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19章 火線

收費章節(12點)

美澳聯軍突圍,實際上幫了中國陸戰隊大忙。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四十萬美澳聯軍就算原地待命的價值也比突圍大,因爲這會迫使中國陸戰隊盯住北面的敵人。

既然美澳聯軍選擇突圍,中國陸戰隊就可以把注意力轉向南面了。

當時,只有克朗克里附近的五個陸戰師在盯住突圍的美澳聯軍,另外十五個陸戰師都開始爲南下做準備。

事實上,直到三月底,中國陸戰隊纔出兵佔領了凱恩斯與諾曼頓。

佔領這兩處地點,也主要是爲了修建前線機場,以便讓空軍把戰術戰鬥機派過來,加強空中掩護與空中支援。別忘了,凱恩斯與諾曼頓都是港口城市,雖然港口規模不大,但是總能發揮一些作用。別的不說,一艘大型貨輪運來的物資,就夠大型電動運輸機飛上百個架次了。

當時,鑑於北面的美澳聯軍已經選擇突圍,龐躍龍提前發動了第三階段進攻。

按照原定計劃,圍殲北面的美澳聯軍,避免陸戰隊腹背受敵屬於第二階段作戰行動,因此計劃作戰時間爲二十天,將持續到二月底,要到三月初,陸戰隊才向南推進,以攻佔布里斯班爲目標。

結果就是,二月二十日,龐躍龍就讓陸戰隊開始向南推進。

這種提前發起進攻的行動,肯定存在弊端,比如物資準備不充分。

所幸的是,牧浩洋安排的戰前準備工作極爲充分,空軍集中了一萬多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與近萬架戰術運輸機,海軍還能提供大量戰術運輸機,空運能力是按照同時支持五十個陸戰師準備的,而實際投入戰鬥的只有二十個陸戰師。如此一來,後勤保障根本不是問題,所有陸戰師都獲得了充足的作戰物資。

攻打布里斯班,首先就得攻佔羅克漢普敦。

事實上,澳洲東北部地區的交通情況,非常不適合地面部隊以傳統方式發動進攻。

拿鐵路來說,澳洲東北部的主要鐵路幹線都是東西向的,而且好幾條鐵路幹線都沒有連通,只有沿海鐵路線是南北向的,把幾條東西向的鐵路連接了起來。如此一來,如果地面部隊按照傳統方式發動進攻,就只能集中在沿海地區,深入內陸之後,補給很難跟上,也就無法持續推進。

可以說,這也是牧浩洋與龐躍龍堅決採用新式進攻戰術的根本原因。

這次,陸戰隊同樣沒有沿著鐵路與公路推進,而是以空中突擊的方式,直接攻佔位於美澳聯軍防線後方的戰略要地,特別是交通樞紐中心,切斷美澳聯軍的補給線與退路,再圍殲美澳聯軍。

當時,赫里斯已經在朗裡奇到羅克漢普敦部署了一條戰略防線。

在這條防線上,赫里斯投入的兵力高達一百二十萬,而且防禦縱深達到兩百公里,幾乎是美澳聯軍的防禦極限了。要知道,決定防區縱深的是前線支援火力的射程,即部署在戰線後方的遠程炮兵能夠把炮彈打多遠。當時,美澳聯軍裝備數量最多的遠程火炮的最大射程就是兩百公里。雖然美軍有一些射程達到了四百公里的遠程火炮,但是數量並不多,不足以支撐整條防線。

可惜的是,即便如此,美澳聯軍仍然不可能守住這條防線。

要知道,中國陸戰隊的突擊距離是由運輸機的航程決定的,即便是戰術運輸機也能把部隊送到一千五百公里之外,再返回出發機場。

在發動進攻之前,陸戰隊在澳洲大陸上已經搭建了五十五座野戰機場,還設法讓十五座美軍機場恢復運作。也就是說,當時總共有七十座機場可供使用。這些機場,除了支持四千多架戰術運輸機之外,還能部署大約兩千架戰鬥機。只是實際部署量沒有這麼多,只有大約一千二百架,主要是需要留出一定的運作能力,讓大型電動運輸機起降,不然物資就無法送到前線。

當然,一千二百架戰鬥機也不少了。

別忘了,在不遠處的海面上,還有十五支航母戰鬥羣,在必要的時候十五支艦載航空兵聯隊都能投入戰鬥。此外,即便是朗裡奇,離珊瑚海的深海區也不到一千公里,完全在海軍大口徑電磁炮的打擊範圍之內。當時,海軍的三十艘大型綜合戰艦與六十艘反潛戰艦上,總共有一百二十門大口徑電磁炮,其中六十門是三百毫米電磁炮,炮火打擊力度相當於陸戰隊的六十個遠程炮兵營。

綜合這些因素,龐躍龍把下一條“火線”定在了查爾維爾到布里斯班。

也就是說,陸戰隊將跳過羅克漢普敦,直接攻打布里斯班。準確的說,是直接跳到美澳聯軍戰略防線後方,一口氣包圍北面的一百二十萬敵人,在攻打布里斯班的同時,圍殲美澳聯軍的主力部隊。

要知道,當時美澳聯軍的總兵力也不過四百萬,其中地面部隊在三百萬左右。

也就是說,如果能夠殲滅朗裡奇到羅克漢普敦的一百二十萬大軍,就已經殲滅了美澳聯軍的半數地面部隊。

不可否認,理論上,澳大利亞的戰爭動員能力不亞於俄羅斯。

原因很簡單,澳大利亞的人口總量與俄羅斯相當,而且人口結構更加合理,適合服兵役的公民比俄羅斯多了大概一千萬。

問題是,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澳大利亞根本不可能擴大動員規模。

要知道,俄羅斯打了一年,才完成全民戰爭動員。在中國陸戰隊登上澳洲大陸前,大概在二零五四年十一月份,澳大利亞國會才通過了進行第三階段戰爭動員的提案,正式實施則是十二月的事情了。

也就是說,澳大利亞的全面動員只開始了兩個多月。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即澳大利亞公民的戰爭積極性遠不如俄羅斯,對服兵役的態度截然不同。

主要原因就是,澳大利亞也是一個移民國家。

與美國一樣,澳大利亞的原住民幾乎被殖民者趕盡殺絕,剩下的一小部分也被嚴格限制在保留區內。在大戰爆發前,澳大利亞的人口總量超過一億,可是其中白種人只佔到了百分之三十八。這個比例,比美國還低。除了白人之外,澳大利亞的第二大種羣就是東亞人,約佔百分之三十一,然後是佔比百分之十七的黑人、百分之九的南亞人與百分之五的伊斯蘭教徒。

從人口結構上就看得出來,絕非所有澳大利亞公民都支持政府的戰爭行爲。

事實上,戰前的澳大利亞政治格局就能說明問題,即在過去二十年內,沒有一屆澳大利亞政府的民意支持率超過百分之五十,大多數時候都在百分之四十以下,澳大利亞的國內分歧非常明顯。

由此可見,澳大利亞的實際戰爭動員能力遠不如俄羅斯。

全面動員兩個多月,澳大利亞皇家軍隊的總兵力只增加了兩百萬,而俄羅斯在參戰後的兩個月裡就動員了三百萬軍人。

沒辦法擴大動員規模,澳大利亞離戰敗就不遠了。

當然,就算擴大了動員規模,以中國陸戰隊的推進速度,澳大利亞最多也就多堅持幾個月而已。

二月二十一日,在八個充當預備隊的陸戰師到達之後,第二輪進攻開始。

有趣的是,當時充當預備隊的八個陸戰師纔是真正的王牌部隊,因爲這些部隊全部參加過攻打所羅門羣島的作戰行動,其中兩個師還全程參與,官兵的作戰素質與實戰經驗遠遠超過後面組建的陸戰師。

龐躍龍沒有讓這八個陸戰師打頭陣,也有他的道理:這些部隊都過於熟悉傳統戰術,對新戰術的理解還不夠,而且在過去幾個月裡,沒有接受過新戰術的訓練,實際作戰力不見得比新組建的陸戰師強多少。

要知道,中國陸戰隊的新兵訓練週期在一年以上。

實際上,新兵期只有半年,也只需要半年就能讓招募的官兵掌握基本戰術技巧,接下來的半年全是協同作戰訓練,即在編入作戰部隊之後,再進行相應的戰術訓練。在二零五四年組建的二十個陸戰師,全部進行了三個月到半年的空中進攻戰術訓練,協同作戰能力超過了之前的陸戰師。

對龐躍龍來說,這次進攻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手裡有預備隊了。

他的主要目的不是攻佔布里斯班,而是圍殲一百二十萬美澳聯軍,因此有沒有預備隊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當然,還有一個不同,即前沿部署的戰術航空兵能夠全程支援陸戰隊,不會再次出現在戰役初期無法參戰的問題。

只是,這次進攻的難度也增大了不少。

至少,美澳聯軍早就有所準備,不會再次措手不及。

很快,這就變成了現實。

當時,陸戰隊首先強攻布里斯班,而在二十一日當天,就有五個陸戰師到達布里斯班附近,然後按照既成戰術,開始構築前沿陣地,一邊包圍布里斯班,一邊修建野戰機場,爲後繼進攻做準備。

可惜的是,陸戰隊沒能如願以償的攻入布里斯班。

直到二十五日,陸戰隊還在布里斯班外面打轉,用炮火轟擊守軍,呼叫航空兵轟炸守軍防禦陣地。至於地面進攻,已經被美澳聯軍打退了十多次,造成了大量傷亡,五個陸戰師都有點吃不消了。

打到這個時候,美澳聯軍才進行了第一次有效抵抗。

第17章 遠景第46章 大戰略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182章 風雲變幻第89章 一枚導彈第43章 南亞明珠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9章 臨時考覈第72章 炮擊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88章 進退維谷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75章 積極迎戰第63章 一箭三雕第7章 突然襲擊第207章 黔驢技窮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65章 全面行動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23章 金狗第29章 相互指責第59章 再接再厲第174章 反擊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34章 矯枉過正第50章 大無畏第53章 再次攻擊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19章 主動攻擊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21章 動員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62章 開戰在即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32章 拼光拼盡第91章 戰略突擊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3章 戰前會議第229章 守無可守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53章 繼續打第64章 外交勝利第3章 大難不死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34章 中流砥柱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3章 本性難移第119章 技術就是力量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164章 地面第一戰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46章 預料之外第74章 迴歸第48章 針鋒相對第153章 關鍵日第65章 全面行動第78章 廣泛動員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226章 戰略進攻第25章 自食其果第25章 偃旗息鼓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4章 戰爭危機第153章 關鍵日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110章 保守戰術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81章 前沿科技第69章 外援第93章 同化政策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80章 情況有變第47章 證據第10章 欲蓋彌彰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268章 光速第204章 小人物第50章 大漠揚威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85章 科技戰爭第65章 完勝之途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55章 決戰在即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26章 排兵佈陣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29章 本質第176章 硬碰硬
第17章 遠景第46章 大戰略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182章 風雲變幻第89章 一枚導彈第43章 南亞明珠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9章 臨時考覈第72章 炮擊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88章 進退維谷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75章 積極迎戰第63章 一箭三雕第7章 突然襲擊第207章 黔驢技窮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65章 全面行動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23章 金狗第29章 相互指責第59章 再接再厲第174章 反擊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34章 矯枉過正第50章 大無畏第53章 再次攻擊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19章 主動攻擊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21章 動員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62章 開戰在即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32章 拼光拼盡第91章 戰略突擊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3章 戰前會議第229章 守無可守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53章 繼續打第64章 外交勝利第3章 大難不死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34章 中流砥柱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3章 本性難移第119章 技術就是力量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164章 地面第一戰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46章 預料之外第74章 迴歸第48章 針鋒相對第153章 關鍵日第65章 全面行動第78章 廣泛動員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226章 戰略進攻第25章 自食其果第25章 偃旗息鼓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4章 戰爭危機第153章 關鍵日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110章 保守戰術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81章 前沿科技第69章 外援第93章 同化政策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80章 情況有變第47章 證據第10章 欲蓋彌彰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268章 光速第204章 小人物第50章 大漠揚威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85章 科技戰爭第65章 完勝之途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55章 決戰在即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26章 排兵佈陣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29章 本質第176章 硬碰硬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阳市| 安泽县| 京山县| 辉县市| 白城市| 隆安县| 天等县| 桂林市| 涟源市| 中方县| 昌邑市| 华安县| 十堰市| 南阳市| 冷水江市| 治县。| 嘉禾县| 长沙县| 铁力市| 宜兴市| 锦州市| 秦皇岛市| 宜昌市| 阳城县| 崇州市| 灵璧县| 元氏县| 三台县| 廊坊市| 莱州市| 福海县| 泰顺县| 恩施市| 房产| 老河口市| 修文县| 清水河县| 克什克腾旗| 宜兰市| 旌德县| 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