸葛亮不配的嗎?
第三,看作者,陳壽本就不是一個硬骨頭,吃著司馬家的飯,怎敢褒揚敵國,貶低自家呢。而且我們可以從他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矛盾的評價看出,他也是無奈爲之啊!總而言之,諸葛亮無愧三國數一數二的軍師,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