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

大唐立國二十餘載,其間更是征戰無數,朝中名將如雲,但若要說到出身,大部分的武臣無非也就出自三處。

其一,隨李淵太原起家,立元之功的河東系;其二,大唐得關中,定都長安後,以關隴門閥爲主的關隴系;其三便是山東出身,已李密舊部爲首的瓦崗系,而李恪建議李世民任用的便是山東出身的武臣。

朝中出身瓦崗系的武臣頗多,位處高位的也不少,秦叔寶、程知節、李君羨,但其中文武雙全,堪爲名帥,符合李恪口中所說標準的李世民卻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人,那便是李績。

李績乃朝中名帥,幾番外戰建功甚巨,又主河東軍政多年,文武雙全,用爲兵部尚書正是妥當。而且其中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李績出身山東豪族,不會買關隴門閥的帳。

李績雖不是李恪心腹,但也可叫李恪信任,李績曾爲李恪舊部,對於李績的政治傾向,李恪清楚地很,李績一向不親近壟斷關西的關隴門閥,主張打壓。

要知道,唐史之上,本該在十五年後,頂著關隴門閥的壓力,力主立武則天爲後的可就是代表軍方的李績,大唐打擊關隴門閥勢力能夠成功,李績功不可沒。

李恪所言,其中所含的寓意太過明顯,就差直接說出“李績”兩個字了,可以說,其實李恪說的不是舉薦的人,而是舉薦李績的理由。

對於李績這個人選,李世民同樣滿意,現在任用的兵部尚書是爲了打壓關隴門閥,遵行國策,在朝中至關緊要,將來多半是要拜相的。這個人實力、名望不止是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還要能爲君王所用。

如果說現在的太子還是李承乾或是本該有機會成爲儲君的李治,李世民也許會有幾分猶疑,畢竟李績可不是人人都能壓地住,用得了的,但李恪卻足以叫李世民放心,畢竟李績本就是李恪部下,在北伐之戰中李恪用地同樣順手。

次日,李世民下旨,準長孫無忌所奏,準其辭去兵部尚書之職,轉拜特進,而以李績爲兵部尚書,即日自幷州還京任職。

兵部尚書,別稱大司馬,掌國中軍務,在朝廷主張打壓關隴門閥的當口,朝中突然出現了兵部尚書這麼大的人員變動,換上的還是和關隴門閥不對路子的李績,其中用意不言自明,聖旨一下,滿朝上下頓時譁然。

但這也才僅僅只是開始,更重要的安排還在後面,就在李績奉皇命還京就職後,便有給事中張玄素上表,爲彰顯朝中武臣擢選之明,請開武舉。

武舉這個詞對時人而言還是新鮮地很,但要理解其中意思卻不難,顧名思義自然就是和科舉相類,只不過科舉選的是文官,而武舉選的是武臣罷了。

如果說此前遣蘇定方爲涼州都督是在試探關隴門閥態度的話,那武舉就是直接要分了他們的利益。這不止是爲了大唐的長治久安,也是對關隴門閥挑釁皇權赤裸裸,毫不掩飾的反擊和報復。

張玄素的奏本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所有人都知道,關隴門閥興盛百餘年,虎踞關西,現在他們面對的最大的挑戰來了。

以往各朝各代打壓關隴門閥,無非就是清肅府軍,安插武官,這些關隴門閥都是可以排擠的,但這一次不同,這一次朝廷是要從武官選拔這個根子上將關隴門閥在府軍中的勢力連根斬除。

長安城,東宮,光天殿。

“末將李績,拜見太子。”新任兵部尚書、英國公李績站在殿中,對李恪拜道。

李恪看著站在身前的李績,起身笑道:“大司馬來了,可著實是稀客啊。”

大司馬乃兵部尚書的敬稱,論輩分李績和李恪的叔父們平輩論稱,李恪喚李績一聲大司馬並無不妥。

不過李績在李世民和李恪的面前一向自持頗低,李績聞言,忙道:“太子這麼說可是折煞末將了,末將也算是太子門下,太子喚末將一聲表字便算是親近了。”

李恪經略北地時,李恪爲幷州大都督,李績爲麾下長史,說李績是李恪的門下雖有些牽強,但卻是也說地過去。

李績的性情李恪是知道的,李恪聞言也順著李績的話問道:“那懋功今日來此所爲何意?”

李績回道:“末將剛自宮中來,陛下交代末將就任前先來東宮拜見太子,面聽聆訓。”

武舉和打壓關隴門閥的事情是李恪提的,而這個兵部尚書走馬上任的第一要務就是此事,李世民要李績在上任前來見李恪也是應當。

李恪想了想道:“懋功乃國中名帥,人人敬重,所謂聆訓之說本宮萬不敢當,可能有幾句話還是要跟懋功提及的。”

李績道:“太子但請吩咐。”

李恪道:“你是即將走馬上任的兵部尚書,是父皇臂膀,也是本宮昔日愛將,本宮不怕跟你交個底,父皇下旨命兵部在禁軍中先行武舉制,最終的目的還是在隴右,這想必你是能猜得到的。”

“此事在朝中多有風傳,末將也有所耳聞。”李績應了一聲,對李恪道。

李世民削弱關隴門閥之意不是秘密,朝中上下早已盡皆知曉,這也是此番政事堂會如此快速地通過武舉之議的緣故。

李恪對李績道:“不錯,正因如此,所以待日後兵部組織禁軍武舉時你務必要記住一事,武舉之選務必不拘出身,本宮就是要借禁軍武舉給天下人,尤其是關隴兒郎打個樣。”

朝廷在禁軍中先行武舉制,最終的目的是爲了在關隴推行此事,打破關隴門閥對府軍官職的壟斷,而府軍中與關隴門閥子弟相爭的自然就是出身尋常的關隴兒郎,李恪就是要關隴兒郎看到朝廷在武舉中擇能而用的決心,爲將來早做準備。

李恪的意思李績也很清楚,但要做到這一點卻並不容易,科舉出自前隋,已行百年,至今爲止,每歲錄用的官員中仍舊是已世家子弟爲重,武舉想要做到不拘出身又談何容易,其中的阻力也不言自明。

李績聽著李恪的話面露了些許的難色,李恪看著李績的模樣也知道李績的顧慮。

李恪道:“此事你只管去做,朝廷削弱關隴門閥在府軍之勢已是必然,你不必太多顧慮,你的身後便是本宮,本宮處置不了的還有父皇,此事你絕沒有馬虎的餘地。”

“諾!”李恪說著,話也漸漸有些重了,李績聞言,也不敢再猶疑,當即應了下來。

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章 拉攏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十章 馬周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十七章 急招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章 相爭第四章 易爵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章 陰山下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章 自請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十五章 定親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章 靈州軍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三十章 事定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章 拒辱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
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章 拉攏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十章 馬周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十七章 急招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章 相爭第四章 易爵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章 陰山下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章 自請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十五章 定親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章 靈州軍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三十章 事定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章 拒辱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格尔木市| 日喀则市| 静宁县| 墨玉县| 聂拉木县| 盈江县| 平谷区| 鸡西市| 原阳县| 曲靖市| 和静县| 西安市| 长丰县| SHOW| 和平县| 乌什县| 华安县| 邛崃市| 赣榆县| 雷山县| 肇源县| 松滋市| 荃湾区| 苍山县| 江口县| 蚌埠市| 南阳市| 信丰县| 丹寨县| 丘北县| 阿鲁科尔沁旗| 崇义县| 万宁市| 安塞县| 湄潭县| 内乡县| 青浦区| 阿拉善盟| 新干县| 栖霞市| 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