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跟我絮叨她的女兒。
她女兒高三了,即將面臨高考的擇校選專業。她與我分析了好多專業的利與弊,總是擺不平其間的關係,最終她問我:“你覺得哪個專業好?”
我只回問她:“你女兒喜歡什麼專業?”
她說:“她自己好像不明確,她還小,哪裡知道什麼是喜歡什麼是不喜歡?而且,她如果喜歡去當環衛工人,我難道就同意嗎?”
我搖頭嘆息,跟她說:“就是因爲你的這個態度,讓她不敢明確告訴你她喜歡什麼專業,她怕你不同意。你不要忘記了,她已經十八歲了,在舊社會都是孩子的媽了,怎麼可能不明確?你如果要我答你,我就一句話:聽從她自己的想法,尊重她的選擇。你所有的利弊分析,都敵不過她的喜歡。喜歡是成功的第一原動力。”
我跟她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我在同裡半日遊的時候聽到的。
範煙橋是同里人,他家在同裡現在還有一片大宅子,此人爲范仲淹第十一代後人。他的名聲顯然不如周旋,但他的詞你們一定都聽過——《月圓花好》:“浮雲散,明月照人來……”他的故事很有趣,父親爲他備了一片宅子希望他潛心研修經書,結果他卻愛上了母親的詞牌和小說,在清晨和半夜點螢火偷偷摸摸地看黃書《西廂記》《桃花扇》之流,以至於把眼睛看成了重度近視,後偏愛戴墨鏡。因興趣而最終沒有去修佛參禪,卻走上了新文藝男青年的道路,寫出膾炙人口的《唐伯虎的故事》《離鸞記》《西廂記》《秦淮世家》《三笑》等流芳至今的電影作品。很多歌曲我們都聽過,比如《夜上海》:“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
我說這個故事,是想起了我自己。我娘從小對我的期冀即成名成家,最好是一名戰地記者之類。結果我偏愛幼兒師範,讓我母恨鐵不成鋼。她一門心思培養我成爲記者,具有理性思維、客觀視角,我卻一門心思風花雪月,學吹拉彈唱。最終,在她完全失望以後,我不聲不響地既做了自己喜歡的事,又實現了她的夢想。
所以,對小孩,不要太高奢求,不要把自己未竟的夢想或事業強加在孩子身上。有夢想就自己去實現,莫讓孩子揹負你的重量,莫打著“爲你好”的旗號替Ta規劃最“完滿”的人生。
ωwш? тTk дn? ℃ O
完滿不代表合適。曾經有人將世界公認美女的優點拼湊在一起,諸如安吉麗娜朱莉的嘴脣,加塞隆的腿,加洛佩茲的胸。結果是,這個具有所有優點的女人並不好看,每個部位分開都是一百分,但合一起連七十分都不到。所以,大人所有的設計,到孩子那裡,只要不是他自己的選擇,都是白搭。榴蓮是水果之王,但無論你吹得花好稻好,不喜歡的人就是不願意聞它。
愛孩子,就是讓他舒服,讓他自在。這個舒服自在,不是吃穿不愁,不是生活安逸,不是不經歷任何坎坷波折磨難,而是心安。心一旦安頓好了,其實所有的苦難都不稱爲苦難。
Ta是什麼就是什麼,愛什麼就愛什麼,喜歡和興趣纔是他們成才的原動力,我們爲他們好,最好的莫過於順水推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