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八十八章:不爭功

士氣高漲,高喊爲了皇帝,悍不畏死的向那些流賊反擊,就是眼下官軍的真實寫照。

兩方打了大約有兩個時辰的功夫,且不說官軍這邊已經搖搖欲墜,就連流賊都是疲憊不堪,眼下這固關就像歷史上山海關之戰的翻版一樣。

歷史上,李自成和吳三桂在山海關外打了大半天,吳三桂也是苦苦支撐,眼見要玩完不行了,所有人都以爲這場戰鬥即將結束的時候,奸詐的奴酋多爾袞突然帶著韃清軍隊殺了出來。

那個時候的韃清就和眼下禁軍一樣,根本不需要怎麼打,喊著口號這麼一衝,大順軍便是全面潰敗。

無論歷史上的山海關之戰,還是眼下這固關之戰,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自始至終大順軍的人數都是最多的,所謂兵敗如山倒,到了那個時候,就跟人數沒什麼關係了,完全是士氣在作怪。

戰場上突然出了一個巨大的變故,大順軍那邊精疲力盡,援軍卻是精神抖擻,再加上根本不知道對方人數,對方因爲援軍和皇帝親自到來的種種原因變得士氣如虹,一下子就形成兩極反轉的情況。

這個時候,就算再疲憊的官兵,都要用盡最後一絲力氣,畢竟對於許多人來說,爲皇帝打仗原本只是口號,可皇帝就在後邊看著自己打仗,這可是人生中第一次。

再者說來,現在這禁軍可真是和原來的京營不一樣了,一出馬就擊潰了流賊,要是這時候不上去,這輩子都不用上了。

這時候固關上不少原本的官軍所用都是老式火繩鳥銃,打響一次之後想要再打下一次,需要很多十分繁瑣的過程,可戰場形勢不容等待,眼下正是爭奪軍功的時候,容不得再去搞什麼火銃。

大部分火銃兵打響一次之後,來不及上藥,直接就把手中火銃跨在肩上,隨便找來刀槍提在手上跟著禁軍大部隊狂奔,要趕到前面去,打死一個,就是一份軍功。

其實叫官兵如此奮勇的還不只是戰場形勢,許多人可都清楚的記得,崇禎皇帝在去年發過一次罪己詔,又發佈了與撤銷軍戶屯田制類似的旨意。

裡面明確說了,軍功要落實到每一個兵士頭上,而且每一個戰死的大明官兵,都有資格到京城的忠烈祠供奉,就算不爲自己將來,也要爲自己戰死的兄弟和家人賺一份名聲。

相比其它開始狂奔的官軍,禁軍則是不同,許多基層軍官一直都在喊著口令維持陣型,城頭觀戰的陳奇瑜發現,這支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的禁軍,就算追擊,都是在呈陣列整齊推進。

看著身側崇禎皇帝臉上自信的笑容,陳奇瑜總算放下心來,就從眼下情形來看,這支禁軍與原本糜爛的京營真真切切是有著天壤之別。

爲了不被對方抓到反擊的破綻,大部分軍官都是嚴格約束屬下,就算追擊,還是成批成批的追擊,這樣一來,就算有心反擊的流賊也根本成不了氣候。

其實這也是張世澤早就有的謀劃,早在前往固關之前的那天夜裡,張世澤就召集了吳啓華、常世隆、胡海龍三名禁軍總兵商量過各種打法。

商討完畢之後,三人各自回營,又告訴李世遙等十二名把總將官,李世遙等人再繼續向下,命令就這麼一級一級傳下去,由於禁軍建制分明,所以效率非常高。

三人中吳啓華是本就十團營的舊將,並且威望履歷都不低,其餘兩人則不然,都是提拔上來的新銳,常世隆之前是通州衛參將,胡海龍則是一名來自保定的副將。

說新銳,是因爲他們從前根本沒有在京營供職,這是第一次被詔到禁軍序列爲將,若說戰鬥經驗,兩人根本不比其它人差,不然也不可能被選中擔任總兵這等要職。

比如常世隆,常年在通州一帶留守,操訓新兵和老兵都得心應手,爲人處事非常圓滑,懂得變通,並且沉穩冷靜,不會被局勢影響到心智。

就連十分不待見武夫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華,都不得不對崇禎任用常世隆爲禁軍三大總兵之一心悅誠服,稱此爲“利國利民,使兵安定”之舉。

至於胡海龍,爲人心狠手辣,可作戰悍勇,對朝廷也忠心耿耿。

在任保定副將之前,胡海龍就因爲戰功被提拔成遊擊將軍,又跟隨總督楊文嶽在各處援剿,武力過人,對流賊的打法非常熟悉,曾被楊文嶽在奏疏中盛讚爲“保定三府之內最勇”。

當時張世澤提出的擔憂是禁軍兵士以往並沒有上過戰場,打順風仗雖然都會,可如今流賊經過多年陣戰,早已非最初的模樣,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對方抓住機會翻盤。

胡海龍雖然兇悍,但並非沒有腦子,多年援剿與流賊的鏖戰生涯,自是對此深有體會。

崇禎前十年間他曾前往五省援剿,中原各路官軍戰鬥時直接擊潰流賊常有,但突然被殺個回馬槍導致失敗的事著實不少。

究其原因,便是官軍追擊之時往往篤定已經勝利,開始爭奪軍功與物資,忽略了流賊人數上的優勢,如今固關的官軍便是如此。

流賊眼見官軍由於追擊而陣勢大亂,回兵一衝,幾乎總能奏效,可眼下卻是不成,作爲主力的禁軍並沒有亂象,緩步前進,似乎一點都不急。

兩相僵持之下,一些流賊老營忍不住率先反擊,可他們往往剛調轉回頭準備衝擊,還沒等坐騎邁開蹄子的時候,就被禁軍之中的遂發火槍陣列擊落下馬。

這支前來增援的明軍似乎與往常明軍有所不同,且不說從上到下面貌一新的盔甲和兵械,就連火器都變得銳利無比,百步左右,居然能直接擊透流賊老營馬隊的馬甲,造成重傷。

由於禁軍陣列齊整,火槍手身後就緊緊跟著穩步前進的步卒,這些縱橫中原的老營兵覺得衝上去也難以擊潰對方,又一次嚐到只能看著對方卻不能回擊的痛楚。

上一次他們嚐到這種痛苦,還是與孫傳庭秦軍車陣對戰的時候,此刻回想起來,秦軍的車陣簡直無懈可擊,四面八方都有火槍兵射擊,就像一處穩步前進的壁壘一樣,十分難纏。

若不是眼前這名皇帝不斷催促,使得孫傳庭倉促作戰,想要擊敗秦軍還得多花費些功夫才行。

眼下禁軍的遂發火槍比之秦軍火器甚至更利,老營兵的意志並不是鋼鐵,相反,他們比那些普通正兵更爲圓滑。

面對這種只能被動被殺的局面,對方又陣列整齊,毫無反擊成功的可能,自然立馬就意識到自己纔是案板上魚肉,等被對方步卒接近之後就連逃跑都不可能了。

流賊老營兵縱橫中原靠的不是韃清那般一味硬拼,這個時候,原先打著反擊主意的人放棄,根本不敢再打,紛紛調撥馬頭向後面狂奔。

這一次,他們是真的跑了。

第六百一十七章:最後再做一次大明的兵第二百六十三章:都給朕回去寫檢討第三百五十七章:皇后監國,出師遵化第六十一章:翁氏蕩婦第四百三十八章:少有鴻鵠志第六百七十六章:中興、來服第七百二十七章:明國真蠢第三百三十四章:家事國事天下事(中)第五百七十三章:大壽歸明 有德亂遼第七百八十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一)第七百六十九章:史詩般的遠征第五百三十一章:祭禮 南征詔第五十章:驚變大同(下)第三百八十二章:兵圍孔府(中)第二百零四章:以戚家軍爲式第四百二十六章:多爾袞盡誅哈達,崇禎帝再設驛站第五百四十四章:韓子元第四百零一章:崇禎帝智激張稷若第六百三十二章:上與下第六百章:得與失第七百四十七章:神聖羅馬帝國第二百一十二章:老馮出塞第七百八十一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二)第七百一十章:聰明人的做法第五百三十八章:真身第二百一十四章:兀良哈內遷第一百二十七章:帝黨第一百八十五章:幹就完事兒了第六百零三章:懲一儆百第六百八十六章:瓦解第六百六十七章:是金子總會發光第五百八十四章:四年前的詔書第二百三十四章:襄陽之役第四百六十六章:懾服第二百五十七章:光復太原(上)第四百九十一章:說媒第五百七十二章:已經耗不起的建奴第二百九十四章:鬱悶的藺養成第六百四十九章:誰人知返,何人不從第一百四十七章:下保定第四百四十一章:兩廠相爭第六百三十三章:盛世第三百零六章:奉旨平亂第一百三十六章:血仇第二百六十三章:都給朕回去寫檢討第五百二十五章:廣恩回援,血戰汾南第七百七十三章:帝國之刃第一百二十三章:挾天第一百三十章:文武第二百六十七章:新式鳥銃的威力第一百七十七章:受賄第一百六十一章:宣武第四百九十六章:背棄、妖女第四百四十五章:忠奸第六百四十六章:潼關大戰(下)第六百八十三章:攻心第四百六十一章:軍備改革的先行府第六百三十九章:親征第七百四十五章:除國葉爾羌第六百八十章:迫降餘賊,大局初定第二百二十六章:朵顏大捷第六百三十二章:上與下第二百六十七章:新式鳥銃的威力第四百七十二章:入關第二百九十六章:財政危機之聯想第五百二十一章:意外發現第二百五十七章:光復太原(上)第五百五十五章:襄陵整兵 暗度陳倉第四百六十二章:戰兵、正兵、輔兵第三百九十章:賜名,趙忠第六百八十一章:公報私仇,一舉多得第七百五十一章:順手收波人心第五百七十六章:歷史的小偏差第五百六十一章:風捲殘雲 光復太原第五十四章:一箭誅敵,悍將鎮關第四百八十九章:永平陵園留守司第四百一十一章:承讓了,馬大帥第四百四十八章:朕爲天子第三百四十五章:先取建平,再下廣德(中)四發章推第五百四十五章:暗流涌動第三百九十五章:舉世矚目的敘功升授大典(上)第二百八十一章:禁軍陣戰六大營第三百一十四章:大明朝的皇親第一百五十章:全殲第六百二十一章:陣斬賊首,告捷京師第四百三十九章:東廠毒蛇許榮秀第三百七十章:遵東奇捷(中)第十二章:踹門而入第三百四十七章:逼殺劉良佐第七百六十九章:史詩般的遠征第五百六十一章:風捲殘雲 光復太原第二百七十五章:危懸一線,親征續命第一百二十八章:平反第五百九十章:讓朕告訴你,誰纔是強權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六百三十七章:熊孩子第七百一十六章:華夏聯盟第六百一十五章:遭遇戰 確定形勢第四百一十八章:父子談心
第六百一十七章:最後再做一次大明的兵第二百六十三章:都給朕回去寫檢討第三百五十七章:皇后監國,出師遵化第六十一章:翁氏蕩婦第四百三十八章:少有鴻鵠志第六百七十六章:中興、來服第七百二十七章:明國真蠢第三百三十四章:家事國事天下事(中)第五百七十三章:大壽歸明 有德亂遼第七百八十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一)第七百六十九章:史詩般的遠征第五百三十一章:祭禮 南征詔第五十章:驚變大同(下)第三百八十二章:兵圍孔府(中)第二百零四章:以戚家軍爲式第四百二十六章:多爾袞盡誅哈達,崇禎帝再設驛站第五百四十四章:韓子元第四百零一章:崇禎帝智激張稷若第六百三十二章:上與下第六百章:得與失第七百四十七章:神聖羅馬帝國第二百一十二章:老馮出塞第七百八十一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二)第七百一十章:聰明人的做法第五百三十八章:真身第二百一十四章:兀良哈內遷第一百二十七章:帝黨第一百八十五章:幹就完事兒了第六百零三章:懲一儆百第六百八十六章:瓦解第六百六十七章:是金子總會發光第五百八十四章:四年前的詔書第二百三十四章:襄陽之役第四百六十六章:懾服第二百五十七章:光復太原(上)第四百九十一章:說媒第五百七十二章:已經耗不起的建奴第二百九十四章:鬱悶的藺養成第六百四十九章:誰人知返,何人不從第一百四十七章:下保定第四百四十一章:兩廠相爭第六百三十三章:盛世第三百零六章:奉旨平亂第一百三十六章:血仇第二百六十三章:都給朕回去寫檢討第五百二十五章:廣恩回援,血戰汾南第七百七十三章:帝國之刃第一百二十三章:挾天第一百三十章:文武第二百六十七章:新式鳥銃的威力第一百七十七章:受賄第一百六十一章:宣武第四百九十六章:背棄、妖女第四百四十五章:忠奸第六百四十六章:潼關大戰(下)第六百八十三章:攻心第四百六十一章:軍備改革的先行府第六百三十九章:親征第七百四十五章:除國葉爾羌第六百八十章:迫降餘賊,大局初定第二百二十六章:朵顏大捷第六百三十二章:上與下第二百六十七章:新式鳥銃的威力第四百七十二章:入關第二百九十六章:財政危機之聯想第五百二十一章:意外發現第二百五十七章:光復太原(上)第五百五十五章:襄陵整兵 暗度陳倉第四百六十二章:戰兵、正兵、輔兵第三百九十章:賜名,趙忠第六百八十一章:公報私仇,一舉多得第七百五十一章:順手收波人心第五百七十六章:歷史的小偏差第五百六十一章:風捲殘雲 光復太原第五十四章:一箭誅敵,悍將鎮關第四百八十九章:永平陵園留守司第四百一十一章:承讓了,馬大帥第四百四十八章:朕爲天子第三百四十五章:先取建平,再下廣德(中)四發章推第五百四十五章:暗流涌動第三百九十五章:舉世矚目的敘功升授大典(上)第二百八十一章:禁軍陣戰六大營第三百一十四章:大明朝的皇親第一百五十章:全殲第六百二十一章:陣斬賊首,告捷京師第四百三十九章:東廠毒蛇許榮秀第三百七十章:遵東奇捷(中)第十二章:踹門而入第三百四十七章:逼殺劉良佐第七百六十九章:史詩般的遠征第五百六十一章:風捲殘雲 光復太原第二百七十五章:危懸一線,親征續命第一百二十八章:平反第五百九十章:讓朕告訴你,誰纔是強權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六百三十七章:熊孩子第七百一十六章:華夏聯盟第六百一十五章:遭遇戰 確定形勢第四百一十八章:父子談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江市| 磐安县| 崇州市| 蒲江县| 彰化市| 海宁市| 安仁县| 彰化市| 柯坪县| 河源市| 新安县| 永嘉县| 辉南县| 岫岩| 尚义县| 西吉县| 延川县| 江津市| 普定县| 子长县| 麻阳| 新乐市| 讷河市| 宿迁市| 彭水| 永胜县| 舟山市| 都江堰市| 松阳县| 工布江达县| 牡丹江市| 库尔勒市| 大关县| 八宿县| 从江县| 丹巴县| 许昌县| 阿拉善右旗| 前郭尔| 铜梁县| 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