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70章 獻地

“這個我們自然也知道,不過大筆銀兩要一下子拿出來,即便是沈、晉兩府也很吃緊,畢竟丁口繁多,尚需養家,還請原諒則個。”朱幼塨解釋道。

此時還是大明中前期,流通在市面上的白銀的確不多,即便是坐擁大量田產的藩王,也拿不出多少銀子來。

秦琪則更加關心眼前這個年幼的永年王到底說了算不算,“小王爺,你今日此話算數麼,能不能代表沈、晉兩王府?”

“公主說笑了。”朱幼塨正色道,“既然敢這麼說,自然就做得數,這些話都是父王親口所說,絕無虛言,至於晉王叔那邊,向來唯父王馬首是瞻,無需擔心。

我雖封王,但尚未開府,要不是父王放縱,豈能輕易走脫,他這是故意讓我來京師與你等相商的。”

“茲事體大,再是親信也不宜吐露,更做不了主,讓其子前來倒也說得過去。”

秦琪自顧自地解釋著,想了一會兒,又追問道:

“只是小王爺年紀尚幼,沈王怎麼就放心讓你主持此等大事?換你任意一個兄長前來,恐怕更恰當一些罷。”

“嘿嘿,我那幾個兄長?”朱幼塨撇撇嘴,“他們除了吃喝玩樂,生育後代之外,還會什麼,父王豈會把這等大事交給他們。”

言辭間頗不客氣,卻也算是給秦琪解了惑。

“如此行事,在下佩服之至,不過小王爺,可否爲我一解疑惑,沈王爺何以能有這麼大的氣魄?”周秦川實在忍不住,問出了他心中最想知道的東西。

“這個說來話就長了。”朱幼塨自斟自飲了一杯茶,方纔接著說道:“周紀善應該知道,本朝自立國以來,一直在分封宗室……”

明太祖朱元璋對他們老朱家的人非常好,皇子封親王,由嫡長世襲罔替,親王其餘諸子則封爲郡王,也是由嫡長世襲,郡王其餘諸子則由嫡長世襲鎮國將軍。

就這麼逐次降爵,接下來的封爵分別是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俱由朝廷給付俸祿。

總之,只要你是朱氏子孫,最次也能做個奉國中尉,就算不能大富大貴,但溫飽不成問題。

周秦川邊聽邊點頭,這些事情,他在後世之時略有所知,但沒有這麼詳盡,此時聽朱幼塨所說,也算是長了番見識。

“所以,小王爺的意思是?”聽歸聽,周秦川仍然不明白對方把田地全部獻上的用意。

“不是我的意思,是父王的意思。”朱幼塨接著說道:

“父王說了,我等皇族,一出生就能得享榮華富貴,不但不用擔心吃穿用度,還能憑空佔有大量田地。

朱氏子孫無窮匱也,而天下田地有限,長此以往,田地勢必集中到朱氏宗親手中,朝廷和軍隊的用度何來?國何以爲國?”

周秦川長身而立,向朱幼塨行了一禮,“沈王爺高瞻遠矚,實乃國之大幸。”他是由衷地佩服這個素未謀面的沈王。

朱明王朝的皇室宗親,除了能得到遠超普通百姓和朝廷命官的俸祿,還會被賞賜大量田地,這個大量,是實實在在的大量,且田地所出還不用繳納糧稅。

據說中晚明時期,萬曆帝之子朱常洵就藩福王時,被賞了四萬頃的田地,後來羣臣力爭,才減半爲兩萬頃。

其他各王的田地規模也小不到哪兒去,以至於到了明末,在一些藩王林立的省份,諸如豫南、晉西,一省一年收繳的錢糧,還不夠給本身的這些宗親發放俸祿。

這使得中後期本就拮據的明廷,財政更加緊張,不得不加徵三餉,讓本就天災不斷的陝、晉兩地雪上加霜,逼反了走投無路的廣大百姓。

此時的大明,各個藩王所佔土地應該還沒有那麼誇張,但與常人相比,所擁有的田地哪怕是豪門富戶也定然遠遠不及。

沈王見微知著,能在問題尚未顯現之初,就把朱明王朝的一大癥結看得如此透徹,的確值得敬佩。

“周紀善謬讚了。”朱幼塨掩不住眼中得色,客氣完之後,接著說道:

“父王向來憂國憂民,只是身爲藩王,不便妄議國策,且家中子弟衆多,也不得不爲大夥兒生計考慮,只能隱忍至今。

這下好了,商社一旦成立,田地定當如數奉上,沒了田地,我們還有些店鋪,今後商社的分紅也能養活衆多子弟,我沈、晉兩脈再無擾民之憂。

父王曾有交待,這些田地是佃是賣,今後盡由商社做主,只是田租也好,地價也罷,還請商社不要輕易哄擡,也讓百姓能過上好一點的日子。”

說罷,起身鄭重向周秦川拜了一拜,就好像事情已經成了似的。

至於周秦川,他還能說什麼,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這種好事豈有拒絕的道理,而且這種方式的確是解決大明宗親佔地過多的一個辦法。

有沈王、晉王做示範,能獲得遠超種田的收益,勢必引發連鎖效應,讓更多的宗親和大地主放棄田地,投身商賈。

不但能緩和土地過於集中的矛盾,更能促進商業興盛,甚至引發大明走向商業社會。

等到小濟登基,或可一勞永逸地解決宗親的問題,到那時候,阻力定然已經不大了。

“沈王爺爲國爲民,我等又豈能落後,放心就是。”周秦川鄭重承諾。

“我就說周紀善深明大義,定會答應的。”朱幼塨略帶得意地輕笑幾聲,又感嘆道:

“可惜,田地一事能用這個法子解決,我等藩王卻要何時方能得享自在。”

“哦,不知小王爺是想科考當官呢,還是……”聽著公鴨嗓的朱幼塨發出如此嘆息,周秦川忍不住問了一問。

“我倒沒那麼大的雄心壯志,就想能四下走動走動,見識見識高山大川,也不枉來人世走上一遭,怎麼,周紀善有法子幫我?”朱幼塨煞有興趣地反問。

周秦川‘嘿嘿’一笑,“小王爺你如今不也跑到京師來了麼,如何不自在了?”

第209章 喘息第192章 私白第360章 家門不幸第270章 長史第187章 謝禮第283章 紅水河畔第286章 烤魚第332章 變天第306章 絲綢之路第117章 再出點子第169章 圍觀第59章 獨行第386章 危局第291章 關西第58章 傻大個第45章 打人打臉第285章 搜尋第31章 認栽第270章 長史第132章 動刀第320章 二虎相爭第267章 收網第128章 誘餌第238章 賠罪第38章 隱患第144章 毀屍滅跡第292章 攻略第278章 迴歸第38章 隱患第274章 良駒第228章 南下第206章 馬禍第267章 收網第70章 千里相送(四千字大章)第128章 誘餌第371章 商社第259章 作繭自縛第110章 收賬第245章 暗流(1)第198章 詠雪第274章 良駒第64章 病發第64章 病發第276章 賠償第296章 整合第135章 北上第61章 再會(上了個推薦,四千字大章答謝)第23章 典當第306章 絲綢之路第234章 爲時已晚第293章 螳螂捕蟬第106章 廚藝刀功第255章 遺失第242章 交易第86章 留不留?第269章 收取關山五十州第151章 西行第279章 教訓第161章 唐師父第41章 獨行第175章 應允第143章 走爲上第337章 杭敬第389章 驚變第335章 有些麻煩第63章 毒發?第203章 踏青第217章 事泄第88章 留做夥計第343章 進宮第98章 出爐第181章 病因第122章 悶棍第280章 河套第120章 二人行第284章 對峙第115章 算賬第139章 破廟第302章 冬釣第225章 敵襲第29章 紛爭第246章 暗流(2)第308章 窺探第57章 跑路?第12章 求醫第142章 大火第132章 動刀第387章 前奏第249章 登門拜訪第215章 出逃第54章 離去第151章 西行第358章 賭局第189章 圓房?第270章 長史第23章 典當第179章 奶茶第166章 西征準備第9章 瘸了?第344章 面聖
第209章 喘息第192章 私白第360章 家門不幸第270章 長史第187章 謝禮第283章 紅水河畔第286章 烤魚第332章 變天第306章 絲綢之路第117章 再出點子第169章 圍觀第59章 獨行第386章 危局第291章 關西第58章 傻大個第45章 打人打臉第285章 搜尋第31章 認栽第270章 長史第132章 動刀第320章 二虎相爭第267章 收網第128章 誘餌第238章 賠罪第38章 隱患第144章 毀屍滅跡第292章 攻略第278章 迴歸第38章 隱患第274章 良駒第228章 南下第206章 馬禍第267章 收網第70章 千里相送(四千字大章)第128章 誘餌第371章 商社第259章 作繭自縛第110章 收賬第245章 暗流(1)第198章 詠雪第274章 良駒第64章 病發第64章 病發第276章 賠償第296章 整合第135章 北上第61章 再會(上了個推薦,四千字大章答謝)第23章 典當第306章 絲綢之路第234章 爲時已晚第293章 螳螂捕蟬第106章 廚藝刀功第255章 遺失第242章 交易第86章 留不留?第269章 收取關山五十州第151章 西行第279章 教訓第161章 唐師父第41章 獨行第175章 應允第143章 走爲上第337章 杭敬第389章 驚變第335章 有些麻煩第63章 毒發?第203章 踏青第217章 事泄第88章 留做夥計第343章 進宮第98章 出爐第181章 病因第122章 悶棍第280章 河套第120章 二人行第284章 對峙第115章 算賬第139章 破廟第302章 冬釣第225章 敵襲第29章 紛爭第246章 暗流(2)第308章 窺探第57章 跑路?第12章 求醫第142章 大火第132章 動刀第387章 前奏第249章 登門拜訪第215章 出逃第54章 離去第151章 西行第358章 賭局第189章 圓房?第270章 長史第23章 典當第179章 奶茶第166章 西征準備第9章 瘸了?第344章 面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泽县| 利津县| 灵石县| 定远县| 北流市| 巴里| 淮北市| 大安市| 黄浦区| 永安市| 横山县| 涟源市| 玉龙| 石渠县| 玉山县| 馆陶县| 平安县| 色达县| 民勤县| 邢台县| 碌曲县| 东宁县| 高台县| 牙克石市| 大足县| 安图县| 奈曼旗| 翁牛特旗| 桃江县| 遂平县| 九龙坡区| 洪洞县| 汕头市| 邵武市| 海伦市| 广平县| 文水县| 沙坪坝区| 武川县| 勃利县| 温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