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40章 唯漢獨尊

建安十四年,朝廷公告天下,在幽州薊城、徐州郯城和荊州江陵分別設市,新設三市的行政長官地位與長安督相同。至此,以洛陽爲中心的一京四都格局成型,朝廷分別派出大臣前往這幾個大城市任職,專職負責相應的事務。

位於洛陽北方的薊城,因爲扼守著燕雲門戶,加之手工業發展迅速,文教事業興盛,因此被劉和定義爲科教中心和工業中心,首任市督爲早期就開始追隨劉和的劉放。有劉惠和劉放兩人留守幽州和薊城,再加上張郃在外圍率軍鎮守,大漢東北方向可保無虞。

位於洛陽東方的郯城,因爲靠近東海,而且這裡正好位於南北海上航運的中段,因此被劉和定義爲海貿中心和金融中心。大大小小的海船從東海煦縣的鬱洲山海港出發,向北可以直達渤海灣,然後經由連通渤海灣的灅水抵達薊城,也可以逆黃河而上抵達京師洛陽,還可以向東前往三韓半島甚至是倭奴諸島,向南可以沿著海岸線直達交州,還可以逆長江而上抵達江陵。優良的水運條件,正是作爲貿易和金融中心的必備條件,今後郯城鑄造的金、銀、銅幣和各種票劵便可以走水路運往各地。

位於洛陽西邊的長安,本來就是前漢的京師所在,歷史底蘊十分深厚,加之長安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與西域諸國聯繫緊密,因此劉和將長安定義爲宗教中心和文化中心。爲了把長安營造成天正教的聖地,劉和動了不少腦筋,甚至還想出了教宗加冕這樣的辦法。當時,天正教第一代教宗的加冕儀式在長安新落成的天正殿內舉行,一手開創了天正教的劉和衆望所歸地走上了加冕的九十九道階梯,成爲天下信徒們心中無可替代的宗主!

劉和知道在遙遠的西方,十字教已經初步成型,但還沒有發展到政教合一的地步。而佛教也纔剛剛在西域諸國發展,大漢帝國本來不需要一個新興的宗教來加強集權統治,但天正教存在的目的和意義卻不是爲了集權統治,反而是爲了限制皇權,限制儒家的獨大,給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技術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庇護,確保漢文明在面對異族入侵時具備強大的反擊能力,同時還能將文明向外擴散,爲國家的領土擴張做好思想準備。

位於洛陽南面的江陵,地理位置特殊。緊靠長江和雲夢澤,是解決益州劉璋勢力和江東孫堅勢力的關鍵。此時的大漢帝國,人口的主要聚集區在中原和幽、冀兩州,江陵向南的半壁江山在漢人心目中還屬於蠻荒之地,因此劉和把江陵定義爲第二個薊城,也就是未來大漢重點建設和發展的重鎮,引領南方諸州發展的橋頭堡。

洛陽作爲大漢的京城,自然是名副其實的政治中心,而其他四座由朝廷直接管轄的市則按照分工各有側重。這樣的規劃部署不僅避免了京城日後的迅速膨脹,同時也能形成輻射作用,使得每一座副都能帶動周邊數州的發展。

建安十六年,朝廷最後一次派人前往江東勸說孫堅。讓孫堅交出手中兵權,像劉表一樣前往京城爲官,孫堅本人同意了朝廷的安排,但他的兒子孫策和孫權卻想依靠長江天險再做最後一搏。劉和於是給趙雲和太史慈同時下令。讓他們出手教訓一下江東孫家的兩隻虎崽子。

趙雲接到劉和的命令之後,讓黃忠和魏延分別鎮守江陵和襄陽,他本人則親率十五萬大軍從江夏方向攻入江東。太史慈接到命令之後。派出一支浩蕩的水師從海路抵達吳郡,在吳郡太守陳登的協助下向孫堅父子盤踞的建業發起猛攻。

眼見兩路大軍東西夾擊而來,孫策於是帶兵向西阻截趙雲,孫權率軍向東迎擊太史慈。

雖然江東多才俊,孫策身邊有軍師周瑜出謀劃策,孫權身邊也有軍師陸遜運籌帷幄,奈何他們面對的是大漢最爲精銳的軍隊,在兵力明顯處於弱勢的情況下,根本就無法阻擋趙雲和太史慈的聯手攻擊。

當此時,趙雲的帳前有徐庶、荀攸、龐統和蒯良等軍師負責參謀,而太史慈的帳前也有賈詡、李儒、程昱和劉曄等軍師進行劃策,江東勢力無論是拼智力還是拼武力,都不是中央軍的對手。

像荀攸、程昱和劉曄等謀士,本爲曹操幕僚,如今皆爲劉和所用。他們之所以改換陣營,卻跟一樁舊案有關。原來,當年昌邑被破時,曹操飲下的並非毒酒,而是華佗特製的一種可以讓人昏睡數日的藥酒,等到障眼法演完之後,曹操和他幾個年幼的兒子被劉和秘密送至薊城,看管了起來。原屬於曹操的部下後來暗中得知曹操並沒有死之後,在心理上也就不覺得投靠劉和有多麼難爲情,畢竟曹操還在,如今沒有了實權,總不好再耽誤大家的前途。

建安十七年夏,江東平復,孫堅父子被趙雲和太史慈收拾服帖,交出了手中兵權,離開江東。

建安十八年春,李傕病重,在他臨死之前,調動軍隊先解決了郭汜,然後向朝廷上書,請求朝廷饒恕他在中平年間犯下的罪過。劉和動用了大元帥的特赦權力,免除李傕家族的罪行,準許李傕死後葬於關中李氏墳冢。李傕死後,朝廷任命張既出任隴州牧,隴右之地盡數歸心。

建安十九年春,徐晃接替張郃出任東北行營都督,張郃與張遼共同率軍向西攻入涼州,對馬騰和韓遂用兵。馬騰見朝廷大軍來勢兇猛,於是請降,韓遂則向西撤退。張遼率軍一路勢如破竹,將韓遂所部趕至西域,涼州於是宣告完全歸於中央朝廷。

建安二十年夏,朝廷從關中和南陽同時出兵漢中,用了半年時間剿滅了叛軍在漢中一帶的袁尚勢力。

建安二十一年,朝廷兵分三路攻打益州,其中張遼率軍從隴右攻打益州陰平道,魏延率軍從漢中攻打益州葭萌關,趙雲從秭歸率軍攻打魚復城。

建安二十二年,張遼首先攻破陰平。由此向南直攻蜀中。隨後,魏延和趙雲也相繼攻破葭萌關和魚復城,益州再無屏障。

建安二十二年冬,劉璋率衆從成都城內走出來向圍城的三路大軍乞降,益州北部終於歸於中央朝廷的統治。

建安二十三年,朝廷任命大將趙雲爲西南總督,調秦州牧朱皓出任益州牧。

同一年,朝廷重新劃分南方各州的行政區劃,將荊州、揚州、交州和益州四州重新規劃爲鄂州、楚州、徽州、杭州、福州、廣州、貴州、益州、雲州、夷州、南州等十一州。

趙雲主政西南之後,嚴格執行劉和制定的民族同化政策。一方面派出軍隊對盤踞在西南山區的各部族進行武力震懾,一面扶持親漢的部族發展壯大,同時派出衆多的傳教信徒深入西南地區傳教佈道,感化西南山區的蠻夷百姓。

建安二十四年,朝廷任命張遼爲徵西大將軍,孫禮、郝昭爲副,龐統、法正爲左右軍師,率領十萬精銳騎兵西出玉門關,收復西域長史府。

建安二十六年。逃往西域的袁譚勢力爲張遼所破,西域諸國重回大漢懷抱。同年,朝廷任命張遼爲西北總督,任命張既爲西域長史府長史。

建安二十七年。張遼出兵烏孫,半年之內奪下赤谷城,兵鋒所指已達伊列、康居和大宛。

建安二十八年,三韓半島徹底平復。朝廷在此設立光州。同年,夫餘國併入大漢,夫餘以東的挹婁和沃沮等部族也併入大漢疆土。

建安三十年。朝廷調集兵馬從涼州、秦州、寧州、幽州、遼州和長州三個方向展開了一場面向北方的“清零行動”,目標正是北方殘存的遊牧民族。

這次清零行動耗時三年,經過數十萬將士的艱苦作戰,大漢帝國一舉將北方草原上的所有遊牧民族清掃一空。諸如丁零、堅昆、鮮卑、匈奴等等殘留下來的遊牧民族要麼被俘虜遷徙至南部,要麼死於這次規模龐大的行動之中。

北方草原被打掃乾淨之後,劉和在大漢國內推行一項“邊封法”,從北方各軍和幽州、遼州、冀州、幷州、涼州之中挑選漢家子弟前往北方草原定居,給他們分封面積廣袤的草原作爲私產,鼓勵平民前往北方從事牧業。

趙雲、張郃、太史慈等將領帶頭響應劉和的號召,將自己的子女派往北方茫茫大草原,鼓勵和支持他們在北方落地生根,從此永駐大漢北疆,不讓異民族再來霸佔這片廣袤的草原。

建安三十一年,大漢水師登陸倭奴諸島,公孫瓚的後人宣佈歸順,隨後各島土著被大軍清剿一空,徐州、青州、揚州的貧民相繼跨海而來,從此在島上生根壯大。

建安三十五年,經大漢戶部統計司統計,大漢人口超過兩億。

建安三十六年,大漢第一部經過全民討論和表決的法典正式頒佈,此法名爲《大漢典章》,爲今後大漢走向憲政之路打下了堅實基礎。

《大漢典章》明確規定了皇室的權力、義務和責任,明確了天正教作爲國教的地位和作用,明確了以丞相爲首的內閣官員對於帝國和皇室應盡的責任。

建安四十年,皇帝劉協宣佈退位,排位第一的皇儲劉襄登基。劉協退位之後,進入天正道擔任教宗劉和的助手。劉襄登基之後,改年號建安爲承安。

承安十五年,劉協病逝,教宗劉和於是宣佈退位,皇帝劉襄宣佈禪讓,由劉協第四子劉興接替皇位,劉襄接替劉和爲天正教第二任教宗。

承安二十年,大漢的人口突破五億,疆域已經擴張至地中海附近。

承安二十五年,已經九十四歲高齡的劉和在天正殿內接見了駕駛遠海探測船從北美大陸環地球遠航兩年之後歸來的功臣。

承安二十九年,九十九歲高齡的劉和在長安無病而逝,天正教兩億多信徒在各地爲他祝福,儘管大家心中對於這位聖人的歸去十分不捨,但大家牢記著他生前的叮囑和遺言,沒有人痛哭流涕,大家微笑著在各地的天正堂內回憶劉和一生創下的豐功偉績。

劉和逝去之後,教宗劉襄和皇帝劉興共同尊奉劉虞、劉和、劉協三位爲大漢三皇,其中劉虞被尊奉爲仁皇,劉和被尊奉爲聖皇,劉協被尊奉爲明皇。

在隨後的無數歲月中,大漢帝國雖然經歷了許多次內部的對抗和外部的攻擊,但因爲天正道的存在,因爲皇室的號召,大漢帝國從未分裂,總是能夠順利地進行政權的更替和變革。到了千年之後,大漢帝國成爲藍色星球上人口超過三十億,疆域覆蓋了陸地疆域超過七成的超級大帝國。

如果不是因爲聖皇劉和曾經留下遺訓,要求後人不得徹底統一藍色星球,確保人類基因和文明的多樣性,尚存的一些小國也早已併入大漢的疆域……

(全書完。)

ps:特別感謝在本書後期投票和打賞支持南道的幾位書友!他們分別是:“愛-無訫鍀錯”、“貝春波”、“遊戲叄國”、“想你李芬”、“meteorjames”……,還有許多書友,請恕南道無法一一列舉!這本書就寫到這裡了,完本感言晚上再寫。請大家關注南道的下一本書,一定不會讓大家失望的。

第415章 兄弟是用來賣的第129章 本領恐慌第188章 鬥智鬥勇第317章 虎頭蛇尾第109章 青州亂,軍閥興第103章 三進三出(下)第218章 皆大歡喜第312章 徐州急變第259章 萬勝驍騎衛第106章 後患第408章 當黃巾遇上山匪第320章 封城第363章 再建一城第78章 先天不足第482章 辦法總比困難多第31章 忽悠倆大王第450章 分歧與合作第324章 意外相逢第333章 鮮卑南下,公子出巡第111章 噼裡啪啦被打臉第335章 西引北擾之策第439章 鄴城之危第480章 偷雞不成第437章 內訌與分裂第103章 三進三出(下)第490章 瘟疫,來了!第194章 配合“默契”第486章 醫聖仁心第38章 相遇第53章 所謂的懦弱第434章 文丑戰典韋第436章 勸說第94章 軍都山中有大能第21章 公子練兵第245章 固若金湯第374章 臨時組團第300章 如此最好第513章 袁氏沒落第515章 第一次分裂第254章 送禮第225章 馬城在望第295章 密會居庸關(下)第316章 猛虎下山第12章 欲擒故縱第455章 車中佈局第71章 各種黑第128章 公子當兵第160章 若有下次,絕不輕饒!第414章 馬騰的顯擺第496章 未必學得了第403章 誰是贏家(上)第438章 噩耗不斷第32章 陰險的劉公子第323章 掘渠填河第263章 強國五要第188章 鬥智鬥勇第246章 北訪(上)第412章 西涼馬家軍第79章 這是要弄啥第431章 遼州初創第426章 白撿三千兵馬第266章 漁陽屯田第165章 冠禮與親事第368章 碧波萬頃可爲路第181章 洛陽之殤第169章 勇不可擋第201章 互助社第278章 有些事,做都做了第347章 再見重騎兵!第294章 密會居庸關(中)第93章 “面試”第162章 可怕的文宣隊第329章 混亂暫歇第533章 腥風血雨未曾見第326章 艱難的一天第1章 猥瑣大公子第465章 人情練達第60章 信都會盟第453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213章 離別三件事第134章 顧慮第3章 猛人出現第98章 重任第120章 幸福來的太突然第344章 鎮胡碑第262章 藍第120章 幸福來的太突然第484章 買一送倆第367章 謠言第5章 巧舌如簧第114章 孫禮來投第359章 喜當爹第138章 霸氣側漏公孫度第22章 怦然心動第438章 噩耗不斷第320章 封城第56章 苦肉離間計第476章 補天裂第366章 迫不及待的鮮于銀第157章 後怕
第415章 兄弟是用來賣的第129章 本領恐慌第188章 鬥智鬥勇第317章 虎頭蛇尾第109章 青州亂,軍閥興第103章 三進三出(下)第218章 皆大歡喜第312章 徐州急變第259章 萬勝驍騎衛第106章 後患第408章 當黃巾遇上山匪第320章 封城第363章 再建一城第78章 先天不足第482章 辦法總比困難多第31章 忽悠倆大王第450章 分歧與合作第324章 意外相逢第333章 鮮卑南下,公子出巡第111章 噼裡啪啦被打臉第335章 西引北擾之策第439章 鄴城之危第480章 偷雞不成第437章 內訌與分裂第103章 三進三出(下)第490章 瘟疫,來了!第194章 配合“默契”第486章 醫聖仁心第38章 相遇第53章 所謂的懦弱第434章 文丑戰典韋第436章 勸說第94章 軍都山中有大能第21章 公子練兵第245章 固若金湯第374章 臨時組團第300章 如此最好第513章 袁氏沒落第515章 第一次分裂第254章 送禮第225章 馬城在望第295章 密會居庸關(下)第316章 猛虎下山第12章 欲擒故縱第455章 車中佈局第71章 各種黑第128章 公子當兵第160章 若有下次,絕不輕饒!第414章 馬騰的顯擺第496章 未必學得了第403章 誰是贏家(上)第438章 噩耗不斷第32章 陰險的劉公子第323章 掘渠填河第263章 強國五要第188章 鬥智鬥勇第246章 北訪(上)第412章 西涼馬家軍第79章 這是要弄啥第431章 遼州初創第426章 白撿三千兵馬第266章 漁陽屯田第165章 冠禮與親事第368章 碧波萬頃可爲路第181章 洛陽之殤第169章 勇不可擋第201章 互助社第278章 有些事,做都做了第347章 再見重騎兵!第294章 密會居庸關(中)第93章 “面試”第162章 可怕的文宣隊第329章 混亂暫歇第533章 腥風血雨未曾見第326章 艱難的一天第1章 猥瑣大公子第465章 人情練達第60章 信都會盟第453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213章 離別三件事第134章 顧慮第3章 猛人出現第98章 重任第120章 幸福來的太突然第344章 鎮胡碑第262章 藍第120章 幸福來的太突然第484章 買一送倆第367章 謠言第5章 巧舌如簧第114章 孫禮來投第359章 喜當爹第138章 霸氣側漏公孫度第22章 怦然心動第438章 噩耗不斷第320章 封城第56章 苦肉離間計第476章 補天裂第366章 迫不及待的鮮于銀第157章 後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郑市| 南雄市| 麦盖提县| 德惠市| 深水埗区| 林周县| 夏邑县| 桐梓县| 乐都县| 永善县| 武义县| 民权县| 拉萨市| 林甸县| 波密县| 馆陶县| 新昌县| 武穴市| 称多县| 右玉县| 平阳县| 深圳市| 噶尔县| 马山县| 望谟县| 云南省| 颍上县| 宜兴市| 莱州市| 沅陵县| 临澧县| 潼南县| 嘉禾县| 新建县| 鸡东县| 洛南县| 晋江市| 青铜峡市| 兰坪| 正宁县| 阳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