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41章 前沿

皇太極端坐位上,環視屋內肅立衆臣,他首先將目光注視到錦州前線總指揮,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頭上:“鄭親王,錦州之事由你主導,佈置如何,你爲衆臣說說吧。”

一邊說,卻突然咳嗽幾聲,說來他本來有風眩癥、高血壓諸病,全國總動員後,他擔憂前線之事,一路騎馬急進。到達前線後,也顧不得休息,立即視察各地形勢,這身體,不免更差了下去。

濟爾哈朗擔憂地看了皇太極一眼,恭敬應道:“奴才尊旨。”

他說道:“諸位大臣王公,這次錦州之略,算八旗,外藩蒙古,高麗在內,我大清國一共出動二十五萬兵馬,連十二萬阿哈雜役,餘者各旗甲兵,未披甲旗丁,計有十三萬餘人。”

“現錦州圍困,環城立了大營八座,鑿了三道長壕,佈置的兵馬,主要是安平郡王的鑲紅旗一部,和碩兄禮親王正紅旗一部,還有餘旗一些甲兵。計有旗丁一萬五千人,內甲兵一萬二千,又有兩萬阿哈雜役。祖大壽雖號城內有兵超過二萬,不過都是原各堡守軍,有戰力的,只是其本部數千人馬,一萬五千旗丁,連二萬阿合雜役圍困足夠。”

衆人點頭,安平郡王就是鑲紅旗旗主杜度,他原來爲安平貝勒,崇禎十二年後,他因功封爲郡王。

不過當年那場戰事,他麾下兵馬折損不少。雖然回國後。將很多旗下滿、漢、蒙等餘丁,還有許多奴才包衣擡爲旗丁,將各牛錄人口補齊,不過精銳的戰士不是那麼容易補充的,戰力下降不少。

特別八旗滿洲正紅旗,當年連旗主嶽託都被王鬥斬殺,損失嚴重,這戰鬥力,更是大大降低。

所以未來乳峰山戰鬥,他們基本不參加。只負責錦州之事。

而且二旗剩餘的旗丁,連同一部分八旗兵馬,還駐守在義州等地,負責監視三萬跟役屯田運輸之用。還有防護後路之意。

鄭親王濟爾哈朗繼續說道:“現我乳峰山,附帶松山堡東面的黃土嶺,東南處的松山,還有石門山,石家嶺,紫荊山,磨盤山,錦昌堡、沙河堡、大勝堡各處。駐守兵馬有八旗滿洲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一部兵馬,又有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大部。外藩蒙古,高麗軍一部,計有旗丁七萬人,內甲兵五萬八千,又有雜役阿哈約五萬,正面與明軍對決。”

“餘者旗丁三萬,內甲兵二萬餘,阿哈雜役三萬,駐守在白廟堡,用來渡過女兒何。進攻杏山,截斷明軍糧道之用。”

“不過哨騎回報,明軍在五道嶺等地大興土木,對後路防護甚嚴,斷其後路。不容樂觀。”

他嘆道:“洪承疇素來小心,明軍的戰力也比往年提高不少。我軍幾次設伏,如在杏山設伏,在松山設伏,都沒取得什麼成果。這次明軍兵威極盛,錦州之戰,需得謹慎。”

聽了濟爾哈朗的話,衆人都是面有憂色,這次的仗不好打啊。錦州之戰,清國傾國而來,國內守留的,只是一些老弱殘兵,若一個不小心,就是滅國之禍。

按八旗的編制,最小單位爲牛錄,每二百人到三百人爲一牛錄,父死子繼,兄亡弟代。當然,不是說一個牛錄就是二、三百人,而是說每一戶出一個壯丁,“丁”按古時的說法,就是16歲到60歲的成年男子。

一般而言,一戶都有幾口人,內有丁數不等,有時二、三丁,有時五、六丁,視各戶男人的生育能力。所以清國每牛錄人口,有二、三百戶,一般在一千口到二千口人不等。

在清國中,當兵的稱旗丁,分披甲旗丁,未披甲旗丁。暫不當兵的叫做“餘丁”或者“閒散”,他們也可以跟隨出戰,作爲跟役一種,地位高過那些奴隸阿哈們。

每牛錄二、三百丁都是兵,可不可以披甲,就看各兵能力了。不過清國男子從十歲開始,每三年就有參加考試,達標就爲守兵(步甲),享有軍餉,享有盔甲,隨後考覈到馬甲,巴牙喇不等。

各牛錄中,甲兵比例還是很高的,畢竟作爲旗丁,成年當兵,他們從十歲起就考覈,到十六歲,十八歲,二十歲還不能披甲,在周遭尚武的氣氛中,也太丟人了。

只是此次錦州大戰,幾乎各旗牛錄下旗丁都有出戰,很多餘丁也跟隨出征,還有當年大量掠來的漢人等奴隸追隨,國內青壯一掃而空。若此戰輸了,對清國而言,確實是一場滅頂之災。

皇太極點頭,對濟爾哈朗表示滿意,濟爾哈朗處世謹慎,爲人沉穩,這番佈置,沒什麼缺陷,自己巡視乳峰山各處後,也挑不出毛病。確實老成謀國,值得自己信任。

他說道:“鄭親王親歷戰陣,躬冒矢石,決策於萬衆之中,此番佈置,肩弘鉅而不亂,朕很滿意。”

他說道:“各大臣也說說吧,明軍到後,如何迎戰。”

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對濟爾哈朗的話卻不以爲然,他說道:“南蠻子確實比以前厲害不少,不過又如何,在我大清鐵騎下,他們十萬,二十萬,也是大敗而歸的結果。明軍到後,到時結陣打就是,鄭親王說的話,未免太喪氣了一些。”

豪格本來就善戰,廣有戰功,因功勳卓著不斷進封,又長期受到皇太極的寵待,勢力相當強大。他與睿親王多爾袞不合,近幾年多爾袞被皇太極連連打壓,氣勢矮了不少。

此起彼落下,他更爲勢大。在八旗王公大臣中享有頗高的威望。更得以統攝戶部。

豪格素來輕視明軍,崇禎十二年時也未受什麼打擊,雖心下承認明軍今時不同往日,不過聽了濟爾哈朗的話,還是下意識開口反駁。

看他傲慢的樣子,濟爾哈朗只是笑笑,不與豪格爭辯。

濟爾哈朗沒有開口,皇太極卻臉色一沉,喝斥道:“鄭親王盡心爲國,所說言語。都是爲我大清著想。肅親王怎可如此無禮,還不快快向鄭親王賠禮道歉?”

豪格說道:“是,皇上。”

向濟爾哈朗賠了禮,不過面上還是滿不在乎的神情。

皇太極對長子豪格相當寵溺。他登位後連連整死兄長阿敏與莽古爾泰,又不斷給各旗旗主小鞋穿,一切都是爲了豪格。此時看到豪格神情,皺了皺眉,還是略過不表,不再提他對濟爾哈朗無禮之事。

武英郡王阿濟格,也對豪格言語表示支持,他同樣對明軍輕蔑,現又與豪格交好——在皇太極授意下,豪格不斷拉攏多爾袞的大哥阿濟格。

阿濟格這人脾氣粗暴。打仗厲害,對權術卻一竅不通,他一直對弟弟多爾袞取代自己爲正白旗旗主不滿,豪格不斷示好下,他立時投靠了過去,豪格說的言語同樣合自己胃口,所以他立時站到豪格這一邊。

皇太極看著這兩個粗線條之輩,只有嘆氣,今時不同往日啊,他們若還如此。清國精銳,將在錦州城下毀於一旦。

阿濟格不要緊,自己的兒子豪格,什麼時候才能成熟?自己的苦心,未來是否會成爲一場空?

好在大臣英額爾岱這時出列道:“奴才認爲鄭親王說得有理。錦州之戰,需得謹慎。明兵甚多甚銳。不可速戰,否則萬一有失,爲之奈何?所以奴才以爲,可環松山而戰,步步依山險防禦,消耗明軍銳氣,待其食盡,當可挫其鋒銳,在事有功。”

皇太極點頭,英俄爾岱向來受他器重,本身也很有才能,特別長於理財和外交,幾次出使朝鮮,都獲得圓滿結果,讓自己無後顧之憂,全力對付大明。

此次朝鮮國出兵一萬,供應大量的糧秣,也是英俄爾岱努力結果。

因爲英俄爾岱的才華,所以皇太極特令英俄爾岱爲戶部承政,擔任次戰大軍的錢糧總理重任,此時他說的話,也暗合自己穩重之議,他讚道:“他塔喇承政勤於職事,真是老成歷練,當爲衆卿之表率。”

隨後皇太極目光望向正紅旗主代善,這個老不死的一直沉默,對代善,皇太極心下是忌憚的。

這個老不死的雖退居幕後多年,然統兵出征吒叱風雲三十年,在八旗王公中,資歷最老,地位最高,又有碩託、瓦克達、阿達禮、羅洛渾、滿達海等一大批封授王公爵位的兒孫,勢力龐雜無比,本身也有大貝勒之稱。

崇德元年,迫於他的威望,自己不得不封其爲和碩兄禮親王,雖多次打壓,代善也表示恭順老實,自居臣僚。不過內心深處,皇太極一直對其放心不下。

他雖然越來越老態龍鍾,不過就是一直不死,皇太極內心的戒備,也一直不去,此時他淡淡道:“和碩兄禮親王也說說,明軍到後,這仗要怎麼打。”

代善咳嗽一聲,溫言說道:“鄭親王軍略佈置沒有問題,我八旗大軍一居乳峰山,一居黃土嶺,一居毛家溝,就象幾把大鉗子,狠狠夾住明軍前往錦州的道路,阻止他們救援。”

“各山壕溝石牆頗多,依著險要工事,定能大大消耗明軍戰力銳氣。又有白廟堡大軍,將來待明軍氣喪,就可以渡過女兒何,進攻杏山,截斷明軍糧道。我八旗軍長於野戰,到時明軍氣喪會戰,就能一鼓而勝,奠定皇上萬世不表的基業。”

皇太極點頭,不置可否,最後用複雜的眼神看向多爾袞。

這個原來的睿親王,經自己幾次打壓,將其由親王降爲郡王,又尋到他弟弟多鐸的錯,將其由豫親王降爲貝勒,目前看來,他們老實不少,也屢次上奏提出自己的作戰設想方略。

他說道:“睿郡王也說說吧。”

多爾袞恭敬道:“是。皇上。”

他說道:“奴才贊同他塔喇承政的意見。明軍勢大,又兵威正銳,先避其鋒芒,用山險工事耗其銳氣是正舉。他們數十萬大軍,這糧草一天需要多少?若長期相持,怕明國之內非議立起,待其氣喪食盡,大清兵就有可趁之機。我國雖然糧草供應也難,不過上下一心,比起明國來說。我師優勢就多了不少。”

多鐸奇怪地看了哥哥一眼,最近多爾袞活躍不少,對皇太極也表現恭敬。多鐸猜不透多爾袞內心想法,不過他向以多爾袞馬首是瞻。此時連連出聲附合。

只有阿濟格哼了一聲,冷冷地看了多爾袞與多鐸一眼,對這兩個弟弟,他一點好感也沒有。

隨後各臣紛紛贊同,都言明兵甚多,如若速決,恐怕力有不及,採用環松山而營,以待食盡的戰術不錯。

皇太極淡然聽著,心中己有定議。這時正黃旗巴牙喇纛章京圖賴匆匆進來,言明人大軍己到,正源源不斷匯於松山堡旁。

屋內騷動起來,皇太極冷哼一聲,眼中射出寒光:“明軍終於到了嗎?各位臣工,都隨朕去看看!”

……

衆人急急來到山城之上,該地山城選址極爲適當,站在城牆上,鬆杏各處,一覽無餘。

烈日下。騰騰熱氣上涌,讓視線似乎有點變得扭曲,衆人舉目往南看去,就見一片人海,正緩緩移動而來。

明軍尚紅。松山附近,也是低矮山嶺丘陵起伏。所以這片紅色的人海移動時,在陽光的照耀下,便如波光鱗鱗的湖泊與海洋,一浪一浪的涌動。

自皇太極下,衆人無不吸了一口冷氣,人言此次明軍兵威極盛,聽著還不感覺如何,此時親見,才發覺事實如此。此次的明軍,確實與往年不一樣,並不只是哨騎與濟爾哈朗等人隨口亂說。

連狂傲的豪格與阿濟格也是啞口無言,看得有些目瞪口呆,隨後又咬牙切齒,臉上神情猙獰。

在這片人海前,是密密奔騰的哨騎與夜不收,他們吸引了山城衆人一會注意,隨後又將目光放到他們大陣上。

看得出,明軍是齊頭並進,結陣而來,他們由無數的大小陣列合成,騎兵在前,步軍在後,都隨行軍鼓點有節奏移動。放眼望去,無盡的紅甲,無窮的長槍火銃,旌旗密密,真是大軍如海,似要要達天邊盡頭。

他們越移越近,沉重的馬蹄聲,腳步聲,似乎山城上的人都可以聽到,震撼著衆人心靈。

忽然皇太極目光一凝,就見一片晃動的海洋旗號中,幾面載於大車上的大纛旗分外醒目,有如鶴立雞羣一般。

他手一伸,一根千里鏡放在他的手中,沒錯,就是千里鏡。當年孔有德投敵,軍中有幾根佛郎機人使用的千里鏡,被他作爲寶貝獻給清國皇帝。

拿到千里鏡後,皇太極認爲此爲軍國利器,也派工匠仿製,並從大明境內秘密收羅。不過技術人才有限,大明也極力控制,所以打製收羅不多,有限的一些千里鏡,都作爲珍貴器物,賞賜給旗中得寵的旗主王公們。

此時皇太極持鏡眺望,他們中有千里鏡的,也有樣學樣,都往明軍陣地看去。

皇太極看得清楚,明軍中,有四桿巨大並列的大纛旗,其中一桿略矮,餘者一樣巨大。

這些大纛旗,都載於大車之上,用健馬拉之。大纛旗後,是衆多的大鼓車,此時鼓手正在敲擊,然後衆軍隨著震人心魂的鼓點前進,怪不得此次明軍軍陣特別不同,原來有這些大纛車與鼓車之功。

皇太極更死死看在一面巨大的浪濤日月旗上,便不說得到的情報,就是從自己第一感覺上,也知道這便是王斗的帥旗。

王鬥此人每每出人意表,他的大纛旗一出,便給人激情似火的感覺,就如他的靖邊軍一樣與衆不同。

皇太極雙目銳利,此人,便是自己錦州之戰的最大敵人!

不但皇太極,山城上有千里鏡之人,不約而同將目光注視在王斗的大纛旗之上,個個咬牙切齒,恨不能生啖其肉。

良久,皇太極嘆道:“此次明軍確是勢大,與往日不同!”

他心中複雜,崇德四年起,明國便大舉練兵,果然兵馬戰力顯著提高,相對之下,己方的清國,卻沒有這個財力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看來要入主中原,任重而道遠。

濟爾哈朗,阿巴泰,代善諸人也神情嚴肅,說道:“人言洪承疇善於用兵,觀其軍陣行列,信然如此。加之有明國忠勇伯王鬥在,錦州之戰,我大清國不容樂觀,將士需有必死之心,方能得勝!”

……

當日,明軍到達松山,與松山守將官兵,還有先前支援的山西總兵李輔明,寧遠總兵吳三桂匯合,隨後大軍紮營。

松山堡的地形,是處於低窪地帶,本來松山堡東面十里的黃土嶺,還有東南幾裡遠的松山山地,都是大軍良好的紮營地帶。

不過這幾處現在都被清軍戰據,他們深營密寨,相互間形成密切聲援。吳三桂等人嘗試攻擊,都難以攻下,反而折損一些兵馬,便按兵不動,紮營松山堡外,靜待大軍來臨。

此時大軍匯合,依洪承疇在杏山時的方略佈局,此時清人佈置實際,明軍步騎在松山堡與乳峰山之間,還有松山堡的東、西、北三面紮營,形成一個環松山城的佈局。

明軍紮營後,陣營威雄,看得山城上的皇太極歎服不己,洪承疇陣營嚴整,確是治兵有方。他們的佈置,毫無漏洞可言,整個防守部署嚴整,十分細密。

此次明軍集師而來,確是大清國勁敵!

大軍紮營,此時己是午後申時,大明各官將顧不得休息,冒著烈日,在護衛環護下,前往乳峰山諸地近前,窺探清人佈置。

王鬥手持千里鏡眺望,看著乳峰山等地,良久,心中暗贊,八旗軍自老奴起,行軍打獵,冬則立柵,夏則掘壕,對挖掘壕溝可說極有心得。此次的錦州之戰,更將他們的挖壕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雖靖邊軍夜不收有情報傳來,不過親眼所見清軍挖的壕溝,王鬥還是歎服。

他們的壕溝,壕上有樁,樁上有繩,繩上有鈴,鈴邊有犬,條條防線佈置得十分嚴密。怪不得祖大壽被困錦州後,接連突擊多次,都衝不出清軍挖掘的壕溝防線。

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也不過比這好一點罷了。

第698章 事故第155章 出境剿匪第456章 凹陣應銳陣(上)第334章 大開殺戒第517章 後路第637章 慘烈惡戰第57章 原則第368章 我跟你談忠義,你跟我談錢第100章 值得第274章 其勢己成,天下何人可制第783章 說服第45章 堡成第255章 唯有堅持第336章 反應第318章 尊皇攘夷、驅狼吞虎第705章 見習研究員第257章 看他們的血,有多少來流第113章 隨我上第695章 士紳一體納糧第584章 鐵廠第82章 開礦費用第295章 無可奈何地退走第807章 驚遇第62章 用事實說話第158章 嬰孩第235章 定州會戰第641章 自盡第412章 費用、軍火第六十四章 狠辣第719章 潼關第507章 排隊槍斃(中)第487章 血肉第394章 行刑!第340章 觀摩王鬥練兵第486章 激鬥(下)第221章 誰是兔第397章 致勝秘訣第250章 填壕第440章 羣兇雲集第220章 猛虎撲兔第34章 首戰之威第138章 安排、去州城第758章 聯絡第571章 譁然第765章 國徵第320章 東路兵備第366章 據河洛以爭天下第402章 各方心思(下)第77章 雙喜臨門第21章 地窩子第674章 羣魔亂舞第596章 魅力第592章 “封地”第122章 防務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中)第383章 反響、去襄陽第117章 新編制第635章 死戰便是第53章 畜場械鬥第798章 奪下第78章 火銃改進第344章 各有所得第574章 送別、新行業第413章 新營制第691章 君子津第473章 龍顏大悅第741章 暴雨第656章 費用第568章 完善第462章 神機箭第314章 凌駕之上第683章 老胡第763章 惡之花第315章 定局第267章 天授不取,反受其咎第379章 不想死也得死第665章 發佈第130章 收穫、守備召見第783章 說服第791章 顫慄第188章 馬水口守備、發財機會第137章 賜表字、升職第298章 以逸待勞、聖上天威第410章 歸鄉、挑夫第190章 盧象升丁憂第688章 先取湖廣,再奪陝西!第575章 蛆蟲第364章 李自成、千年帝都(下)第115章 得勝第145章 處決(中)第609章 沒有懸念了第57章 原則第736章 煉獄第248章 對策第605章 鴉兵撒星陣(上)第120章 大敵第203章 搏戰第496章 河水與血水(上)第768章 各方第319章 新的天地
第698章 事故第155章 出境剿匪第456章 凹陣應銳陣(上)第334章 大開殺戒第517章 後路第637章 慘烈惡戰第57章 原則第368章 我跟你談忠義,你跟我談錢第100章 值得第274章 其勢己成,天下何人可制第783章 說服第45章 堡成第255章 唯有堅持第336章 反應第318章 尊皇攘夷、驅狼吞虎第705章 見習研究員第257章 看他們的血,有多少來流第113章 隨我上第695章 士紳一體納糧第584章 鐵廠第82章 開礦費用第295章 無可奈何地退走第807章 驚遇第62章 用事實說話第158章 嬰孩第235章 定州會戰第641章 自盡第412章 費用、軍火第六十四章 狠辣第719章 潼關第507章 排隊槍斃(中)第487章 血肉第394章 行刑!第340章 觀摩王鬥練兵第486章 激鬥(下)第221章 誰是兔第397章 致勝秘訣第250章 填壕第440章 羣兇雲集第220章 猛虎撲兔第34章 首戰之威第138章 安排、去州城第758章 聯絡第571章 譁然第765章 國徵第320章 東路兵備第366章 據河洛以爭天下第402章 各方心思(下)第77章 雙喜臨門第21章 地窩子第674章 羣魔亂舞第596章 魅力第592章 “封地”第122章 防務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中)第383章 反響、去襄陽第117章 新編制第635章 死戰便是第53章 畜場械鬥第798章 奪下第78章 火銃改進第344章 各有所得第574章 送別、新行業第413章 新營制第691章 君子津第473章 龍顏大悅第741章 暴雨第656章 費用第568章 完善第462章 神機箭第314章 凌駕之上第683章 老胡第763章 惡之花第315章 定局第267章 天授不取,反受其咎第379章 不想死也得死第665章 發佈第130章 收穫、守備召見第783章 說服第791章 顫慄第188章 馬水口守備、發財機會第137章 賜表字、升職第298章 以逸待勞、聖上天威第410章 歸鄉、挑夫第190章 盧象升丁憂第688章 先取湖廣,再奪陝西!第575章 蛆蟲第364章 李自成、千年帝都(下)第115章 得勝第145章 處決(中)第609章 沒有懸念了第57章 原則第736章 煉獄第248章 對策第605章 鴉兵撒星陣(上)第120章 大敵第203章 搏戰第496章 河水與血水(上)第768章 各方第319章 新的天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州市| 社会| 大城县| 永春县| 汝城县| 武安市| 简阳市| 朔州市| 恩施市| 迭部县| 通山县| 曲麻莱县| 南丹县| 阿克陶县| 沧州市| 确山县| 获嘉县| 泉州市| 二连浩特市| 万宁市| 织金县| 凌云县| 长泰县| 鄂托克旗| 朔州市| 新民市| 安宁市| 丰都县| 徐闻县| 平果县| 金山区| 手机| 桓台县| 九龙城区| 南漳县| 文化| 西畴县| 龙川县| 无锡市| 万源市| 新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