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劉璋“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
益州當時的情況是,劉璋闇弱,無法駕馭地方豪強,所以持放任態度以便得到他們的支持,但這樣更加導致地方豪強的勢力滋長,豪強多挾其財勢,欺凌小民,混亂而目無法紀。其時東漢末年的豪強普遍都這樣,大小豪強之間不是兼併就是欺凌弱民,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堅強的政權。
「法治」
法正以士族的角度,曾以客主之義,提出效仿劉邦惠撫政策,但被諸葛亮否決了。諸葛亮表示只有“威之以法”才能“上下有節”。
諸葛亮用法家學說治國。首先制定律令作爲一國的法度,“刑法竣急”,“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有力地打擊了豪強勢力目無法紀的囂張氣焰。在執行上,諸葛亮做到反覆宣傳,使大家都明法以避免違法犯禁,同時還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進行吏治,杜絕了歷史上藉以抑制豪強而橫行的“酷吏”現象,從而達到了顯著成效,“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歷史上的商君的法治也是“路不拾遺”。
法治剛開始受到豪強和百姓的抵制是必定的,但是新的有條理的秩序很快就建立起來了,這歸根於諸葛亮的治國有別於法家的唯嚴刑,他容入了儒家學說,內法外儒,做到震懾之餘也很有效的控制了打擊面,從而得到士族真心的支持和百姓的擁護,“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治南夷」
《隆中對》裡諸葛亮已經說明對夷越的治理方針是“撫”(“剿”顯然不利於後方穩固)。諸葛亮以武力震懾平定南中後,恩威並施,治理的措施非常出色:
“夷漢分治”
就是夷人在自己的聚居區行使管轄權,而蜀漢官吏則要維持一個完整的交通網,管理漢族聚居地,維護當地總體的政治經濟秩序。對於西南夷民族內部事務,當地的蜀國政府官員則採取“夷人自有廢殺之法”的方針,採取不介入的態度。這樣的治理給南夷提供了寬容的生存空間,又不以喪失中央主導權爲代價。
“助其發展”
孟獲擔任蜀國御史中丞到達成都,見諸葛亮時,提出減免南中的稅收負擔,詞情懇切,說明蜀漢的徵收的確較重。但是諸葛亮並不肯同意,他首先列舉西南夷的收入,說明這個地區之富庶,所謂“爲官者皆富及累世”,而後給孟獲作了一個比喻,假如你收入10金,我收取2金,你今要求我改爲收1金,你可得9金,我助夷人歲收20金,則我收5金,爾尚有15金,這樣可好?孟獲心悅誠服。
蜀漢對於西南夷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的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蜀漢官吏爲西南夷大規模引進水稻,改良畜種,同時幫助當地人設計竹樓,建立學校等等。夷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對於中央政府自然產生巨大的向心力,至此南中成爲蜀漢後方的支持力量。
「穩固政權」
劉備集團入蜀,面臨的是穩固立足的問題。按主客之分,益州分爲三個勢力集團,劉備集團、東州集團、益州土著集團。東州集團和益州土著集團在劉焉劉璋時期已經有不少紛爭,其間不泛有想借以外部勢力(如劉表)以擊敗對立勢力。這方面,諸葛亮嚴格執法,恩榮並濟,賞罰並用,政治上瓦解同時也籠絡,史載諸葛亮大量任用了益州士人;經濟上予以制裁,同時也積極發展生產,注意維護益州士族的正當利益。
另外劉備託孤問題,李嚴曾經效力過劉表和劉璋。劉備非常明白以諸葛亮爲代表的才屬於蜀漢政權,也只有諸葛亮才能繼承未竟基業?!柏┫嗔疗湎る抟?,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劉備託孤李嚴僅爲了籠絡勢力,李嚴不僅權力上完全受制於諸葛亮,而且還被安排在遠離中央的永安,完全沒有託孤實質。後來李嚴事件,實屬個人私慾凌駕於國利之上,趁諸葛亮北伐之時幾次試圖搞分裂,居心叵測,起先諸葛亮還是寬容忍讓,希望可以感化,可後來又做出出格的事,諸葛亮念其功才貶爲庶民,已是仁義做法。諸葛亮用人不拘一格,但選拔接班人則必需忠、才、德三者具備。
「發展國力」
經濟和民生方面沒得說,以技術提高生產力,農、工、商都有顯著成效,就連非急用的基礎建設如館舍、道路、橋樑都大量修建?!傲林问?,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軍事方面,蜀漢在失去荊州後早不具備爭取全國統治的實力,後又遭夷陵之敗更是雪上加霜。作爲有戰略遠見的諸葛亮,軍事的戰略仍然是積極進取,雖然不符隆中對天下有變的時機,但諸葛亮已改變了戰略目標,不再是爭取全國統治,而是漸進的發展國力。先蠶食涼州,再徐圖中原。北伐之時格局已穩,曹魏根基牢固,不是幾次軍事行動或奇謀可以撼動。諸葛亮個人的主觀努力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經過多年治國,積蓄了軍事力量,主張減兵省將,精練能戰,務使不大傷民力,同時發明新事務提高戰鬥力。在用兵上不得不謹慎,北伐兵力是蜀漢的命根子,如果輸了就連守國門的實力都沒了,這也不符諸葛亮的政治目標。第一次北伐因用人失誤敗了,諸葛亮爲此很自責,國人以拔千戶和得良將姜維紛紛安慰諸葛亮。
諸葛亮的軍事擴張是建立在經濟和民生的基礎上,即便出兵敵國也是“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這與他個人的治世理念相符,所以諸葛亮病卒,“黎庶追思”。
諸葛亮北伐是有政治的意義,一方面能夠提高國內進取的動力,
還可向東吳展示蜀漢完全有抗魏的實力,從而鞏固吳蜀聯盟;另一方面以武力震懾,達到以攻爲守的目的,再者蠶食成功可以發展國力。
「經天緯地之才」
諸葛亮自小就是少年天才,“觀大略”的實用主義者,融會貫通諸子百家,博採衆長,在《論諸子》和《論讓奪》也論述了各諸子之長短。諸葛亮從國政到個人生活,深得百家精義,個人簡單的理解:
〔法家〕:諸葛亮是標準的法家學說執行者,不過也容入了儒,內法外儒,集霸道、王道大成。
〔儒家〕:諸葛亮無處不體現仁義、中庸、教化的政治思想,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兵家〕:治軍史上一流,司馬昭滅漢後,特令軍事學家陳勰學習諸葛亮的兵法兵制,推行爲晉朝的軍事制度。諸葛亮還創造了八陣圖,“推子八陣,不在孫、吳”,這在古代軍事史上作出了貢獻,發展了兵法。
〔墨家〕:墨家庶民爲本(農與工肆之人),反對保守,主張創造新事物,重視生產知識。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連弩、搭橋槍、蒲元神刀、五折剛鎧、孔明鎖、九連環、諸葛鼓、水位的標尺、改善了制錦工藝、梯田等等。順便說下墨子的語言質樸達意爲主,不加修飾,諸葛亮或許受這影響“文采不豔”,但其言簡潔、遒勁有力。
〔道家〕:漢初文景之治時,是用道家的無爲而治,達到休養生息,東漢顯然不適合。不過諸葛亮是以“道”修身,《誡子書》裡“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另外“不求聞達於諸侯”與“自比管樂”是不矛盾的,諸葛亮非常讚賞“范蠡以去貴爲高”。綜觀諸葛亮之志,入世是爲了“撥亂趨治,救民於水火”,這方面的理念,他與劉備的仁義復興理念相符,同時被他的誠心和毅力所感動,當然諸葛亮後期增加了一份責任,以報先帝之恩。
〔縱橫家〕:諸葛亮在《論諸子》裡,指出“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三國縱橫有限,但諸葛亮的外交仍非常傑出,如《智激孫權》、《正議書》、《絕盟好議》。
〔陰陽五行家〕:諸葛亮懂天文,精通太乙術和奇門術。《二十八宿分野》、《上先帝書》、《陰符經序》、《陰符經注》。奇門、太乙與六壬並稱中國上古三大奇術,都是從易經的基礎上結合陰陽五行干支曆法河圖洛書天文星象發展起來。太乙是國術,奇門是軍術,兩術在古代被稱爲帝王之術,用來“扶明主”,所以歷代皇帝禁止民間私自研習。而六壬術主要是民用,皇帝沒有禁習,古代知識分子多喜歡研究?!抖怂薹忠啊肥切拚煨嵌葦怠?
諸葛亮其它的才藝如繪畫、書法、音樂方面都很有造詣。以諸葛亮的大才而不能實現復興大業,陳壽,“蓋天命所歸,不可以智力爭也”,對於想不通的事,則歸爲“天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