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十一章 苦心

阿史那雲的話說的突然,全然出乎李世民和李恪兩人的意料,但卻給李世民看到了一條全然不同的路。

要想收攏突厥人心,方法很多,何止聯姻一條路?李世民若收阿史那云爲義女也是一樣。

如今突厥已滅,突厥部衆入大唐稱臣,突厥人與漢人本已無國界之分,若是李世民再收阿史那云爲義女,豈不也是告訴突厥人,在他李世民的眼中,突厥人同漢人一般,皆爲大唐子民,愛之如一?

阿史那雲的話剛入耳,李世民便動了心,一面命李恪和阿史那雲先行回府,一面招省中內侍之臣入立政殿商討此事,草擬聖旨。

當李恪奉李世民之命自立政殿出來,彷彿還陷在夢中一般。

李恪站在立政殿的臺階之下,遠望著天邊五彩斑斕的雲霞,淡金色的晚陽映照地身後的立政殿顯得金碧輝煌,他還有一種極不真實的感覺。

阿史那雲不願嫁李元昌那是自然,她若是鬧著脾氣不願嫁自己便也罷了,可她怎的就請命認了李世民爲義父,成了他的妹子?

李世民詔他入宮,原本是要爲他定下婚事,可待他自宮中再出時,他卻平白多了一個義妹。

“方纔在父皇跟前,你爲何這樣說?”出了立政殿,李恪和阿史那雲一同走在出宮的路上,李恪想了許久,終於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對身旁的阿史那雲問道。

阿史那雲回道:“我不是已同陛下講明瞭嗎?我不願嫁你,更不願嫁李元昌。”

“可你須知我與李元昌不同,我不是那樣的人。”李恪聞言,急道。

阿史那雲對李恪的性子自然知道地清楚,李恪若是好色之人,那他在突厥時早就被頡利鑽了空子了,又豈會有今日這般聲望。

可阿史那雲總歸不便同李恪講明一切,她也答應了王玄策,絕不將此事告知李恪知曉。

阿史那雲沒有回李恪的話,反倒問道:“難不成我若不這麼說,你今日便會心甘情願地娶我嗎?”

李恪聽了阿史那雲的話,頓時啞然。

憑心而論,方纔在大殿之中,李恪確實想過該如何將此事延後,又不使李世民生疑。

阿史那雲的話確實問住了他。

李恪一邊走著,憋了半晌,才又問道:“你是爲了我才如此請命的嗎?”

李恪說著,眼中也閃過一絲期待,希望能從阿史那雲的口中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不過今日的李恪卻註定要失望了,阿史那雲搖了搖頭道:“此事與你無關,阿爹身子不適,他每日最爲擔心的便是大唐對突厥的態度,我若拜了陛下爲義父,大唐與突厥之間的關係自然就更近些,我這麼做是爲了阿爹。”

李恪聽著阿史那雲的話,只得點了點頭。

阿史那雲的話自有她的道理,如今頡利染病,能否活過來年都是未知,天下諸事,最叫他放心不下的除了他的一雙子女,便是突厥的百姓了,若說阿史那雲這麼做是爲了叫頡利安心,倒也說的通。

李恪不是阿史那雲肚子裡的蛔蟲,自然不知阿史那雲心中所想,也不知阿史那雲的苦心,更不知阿史那雲的話是誰教她的,但他知道,無論阿史那雲怎麼否認,她這麼做終究是有爲他思量的成分。

李恪道:“無論你怎麼說,你總歸是助我解了當下困厄,我還是需當面謝過你。”

阿史那雲看了眼李恪,開口道:“謝我便不必了,只是將來你若有得償所願的一日,莫要忘了你曾答應過我的便是。”

若我主政朝堂,大唐與突厥,必當親如兄弟,和同一家。

四年前,在金山腳下的獵場外,李恪便曾這樣同阿史那雲說過,如今時隔四年,阿史那雲再次提起,李恪又怎會忘卻。

李恪不傻,他透過阿史那雲故作冷淡的眼神,依舊能看到眼前的突厥少女那顆熾熱的心,只是眼下,確實還不是他任性妄爲的時候。

李恪忽然低頭看著阿史那雲,眼中閃爍著星光,對阿史那雲道:“我說過的這句話自不會忘,我說過的每句話也都不會忘,你且等我,待我壯志得酬的一日,必定給你一個交代。”

——————————————

李世民將收阿史那云爲義女之事雖未徹底敲定,但已變數不大,此時的東宮中李承乾已是雷霆大怒。

“我同你說過,此事急不得,你只管等本宮安排便是,你急著入宮請命作甚,現在可好,父皇動怒,看你眼下又該如何?”自立政殿中出來,李元昌並未回府,而是繞了些路,直往東宮而去,李承乾從李元昌口中得知了消息,當即怒道。

李元昌與李承乾年紀相仿,論輩分,李元昌還是李承乾的叔父,但面對李承乾的呵斥,李元昌卻只能生生受著。

此事確是因李元昌而起,若是李元昌急於求成,揹著李承乾進宮,李恪豈會這般容易地抓住機會,化解危局。

李元昌見李承乾說完,這才道:“此事雖是我之過,但採荇堂之事我確是爲人所冤,還望太子看在你我往日情分之上,替我求情。”

李承乾看了眼一旁的李元昌,問道:“你真當父皇糊塗,便半點看不出此事的蹊蹺嗎?”

李元昌聞言,不解地問道:“太子何意?”

李承乾道:“父皇何等睿智,豈會看不出此事的端倪,只是你往日仗著皇祖父的寵愛,行事向來放肆,父皇故作不明,有意藉此事敲打於你而已。採荇堂之事父皇當不會要了你的性命,但是吃些苦頭你還是逃不掉的。”

李元昌以往仗著李淵對他的偏愛,在長安城中行事頗爲張狂,李世民早有不滿。今日採荇堂之事李世民自然看出了不尋常,只是李世民欲藉此事好生敲打一番李元昌,故而從未深究此事真僞。

李元昌咬牙道:“那些陷害我之人必是李恪所遣,待此事風頭過後,我必不饒了他們。”

李承乾看著李元昌激動的樣子,頗有草莽之氣,露出一絲對李元昌的不滿,嘆了口氣道:“朝中事,朝中了,你若有本事,便做了局,叫李恪也吃一次虧,你又何必效仿那些草莽中人,用些見不得人手段,平白留人把柄。”

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七章 考較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四章 面聖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三章 誤會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九章 鹽行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章 敲打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九章 拒親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八章 聘禮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
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七章 考較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四章 面聖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三章 誤會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九章 鹽行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章 敲打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九章 拒親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八章 聘禮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图什市| 阿坝| 三河市| 灵璧县| 海门市| 黑山县| 教育| 永平县| 铅山县| 安达市| 盐源县| 昆山市| 南丹县| 河东区| 武宣县| 泾川县| 宁陵县| 博野县| 鹤山市| 运城市| 红安县| 石景山区| 荣成市| 申扎县| 沙田区| 龙海市| 荣昌县| 吐鲁番市| 娱乐| 香港| 永和县| 太仓市| 西乌| 改则县| 甘肃省| 高台县| 小金县| 南开区| 上思县| 阿鲁科尔沁旗|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