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海追蹤第六卷絕命魏谷》作者:劉巖
[正文第二章探索]
一回到古董店,我就急忙將那本日記翻閱開了,從第二本日記的標屬時間上看,是與上本相連接的。
日記上有寫:1845年6月7日雨今天的天空一直下著濛濛細雨,房間裡的氣氛很是壓抑。回想一下,幾位曾經一起合影過的朋友只剩下了我一個,都是那個該死的墓穴害得我們如此狼狽。
今天老爸打來了電話,老爸說他從意大利回到了吉林,正著手於別墅的建造的事情,他說那邊快完工了,讓我找個時間回去,看看新家的模樣。聽老爸說這是一個與衆不同的別墅,是有著三層的美式別墅,佔地近千餘米,同時也加入了意大利的一些宗教風格。這讓我很是好奇。
1845年6月12日晴終於回到了新家,這是剛剛竣工的別墅,看起來很是氣派,不過奇怪的是,在別墅的後方有著一塊佈滿了石碑的墓地,按照中國的風水學來講,這是非常不吉利的。不過聽老爸說,這是在意大利宗教信仰的一種表現,石碑上面刻的字都是意大利的傳說。
別墅的第三層是整體別墅最重要的一層,因爲這一層是安放收藏品的。老爸對我說,他再過些日子就要回加拿大了,讓我好好照顧在吉林的母親,管理好別墅的一切。
我很喜歡這棟別墅,只不過別墅離市郊太遠了。
接下來的幾章都是在講述別墅主人與別墅的故事,沒有什麼營養成分,僅瞭解到了別墅主人的父親是意大利人,母親是中國人,他特別喜歡收藏古董之類的東西,也信仰意大利的宗教。之後的篇目纔是日記的中心。
將下面的篇章整合起來是:別墅主人又再一次的探索了那個神秘的古墓,這一次他不惜重金請來了許多倒鬥經驗豐富的行家,不過他們並未成功,他們在墓室中又遇到了麻煩,是一種迷宮陣,幾個人經過齊心協力才得以逃脫。
雖然別墅主人的這次探索失敗了,不過他將這次盜墓的路線繪製成圖,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
圖上標記的地點是呂梁山附近的一峽谷,我們需要走進峽谷,找到一個洞穴,再根據日記上的圖標找到山洞中的秘密寶藏。
既然得知這一古墓極爲危險,我們就不能對它不以重視,我們找到了二叔,共同探討該如何面對你那個讓人煩惱的墓室。首先,我們查詢了呂梁山和其附近地理狀況。
呂梁山是山西省境內黃土高原上的一座山脈,爲一拱形隆起,山體寬大。受放射狀水系分割,相對高度超過1000公尺,主峰海拔2831公尺。呂梁山北段分爲東西平行的兩列,東爲雲中山,西爲蘆芽山與管涔山,中夾靜樂盆地。不少山峰超過2700公尺,爲桑乾河與汾河水系的分水嶺。呂梁山南段降低到1000—1500公尺。西南端轉爲東北東向,稱龍門山。
黃河壺口瀑布呂梁山脈的地質構造爲呂梁背斜褶皺斷塊山地。向北伸爲兩支,近東北方向爲管涔山和蘆芽山,其東面爲雲中山,東至雁門關與五臺山相接。中段爲關帝山,主峰位於太原西方,海拔2831米,又名南陽山。南段爲火焰山、龍門山,端點爲黃河東岸的禹門口。呂梁山脈西坡有厚層的黃土堆積,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中游重點產沙區之一。
呂梁山是中國黃土高原上的一條重要山脈,它是黃河中游黃河干流與支流汾河的分水嶺,位於山西西部,呈東北西南走向,整個地形成穹隆狀,中間一線突起,兩側逐漸降低。這條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宛如一條脊樑,延綿400多公里,縱貫三晉西部,由北而南包括管涔山、蘆芽山、雲中山、關帝山、紫荊山、龍門山,其主峰在關帝山。
1971年,呂梁山腹地13縣建區,因呂梁山貫穿全境200多公里,故名爲:呂梁地區,現已成爲呂梁市。山脈東翼爲斷層構造,山勢陡峻,俯瞰汾河地塹中的忻州、太原、臨汾盆地。山脈中高峰海拔多在2500米以上,對區域氣候有明顯的作用。
該區爲高原溝壑區,地形複雜,海拔多在900-1500米,位於中國東部季風溼潤區向西北乾旱區的過渡地帶,大致以恆山—神池—保德—榆林—靖邊一線爲界,線的西北部屬溫帶半乾旱氣候,線的東南部屬溫帶半溼潤半乾旱氣候。西北部年平均氣溫爲6℃-9℃,冬季長達5個月,極端最低氣溫達-30℃左右,無霜期130-150天,年平均降水量150-400毫米。全年≥8級大風日數達40天以上,大風伴隨降溫,揚起沙暴,吹蝕表土,加劇乾旱,是當地主要的災害性氣候。
既然對考察地有了瞭解,那我們也會相應的做一些準備,除了我們要攜帶的必備工具以外,我們還增加了以下這些物品:紙筆、頭燈、GPS導航儀、應急食品和藥品。
同時,我也制定出了火車時刻表:
所選車型 D112/D113 K548/K545線路 吉林 長春 呂梁發車時間 10:37 23:03 到站時間 11:19 次日22:37用時 42min 23h34min路程 111公里 1792公里票價 --元/張 208元/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