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璟親率五萬漢軍士兵出了蕭關(guān),向十里外的烏桓駐兵處緩緩而來,這支隊伍中,除了劉虎和雷銅率領(lǐng)的五千重甲步兵外,還有龐德率領(lǐng)的六千騎兵,以及吳班率領(lǐng)的三千重盾槍弩軍。
再有就是藏在隊伍中的一千輛蜂弩,這是漢軍的大殺器,對付遊牧民族極爲(wèi)有效。
儘管烏桓人的戰(zhàn)鬥力略遜於匈奴人,但畢竟也是遊牧民族,有高超的控馬技術(shù),不容輕視,更重要是,雙方的兵力相當(dāng)。
對方有三萬烏桓騎兵和一萬匈奴騎兵,兵力僅比漢軍少一萬人,加上全部是騎兵,貼身近戰(zhàn)實力要超過漢軍,漢軍只能依靠先進的兵甲和敵軍抗衡。
另外對方還有一個弱點,那就是匈奴騎兵不會輕易作戰(zhàn),落井下石之事可以做,但要讓他雪中送炭,恐怕不太現(xiàn)實,一旦烏桓兵敗,匈奴騎兵一定會撤離,這是賈詡對匈奴人做的分析。
但不管怎麼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是漢軍的既定策略。
劉璟率領(lǐng)五萬漢軍漸漸靠近了烏桓騎兵大營,距離還有兩裡時,劉璟手一揮,大軍停止了前軍,漢軍迅速排開了陣型。
大陣寬三裡,旌旗招展,聲勢浩大,在最前面是五千重甲步兵,斬馬刀如林,在陽光下閃爍中熠熠的寒光,五千重甲步兵排列爲(wèi)三行,形成一道銳不可當(dāng)?shù)牡稜潯?
在重甲步兵兩邊,各有兩千騎兵,他們護衛(wèi)重甲步兵的左右兩側(cè),而重甲步兵身後,則是一千輛蜂弩車,每輛蜂弩車由三人控制。
另外,每輛蜂弩車還有三名重盾槍弩軍護衛(wèi),這種弩車製造不易,必須要保證它們的安全。
在蜂弩車後面則是六千弩兵,他們和蜂弩形成了遠近兩層打擊。
這時,對面也響起了嗚咽的號角聲,一隊隊騎兵從大營內(nèi)駛出,迅速在曠野中列隊,烏桓騎兵的軍制和匈奴一樣,萬人爲(wèi)一衛(wèi),一名萬夫長統(tǒng)帥,一萬人又分十軍,每軍配兩名千人長,還有五百人長、百人長、十人長。
軍旗上以烏桓山爲(wèi)標(biāo)示,他們不使用盾牌,皆穿雙牛皮甲,兵器比較‘混’‘亂’,戰(zhàn)刀、長矛、狼牙‘棒’,還是土製的弓箭和索套。
劉猛率一萬匈奴騎兵在後面督戰(zhàn),劉猛見時機已成熟,舉起號角勁吹,‘嗚——’低沉的號角聲吹響,緊接著,匈奴軍中數(shù)百隻號角同時吹響,‘嗚——’
這是進攻命令,魯昔無奈,只得咬牙下達了命令,“衝擊!”
左軍萬夫長正是邊庶之子赤寧,他早已按耐不住,揮刀大吼一聲,“兒郎們,跟我殺!”
他率先衝出,後面萬人騎兵同時發(fā)動,聲勢如雷,喊殺聲直衝雲(yún)霄,“殺啊!”
萬馬奔騰,如洶涌澎湃的‘浪’‘潮’,在數(shù)百面大旗的引領(lǐng)下,戰(zhàn)馬滾滾向漢軍掩殺而去,勢不可擋。
這時,劉璟冷冷下令道:“蜂弩上前!”
重甲步兵紛紛散開,三名士兵一輛,推出了一千輛無比犀利的蜂弩,木蓋開啓,弩箭緩緩升起,弩匣內(nèi)的三十支鐵弩矢冰冷對準(zhǔn)了斜空,兩邊弓弦已經(jīng)擰緊,一千輛蜂弩一字排開,對準(zhǔn)了奔騰而來的萬馬千軍,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
劉璟神情肅然地注視著一千輛木牛蜂弩,他對這種對付騎兵的大殺器極爲(wèi)看重,長久以來,漢軍對付騎兵一向沒有好的辦法,主要依靠重甲步兵,重甲步兵對付騎兵的優(yōu)勢很明顯,利用鋒利的長刃劈砍戰(zhàn)馬,可謂無堅不摧。
但重甲步兵的弱點也同樣明顯,那就是笨拙緩慢,行動不便,第一次對付騎兵會有很好的效果,但如果對方一旦吃過大虧,第二次就不會再往刀口上撞,騎兵往往會繞過重甲步兵,進攻後面的軍隊。
因此對於漢軍而言,急需另一種對付騎兵的武器,尤其是遠程武器,普通弓弩‘射’程偏近,往往一兩輪後,敵軍騎兵便衝至眼前,打擊效果不佳,但如果和三百步的蜂弩配合,形成遠近兩層‘射’擊,再加上重甲步兵的防禦牆,這就對敵軍騎兵形成了多層次的打擊,會取得極好的效果,劉璟對蜂弩的發(fā)威拭目以待。
烏桓騎兵戰(zhàn)馬奔騰,一萬騎兵形成了一片黑‘色’的‘浪’‘潮’,揚起滾滾黃塵,殺氣沖天,勢不可擋,赤寧一馬當(dāng)先,高舉戰(zhàn)刀,眼睛都瞪紅了,這是他復(fù)仇的機會,在蕭關(guān),他們不擅於守城,輕而易舉地被漢軍奪取了關(guān)城,損兵大半,赤寧視爲(wèi)奇恥大辱,而現(xiàn)在是他們最犀利的騎兵進攻,赤寧憋足了一口氣,他要用摧枯拉朽般的氣勢徹底擊潰漢軍。
烏桓騎兵衝進了一里距離內(nèi),這時漢軍陣型又發(fā)生了變化,六千弩軍士兵從後面迅速上前,分爲(wèi)三排,排在蜂弩之後,六千把軍弩刷地擡起,瞄準(zhǔn)了奔騰而來的騎兵。
烏桓騎兵衝進了四百步內(nèi),黃塵漫天,大地在顫抖,強大的殺氣席捲而來,令人駭人變‘色’,這是遊牧騎兵最強大的萬人衝擊,蘊含在其中的力量連天地都爲(wèi)之哭泣。
騎兵終於衝進了三百步內(nèi),漢軍的戰(zhàn)鼓聲驟然敲響,這是‘射’擊的命令,一千輛蜂弩車早已蓄勢以待,發(fā)‘射’士兵同時扳動了開關(guān),只聽見一片咔咔聲,強勁的鐵弩矢瞬間‘射’出,密集的弩矢迅速形成一片箭網(wǎng),儼如暴風(fēng)驟雨般‘射’向奔騰而來的騎兵羣。
第一輪三萬支鐵弩矢便產(chǎn)生了巨大的效果,鐵弩矢以拋物線落下,沉重的鐵質(zhì)使它巨大強大的衝擊力,‘射’透了騎兵的雙層皮甲,鋪天蓋地落下的弩矢使大片騎兵被‘射’中,騎兵慘叫落馬,被後面衝來的戰(zhàn)馬踐踏如泥,或者戰(zhàn)馬悲鳴,連人帶馬向前翻滾,撞翻前後騎兵,在高速奔跑中,一旦落馬,必死無疑。
在長達近三裡的衝擊面上,到處可以看見翻滾倒地的騎兵,僅僅一輪三萬支弩矢,便超過兩千騎兵陣亡,令無數(shù)烏桓騎兵膽寒,但前面的騎兵已無法調(diào)頭或者放棄,騎兵羣奔騰而來,將前面的騎兵裹夾著前進。
一輪弩矢‘射’完,三名‘操’作士兵並沒有停止觀望,兩名士兵左右扳動絞盤上弦,‘射’擊士兵則將一盒新的弩匣裝上箭槽,動作迅速,片刻便完成了第二輪發(fā)‘射’準(zhǔn)備,但第二輪不需要等待戰(zhàn)鼓聲敲響,準(zhǔn)備完畢後,立刻發(fā)‘射’出去。
萬夫長赤寧躲過第一輪‘射’殺,望著強大的弩矢,他心中也爲(wèi)之震撼,但他只奔跑了數(shù)十步,前方如蝗蟲般的鐵弩矢再一次迎面撲來,只見寒光閃動,數(shù)支弩矢已到眼前,赤寧躲無可躲,絕望地大叫一聲,他被三支弩同時‘射’中‘胸’膛,翻滾落馬,當(dāng)場慘死。
鋪天蓋地的鐵弩矢再一次‘射’入了密集的騎兵羣中,很多士兵都躲在戰(zhàn)馬身後,但效果並不大,戰(zhàn)馬紛紛被‘射’中,翻滾撲倒,同樣給騎兵帶來了致命的傷害,第二輪三萬支弩矢使烏桓騎兵傷亡超過一千五百人,而主將赤寧也不幸慘死。
兩輪弩矢打擊便使烏桓騎兵傷亡超過三成半,烏桓騎兵的攻勢滯澀,速度明顯減慢,士氣迅速低‘迷’,不少騎兵嚇得魂飛魄散,紛紛調(diào)頭,使騎兵隊開始‘混’‘亂’起來,但這時烏桓騎兵距離漢軍大陣只有百步之遙,另一種死亡的氣息向他們撲面而來。
一千輛蜂弩車迅速後撤,‘露’出六千弓弩軍,一排兩千人,共分爲(wèi)三排,隨著一陣梆子聲敲響,第一排兩千支弩箭密集‘射’向迎面衝來的烏桓騎兵,這一次不是鐵弩矢,但一樣力量強勁,在百步內(nèi),一樣可以‘射’穿敵軍的雙層皮甲。
這是近距離的三段‘射’擊,比蜂弩更有章法,六千弩軍輪番‘射’擊,此起彼伏,片刻之間,便‘射’出了兩輪一萬兩千支箭,烏桓騎兵人仰馬翻,死傷慘重,死屍堆滿了數(shù)十步內(nèi)。
這無疑是烏桓騎兵遭遇的最致命打擊,士氣消亡殆盡,騎兵前後撞擊,‘亂’成一團,這時,後面?zhèn)鱽砹顺奋姷溺娐暎?dāng)!當(dāng)!當(dāng)!’敲響,烏桓騎兵爭先恐後調(diào)頭逃跑,數(shù)千烏桓騎兵如‘潮’水般撤退。
漢軍士兵一起歡呼起來,還沒有正面作戰(zhàn),烏桓騎兵便死傷近半,這是對付遊牧民族前所未有的戰(zhàn)果,劉璟也欣慰地笑了起來,蜂弩不負他的期待,以密集殺傷方式針對騎兵羣,發(fā)揮出了極大作用。
這時,劉璟已看出烏桓騎兵心生怯意,極可能會撤回大營,他當(dāng)即下令道:“重甲步兵出擊!”
五千重甲步兵緩緩列隊而出,長刀如林,彷彿山牆一般,一步一步向敵軍走去,七千騎兵護衛(wèi)兩翼,在重甲步兵身後是六千弩軍跟隨,三萬長矛兵也一起出動,漢軍終於出動出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