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十一章 和解

“回稟堂尊,張孺乃是張秉成家奴不假,但張孺只是首倡之一,餘賊多爲四鄉青皮喇唬,若定爲奴變,不知情者以爲作亂者盡出於士紳之門,似有不妥。”

楊芳蚤高坐上首,聽著下首一個秀才的反對意見。

他本意是定爲奴變,因爲馬世名那一封奏疏,給大家都弄得很被動,原本可以處理成民間私怨爭鬥。

但皇帝和內閣已經知道衝突雙方都有家奴,必定涉及士紳,那要完全定義爲民間私鬥是不合適的。而定義奴變,則可以將事件往家奴內鬥方向理解,這樣牽連士紳較少,衙門處理起來方便,在皇帝那裡也能交差。

當然楊芳蚤並未先自己出場,而是讓周縣丞提出觀點,這樣萬一被大家反對,楊芳蚤有個轉圜的餘地。果然士紳雖未圍攻,卻也不願接受。

最近經常來衙門的秀才蔣臣也對楊芳蚤拱手道,“晚生贊同方纔江兄所說,倡亂者張孺、朱宗、黃文鼎、汪國華,此四人中只張孺爲家奴,奴變的確名不副實。晚生仍是持前論,此次亂事起因於流氛蔓延,自去歲流寇澠池南渡之後,湖廣、河南深受荼毒,各地人心浮動,難免有些奸狡之徒乘亂思變,黃文鼎一夥便應歸於於此類,應以造反論處。”

周縣丞被一衆士紳反對,作爲一個八品小官,他還不敢動氣,在堂下平和的說道,“雖倡首之人只有一個家奴,但那亂民中的家奴也爲數不少。另一方鄭老、殷登、吳丙等人皆是家奴,似爲家奴之間爭鬥,定爲奴變於大家都無干連。”

?ttka n ?¢Ο

此話一出,場中稍稍有些冷場, 士紳們似乎覺得能接受,但又有損顏面,畢竟這裡都是家主,一說家奴總是有關聯的。

方仲嘉咳嗽一聲,把堂中的注意力都吸引過來,然後才沉聲道,“即便有些家奴,那也是些脅從,人生百樣,總會良莠不齊,家奴中也有好好壞,卻不必只強調那家奴二字。”

一衆士紳紛紛附和,他們還是希望像蔣臣說的定爲民戶造反,這樣不會牽涉士紳,對亂民的刑罰則會更重,能出他們心中的惡氣。

“方把總此話不妥。”

衆人驚訝的看過去,卻是從堂中末尾的位置傳出來的,自然是地位最低的龐雨。

他出列一步看著方仲嘉,“爲亂之人中,陳千、周朝乃方應乾家僕,康進、鄭朝出於吳應琦家門,白龍、白虎則出自葉燦府上,婁秀才、方秀才、劉秀才、張鄉官家都有家奴參亂。當日賊黨五印寺設醮,銅鼎上所刻青詞寫得明明白白,家奴大多爲首惡之雁行,分封前後左右將軍先鋒,分明是亂賊中要緊頭目,方把總一口咬定他們是脅從之人,不知依據何來?”

方仲嘉是代表方家來的,他這幾日在養傷,並未仔細去看那銅鼎上的青詞,仗著自己官宦之家的出身,就算楊芳蚤不同意,也不會當面駁斥,哪裡想到龐雨一個低賤班頭會跳出來,頓時張口結舌。

方仲嘉逃出雲際寺之後,這還是初次與龐雨見面,兩人眼神對視之時,都能感受到深刻的敵意。

龐雨又轉向蔣臣,“若是流氛蔓延,那黃文鼎等人爲何不待流賊到來再舉事,響應流寇又是響應的哪一營哪一夥,爲何結寨之後又不流竄去河南湖廣投靠。既然黃文鼎未立巨賊之旗號,也未與流寇書信往來,蔣秀才是如何確認他們響應流寇。”

蔣臣的響應流寇之說只是他的個人臆測,確實沒有絲毫依據,在邏輯上經不住推敲,一時也無力反駁。

龐雨不待蔣臣說話,又說回方仲嘉,這纔是他的主要打擊目標,“我們衙門辦事,要講個證據證人,那青詞之上人名皆在,自可證實家奴並非脅從。又黃文鼎等人在胡家莊豎旗之時,以殺方應乾召集四鄉亂民,全城百姓都可爲證,若是不定奴變,在下覺得起因寫方應乾也行,至少人證俱在,是經得查的。”

方仲嘉對龐雨怒目而視,有兩名秀才也大聲呵斥。

方應乾是方孔炤的堂弟,與葉燦和吳應琦不同,他是親自帶領家奴爲惡,黃文鼎豎旗結寨的時候,就是以殺方應乾號召百姓,而沒有用吳應琦、葉燦這些人作爲號召,便可見此人在桐城天怒人怨的地位無可動搖。

此時龐雨單單提到方應乾,自然是針對方家的,當晚雲際寺內,龐雨在山上沒留活口,荻港的幾個家丁都砍了腦袋,之前也差點殺了方仲嘉,方仲嘉自然跟他有仇。龐雨一直擔心方仲嘉報復,更怕牽扯出銀子的事情。所以一直扣留著汪國華,等待與方家和解。

可方家一直穩如泰山,絲毫不與龐雨接觸,龐雨自然也不能主動上門,此時誰先開口,便在談判中處於劣勢。這樣一直拖著,龐雨既要擔心方仲嘉報復,又要擔心那汪國華暴露,一直處於很大的精神壓力之下。

所以今日既然有機會,龐雨需要給方家傳遞足夠的壓力,士紳雖然平息了動亂,但這次亂事給士紳階層造成了重大打擊,此時的桐城士紳其實外強中乾。

江之淮看著龐雨疑惑的道,“皁隸何時也能在堂上說話了。”

桐城士紳被龐雨幾句話打壓了氣勢,楊芳蚤倒是樂見其成,由龐雨出面得罪人,正是他事先吩咐龐雨擔任的角色,龐雨選擇的時機也很合適。

龐雨其實不願得罪這些人,畢竟楊芳蚤只是代理知縣,很快就會走,但龐雨是走不掉的,要和這些士紳長期共處於桐城,招惹這些本地大戶沒有什麼好處。

士紳作爲羣體此次斯文掃地,特別是那些花錢買免火旗的人,在百姓面前丟失了臉面和威望。百姓似乎認識到官府和士紳都很虛弱,現在動輒圍堵士紳府邸,兩日前黃文鼎親友給他發喪,當時又出了杜書手和打行逼迫的事情,有上千人戴白爲黃文鼎送葬。

嚇得楊芳蚤和士紳噤若寒蟬,各家士紳當時都準備逃亡,幸好快班及時抓獲了鄭老,民憤找到了疏通的管道,纔將局勢平復下來。

楊芳蚤伸手指了一下龐雨,對江之淮道,“這位便是當日獨立剿滅雲際寺亂賊的龐雨,也是縣衙新任快班班頭。龐班頭勤勉任事,上任幾日便將逃逸月餘的鄭老逮拿歸案,又是文武雙全之人,此次發往安慶的申詳,也有龐班頭參與起草。”

江之淮哦了一聲,接著滿帶笑容的對龐雨拱拱手。堂中則響起一陣議論聲,近些日子滿桐城的人都聽過龐雨,但有些士紳並未見過,此時都在交頭接耳,一邊仔細打量這個平亂英雄。

方仲嘉聽到楊芳蚤說獨力剿平雲際寺,一口惡氣堵在胸口,分明是他帶領家丁剿滅的,這個龐皁隸用的下三濫手法,又下毒又放箭,總之都是偷偷摸摸的勾當,最後才撿了一個大便宜。他想到此處便更覺不平,卻又不能出面駁斥,只得偏開腦袋一副不屑的模樣,端起茶杯猛灌了一大口茶水。

龐雨朝向楊芳蚤躬身道,“謝過大人看重,小人一定恪盡職守,絕不辜負大人信任,定會把那汪國華緝拿歸案。”

聽到汪國華三個字,方仲嘉立刻轉過頭來,剛好和龐雨對上眼睛,龐雨頗有意味的看了方仲嘉一眼,捕捉到了方仲嘉眼中的一絲慌亂。

。。。。。。

“他提到了汪國華?”方孔炤從書桌後擡起頭來。

方仲嘉點點頭,他看了一眼桌案上的文冊道,“大哥又在編寫那《全邊紀略》。”

方孔炤微笑了一下,沒有回答方仲嘉的話,卻放了筆往外走去。方仲嘉連忙跟在後面,兩人一前一後到了方家的花園,此時已有秋意,花園中綠樹環繞亭臺水榭,池水中飄落幾片枯葉,園中略顯蕭索。

“此間平亂事了,爲兄想舉家遷往南京。”方孔炤在水池邊坐下,語氣也有些落寞。

方仲嘉訝然問道,“大哥爲何要去往南京,總還是鄉土更親些。”

“黃文鼎汪國華不過百餘人,能戰者不過數十,安慶一府束手無策,沿江數十州府震動。眼下流寇已在河南偏東一帶出沒,動輒數萬之多,若是流寇前來桐城,恐有不忍言之事。”

方孔炤說罷,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如今這鄉土也不親,黃文鼎汪國華作亂時無人在鳳儀裡鬧事,反倒是我等幫著平亂之後,城中百姓已來鳳儀裡圍堵兩三次,想來可笑可嘆。”

“那些蠢夫愚婦哪裡知道好歹,大哥大可不必介懷。倒是大哥方纔所說,桐城的事難道便不理會他了?”

方孔炤收起笑容,眼神慢慢匯聚起來,“自然不是,那龐皁隸幾日不見,已經成了快班班頭,雖仍是賤役,但又得了起草申詳之責。如今分巡道吏員、南兵部提塘官已到桐城,若他把汪國華交到衙門中,就不是桐城縣衙能管轄。我聽說王公弼、巡撫幕友也隨時可能來桐城,屆時人多嘴雜,恐怕會更混亂,汪國華此事不宜再拖。”

“那乾脆派打行把這龐皁隸…..”

“汪國華定然是被他人看押,你殺了龐皁隸,就會把汪國華交到衙門中去。”方孔炤搖搖頭道,“龐雨在縣衙既然對你提起汪國華,便是要跟咱們和解之意,否則他直接便交了,還得一個逮拿匪首的大功。”

方仲嘉一愣,“他一個衙役,何德何能與方家和談。”

方孔炤皺著眉頭,“這份申詳對我十分要緊,裡面最好不提及方應乾,平亂時又必須要寫到我的名字,天下紛紛,皇上最缺知兵平亂之人。日後請何老先生舉薦,這便是依據。那汪國華嘛,便不用多說了。如今龐皁隸參與起草申詳,汪國華或許也在他手上,他自然能與我和談。”

“那…又如何去談?總不能我們還求到他快班值房裡面去,他殺我家丁數人,我決不去求他。”

方孔炤擡頭看到花園角落裡的一處小池子,旁邊還丟了不少的鹽袋,不由笑著道,“誰先開口誰便在下風,此時我不便找他,他也不願找我,但另外的某人邀請他前來,卻是合適的。”

第五十九章 緝兇第五十七章 公道第一百零四章 王法第七章 匣牀第二百五十一章 曹操第一百九十九章 洶涌第一百六十五章 校場第二十九章 催繳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一百二十五章 退潮第二百五十一章 曹操第一百六十九章 高升第十一章 幹一行愛一行第二百零六章 福分第二百一十五章 急令第三十二章 好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高升第五十三章 張揚第一百一十二章 革裡眼第七十一章 鈔法第十一章 幹一行愛一行第八十八章 投櫃第三十六章 避難第一百一十四章 火雨第九十六章 紅袍第八十五章 西人第二百章 靈寶第一百二十六章 向西第二百三十九章 屍山第二百七十二章 少年第六十四章 來客第一百六十四章 爛攤子第九十六章 紅袍第一百八十八章 心中之城第九十五章 臘八第一百七十六章 形態一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六十章 迷霧第二百一十三章 文化第三十五章 風起第四十六章 時機第十六章 小鞋第二百三十二章 船隊第一百零七章 老爺第一百五十三章 訪談第一百零三章 同袍第二百四十章 炮襲第一百六十三章 軍律第二十一章 明珠蒙塵第九十三章 棍神第一百一十五章 偷城第七十九章 壯班第一百五十八章 借船出海第一百三十九章 守備第四十章 心思第九十三章 棍神第二百三十五章 猛虎第二百五十二章 突襲第三十章 吏目第一百九十二章 狹路第一百零二章 接近第一百二十章 鐵人第九十三章 棍神第一百三十一章 問官第九十八章 命案第二百一十七章 虛兵第八十七章 不設防第一百三十二章 市場第七十二章 阮導第二十七章 後門第一百七十六章 形態第七十三章 風骨第八十六章 混亂第二百七十一章 形象第二百三十六章 箭頭第一百七十章 書辦第二百零八章 西境第一百七十七章 質押第一百六十一章 從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宿松第九十三章 棍神第十一章 幹一行愛一行第五十章 掌控第二百零一章 攔路第十七章 站隊第一百九十七章 固陣第一百七十七章 質押第二百二十七章 鴨子第一百零三章 同袍第二百零八章 西境第二百三十一章 信用第一百七十七章 質押第七十五章 官貸第八十六章 混亂第四十八章 血殿第二百零六章 福分第一百四十九章 遠鏡第二十五章 大江第九十九章 兇惡第一百八十九章 猶豫
第五十九章 緝兇第五十七章 公道第一百零四章 王法第七章 匣牀第二百五十一章 曹操第一百九十九章 洶涌第一百六十五章 校場第二十九章 催繳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一百二十五章 退潮第二百五十一章 曹操第一百六十九章 高升第十一章 幹一行愛一行第二百零六章 福分第二百一十五章 急令第三十二章 好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高升第五十三章 張揚第一百一十二章 革裡眼第七十一章 鈔法第十一章 幹一行愛一行第八十八章 投櫃第三十六章 避難第一百一十四章 火雨第九十六章 紅袍第八十五章 西人第二百章 靈寶第一百二十六章 向西第二百三十九章 屍山第二百七十二章 少年第六十四章 來客第一百六十四章 爛攤子第九十六章 紅袍第一百八十八章 心中之城第九十五章 臘八第一百七十六章 形態一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六十章 迷霧第二百一十三章 文化第三十五章 風起第四十六章 時機第十六章 小鞋第二百三十二章 船隊第一百零七章 老爺第一百五十三章 訪談第一百零三章 同袍第二百四十章 炮襲第一百六十三章 軍律第二十一章 明珠蒙塵第九十三章 棍神第一百一十五章 偷城第七十九章 壯班第一百五十八章 借船出海第一百三十九章 守備第四十章 心思第九十三章 棍神第二百三十五章 猛虎第二百五十二章 突襲第三十章 吏目第一百九十二章 狹路第一百零二章 接近第一百二十章 鐵人第九十三章 棍神第一百三十一章 問官第九十八章 命案第二百一十七章 虛兵第八十七章 不設防第一百三十二章 市場第七十二章 阮導第二十七章 後門第一百七十六章 形態第七十三章 風骨第八十六章 混亂第二百七十一章 形象第二百三十六章 箭頭第一百七十章 書辦第二百零八章 西境第一百七十七章 質押第一百六十一章 從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宿松第九十三章 棍神第十一章 幹一行愛一行第五十章 掌控第二百零一章 攔路第十七章 站隊第一百九十七章 固陣第一百七十七章 質押第二百二十七章 鴨子第一百零三章 同袍第二百零八章 西境第二百三十一章 信用第一百七十七章 質押第七十五章 官貸第八十六章 混亂第四十八章 血殿第二百零六章 福分第一百四十九章 遠鏡第二十五章 大江第九十九章 兇惡第一百八十九章 猶豫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安市| 安平县| 莱芜市| 益阳市| 万安县| 陵水| 沂源县| 扎兰屯市| 广平县| 绥德县| 瑞安市| 镇安县| 山西省| 辽宁省| 竹山县| 富平县| 怀集县| 高要市| 崇州市| 五华县| 奉新县| 靖安县| 三穗县| 施秉县| 沂源县| 巴中市| 乌鲁木齐市| 太仆寺旗| 天全县| 湾仔区| 阿坝县| 克东县| 民权县| 泸溪县| 普安县| 平江县| 临高县| 洛南县| 凉山| 瓦房店市| 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