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724章 二次廷議

信鴿來自北方。

如今這年代交通不發達,通訊自然也不發達,民間書信一般託驛站來往,大明的驛站分官驛,軍驛和民驛,官驛主要負責傳遞各地官府文書以及京師朝堂的邸報,通政司的政令,官宦之間的書信往來,民驛則主要是負責傳遞民間百姓書信,軍驛則顧名思義,只負責傳遞軍報,歷史上那位親手推翻朱明王朝的李闖王,便是銀川府官驛的一名驛卒。

相比之下,信鴿傳遞消息的速度自然是最快的,不過風險也最大,天氣,風向,天敵,射獵等等,所以除非十萬火急的軍報,官府和權貴一般還是願意選擇驛站傳遞。

落在興王府前庭院裡的信鴿不止一隻,而是接連落下了四隻,這也是爲了保險起見,縱然被獵殺了一兩隻,剩下的鴿子也能將消息順利傳到。

前庭內,王府一名武士趕緊將信鴿捉在手裡,取出一個小巧的信筒,信筒裡面卷著一張小字條兒,武士將字條恭敬遞到興王朱厚熜手上。

朱厚熜展開字條,緩緩掃了一眼,闌珊無神的目光瞬間變得光彩四射,整個人彷彿被注入一股綠色的活力,連身軀都微微顫抖起來。

“天子溺水昏厥,性命堪虞,駕崩即在數日內?!敝旌駸朽畹?,閉上眼深呼吸一口氣,然後睜眼再次確認了一遍字條裡的每一個字,發現它們都是真實存在,絕非自己的幻覺後,朱厚熜單薄的身軀顫抖得愈發明顯。

“天降本王一場富貴,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我朱厚熜竟也有觸窺大寶之日,列祖列宗保佑??!”

“來人。傳王府諸長史,幕僚,承奉官,教授入承運殿議事?!?

…………

承運殿內的氣氛很熱烈。興王府裡原本和朱厚熜一樣打算以混吃等死爲畢生志向的一干長史。幕僚,教授等人。在得知這個天大的利好消息後,興奮得鼻頭髮紅眼珠充血,可畢竟皇帝溺水性命垂危不是什麼普天同慶的好消息,他們也不能大逆不道地露出歡欣鼓舞的模樣。靜謐的大殿內只聽得到每個人粗重的呼吸聲。

在座的都是朱厚熜的心腹親信人物,對如今的皇位繼承順序自是爛熟於心,人人都清楚,當今天子無後,若天子駕崩,京師奉天殿內的那張龍椅必然是由王爺坐上去的,這是天家倫常。任誰也無法阻攔。

於是心中興奮雀躍的同時,在座的所有人早已暗暗下定決心,將混吃等死的畢生志向稍微往上升一點點,若王爺果真當了皇帝。他們這些潛邸舊臣以從龍之功而入朝堂,還怕得不到重用?

現在唯一能做的,大抵便是齋戒沐浴焚香,祈禱京師那位半死不活的昏君趕緊蹬腿嚥氣,位列仙班了。

此時承運殿內,所有人都像中了鉅獎的賭徒,坐在家裡眼巴巴等著領獎日子的到來。

朱厚熜年紀尚幼,城府雖有,畢竟不如成年人那麼深,此時已是笑逐顏開。

“大明立國百餘年,從洪武至正德,無數藩王宗室爲了皇帝寶座興兵謀反,卻最終折戟沉沙,不得善終,誰知上天獨厚本王,我興王一脈遠居湖廣,不出一兵,不設一謀,九五尊位竟從天而降,豈非天意哉?”

“隔牆有耳,府中有廠衛眼線,王爺慎言!”一名幕僚沉聲提醒道。

朱厚熜笑了兩聲便住了口,眼中的得意風發之色卻怎麼也掩飾不住。

“王爺,京中消息裡說陛下只是昏厥而非駕崩,我們還需繼續等待幾日,待京中傳來喪報,或者宗人府和朝臣們發來即位詔令,纔算大事鼎定,在此之前,王爺萬不可漏半點口風,更不能做出任何失德喪行之舉,沒有登基以前,宮中太后,朝臣和宗人府都有否決之權,王爺切不可操之過急而落人話柄?!?

朱厚熜重重點頭:“本王自是省得?!?

沉思片刻,朱厚熜擡起頭,眼中一片聰慧之色:“明日開始,王府打開一半糧倉,開粥鋪,施麻布,賑濟安陸府附近鄉縣衣食無著的流民……”

“王爺此舉固善,只是藩王賑糧未免有邀買民心之嫌,恐遭言官參劾,莫如將糧布交予安陸知府,由他以官府名義賑濟,百姓念誰的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官府會將王爺的善舉報上京師,宮裡的太后,內閣大學士和諸多朝臣們必然會知道王爺的善行,那時滿朝上下交口而贊,陛下若駕崩,這皇位便鐵定是王爺的了?!?

“好,就這麼辦?!?

朱厚照仍舊躺在豹房大殿內未曾醒轉,京師內的氣氛卻越來越凝重,朝堂裡,大臣們的恐慌情緒甚至連掩飾的功夫都不想做了,紛紛緊繃著臉,焦急地望向豹房方向。

一批又一批的廠衛探子策馬出城,又一批批地回城,帶回來的都不是好消息。

天子溺水這件事無論如何也瞞不住,廠衛回報,各地藩王已有不穩跡象。

不知什麼人放出的風聲,將朱厚照溺水一事大肆渲染擴散,一時間城中一隻只信鴿撲扇著翅膀來回奔忙,數日後,廠衛探子們傳回來的消息一個比一個嚴重。

衡王朱祐楎,榮王朱祐樞,益王朱祐檳這三位最按捺不住,渾然不顧藩王未奉詔令不得擅離封地的規矩,打著入京朝覲的幌子,二話不說領著隨從浩浩蕩蕩直奔京師而來,其餘諸王府燈火晝夜不熄,長史幕僚們與藩王通宵達旦議事。

三位離開封地的藩王自然是最著急的,他們不能不急。

從他們的名字便可以看得出,這三位跟弘治先帝朱祐樘的關係不淺,他們是憲宗皇帝的親子,弘治皇帝的親兄弟,若不是弘治先帝投胎時比他們快了一點點,憲宗之後的皇位說不定就是他們的了,如今朱厚照性命垂危,論血緣和皇位排序,他們自然是最有機會的,雖然在他們前面還有一個興王,可是誰敢保證一定沒他們的機會?論血緣,他們是弘治先帝的親兄弟,是朱厚照的親叔叔,立嫡固然是倫常正理,立長也是應有之義呀,去京師碰碰運氣,說不定能中鉅獎呢……

三位皇叔懷揣著對未來美好的期望,興沖沖地上路了。

消息傳到京師,朝臣們心頭愈發沉重。

他們擔心的不是這三位二百五王爺,而是那些仍待在封地,卻通宵達旦議事的藩王,他們看似平靜,可誰知道背地裡在醞釀怎樣的狂風暴雨?國君之爭自古以來便是殘酷無情的,來日天子若駕崩,天知道這些藩王爲了爭搶皇位能幹出什麼事來,三位進了京的王爺鬧將起來,立長還是立嫡又是一場亂仗,待在封地裡的藩王們怎會不抓住這個千古良機,將京師這灘水越攪越渾?

四面八方的消息在廠衛彙總,錦衣衛指揮使秦堪壓下消息隱而不語,東廠廠督戴義卻無法沉默了,於是星夜敲開了大學士楊廷和的門,楊廷和情知事態嚴重,下令再次發起廷議。

這次廷議的內容是京畿防務。

各地藩王已不止是摩拳擦掌,而是磨刀霍霍了,京師不得不未雨綢繆,畢竟大明立國一百多年,不知天高地厚的腦殘王爺太多了,偏偏這種二百五王爺手裡不大不小還掌著一點點兵權,若真被這羣二百五揮師攻進京師坐了龍椅,那就是一樁十足的千古笑柄,京師的大臣們會被後人貽笑萬年。

文華殿內,內閣,都察院,司禮監和六部尚書組成了這次廷議的主要成員。

楊廷和坐在首位一語不發,腦海中卻忽然回想起陛下溺水那日,西華池邊涼亭裡秦堪的那番言論。

當時秦堪提議增調外四家軍入京駐防,亭中衆人一齊表示反對,這才隔了幾日,秦堪當初的提議卻不得不拿出來正式在廷議上討論。

京師十二團營最初時只有十團營,成化三年增爲十二團營,初定人數爲每營一萬精銳,也就是說,拱衛京師最精銳的軍隊總數十二萬人左右,只不過這個數據只是成化年時的數據,到正德十四年時,十二團營因爲久居太平之地,軍中軍戶父退子繼漸漸良莠不齊,而且缺員日漸嚴重,如今的十二團營總人數已不足七萬,加上戍守內宮的御馬監騰驤四衛,和京師周圍駐守的常規軍密雲衛,武德衛,廣武衛等,總人數加起來約二三十萬。

看似極其龐大的數字,然而自土木之變後,大明損失五十萬軍隊,後來填補上的軍戶數代人未經歷戰場硝煙,戰力非常低下,早已不復當年“精銳”之稱,正因爲這個事實,朱厚照才曾經動過邊軍與京軍對調防務的念頭。

直至今日,滿朝文武齊聲反對的提議,卻在情勢危急之中不得不被內閣拿到了桌面上,與衆臣正式商議。

ps:還有一更。。

第671章 京師暗戰(上)第495章 廷議平叛(上)第649章 海運奏對(下)第25章 賬簿問題第619章 決戰在即第224章 坑人夜宴(上)第47章 城外臨別第681章 糊塗亂仗第269章 劉瑾亮刀第56章 崇明抗倭(中)第438章 西廠高手第193章 絕地反擊(上)第664章 別來無恙第387章 滿堂不歡第362章 籠中金雀第173章 奔走求援(下)第706章 正德選妃(上)第736章 避禍之策第90章 初至京師第501章 喜堂喋血(中)第136章 陰溝翻船第503章 正德削權第704章 複用錢寧第543章 攻守鏖戰第406章 必攻必救第126章 子夜示警第121章 意外刺殺第738章 錢寧進讒第214章 大明之患第626章 不取功勞第259章 漸生仇隙(上)第166章 嫡傳弟子第28章 移禍江東第684章 使團進京第247章 深宮奪兵(下)第523章 反軍勢大第15章 化解危局(上)第409章 隱匿深山第565章 未雨綢繆第454章 張永搶炮第34章 往日冤家第727章 塵埃落定第43章 廠衛之爭第313章 會面花當(上)第538章 各斬情絲第215章 秦家誥命第313章 會面花當(上)第525章 東城酒肆第38章 國公之怒第635章 江山多嬌第653章 城外送別第615章 教育鵬舉第344章 封爵之爭第700章 天家子嗣第473章 侯府定計(下)第330章 師叔往事(下)第225章 坑人夜宴(下)第284章 正德大婚(上)第721章 美人恩重第123章 天子之怒第554章 功成歸京第356章 不歡而散第627章 共逐失鹿第176章 詔獄大亂第9章 江南才子第721章 美人恩重第455章 三邊總制第520章 行刑伏誅(中)第151章 離間哄騙第507章 決戰金殿(上)第358章 侯爺設局(上)第652章 東陽致仕第165章 似曾相識第212章 秦堪升官第751章 正德現身第581章 天家生謠第607章 再見唐寅第127章 京師水深第271章 問罪言官第570章 龍場悟道第479章 無聲挑撥第550章 攻陷霸州(下)第13章 杜家危局第157章 銜食反哺第733章 禮制之爭第478章 唐寅登門第316章 假手試探第139章 敗類聖人第575章 金殿心聲第26章 借貸記賬第5章 遊衙驚夢第414章 子禾入衙第110章 避無可避第512章 決戰金殿(下四)第87章 一展抱負第451章 侯爺回府第553章 飄然遠去第606章 平叛戰略第164章 開張風波第323章 邊鎮動盪
第671章 京師暗戰(上)第495章 廷議平叛(上)第649章 海運奏對(下)第25章 賬簿問題第619章 決戰在即第224章 坑人夜宴(上)第47章 城外臨別第681章 糊塗亂仗第269章 劉瑾亮刀第56章 崇明抗倭(中)第438章 西廠高手第193章 絕地反擊(上)第664章 別來無恙第387章 滿堂不歡第362章 籠中金雀第173章 奔走求援(下)第706章 正德選妃(上)第736章 避禍之策第90章 初至京師第501章 喜堂喋血(中)第136章 陰溝翻船第503章 正德削權第704章 複用錢寧第543章 攻守鏖戰第406章 必攻必救第126章 子夜示警第121章 意外刺殺第738章 錢寧進讒第214章 大明之患第626章 不取功勞第259章 漸生仇隙(上)第166章 嫡傳弟子第28章 移禍江東第684章 使團進京第247章 深宮奪兵(下)第523章 反軍勢大第15章 化解危局(上)第409章 隱匿深山第565章 未雨綢繆第454章 張永搶炮第34章 往日冤家第727章 塵埃落定第43章 廠衛之爭第313章 會面花當(上)第538章 各斬情絲第215章 秦家誥命第313章 會面花當(上)第525章 東城酒肆第38章 國公之怒第635章 江山多嬌第653章 城外送別第615章 教育鵬舉第344章 封爵之爭第700章 天家子嗣第473章 侯府定計(下)第330章 師叔往事(下)第225章 坑人夜宴(下)第284章 正德大婚(上)第721章 美人恩重第123章 天子之怒第554章 功成歸京第356章 不歡而散第627章 共逐失鹿第176章 詔獄大亂第9章 江南才子第721章 美人恩重第455章 三邊總制第520章 行刑伏誅(中)第151章 離間哄騙第507章 決戰金殿(上)第358章 侯爺設局(上)第652章 東陽致仕第165章 似曾相識第212章 秦堪升官第751章 正德現身第581章 天家生謠第607章 再見唐寅第127章 京師水深第271章 問罪言官第570章 龍場悟道第479章 無聲挑撥第550章 攻陷霸州(下)第13章 杜家危局第157章 銜食反哺第733章 禮制之爭第478章 唐寅登門第316章 假手試探第139章 敗類聖人第575章 金殿心聲第26章 借貸記賬第5章 遊衙驚夢第414章 子禾入衙第110章 避無可避第512章 決戰金殿(下四)第87章 一展抱負第451章 侯爺回府第553章 飄然遠去第606章 平叛戰略第164章 開張風波第323章 邊鎮動盪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章丘市| 美姑县| 怀集县| 徐州市| 休宁县| 班玛县| 南涧| 唐海县| 黄石市| 盘锦市| 昌宁县| 新乡市| 浑源县| 正阳县| 西吉县| 英山县| 西林县| 新河县| 岐山县| 呼图壁县| 厦门市| 龙岩市| 方山县| 克拉玛依市| 绥化市| 元阳县| 秭归县| 彭阳县| 珲春市| 阳朔县| 连城县| 福建省| 沿河| 南投市| 舒兰市| 辽阳县| 扬中市| 濮阳县| 信宜市| 贵阳市| 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