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早朝詩:
行書。筆法蒼勁有力,結體張弛有致,整幅作品上下呼應,左右映帶,血脈相通,氣貫神溢。
大行書七言詩軸:
行書。結體開展奔放,有黃庭堅的神韻,清人樑獻說文徵明“晚年作大字宗黃,蒼秀擺宕,骨韻兼擅”,此書即可爲證。
祝允明後赤壁賦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自幼就聰慧過人,五歲時能寫一尺見方的大字,九歲會作詩,以後博覽羣書,詩文有奇氣。他的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頫,褚遂良,並從歐,虞而直追“二王”,其書《出師表》謹嚴渾樸。晚年,臨寫《黃庭經》不注重點畫的形似,而結構疏密,轉運遒逸,神韻益足。嘉靖末的書法家王樨登說:“古今臨《黃庭經》者,不下十數家,然皆泥於點畫形似鉤環戈磔之間而已,枝山公獨能於矩繩約度中而具豪縱奔逸意氣。”他的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得意之作是《太湖詩卷》,《箜篌引》和《赤壁賦》,流利灑脫,奔放不羈。《名山藏》說:“允明書出入晉魏,晚益奇縱,爲國朝第一。”
其代表作品有:唐寅落花詩和前、後赤壁賦唐寅落花詩:
祝允明作。草書。紙本,縱21.2釐米,橫248.3釐米,每字有一寸見方。此卷瀟灑飄逸,神韻洋溢。有不少章草的筆法。用筆渾厚,含筋骨於筆畫之內。是祝允明草書中含蓄一路的代表作,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前、後赤壁賦:
狂草書。紙本,現藏上海博物館,內容是宋代蘇軾的兩篇散文。據考證,此卷爲祝晚年傑作,千古絕唱之文,經生華之筆,構成變化萬狀的“畫圖”,堪稱“雙絕”精品。此卷下筆變化豐富,行筆沉著痛快,信手而作,隨意而行。正如王世貞在《藝苑卮言》裡所說,祝允明草書“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骨爛漫,天真縱逸”。結體上也大小相間,修長合度,引領管帶,疏密成趣。縱觀全卷,神采似行雲流水,飛動自然,形跡如行立坐臥,意態樸素。
唐寅(1470-1523)唐寅落花詩冊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29時,鄉試第一,故有“南京解元”之稱。進京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下獄,經吳寬保舉出獄,妻子改嫁,精神上連受打擊。後遊歷名山大川,專事書畫詩文創作,並以此爲生。作品中常流露遭受打擊後的憂鬱之情和消極出世的思想。他以繪畫最爲擅長,爲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明代四大家,又稱“吳門四家”。著有《六如居士集》。
其代表作品是:
行書七律詩軸:
紙本,高146.5釐米,寬36.2釐米,共四行,釋文是:
龍頭獨對五千文,鼠跡今眠半榻塵。
萬點落花都是恨,滿杯明月即忘貧。
香燈不起維摩病,櫻筍消除穀雨春。
鏡裡自看成大笑,一番傀儡下場人。
漫興一律,晉昌唐寅書。
唐寅書法爲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頫,此幅更見受李北海影響,俊逸挺秀,嫵媚多姿,行筆圓熟而灑脫,唯筆力稍弱,鉤挑牽絲綿軟,結構亦略趨鬆散。故王世貞評曰:“伯虎入吳興堂廡,差薄弱耳。”(《州山人稿》)王寵滕王閣序王寵(1494-1533)字履仁,後字履吉,號雅宜子、雅宜山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王寵博學多才,工篆刻,善山水,他的詩文在當時聲譽很高,而尤以書名噪一時,爲明代中葉著名的書法家。
他的楷書初學虞世南、智永,行書師法王獻之,到了晚年形成了自己風格,以拙取巧,婉麗遒逸,他是繼文徵明之後的著名書家。所寫詩格調亦清雋可喜,山水畫與唐寅齊名,當時稱爲“三絕”。
其代表作品有:
滕王閣序:
小楷。疏朗空靈,皆不與時人同。極爲疏淡恬靜圓潤虛靈,有晉人遺意。
送友生遊茅山詩:
草書。疏朗蕭散,俯仰多姿,饒有情趣,不失爲高格調的佳作。
張瑞圖(?-1644)張瑞圖後赤壁賦字長公,號二水,福建晉江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官至大學士,善畫山水,草書氣魄宏大,筆勢雄偉。清代秦祖永說:“瑞圖書法奇逸,鐘王之外,另闢蹊徑。”(《桐陰論畫》)《評書帖》雲:“張瑞圖得執筆法,用力勁健,然一意橫撐,少含蓄靜穆之意,其品不貴。瑞圖行書初學孫過庭《書譜》,後學東坡草書《醉翁亭》,明季書學競尚柔媚,王(鐸)、張二家,力矯積習,獨標氣骨,雖未入神,自是不朽。”
其代表作品是:後赤壁賦後赤壁賦:
行草。該作能把橫直筆畫密集在一起,縱橫牽掣,大折大翻,給人以極少使用圓轉用筆的印象。在章法上,他依靠點畫的疏密來體現字的節奏感,由於翻折的運用,橫畫得以突出,加上其行距拉開,形成字緊行疏的特殊行款,黑白對比十分鮮明,與王寵、董其昌的清疏典雅風格不同,大有咄咄逼人之勢。
宋克急就章宋克(1327-1387)字仲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自號南宮生,洪武初年任鳳翔府同知,博涉書史,喜歡走馬擊劍。《明史·文苑傳》稱他“杜門染翰,日費十紙,遂以善書名天下。”楊慎評他的真、行書在明代應數第一。宋克直承趙孟頫,他所寫的《李白行路難詩》筆墨精妙,風度翩翩。楷書有鍾、王法度,但是過於流麗圓熟,當時就有人說:“國朝楷、草推’三宋’,首稱仲溫,然未免爛熟之譏,又氣近俗,但體媚悅人目爾。”(《詹氏小辨》)其主要作品有:唐宋詩稿、急就章。
唐宋詩卷:
今草。是他三十四歲的早期作品,雜有章草的筆意,鋒芒畢露而精神外耀,然而也因此遭來“波險太過,筋距溢出,遂成佻卞”之議。不過從每個書法家都應該追求自己的個性這一角度出發,這些貶詞恰恰說明宋克的草書具有了強烈的時代感,而所非之處也正是宋克學古能化的明證。
急就章:
草書。是他四十歲時臨皇象的得意之作,但與皇象的《急就章》又“貌合神離”,給人活潑清新熱情奔放的感覺,筆畫粗細變化強烈,較之趙孟頫寫的《急就章》更爲生動精彩,富於感染力。
明朝被選定的后妃們,大多數不僅要忍受寂寞的苦楚,還要面對更爲殘酷的現實——殉葬!每當皇帝駕崩,皇宮裡就哭聲一片,她們並不是在哀悼死去的皇帝,而是恐懼自己即將爲已死的皇帝殉葬。皇帝一死,太監們便把那些沒有生育子女的后妃趕到一間小偏殿。地上放著一排小凳子,上面的橫樑上懸著一條一條的白綾,這些是爲后妃們上吊準備的。
據《明朝小史》卷3記載,朱元璋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爲他伺寢的40餘名妃嬪全部陪葬於孝陵。其後,成祖的長陵也有從殉妃嬪30餘人,仁宗的獻陵有7名妃嬪陪葬,宣宗的景陵則由10名宮人“殉節從葬”。妃嬪殉葬時,其狀甚慘。明成祖死後,宮人殉葬者30餘人,全部逼其上吊自殺。爲明宣宗生殉的10位宮妃中,有一人名郭愛,進宮不到一月,可能連皇帝的面還沒見過,卻要爲剛剛死去的皇帝殉葬,自知死期後,滿懷愁苦的她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首絕命詩:“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
后妃們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縊、絕食,這在中國正史是很少記載。不過朝鮮《李朝實錄》中卻詳細記載了給明成祖殉葬的嬪妃集體“自殺”的過程。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戊午,三十餘名被挑選出來殉葬的宮女嬪妃先在殿外用餐,後被帶到殿內,這個時候,宮女“哭聲震殿閣”。殿內放了三十多張“小木牀”,這些即將赴死的妃嬪被命令站到木牀上去,她們的頭頂上方是已經準備好自縊的繩子,“以頭納其中,遂去其牀,皆雉頸而死”。
在這三十多個人中,有兩個是朝鮮進獻的女子,一爲宮女韓氏;一爲崔氏,封號“美人”。臨近自縊時刻,韓氏突然跪倒在地,向與她們“辭決”的明仁宗苦苦哀求,求仁宗放她回國贍養老母,可是仁宗不爲所動,最終這兩個朝鮮女子只能在異國他鄉命歸黃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