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8章 怒斬楚使

縣衙內,陳嬰焦慮不安,東陽縣的失守,使得盱臺縣孤立無援,更讓陳嬰無法接受的是,像蒲善這樣能征慣戰的虎將都敗給了楚軍,區區盱臺縣,自己能守住嗎?

焦慮和煩躁使陳嬰無法冷靜面對一切,若是楚軍兵臨城下,陳嬰知道,自己最多隻能堅持三天,也許,在楚軍的強大攻勢下,自己連三天也無法堅持。

即使如此,陳嬰也不願放棄盱臺縣,不想撇下任何一人,這也正是陳嬰懊惱之處。

可以說,陳嬰的這個縣令,並不是朝廷所封,而是他在盱臺縣的人旺,由於他爲人忠厚,對人有諾必應,所以,纔會得到大家的支持,接手盱臺縣的大小事務。

也曾經有人勸說陳嬰,自立一方,脫離秦國,這件事曾經困擾過陳嬰,陳嬰也曾將這件事稟告了七十歲的老母,但老母卻已陳家自古沒有稱王者,也就是說,陳家世代都是庸碌之輩,以此來勸告陳嬰,莫要做非分之想。

正是母親的教誨,打消了陳嬰自立的想法,如今楚軍兵臨城下,盱臺縣可用之兵不足三千,儘管如此,陳嬰依然積極備戰,就是想實現自己的諾言,想要守住所有人的財產,畢竟,陳嬰也有所耳聞,項羽的兵馬所過之處,幾乎都成了一片焦土。

就在陳嬰往來踱步,躊躇傷感之時,一名府兵急奔而入,拱手道:“大人,城外蒲善求見!”

似乎蒲善的名字有著某種魔力,陳嬰聽到蒲善二字,忽然精神一振,不禁詫異道:“你是說……蒲善?”

府兵點頭,陳嬰大喜,急忙道:“快,請他進城!”

不多時,蒲善在一名府兵的帶領來,來到縣衙,陳嬰親自出迎,二人彼此見禮後,來到縣衙後堂,此時的蒲善,略顯狼狽,滿身塵土,但陳嬰卻不計較這些,二人各自入座,這時,陳嬰不等蒲善開口,已急忙問道:“聽聞東陽縣失守,蒲將軍何以逃脫?”

見陳嬰直入主題,蒲善知道,陳嬰此時也是驚弓之鳥,便拱手道:“楚軍強悍,以一敵十,十分難鬥,而且,楚軍先鋒大將項羽,身手了得,霸氣十足,我與他酣戰百合,最終不是他的對手,敗給了他!”

說到這,蒲善故意停頓一下,覷一眼陳嬰的表情,見他略顯驚愕,蒲善滿意點頭,又繼續道:“而且,楚軍所用兵器,很多都是鐵質,堅硬異常,普通兵器,很難對抗,一劍下去,銅劍會一分爲二,這也是我麾下士兵爲何死傷慘重的原因。”

陳嬰聽到此,心中已明瞭幾分,恐怕蒲善這次來盱臺縣,是做說客的,但陳嬰並不說破,只詫異道:“蒲將軍身經百戰,難道也敵不過楚軍嗎?”

“唉……”蒲善一聲輕嘆,擺手道:“說來慚愧,我敗給了項羽之後,得項羽招降,此時,我已是楚軍的人了,之所以這次孤身來盱臺縣,是不想見到陳大人走我的舊路,使盱臺也遭楚軍屠戮,倒不如……”

蒲善雙眼微瞇,頓住話頭,此時,已經不需要在說的更明細了,陳嬰必然知道蒲善的來意。

兩人就這樣彼此對視,皆默默無言。

不知多久過去,蒲善見陳嬰始終低頭不語,乃迫一句道:“我這次來,已做好了必死的決心,若陳大人肯歸降楚軍,我願替大人引薦,若大人決心爲秦國盡忠,誓死守城,我願已項上人頭爲大人祭旗,只希望陳大人能凱旋,不要使盱臺縣成爲焦土,懊悔終生。”

蒲善的話,如一根刺,深深的刺痛了陳嬰,在聽到‘一片焦土’這四個字的時候,陳嬰心中最後的底線終於崩潰,他無奈嘆息一聲,看向蒲善,“蒲將軍所言甚是,既然你已降楚,我又何必獨自堅持,況且,東海郡原本就是楚地,大家盼望復楚已不是一天兩天,我願隨民意,與你共同降楚。”

聽陳嬰終於答應,蒲善猛然起身,大喜道:“識時務者爲俊傑,明日,我與你一同前往楚營,如何?”

“有你引薦,我心安了。”

。。。。。。

郯縣之爭結束後,已羋景駒爲首的東楚國,崛起於東海郡北部,蘭陵一帶,此時的東楚軍實力大振,擁兵近七萬餘人,他們在穩固東海郡北部之後,揮兵進入薛郡,在薛郡大小戰役十餘場,將方與縣一帶攏入自己麾下。

隨即,東楚軍繼續西進,向定陶一帶行軍,浩浩蕩蕩的隊伍延綿數裡,紫色的旗幟迎風飄揚,在隊伍的中段,羋景駒騎在馬上,略顯木訥,此時,他正在回想當年,自己一貧如洗,不少吃苦,只因自己是楚裔偏族,便不得人待見。

本以爲這輩子將會碌碌無爲,卻遇到了秦嘉,將自己扶上了楚王位,羋景駒心中感慨不已,人生大起大落,讓人嗟嘆。

不遠處,數騎疾馳而來,爲首之人,頂盔摜甲,他就是羋景駒麾下的大將軍秦嘉,此時秦嘉來到羋景駒身旁,拱手行一禮:“末將見過大王。”

羋景駒被秦嘉打斷沉思,他不得不苦笑一聲,把無數回憶拋之腦後,此時,羋景駒長出口氣,調整了一下心態,看著秦嘉,笑道:“大將軍有什麼急事嗎?”

秦嘉見羋景駒問起,回笑道:“大王可曾聽說,江東楚軍已經渡江北上,此時,就在東海郡盱臺縣一帶。”

“這個……我還沒聽說。”羋景駒擺手笑道,這時,秦嘉卻笑言:“大王,項家可是楚國將門之後,若我們能夠說動他們,拉攏項梁道麾下,那將是如虎添翼,東楚國必然可以重振當年楚國雄威,收復故楚舊地,大王滅秦大計,也可以早日實現。”

秦嘉的話正好說到了羋景駒心坎裡了,但他還是有些擔心,自己畢竟是楚國偏支,很難得到項梁支持,如此想著,羋景駒嘆道:“可我擔心,項梁不會歸順我們。”

羋景駒的話,也正是秦嘉所擔心的,他也考慮過這個問題,的確,項梁心高氣傲,他未必會甘心居於東楚國,想到此,秦嘉雙眼迸射寒光,冷冷道:“如果不能成爲同僚,那隻能是敵人,我會親自出兵,討//伐項梁。”

見秦嘉如此說,羋景駒感到話題太過壓抑,他乾咳一聲,擺手道:“這件事你去安排吧,若能說動他們固然是好事,若不能,我們再從長計議。”

羋景駒不想討論這個話題,秦嘉能夠理解,此時他拱手唱諾,馭馬而去,看著秦嘉離去的背影,羋景駒長嘆一聲,蕭瑟戰火,燃便中原,若自己能夠選擇,羋景駒寧願自己出生在和平年代,出生在一個普通百姓人家,過著安穩,富庶的生活,那纔是他真正向往的。

思路飄忽,羋景駒勒停了戰馬,凝神看向遠方,公孫慶奉命出使齊國,已經走了半個月了,不知道他此時是否已經抵達齊國。

對於現在的齊王田儋,羋景駒更多的,是羨慕,羨慕田儋的魄力,羨慕田儋的勇氣,能夠依靠自己,獨自復興一個國家,是一般人無法做到的。

在羋景駒心中,趙國和魏國都是依靠陳勝的實力起家的,唯獨田儋,他的崛起太負戲劇性,偶然性,這也讓羋景駒感受到,田儋身上有著與衆不同的梟雄之氣。

如果陳勝不死,張楚國不四分五裂,恐怕此時,自己還是一個碌碌無爲的小百姓,永遠只能過著有上頓沒下頓的苦難生活,更別說做楚王了,這是自己一輩子也不敢奢望的事情。

想到此,羋景駒更多的擔心,是否能和齊國結盟,他很怕田儋會回絕自己,會拒絕結盟,那樣,東楚國會成爲孤家寡人,獨自面對秦軍,雖然東楚國眼下並不羸弱,但羋景駒很清楚,想要對抗強大的秦國,東楚的實力,還遠遠不夠。

。。。。。。

齊王宮,這裡剛剛召開了一場緊急會議,章邯西進,將南陽一線的宋留軍擊潰的消息已經傳來,這使得田儋有些憂慮,他很擔心,擔心章邯會趁著剿滅宋留後,帥兵東進,向齊國發動進攻。

這並不是一味地懼怕秦軍,而是田儋十分清楚,眼下的齊國,還沒有強大到能夠支撐五十萬秦軍的地步,所以,齊國始終保持著和魏國的聯盟。

雖然曾經,田儋也和趙國結盟過,但自從李良叛亂後,趙國內部動盪不安,使田儋對趙國的未來並不看好,田儋認爲,章邯討//伐趙國的機率會更好。

今天,是東楚國使者拜訪自己的日子,所以,本該開到下午的會議被田儋臨時取消了。

此時,傳宣官已經離去多時了,算算時間,使者也該來了,田儋起身伸了個懶腰,殿外,響起一名親衛的朗喝聲:“東楚國使者,公孫慶殿外候見。”

田儋見使者來了,不由笑道:“帶他進來吧。”

很快,公孫慶緩步走入,來到大殿中央,拱手道:“東楚國使者,公孫慶拜見大王。”

公孫慶的動作桀驁不馴,有一種大國出使小國的感覺,這多少讓田儋感到不適,但他此時已強壓怒火,朗聲問道:“說吧,你這次來,所謂何事?”

見田儋問起,公孫慶回道:“奉我王之令,出使貴國,希望兩國能夠結盟,如今,章邯東進,只有我們共同聯手,纔不會被章邯逐一擊破。”

見公孫慶果然是爲結盟而來,田儋乾咳一聲,斥道:“張楚國雖然戰敗,但陳勝王生死不明,你們怎能擅殺大臣,自立一方?況且,立國乃是大事,多少也該向我稟明,而不是自作主張,你回去可將此事轉告羋景駒。”

見田儋直呼羋景駒名號,又責備東楚自立之事,公孫慶勃然變色,爭辯道:“齊國自立,尚且不曾向楚國稟明,況且,我們楚國首舉義旗,各路義軍皆要以楚國號令爲主,何來大王剛剛之言?”

公孫慶的話,徹底激怒田儋,此時田儋猛然起身,怒視公孫慶,恨道:“你敢頂撞本王嗎?”

公孫慶也自知失言,他此來的目的,是結盟齊國,此時關係鬧得如此僵,自己該如何彌補?

就在公孫慶猶豫的時候,田儋已怒吼道:“來人,把這個狂徒給寡人拉下去,斬了!”

第24章 周市詭謀第32章 趙歇復國第5章 明交暗害(下)第42章 出征風波(下)第1章 江陵之行第12章 鴻門宴(下)第33章 魏國求援第14章 烽火羣雄(一)第59章 欲蓋彌彰第53章 尾聲第43章 奇襲轘轅第34章 王綰遇害第40章 楚軍舉哀第9章 劉項定親第51章 叛宮弒主第25章 烽火羣雄(十二)第1章 歃血入關第30章 烽火羣雄(十七)第40章 項莊北上第17章 烽火羣雄(四)第34章 周文盡忠第26章 夜襲陳留第49章 洹南受降第16章 章邯北上第21章 項羽奪權(上)第3章 九江來使第30章 韓信奇謀第7章 自投羅網第33章 蒙恬北上第27章 烽火羣雄(十四)第24章 周市詭謀第22章 田儋復齊(下)第6章 深夜來客第25章 彭城之爭第6章 深夜來客第13章 齊國來使第16章 徐福遠遁第44章 大戰宛城第34章 兩國折首第9章 劉項定親第22章 田儋復齊(下)第14章 徙封劉邦第21章 烽火羣雄(八)第9章 順水推舟第11章 韓信拜將(下)第13章 反客爲主第7章 帝國根基第5章 項莊稱王第35章 幕後黑手第5章 調兵遣將第37章 軍政不和第28章 抓儒風波第38章 項梁定策第4章 張良直諫(下)第12章 李良回軍第4章 拒虎千里第36章 再敗秦軍第55章 加兵禦敵第18章 沙丘駕崩第12章 大婚前夕第11章 宋留乞降第13章 邾縣之爭(上)第7章 三輔蒙冤第44章 暗渡陳倉第13章 曹鳳抉擇第20章 山中隱士第6章 離別一吻第16章 徐福遠遁第32章 羋心稱王第16章 驕奢陳勝第31章 再返邾縣第23章 烽火羣雄(十)第31章 秦晉之好第25章 周市求主(中)第1章 韓廣稱王第37章 劉邦起義(下)第21章 董緤來使第5章 項莊稱王第37章 順藤摸瓜第29章 子嬰之憂第39章 定陶之戰(三)第45章 漢雍之戰(一)第13章 李良叛亂第37章 定陶之戰(一)第10章 鴻門宴(上)第17章 祖龍染病第19章 神秘土廟第14章 趙歇稱王第29章 問卦定謀第23章 會靈璧會師上架感言第10章 襄疆稱王第11章 鴻門宴(中)第40章 蔡賜戰亡第17章 祖龍染病第36章 秦人喪膽(下)第39章 項梁興兵第25章 彭城之爭第31章 櫟陽飲宴第55章 加兵禦敵
第24章 周市詭謀第32章 趙歇復國第5章 明交暗害(下)第42章 出征風波(下)第1章 江陵之行第12章 鴻門宴(下)第33章 魏國求援第14章 烽火羣雄(一)第59章 欲蓋彌彰第53章 尾聲第43章 奇襲轘轅第34章 王綰遇害第40章 楚軍舉哀第9章 劉項定親第51章 叛宮弒主第25章 烽火羣雄(十二)第1章 歃血入關第30章 烽火羣雄(十七)第40章 項莊北上第17章 烽火羣雄(四)第34章 周文盡忠第26章 夜襲陳留第49章 洹南受降第16章 章邯北上第21章 項羽奪權(上)第3章 九江來使第30章 韓信奇謀第7章 自投羅網第33章 蒙恬北上第27章 烽火羣雄(十四)第24章 周市詭謀第22章 田儋復齊(下)第6章 深夜來客第25章 彭城之爭第6章 深夜來客第13章 齊國來使第16章 徐福遠遁第44章 大戰宛城第34章 兩國折首第9章 劉項定親第22章 田儋復齊(下)第14章 徙封劉邦第21章 烽火羣雄(八)第9章 順水推舟第11章 韓信拜將(下)第13章 反客爲主第7章 帝國根基第5章 項莊稱王第35章 幕後黑手第5章 調兵遣將第37章 軍政不和第28章 抓儒風波第38章 項梁定策第4章 張良直諫(下)第12章 李良回軍第4章 拒虎千里第36章 再敗秦軍第55章 加兵禦敵第18章 沙丘駕崩第12章 大婚前夕第11章 宋留乞降第13章 邾縣之爭(上)第7章 三輔蒙冤第44章 暗渡陳倉第13章 曹鳳抉擇第20章 山中隱士第6章 離別一吻第16章 徐福遠遁第32章 羋心稱王第16章 驕奢陳勝第31章 再返邾縣第23章 烽火羣雄(十)第31章 秦晉之好第25章 周市求主(中)第1章 韓廣稱王第37章 劉邦起義(下)第21章 董緤來使第5章 項莊稱王第37章 順藤摸瓜第29章 子嬰之憂第39章 定陶之戰(三)第45章 漢雍之戰(一)第13章 李良叛亂第37章 定陶之戰(一)第10章 鴻門宴(上)第17章 祖龍染病第19章 神秘土廟第14章 趙歇稱王第29章 問卦定謀第23章 會靈璧會師上架感言第10章 襄疆稱王第11章 鴻門宴(中)第40章 蔡賜戰亡第17章 祖龍染病第36章 秦人喪膽(下)第39章 項梁興兵第25章 彭城之爭第31章 櫟陽飲宴第55章 加兵禦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东县| 县级市| 陇南市| 阿坝| 丰县| 偃师市| 靖宇县| 长顺县| 无锡市| 南阳市| 淄博市| 平塘县| 卢湾区| 喜德县| 盐边县| 合江县| 元江| 抚宁县| 同仁县| 苍南县| 西平县| 原平市| 积石山| 无极县| 南陵县| 泊头市| 静安区| 武城县| 汉寿县| 寿阳县| 湖口县| 淮阳县| 宝兴县| 东平县| 鞍山市| 重庆市| 蒙山县| 施秉县| 边坝县| 出国| 理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