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36章 張秋

“一二三,起!”

一聲大喝,一塊巨大的條石在左右各三人,共六人的齊心協力之下,用扁擔和繩索擡了起來,隨後有人大聲喊著號子,衆人擡著條石緩緩前行。

同樣的情形,周圍望之皆是,號子聲此起彼伏,還有人趕著騾馬穿插其中運送沙土,人聲鼎沸,熱鬧異常,一派繁忙景象。

遠處一條大堤赫然在目,這裡是魯東張秋沙灣堤的工地現場。

滾滾長江東逝水,說的是華夏大陸江河的一個普遍特點,多以西爲起點,向東匯入大海。

作爲華夏第二大河的黃河也不例外,黃河,時人稱之爲大河,其在下游異常的暴躁不安。

宋元之後,時常潰堤改道,有時向北,奪海河、大清河入海。

有時向南,奪淮河入海,嚴重時甚至長江都受過它的襲擾。

更有甚者,分作幾股,各自注入大海。

此時的大河就是這種情況。

洪流浩浩湯湯分三股,主流向南由穎河入淮,時人稱爲“大黃河”。

循道向東流至徐州後向南入淮的支流水量很小,稱“小黃河”。

而由曹州(今菏澤)、鄆城漫安山入會通河(會通河是運河河段的俗稱,北起魯東臨清會通鎮,南至應天徐州)的支流,則爲大運河注入活水,保障了漕運的通暢。

陽谷張秋鎮沙灣一帶,就是這道黃河支流匯入運河的地方。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五月,沙灣再度決堤,會通河水漸絕,漕運斷絕,京師物價一日三漲。

漕糧不得不改走海路,幸好此時永樂年間的海船仍在,雖然沒了當時的鼎盛氣象,不過沿著海岸線運運糧還是可以的。

只是用海船運糧,需得出動朝廷水師,耗費甚巨,治理運河、黃河,恢復漕運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當時的右諭德(明代輔佐太子的一個官職,掌規諫太子,從五品,不少是掛名虛職)徐有貞經過實地考察,認爲應採取設置水門、開鑿支河、疏浚運河等手段,以疏塞浚通並舉的方法平息河患,在得到兵部尚書于謙的首肯後,終獲景帝批準。

景泰四年,朝廷升遷徐有貞爲左僉都御史,全權治理運河、黃河。

隨後徐有貞入駐張秋,親自督治,在張秋到黃河、沁水之間開鑿溝渠(即廣濟渠)、修建水閘(即通源閘)。

凡營建工程,明廷的慣例是“兵部撥軍,戶部支糧,工部止於辦科”。

也就是說,兵部調撥軍士充當役夫,戶部向當役者提供口糧,而所有物料均由工部籌辦。

不過出京前徐有貞拒絕了撥調五萬京軍勞役的建議,改爲在當地徵發民夫。

因而此時的張秋亟需壯勞力,但凡有些氣力的漢子,到了這兒都能混口飯吃。

這些民夫幹活賣力,不會偷懶,實則比京營裡的那些老爺兵要好用多了。

夜幕降臨,沙灣堤附近陸續燃起了火堆,嘈雜聲卻不減分毫。

民夫們一邊忙著整治吃食,一邊吹牛打屁,享受著一天辛勞後的短暫悠閒時光。

一匹快馬穿過空地,“嗒嗒嗒”地向一座大帳奔去。

“喲,小七回來啦!”

民夫中不時有人向馬上騎士打招呼。

小七微微點頭,以示迴應,神情傲然。

想當初,他也是這些民夫中的一員,苦哈哈地賣笨力,賺辛苦錢。

多虧有些身手,被大人看中,收爲手下,總算脫離了苦海,與這些漢子們不再在一個鍋裡舀食吃了。

“籲...”

到得大帳前,小七飛身下馬,在門口站定後,喊了一聲“大人”。

“小七罷,快進來。”

裡面很快有了迴應,聲音謙和,溫潤如玉。

小七得了首肯,這才一掀門簾,鑽了進去。

“怎麼樣?那裡有消息了沒有?”

大帳正中,有一案一幾,案後坐著一箇中年文士,五綹長髯,算得上個美男子。

身上不是儒衫長袍,而是與民夫一般的短打扮,頭上還有頂草笠未摘。

“大人,那位娘娘似乎還沒有結束省親的意思,仍賴在泰安不肯走。”

小七恭謹地答道,待徐有貞示意後,方纔繼續道:

“不過那位殿下年歲雖小,倒是活躍異常,經常帶著護衛在泰安附近跑馬遛狗,看他那性情,要不是年紀實在太小,恐怕早帶著人進山打獵了。”

“嘿嘿,看來咱們這位新晉的正宮娘娘,是鐵了心要在泰安呆下去了。”

徐有貞冷冷一笑之後,又問京師的情況如何。

小七知道他想問什麼,答曰:

“大人在京師的都察院同僚,已經有人上書,說太子年歲漸長,已經到了開蒙的時候,不可再任性在外了。”

徐有貞聽了,手捋長鬚,暗自得意。

這種事兒他都不用出面,自然有人友情助攻,只要有人開頭,其後自會有人不斷跟進。

這種佔據大義,絕無後患的柬議,文臣們哪有不願意發聲的,且看這位娘娘還呆不呆得住。

“小七啊。”

“在,大人。”

“明日休息一日,然後還是回老地方,給我繼續盯緊泰安,見機行事即可。”

“是,大人,若無他事,屬下告退。”

“嗯,歇著去罷。”

待小七退出大帳,徐有貞從幾上站起,揹著手邊走邊尋思。

他覺著宮裡的孫太后不會安分,早晚要出手對付這位正宮娘娘,逼其攜子北返京師。

畢竟泰安州太遠,孫太后鞭長莫及,回到宮中,能做文章的地方就多了。

那位雖然登臨大寶,但皇宮中,還是這位立了兩任皇帝的太后說話更算數。

而且在那位娘娘的北返途中,太后同樣有施展拳腳的地方。

至於自己,只能靜觀其變。

可惜啊,原先一直想找門路投靠孫太后一方,惜乎無人引薦,或者說是自己還沒有得到信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

如今若是能暗中出把力,想必能得到太后青睞了罷。

別的也不多求,只要能把金鑾殿那位,還有執掌兵部的那個人搞翻搞臭搞下臺就行,否則自己這一輩子,始終要因爲南遷之議而遭人恥笑。

哼哼,以爲給個治河的職司就能讓我善罷甘休麼。

第259章 作繭自縛第203章 踏青第232章 附明第208章 生機第308章 窺探第97章 烤爐第109章 龍膽瀉肝第223章 救人第56章 錢不夠第202章 同行第391章 鐘鼓第142章 大火第136章 張秋第311章 佈局第237章 入關第220章 火起第107章 新任掌櫃第206章 馬禍第140章 發死人財第362章 上火第137章 泰安第40章 失蹤第5章 小丐第398章 搦戰第64章 病發第158章 板升城第29章 紛爭第179章 奶茶第236章 火牛陣明代的西域第101章 收益第43章 夜襲第213章 誤會第222章 有敵情第93章 我看好你第47章 暫別第325章 融資擴股第222章 有敵情第378章 稅警第354章 挖人第98章 出爐第62章 掌摑第167章 阿剌後手第31章 認栽第356章 品茶第62章 掌摑第166章 西征準備第154章 觀禮第338章 衛生費第166章 西征準備第128章 誘餌第375章 離別第257章 機密要事第118章 晨忙第230章 先遣第38章 隱患第57章 跑路?第75章 髠發第269章 收取關山五十州第333章 五城兵馬司第45章 打人打臉第174章 託付第65章 就醫(再來四千字大章以饗諸君)第3章 得救(四千字大章)第295章 挖礦第320章 二虎相爭第313章 丐幫中人第164章 知院阿剌第356章 品茶第131章 斬首第131章 斬首第251章 故人第395章 武威第154章 觀禮第133章 好刀第4章 金大腿第155章 分田分地第316章 晨襲第130章 火拼第252章 玉硯第39章 契機第398章 搦戰第260章 計議第294章 黃雀在後第198章 詠雪第216章 暗流第270章 長史第95章 飴糖第45章 打人打臉第54章 離去第144章 毀屍滅跡第5章 小丐第103章 捱打第288章 交好第58章 傻大個第341章 底細第49章 酒水第94章 又被傻了第253章 麻煩
第259章 作繭自縛第203章 踏青第232章 附明第208章 生機第308章 窺探第97章 烤爐第109章 龍膽瀉肝第223章 救人第56章 錢不夠第202章 同行第391章 鐘鼓第142章 大火第136章 張秋第311章 佈局第237章 入關第220章 火起第107章 新任掌櫃第206章 馬禍第140章 發死人財第362章 上火第137章 泰安第40章 失蹤第5章 小丐第398章 搦戰第64章 病發第158章 板升城第29章 紛爭第179章 奶茶第236章 火牛陣明代的西域第101章 收益第43章 夜襲第213章 誤會第222章 有敵情第93章 我看好你第47章 暫別第325章 融資擴股第222章 有敵情第378章 稅警第354章 挖人第98章 出爐第62章 掌摑第167章 阿剌後手第31章 認栽第356章 品茶第62章 掌摑第166章 西征準備第154章 觀禮第338章 衛生費第166章 西征準備第128章 誘餌第375章 離別第257章 機密要事第118章 晨忙第230章 先遣第38章 隱患第57章 跑路?第75章 髠發第269章 收取關山五十州第333章 五城兵馬司第45章 打人打臉第174章 託付第65章 就醫(再來四千字大章以饗諸君)第3章 得救(四千字大章)第295章 挖礦第320章 二虎相爭第313章 丐幫中人第164章 知院阿剌第356章 品茶第131章 斬首第131章 斬首第251章 故人第395章 武威第154章 觀禮第133章 好刀第4章 金大腿第155章 分田分地第316章 晨襲第130章 火拼第252章 玉硯第39章 契機第398章 搦戰第260章 計議第294章 黃雀在後第198章 詠雪第216章 暗流第270章 長史第95章 飴糖第45章 打人打臉第54章 離去第144章 毀屍滅跡第5章 小丐第103章 捱打第288章 交好第58章 傻大個第341章 底細第49章 酒水第94章 又被傻了第253章 麻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羌县| 仁怀市| 嘉峪关市| 凤凰县| 河西区| 杨浦区| 祁东县| 铁岭县| 青海省| 古交市| 迁西县| 晋宁县| 犍为县| 乌苏市| 塘沽区| 龙江县| 玛多县| 盘锦市| 会泽县| 湘乡市| 伊春市| 龙州县| 黄骅市| 磐安县| 界首市| 乐业县| 杂多县| 绥滨县| 大丰市| 广州市| 博客| 府谷县| 黄浦区| 无棣县| 崇州市| 中方县| 井研县| 招远市| 澜沧| 廊坊市| 中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