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入手處
李金珠想通之後,和李士寬說的頭一件事,就是銀珠出嫁的禮數(shù),就到三朝回門。
一來,這是她們李家集以及小李莊的慣例;二來,正是農(nóng)忙時候,農(nóng)時不能誤;其三,親戚姻親的情份,在之後長年累月的相處,不在這一場二場筵席。
李銀珠回門隔天,她們姐弟就啓程返回了平江城。
一家人忙到半夜才收拾妥當(dāng),第二天天剛矇矇亮,李金珠李玉珠趕往作坊,李學(xué)棟上學(xué),李小囡睡到天光大亮纔起來,吃了早飯,搬了張桌子出來,站在院子裡,心不在焉的寫著字,盤算著她的生意。
梅姐連走帶跑從後院出來,解著圍裙,和李小囡笑道:“阿囡哪,你看著家,我去買點(diǎn)兒雞蛋,咱家那幾只母雞要抱窩了!”
“嗯?好。”
李小囡停了筆,看著梅姐拎起籃子,進(jìn)堂屋,摘下掛在樑上的帶蓋竹籃,仔細(xì)點(diǎn)了點(diǎn),拿了一串兒大錢,一路小跑出去了。
李小囡呆了一會兒才反應(yīng)過來。
梅姐去買雞蛋了!
她們家從來沒買過雞蛋!
梅姐買雞蛋是爲(wèi)了給母雞孵小雞。
李小囡呆站著,片刻,將手裡的筆啪的拍在桌子上,雙手叉腰,哈哈大笑了兩聲。
她知道她的生意應(yīng)該從哪兒入手了!
她應(yīng)該先創(chuàng)造需求,再推出她的織機(jī)租賃生意。
她得先去收細(xì)布,掛上牌子長年收細(xì)布,收到讓大家動起織細(xì)布的心思,然後就可以推出她的織機(jī)租賃業(yè)務(wù)了。
收細(xì)布得上門收,就得走街串巷,她一個小妮子不行,不光沒人信,說不定又要報(bào)官叫里正。
她得有個撐門面的掌櫃,必須是個男的,最好年紀(jì)大點(diǎn)兒,到哪兒找這麼個人呢?
李小囡愁住了。
偷偷賃人吧,她一個小妮子,肯定壓不住對方,肯定會失控。
這事不能跟大阿姐商量,她試探過好幾回了,大阿姐不同意她做這門異想天開的生意,再說,一跟大阿姐商量,她的私房錢就保不住了。
大堂叔?也不行,大堂叔知道了,大阿姐也就知道了。
三阿姐?三阿姐剛嫁過去,不能給她添亂。
哥哥肯定不行,梅姐更不行,還有誰呢?
李小囡揹著手在院子裡來回轉(zhuǎn)圈。
只有一個人了。
李小囡站住,嘆了口氣。
………………………………
顧硯一件月白細(xì)布長衫,束著根絲絛,腳上一雙半舊起筋布鞋,戴著江南最常見的寬檐遮陽草帽,坐在幾棵巨大樟樹下面的茶棚裡,喝著茶,看著不遠(yuǎn)處的熱鬧。
幾丈之外,崑山縣黃縣令和鄰居吳江縣陳縣令又吵起來了。
顧硯抿著茶,看著鬥雞一般互不相讓的兩人。
片刻之後,黃縣令一幅痛心疾首的模樣,兩隻手拍的啪啪響,對面的陳縣令上身微微後仰,一臉狐疑看著黃縣令。
黃縣令伸手拍著陳縣令的肩膀,繼續(xù)痛心疾首。
片刻之後,兩個人你拍我一下,我拍你一下,時不時一起點(diǎn)頭一起嘆氣。
顧硯頗爲(wèi)讚歎的看著黃縣令。
這一場兩縣會談,這樣的吵完再和,和了再吵,已經(jīng)反覆三回了,是吵是和,幾乎全由黃顯周主導(dǎo)。
陳廣河被黃顯周揉過來搓過去。
這一回同仇敵愾之後,兩個人沒再吵起來,頭抵頭說了一會兒話之後,兩人揮手作別。
顧硯遠(yuǎn)遠(yuǎn)綴在黃顯周後面,等到吳江縣令陳廣河走的看不見了,加快腳步,追上黃顯周。
黃顯周看著顧硯,眉毛擡起。
又是他。
“咱們見過。”顧硯笑道。
“世子爺。”黃顯周面對顧硯,恭敬拱手。
“上次就認(rèn)出來了?”顧硯示意黃顯周往前走。
“上次,世子爺走後,下官想了幾天,有所悟?!秉S顯周恭敬中透著隱隱約約的疏離。
“怎麼悟的?”顧硯感覺到黃顯周身上那絲疏離,看向黃顯周。
“世子爺這樣的人品相貌,凡夫俗子中間哪有幾個。整個平江府只怕都找不出一個,後來,聽說世子爺?shù)搅似浇鹿倬臀蛄恕!?
顧硯聽的眼睛微瞇。
從黃顯周這話裡,他聽出了絲絲隱隱的譏諷。
黃顯周這份疏離和譏諷,從何而來?
“怎麼疏浚那條河道,和吳江縣商量好了?”顧硯心裡掂量著黃顯周這份疏離和譏諷,面上絲毫不顯。
“是。那條河道的疏浚原本沒什麼事。
“前年秋天,河這邊的王家和河那邊的張家結(jié)了親,張家閨女嫁進(jìn)王家,被婆婆苛待,大年三十那天,張家閨女一根繩子吊死了。
“王家自知理虧,託了中人登門賠禮,又風(fēng)光大辦了張家閨女的喪事兒。張家族長和族老已經(jīng)擡手掀過,可張家閨女幾個兄弟氣不過,在喪事上連砸了七天。”
黃顯周看向顧硯,解釋道:
“這是這一帶的風(fēng)俗,像這種年紀(jì)輕輕死在婆家的的媳婦,喪禮上,孃家人吃過了席,要是摔碗砸盤子,算是人之常情,一般也就是砸一回,砸一桌子碗碟。
“可張家兄弟不光砸了所有桌子上的碗碟,說是還衝到張家閨女婆家,砸了所有的碗碟,砸到第六天,就把張家閨女婆家砸的賣田賣牛,到第七天,張家兄弟又開始摔碗砸碟子時,王家後生就上前阻攔了,兩家後生打了起來,打得挺厲害,種了仇?!?
黃顯周嘆了口氣。
“陳縣令去年秋天剛剛到任,民風(fēng)民情還不大清楚,這河道疏浚的事,其實(shí)是張王兩家不和,互相使絆子,甚至要置對方於死地才導(dǎo)致,不是疏浚的事,是怎麼解開張王兩家這個過節(jié)。這是大事?!?
“械鬥過嗎?”顧硯微微蹙眉,問了句。
黃顯周有幾分意外的看了眼顧硯,“還沒有,這是不幸之中的大幸。”
外地人,甚至是他自己,在到任崑山縣之前,都以爲(wèi)江南民風(fēng)平和柔婉,不會有械鬥這樣的兇殘之事,到任之後才知道,江南民風(fēng)之彪悍,不亞於北方。
這位世子爺看起來對江南民情頗爲(wèi)了解,倒是難得。
“怎麼解開張王兩家的過節(jié),你和陳廣河商量好了?”顧硯接著問道。
“還沒有,這一趟只是和陳縣令解說了河道疏浚這事兒的由來。”
“這事兒不能耽誤,一來汛期要到了,二來,兩家這過節(jié),萬一拖延出人命,就成了死結(jié)了。”顧硯頓了頓,看向黃顯周,“這事兒就辛苦到你頭上,如何?”
“求之不得?!秉S顯周忙拱手道。
“嗯,我想想辦法,把這一段河道疏浚的事,歸到崑山縣處置。”顧硯笑道。
“世子爺英明,這是積福積德之舉?!秉S顯周拱了拱手。
顧硯被他一句積福積德,說的眉梢微動,斜瞥著他,突然問道:“我在這平江府小住,對你們的政務(wù)公務(wù),可有妨礙?”
“世子爺在平江府,和在京城,和下官都是一樣相距遙遠(yuǎn),下官這裡感受不到?!?
顧硯斜著黃顯周,黃顯周迎著顧硯的斜瞥,立刻垂眼低頭。
顧硯失笑搖頭。
這個黃顯周,可真是討人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