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孤煙錯過了什麼沒人關注,大周其他手機廠商錯過了什麼可是彼此都心知肚明的。
柚米OS!
柚子科技!
事實上,無論周爲、OV還是美族、歡視、酷牌,大周幾乎所有手機廠商在初期都和柚子科技接觸過。
但當時所有廠商都沒有和柚子科技達成一致。
尤其在系統的主導權和合資公司這兩項柚子科技的核心訴求上,顯然他們都不可能同意柚子科技的要求。
這些公司內部會議討論上,基本反對的理由都是不能出讓戰略主導權。
但本質上,不過是大廠的傲慢罷了。
當時柚子科技其實提醒過他們:成立合資公司後,如果開發出的系統如果不能給他們帶來額外價值,他們完全可以不採購,對於這些大廠並沒有損失。
如果能給他們帶來額外價值,柚子科技理所應當分走一杯羹。
但這些公司最後還是都拒絕了。
他們更想要的是,讓柚子科技成爲他們的外包科研單位,他們給研發經費,委託柚子科技研發。
只有當時身處於供應鏈危機的大米,經過“痛苦萬分的考慮”,最終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全盤同意了柚子科技的要求。
當時他們還在嘲笑雷君病急亂投醫,本來大米現金流在供應鏈危機下就不富裕,再拿出這麼一大筆錢來和柚子科技合作搞什麼系統研發,不就是雪上加霜嗎。
你柚子科技再牛逼,也不過是個搞AI煉丹的,還想搞什麼AI操作系統?
更何況,現在無論是硬件生態還是軟件生態對AI的支持都不成熟,硬件方案哪裡來?系統優化方案哪裡來?
你們還能都自己搞出來?
簡直天方夜譚!
我們纔是手機公司!我們有幾百上千個系統工程師!
等到你們搞出來的時候,估計我們這些手機公司第二代AI操作系統都搞出來了。
我們搞不出來,古狗和水果也能搞出來,到時候要授權唄。
可他們怎麼也沒想到,短短不過半年多,柚子科技和大米就拿出了這種大殺器!
全面屏+AI。
如果僅僅只是所謂“真正的全面屏”,還好說。
供應商只要搞出來了,不出八個月,幾乎所有廠家就都能跟進。
但大米供應鏈“全面技術進化”怎麼搞?
柚米OS怎麼搞?
所有廠商現在都已經拿到了MiX的實機,進行了一系列測試,拿到測試結果的研發部負責人們,面對管理層和投資人的質詢,什麼都說不出來。
說不好聽的,就算這些供應鏈公司向他們供同樣的貨,目前他們的工程實力都沒辦法攢出一臺性能和大米MiX相仿的手機!
哪怕他們同樣找到大米代工MiX的超越電子,和超越電子對接ODM流程,也至少需要十個月以上的設計研發週期。
十個月啊,這是什麼概念?
對於現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手機市場來說,這幾乎就是一代產品的時間!
好,就算市場可以等他們一年,柚米OS怎麼應對?
柚米OS那些花裡胡哨的功能可以不理,但底層技術能不理嗎?
類記憶模型存儲邏輯、記憶池取代內存分頁機制、徹底重寫的系統層電源管理子系統……
這些連安卓都沒有實現的底層機制,怎麼搞?
手機廠商的研發部們,甚至沒搞明白,柚米OS是如何使用驍龍821實現系統級AI計算的!
這都已經不是打破了安卓的底層架構,甚至連安卓她媽——Linux的底層架構都打破了!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柚米OS一定繞過了安卓標準調用路徑,直接操控Hexagon DSP + CPU pipeline,構建了輕量系統級AI推理棧。
在他們的理解中,這一定已經跨過了MADA默認協議的紅線,能夠通過GMS自動認證,一定是使用了作弊手段!
更要命的是,友商們還沒法公開攻擊柚米OS違反GMS默認協議。
大米MiX和橘子大模型現在幾乎已經成了大周科技創新的標誌性,這時候向古狗舉報大米違反MADA協議,不是自絕於大周嗎?
不過,各大廠高層裡還真有提議舉報的,還好最高決策層還算清醒,直接臭罵一通。大米MiX這種聲勢,在外網上都已經火遍了,古狗自己發現不了嗎?用得著你當這個出頭鳥?怕死的慢?
話是這麼說,死是肯定死不了的,移動互聯網市場足夠大,不可能被一家吃下去。
但利潤被一家吃走百分之八十,還是有可能的。
水果現在就是這個生態位。
很明顯,大米現在想要衝擊的,並不是剩下那百分之二十。
就在大周手機行業一片混亂之際,超越電子代工的大米MiX產量正在悄然提升。
大米MiX的產能確實不足,這裡有供應鏈不成熟的因素,但更多的,還是各個供應鏈企業面對未知的風險,不敢大刀闊斧的產業升級的問題。
產業升級,是要花錢的。
但現在,是人就能看出來,大米MiX產出來多少就能銷多少。
這種情況下,各個供應鏈企業老闆都跟打了雞血一樣,幾乎吃住在工廠,拉了牀行軍牀就睡在 SMT車間旁,全力提升供應鏈效率!
之前不敢全力投入,是因爲看不清路,現在不止有路,還是特麼一條八車道的高速路,誰不投不是傻嗎?
借高利貸都得投!
誰都想象不到,在已經有了技術升級方案的情況下,大周的供應鏈企業改進效率和執行力到底有多高!
幾乎是一天一個變化!
與大周供應鏈的快速反應相比,豐田的精益生產又能算什麼?
精益生產是豐田在八十多年前搞出來的,說的玄乎其玄,其實質就是不斷改善生產流程和生產工藝,不斷降低生產浪費、提升生產效率和良品率的一套生產管理方法,核心思想就是“持續改進”。
這套方法在三十多年前,隨著MIT的普及傳播到全球,被諸多製造業企業奉若圭臬。
大周的很多工業企業也曾學過一段時間這東西,後來發現這玩意兒完全就是故弄玄虛,簡單事情複雜化。
明明可能只是開組會時提一句,會後就改善的東西,用了這套方法,列入什麼“年度改善項”,反而降低了改善效率。
當然,有很多所謂的“供應鏈專家”會說:這是一整套體系、一種經過驗證的方法論,是在杜絕風險的前提下優化資源、提升產能的經典路徑巴拉巴拉巴拉……
但實際上,只需要舉幾個反例:波音和雷神、UTC也用這套體系,甚至精益流程、管理更規範。
這些企業的生產效率提升了麼?浪費減少了麼?技術改進了麼?風險降低了麼?
通通沒有,改進的只是每年生產部門的“報告數據”。
歸根究底,企業最大的風險還是組織僵化和人的風險。
當外行指導內行、財務指導銷售、投行指導生產、律師指導研發……就必然會出現問題。
所幸運的是,再傳一到兩代不好說,但大周目前的製造業企業,仍舊還是內行說了算。
那些在福士康可能要花上一個季度會議才能定下來的流程改進,在這裡,早上晨會對老闆彙報一句,下午就能落實。
而大周的製造能力,也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在短短的三十年內追趕上來、成爲了真正的世界工廠。
在大米供應鏈的開足馬力下,發佈會半個月後,趕在雙11當天,備貨數量總算到了七十萬臺。
其中四十萬臺供應國內。
而另外三十萬,當然是海外啦。
是時候給海外市場一些“科幻時代”的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