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二卷 雪憤恨外國草文 善反覆小人花面

詩曰

雄名義詞耀殊方,豪傑由來不可量。

卻笑世人無具眼,偏從轉盼起炎涼。

卻說常奇所遇騎鹿女子,不是別人,就是那華光國裡一個公主。那華光國四面有千餘里廣闊,國富兵強,依山爲險。山中多產白鹿,其大如馬,可作戰馬之用。那國王止生一子一女。其子尚幼,已立爲太子。其女年已及笄,母親產他時,夢明月入懷而生,因指月爲名,叫做月仙公主。不但姿容美麗,又聰慧異常,且才兼文武,能使兩口寶劍,番將中無能敵其勇者。國王愛如掌珍。國中大事常聽其裁決。幾次欲爲擇配,怎奈國中沒有配得他的人。別國來求親,公主又心中不願,所以蹉跎歲月,未得匹耦。他聞中華文物之盛,甚有仰慕之意,時常借出獵爲由,到關津界口往來窺探。凡守關將吏,並關內百姓,有出關行走的,多被他掠入國中。因便習了中國語言,又能通中國文字。那一日正出來遊獵,恰遇著常奇,他見常奇接箭打彈,甚有武藝,卻又是內侍打扮,遂呼近前來,問其姓名,爲甚到此。常奇道:“我雖冒頂內侍平易姓名,其實不是平易,也並非內侍。我本姓常,名奇,江西人氏。幼曾讀書,深通文墨。後來棄文就武,中過武舉。不幸犯罪在逃,權時嘯聚山澤。因念山澤非英雄久棲之所,中國又無可安身,故發憤自宮,變相改妝,冒作內侍,假託採辦爲由,賺過關津,欲向殊方異域,建功立業,展我生平大志。今日幸得與貴人相遇,未知能識拔英雄否?”公主聽了,笑道:“說得好大話!你們中華人都言過其實。我才見你手腳兒雖也快便,只不知果然有大本事麼?”常奇道:“若問我本事,不是誇口說。捻著一管筆,蘸著幾點墨,隨你要做甚文字,可倚馬而待。若拿著刀槍弓箭,騎著快馬,雖百萬軍中,往來馳聚,如入無人之境。”公主道:“據你這般說,是文武全才了。我華光國中,最肯招賢納士,我便是本國的公主。你若果英雄,我當薦引。但你的武藝,我雖略見一二,也還未全試。至於文墨,口說無憑,你可隨我到國中去,見我父王,面試一番。果系奇才,即便重用。”常奇謝道:“若得公主引薦,深感知遇之恩。”說罷,便上了馬,雜入番將隊裡,隨著公主,一齊回騎。來至那華光國中,到得國門,看那地方形勢十分雄壯,城郭完固,城門上有許多兵將,森森排列。城內百姓們攘攘往來,且自熱鬧。常奇暗想道:“不料化外荒遠之地,卻有這一個大都會,竟與中華氣象相去不遠。有詩爲證:

極目荒寒處,俄然有路通。

建牙窺勝概,帶巾見英風。

城郭依山固,人氏上國同。

小邦堪借力,遠連綠林中。

當下公主引常奇入朝門內,參見國王,把常奇所言一一奏聞。國王遂宣常奇上殿,給與紙筆,先試他文字,即命公主出題。公主指所乘白鹿爲題,要常奇作賦一篇。常奇援筆立就,語皆精工,中有數聯警句雲:

“白者非馬,素衣宜孔子之裘。角者非牛,荒服備姬王之貢。光比充庭之鷺,指之則在獐邊,色似入開之魚,分之則有蕉夢。靈臺詠其濯濯,真與鶴鶴之鳥而齊輝;萍野賦其呦呦,堪偕皎皎之駒而並重。依稀類虎,無異蓐收之神;彷彿疑麟,可作終軍之頌。”

公主看了,大加稱賞,啓奏國王道:“他自誇文才,果非虛語。至其武藝,孩兒已見他接箭放彈,兩般都妙,但未見其全技耳。”國王道:“且待明日再試他武藝便了。”當日賜與筵宴。次日,國王與公主引著許多番兵番將齊集教場,召常奇到來演武。常奇抖擻精神,放出平生本事,乘著番馬,好像騎熟的一般。於馬上放箭,無不中的。至於槍刀劍戟等器械,般般演使,盡皆入妙。國王與公主俱大喜,衆兵將也都嘖嘖歡服,國王宣常奇近前。問道:“卿具文武全才,如何不能得志,至於閹割?據你說犯罪在逃,發憤自宮,不知你所犯何罪,可與寡人言之。”常奇遂把自己犯罪的緣由細細陳奏。公主在傍聽了,奮袖而起,奏與國王道:“常奇爲母舅報仇,可稱義士,他母舅爲方孝孺而死,也是個正人。孩兒向聞燕邸興兵,建文遜國,靖難之役,屠戮忠臣,極其殘酷,人心甚爲不平。今若提師入關,直抵冀北,申明大義,以紓衆憤,有何不可?”國王道:“此誠快心之事。但恐兵微將寡,力不從心,爲之奈何?”公主道:“自古云: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今有常奇爲助,既可畫策運籌,又能推鋒陷陣,若使孩兒親統大兵,而以常奇副之,何患衆寡不敵?”國王便依公主之言,即日拜常奇爲元帥,管轄衆番兵,輔佐公主出征。又在教場選兵練將了月餘,然後擇日起行。常奇奏聞國王,自改其名爲常更生。引軍旗上,大書“華光國元帥常更生”。公主在後,常更生在前,統領馬步士卒共十餘萬,浩浩蕩蕩,殺奔前來。

不則一日,來至關津界口,時值霪雨連綿,人馬難進。常更生叫且安下營寨,等候公主大隊人馬來到,商議攻取之策。公主便要打關,常更生道;“目今天降瀅雨,人馬難行,且宜養威蓄銳,未可輕進。況吾國既興仁義之師,當先馳布檄文,告諭關中將士,使之共矢忠心。若其恃強不服,然後攻打未遲。”公主依言,即命常更生草就檄文一通,於向日擒來的兵卒之內,選一個精細的,教他持檄而往。那時守關將士,因外國入寇,早已飛報各上司,隨有本處總兵官統兵,到關防禦。忽報關外有人送檄文來到,持檄文者即先年被擄去的兵。總兵官使教放之。取那檄文來看時,上寫著“華光國大元帥常更生”名字。檄中說建文君躬無失德,忽道培難之師,致國亡身竄,遠近同悲。又說忠臣被禍,人心不平。中有數聯雲:

“以天潢之戚,託靖難之名,頓令天子蒙塵,遂致大宗失繼。服袈裟而袍去袞,聞者吞聲;讀楞嚴而磬懶敲,言之流涕。乾坤有恨,悲深暗雨愁雲;江漢無情,腸斷新蒲細柳。虛無金殿,悵羣鳥之晚朝;想像翠華,泣六宮之夜月。蕭條長樂,寂寞昭陽。周公此來,成王安在?更痛一時忠烈,遂使十族摧殘,妻女皆入教坊,文字悉加禁斥。古人於敵國效忠之士,猶贈恤以勵衆心,今日於本朝盡節之臣,反誅戕而無遺種。德昭之死於匡義,東宮鮮被戮之官;濟王之斃於理宗,太湖無盡坑之卒。未若今茲之其慘實爲遠近所同悲。吾國雖雲小邦,頗知大義。聞此傷心之事,不禁奮臂而前。今來翰旅陳師,非欲割州據縣。將求衲子於遐域,仍復正位於中朝。上慰先正先賢,用浩多方士雲。”

總兵官看了,搖頭道:“外方小國,怎敢出此大言?”因問來人道:“你可聽得那常更生是何等人,有何本事?”來人稟道:“聞他原是中國一個太監,前日公主出獵,遇見了他,因試他有文武全才,奏知國王,特加重用。今公主奉國王命,提兵前來,就用他爲大元帥。”總兵官驚訝道:“太監中如何有此等人?他既是太監,只該出入宮禁,怎的到了外國去?好生奇怪。”遂把檄文,並綠來人口詞,飛報本省撫按,星夜表奏朝廷。一時多傳以爲異事。正是:

善變果然能變,姓常卻是非常。平易既爲借用,更生亦屬荒唐。平果平乎?平而適行其險;生則生矣,生而不免於傷。遭際了月仙公主,拋撇了幽儀二孃。向爲母舅報仇,誼切於親戚;今爲先皇發憤,義動於往常。外邦安得有此內侍,中國又豈有此貂-?聞名者入耳而震震,見檄者觸目於皇皇。只道是閹官中之豪傑,那知是罪人內之忠良。

檄文傳送京師,宣德皇帝見了,勃然大怒。集廷臣會議,都道:“蠻邦無禮,宜特遣大將,出師征剿。”天子問誰可爲大將,著廷臣各舉所知,以憑選擇。於是翰林院學士莊文靖特疏,保薦新襲爵的魏國公徐繩祖,堪任徵蠻之事。天子想起徐繩祖爲世子時,曾於御前侍衛,果然人才出衆,武藝超羣;今日莊文靖薦他,誠爲不謬。遂準其所奏,遣官星馳至南京,賜魏國公徐繩祖尚方寶劍一口,徵蠻將軍印一顆,即日督師,征剿華光國叛蠻。詔使去後,莊文靖又糾合了衆詞臣,併科道各官,今詞上疏,爲請降恩赦事。其略雲:

“臣等伏念文皇靖難之日,一時被戮之臣,如方孝孺、鐵鉉、景清、練子寧、黃子澄等,辱及妻孥,禁及文字,處之之法,未免過當。原其獲罪之由,不過各爲其主,君子不以人發言,即使其人不正,而言有可取,猶當採錄。況彼爲國捐軀,以忠義自矢者乎?先臣姚廣孝,寬文字之禁,此天下所仰望於陛下者也。至於鐵鉉等,妻女有入教坊者,咸宜赦出;其子孫有箴匿他處,未經誅殺者,亦宜宥免,或量加錄用。昔文皇曾雲:‘練子寧若在,吾當用之。’然則使文皇在今日,子寧等本身猶可赦可用。何況其子孫?是又不獨天下所仰望於陛下,亦文皇在天之靈所深望於陛下者也。夫漢高不殺雍齒,光武不殺朱鮪,史書稱其大度。英明如文皇,豈度量不及高光?其初動於一時之忿,厥後已自追悔,但情未即行肆赦耳。今蕞爾蠻邦,敢出妄言,毀滅先帝,誠可痛恨。然爲今之計,不若先布恩詔,追復建文年號,並優恤死難衆臣之後,然後命將出師,殄彼小丑。則宇內決心,士氣百倍矣。抑臣更有疑者,外國之人,何敢狡馬思逞?或亦被戮諸臣所株連之宗族、親友,逃入彼處,遵之使然。此輩本系無辜,朝廷求之太急,致鋌而走險。今一旦見恩詔下頒,彼且幡然改圖,束身歸命,不勞師武臣之力,亦未可知也。臣等冒死上奏,仰候聖裁。”

天子覽奏,隨降恩旨,追復建文年號,並覆被戮諸臣官爵,存其後人,大赦天下。又傳聖旨,著廷臣於文官內舉一知兵者協同徐國公出徵。莊文靖便上疏,奏稱南京國子監博士董聞,文武全才,可以委用。恰好徐國公也有表文到來,奏請董聞爲參謀。天子見二人所奏不約而同,即降特旨,命董聞爲監軍道,與徐國公一同徵進。正是:

才向成均論文字,旋從幕府典戎兵。

話分兩頭。不說董聞加官晉秩,從軍出征。且說柴白珩自見董聞南京赴任之後,甚覺熱中,選官之興勃勃,便收拾些銀兩,再往北京。仍通司禮太監鄢寵的線索,用了好些錢鈔,得選廣州府東莞縣縣丞。要緊回鄉誇耀鄰里,一領了憑,隨即起身出京,從水路而行。當其出京之時,尚在莊翰林未薦董聞之前,及出京以後,但聞朝廷遣徐國公領兵徵蠻,並不知董聞升官一事。他在路行了幾日,那一夜,泊舟河邊。月明如畫,因上岸閒步。忽遇著一個人,月光下,認得是東廠的差役,向在京師時,曾與廝熟的。白珩問他從何處來,今往何處去。那人道:“我奉差往南京拿一個人。今已拿到,要解到京師去。”因用手指著前面一雙歇下的船說道:“這就是我的船。”白珩道:“所拿者何人?其人所犯何事?”那人道:“此人是你極認得的。他假了莊翰林的書帖,到司禮監來投遞,被莊翰林查出,對鄢公公說了,因此差我去拿他。”正說間,前面船上有人招呼那人上船。那人應了一聲,回身便走。白珩趕上前去問道:“此人是誰,可對我說知。”那人一頭走,一頭答道:“是杜龍文。”白珩聽不仔細,把“杜龍文”三字認做“董聞”二字,因聲音廝混,一時聽錯,便又問道:“可是董博士麼?”那人已走遠了,遙應道:“正是杜博詞。”原來杜龍文別號博詞,恰好又與“博士”兩字相混,大家都認錯了。正是:

廝混聲音處,差訛姓與字。

龍文認做董,詞又誤爲士。

說話的,那龍文、董聞,博詞、博士,聲音混誤,還不足爲奇。只是杜龍文爲何恰好從南京提來,以致柴白珩愈加錯認是董聞,看官有所不知。杜龍文在北京,假了莊翰林的書,騙了鄢太監;隨又假了別個官府的薦書,往南京應天府去打怞豐。爲此東廠差役緝捕到南京拿獲。柴白珩不知就裡,只道是董聞被捉,滿心歡喜。回到舟中,拍手大笑。想道:“董家妹夫先我做官,何等興頭!前在我家吃酒之時還話取笑,何等驕慢!誰知今日我做了官人,他卻做了犯人。”又想道:“我初進學時,捏造口號笑我的一定是他;指使學師詐我多金,也定是他。後來我在京候選,被兩個醉漢阻隔;及把二人告到兵馬司,又是徐國公差人來討去,料也是他的所爲。今日天理昭彰,有此現報。”便向僕徒們說知其事,取酒暢飲,吃得大醉,走到船頭上,遠遠指著前面歇的船叫道:“董聞,董聞!你今日不羞麼?你當初幾番暗算我,欺慢我。好個董博士,誰知也有今日!”那邊杜龍文在舟中遠遠的聽著,也因聲音廝混,認做笑他。因問船上人道:“前面是甚麼船?那叫著我名字笑罵的是誰人?”差役答道:“是你極相知的朋友柴白珩。”杜龍文聽了,恰好當初曾暗算白珩,今正合著白珩的言語。只道白珩已識破機關,故今日把他來嘲笑,又羞又惱,正是:

談笑微中,暗合適妙。

兩邊認差,可發一笑。

不說杜龍文誤認柴白珩笑他,因羞變怒,記恨在心。且說白珩次日還想要到那船上去,見了董聞,當面嘲笑。那知杜龍文的船已早開去了,不及相見,因此白珩到底認是董聞被捉。歸到家中,便把這話報與父親知道。柴昊泉道:“我說這畜生那裡有富貴在面上?他與丁推官相知,丁推官已死了;與莊翰林相知,如今又假書弄出事來,眼見得這條門路已斷,連官也做不成了。至若與徐國公相知,今徐國公領兵在外,遠水不救近火,我如今須不怕他了。”便寫起一張告示來,分付家人把去,貼在董家門上。告示上寫道:

“柴衙示。照得此屋,雖系董家原產,但向曾得過本衙,典價白銀三百兩,仍該本衙管業,與董處無干。今本衙欲將此屋轉售與人,或典或租。有願成交者,經趕本衙議價立契,不得有誤。特示。”

董起麟見了,吃驚道:“這屋是柴親家送還我的了。我兒替他兒子周全了犯罪罰銀之事,故以此相謝,又-賠償我以前所失之物,連原典契也送還我了。如何今日兒子才做了個縣丞,便恁般做作起來?”柴氏淑姿也道父親可笑,喚那貼告示的家人進來,問道:“我爹爹爲何這等反覆?”家人道:“太老爺聽了大爺的言語,說道董爺已爲了事,被捉進京去了,故此把這告示教小人來貼的。”淑姿與起麟聽說,都驚問道:“我家大爺爲了甚事?這話那裡來的?”家人把白珩路上所聞的話述了一遍,淑姿大驚道:“既有此事,如何我家倒不曉得?”起麟道:“半月前南京曾有家信來,並不見說起。敢是近日的事。”正驚疑間,忽聽得門前一片聲喧嚷。起麟急出外看時,見一班人,都是軍漢打扮,又都是別處人聲口,一齊搶進門來。起麟那時,只道兒子真個爲了事,如今來拿家屬了,吃此一驚不小。卻見數內一個人,懷中取出一紙大紅報單,向門上貼將起來,口中亂嚷:“報喜!賀喜!”起麟看那報單上寫著道:

捷報

貴府老爺董,欽授徵蠻監軍道,同魏國公徐督師出征。

京報人高爵,榮升等

衆人貼了報單,便向起麟討賞賜,太老爺叫得連天響。一時熱鬧異常,嚇得柴家貼告示的家人踉蹌而歸。柴吳泉父子聞知,目瞪口呆,互相埋怨。昊泉埋怨兒子訛傳,白珩埋怨父親性急,連忙遣人把告示揭回,又送極盛的一副禮去稱賀,正是:

勢利面孔,如黃梅天。

忽晴忽而,轉盼改前。

董起麟見柴昊泉父子反覆無常,付之一笑。不一日,董聞有家書寄回,道是軍事緊急,即日起行,不及歸家省親。起麟也附與平安家信,書中略述柴家反覆之事,不在話下。且說柴白珩擇了上任吉日,別了父母,帶了妻子,往廣州府東莞縣赴任。到任未幾,忽奉本府太守之命,差他解送軍餉,赴徐國公軍前交納。原來徐國公領軍出征,奉旨將南粵一帶地方應起解的錢糧都撥充軍餉。爲此廣州知府特差東莞縣縣丞柴白珩解餉前去。你道這個苦差爲何偏點著了柴白珩?原來是杜龍文指使的。龍文前被東廠差役拿獲解京,卻於半路舟中把差役灌醉,乘夜脫逃,遂挈家奔到廣州府,改姓名爲土尚文,投托一個相知,叫做列天象。那列天象就是列天緯的兄弟,向年也曾到河南來,與龍文廝熟,今現爲廣州府吏員。龍文投在他門下做個貼寫的書手。恰值知府爲解餉事,傳諭吏房,將應差屬員,開列職名聽點。杜龍文銜恨柴白珩,便指使列天象把柴白珩的職名開上去。知府即便點差了,給批發餉,刻斯交解。白珩不敢推辭,只得奉命前往。

看官聽說,若柴白珩此去,把軍餉如期解到,沒甚差誤,雖是苦差,也還不見得便害了他。那知偏又撞出事來。有分教兩錯認方纔召怨,三合湊又復生災。一冤家方纔放寬,兩對頭人又復肆毒。正不知撞出甚事,且看下卷分解。

第十一卷 假僧人連累真僧人 真太監引出假太監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九卷 竭心力臣忠感鬼神 焚契券友義動官長第十四卷 俊紅顏陣上動芳心 俠谷樓軍中投片札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十二卷 雪憤恨外國草文 善反覆小人花面第十二卷 雪憤恨外國草文 善反覆小人花面第十二卷 雪憤恨外國草文 善反覆小人花面第一卷 富家翁百計磨豪傑 空門衲一飯結英雄第三卷 書生拾兔驚響馬 俠客抽鬃接彈弓第三卷 書生拾兔驚響馬 俠客抽鬃接彈弓第四卷 慣負人俗子誤身謀 不忘生英雄償死債第三卷 書生拾兔驚響馬 俠客抽鬃接彈弓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七卷 奸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第十四卷 俊紅顏陣上動芳心 俠谷樓軍中投片札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十卷 公子感恩代請命 府卒遇俠託求仙第七卷 奸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第八卷 飲壽觴漫題冷暖句 救色妓不動雨雲情第十二卷 雪憤恨外國草文 善反覆小人花面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十卷 公子感恩代請命 府卒遇俠託求仙第九卷 竭心力臣忠感鬼神 焚契券友義動官長第九卷 竭心力臣忠感鬼神 焚契券友義動官長第四卷 慣負人俗子誤身謀 不忘生英雄償死債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十三卷 監軍忘怨釋大罪 學士詰奸省遠行第八卷 飲壽觴漫題冷暖句 救色妓不動雨雲情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十四卷 俊紅顏陣上動芳心 俠谷樓軍中投片札第九卷 竭心力臣忠感鬼神 焚契券友義動官長第三卷 書生拾兔驚響馬 俠客抽鬃接彈弓第十卷 公子感恩代請命 府卒遇俠託求仙第九卷 竭心力臣忠感鬼神 焚契券友義動官長第十四卷 俊紅顏陣上動芳心 俠谷樓軍中投片札第十一卷 假僧人連累真僧人 真太監引出假太監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七卷 奸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七卷 奸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第八卷 飲壽觴漫題冷暖句 救色妓不動雨雲情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六卷 賺真硯物歸原主 釋假賊憎雪冤誣第十卷 公子感恩代請命 府卒遇俠託求仙第三卷 書生拾兔驚響馬 俠客抽鬃接彈弓第七卷 奸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十一卷 假僧人連累真僧人 真太監引出假太監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十二卷 雪憤恨外國草文 善反覆小人花面第七卷 奸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十三卷 監軍忘怨釋大罪 學士詰奸省遠行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八卷 飲壽觴漫題冷暖句 救色妓不動雨雲情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九卷 竭心力臣忠感鬼神 焚契券友義動官長第七卷 奸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第八卷 飲壽觴漫題冷暖句 救色妓不動雨雲情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十一卷 假僧人連累真僧人 真太監引出假太監第十三卷 監軍忘怨釋大罪 學士詰奸省遠行第十二卷 雪憤恨外國草文 善反覆小人花面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一卷 富家翁百計磨豪傑 空門衲一飯結英雄第六卷 賺真硯物歸原主 釋假賊憎雪冤誣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一卷 富家翁百計磨豪傑 空門衲一飯結英雄第九卷 竭心力臣忠感鬼神 焚契券友義動官長第七卷 奸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十三卷 監軍忘怨釋大罪 學士詰奸省遠行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十一卷 假僧人連累真僧人 真太監引出假太監第四卷 慣負人俗子誤身謀 不忘生英雄償死債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十三卷 監軍忘怨釋大罪 學士詰奸省遠行第八卷 飲壽觴漫題冷暖句 救色妓不動雨雲情第一卷 富家翁百計磨豪傑 空門衲一飯結英雄第十卷 公子感恩代請命 府卒遇俠託求仙第十一卷 假僧人連累真僧人 真太監引出假太監第十一卷 假僧人連累真僧人 真太監引出假太監
第十一卷 假僧人連累真僧人 真太監引出假太監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九卷 竭心力臣忠感鬼神 焚契券友義動官長第十四卷 俊紅顏陣上動芳心 俠谷樓軍中投片札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十二卷 雪憤恨外國草文 善反覆小人花面第十二卷 雪憤恨外國草文 善反覆小人花面第十二卷 雪憤恨外國草文 善反覆小人花面第一卷 富家翁百計磨豪傑 空門衲一飯結英雄第三卷 書生拾兔驚響馬 俠客抽鬃接彈弓第三卷 書生拾兔驚響馬 俠客抽鬃接彈弓第四卷 慣負人俗子誤身謀 不忘生英雄償死債第三卷 書生拾兔驚響馬 俠客抽鬃接彈弓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七卷 奸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第十四卷 俊紅顏陣上動芳心 俠谷樓軍中投片札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十卷 公子感恩代請命 府卒遇俠託求仙第七卷 奸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第八卷 飲壽觴漫題冷暖句 救色妓不動雨雲情第十二卷 雪憤恨外國草文 善反覆小人花面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十卷 公子感恩代請命 府卒遇俠託求仙第九卷 竭心力臣忠感鬼神 焚契券友義動官長第九卷 竭心力臣忠感鬼神 焚契券友義動官長第四卷 慣負人俗子誤身謀 不忘生英雄償死債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十三卷 監軍忘怨釋大罪 學士詰奸省遠行第八卷 飲壽觴漫題冷暖句 救色妓不動雨雲情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十四卷 俊紅顏陣上動芳心 俠谷樓軍中投片札第九卷 竭心力臣忠感鬼神 焚契券友義動官長第三卷 書生拾兔驚響馬 俠客抽鬃接彈弓第十卷 公子感恩代請命 府卒遇俠託求仙第九卷 竭心力臣忠感鬼神 焚契券友義動官長第十四卷 俊紅顏陣上動芳心 俠谷樓軍中投片札第十一卷 假僧人連累真僧人 真太監引出假太監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七卷 奸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七卷 奸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第八卷 飲壽觴漫題冷暖句 救色妓不動雨雲情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六卷 賺真硯物歸原主 釋假賊憎雪冤誣第十卷 公子感恩代請命 府卒遇俠託求仙第三卷 書生拾兔驚響馬 俠客抽鬃接彈弓第七卷 奸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十一卷 假僧人連累真僧人 真太監引出假太監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十二卷 雪憤恨外國草文 善反覆小人花面第七卷 奸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十三卷 監軍忘怨釋大罪 學士詰奸省遠行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八卷 飲壽觴漫題冷暖句 救色妓不動雨雲情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九卷 竭心力臣忠感鬼神 焚契券友義動官長第七卷 奸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第八卷 飲壽觴漫題冷暖句 救色妓不動雨雲情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十一卷 假僧人連累真僧人 真太監引出假太監第十三卷 監軍忘怨釋大罪 學士詰奸省遠行第十二卷 雪憤恨外國草文 善反覆小人花面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一卷 富家翁百計磨豪傑 空門衲一飯結英雄第六卷 賺真硯物歸原主 釋假賊憎雪冤誣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一卷 富家翁百計磨豪傑 空門衲一飯結英雄第九卷 竭心力臣忠感鬼神 焚契券友義動官長第七卷 奸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十三卷 監軍忘怨釋大罪 學士詰奸省遠行第五卷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借乞兒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二卷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十一卷 假僧人連累真僧人 真太監引出假太監第四卷 慣負人俗子誤身謀 不忘生英雄償死債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第十三卷 監軍忘怨釋大罪 學士詰奸省遠行第八卷 飲壽觴漫題冷暖句 救色妓不動雨雲情第一卷 富家翁百計磨豪傑 空門衲一飯結英雄第十卷 公子感恩代請命 府卒遇俠託求仙第十一卷 假僧人連累真僧人 真太監引出假太監第十一卷 假僧人連累真僧人 真太監引出假太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两当县| 武定县| 莱州市| 彰化县| 安岳县| 扶绥县| 肇州县| 固安县| 呈贡县| 法库县| 德格县| 都昌县| 云林县| 娄烦县| 龙川县| 义乌市| 正定县| 水富县| 樟树市| 长乐市| 延津县| 丹寨县| 富民县| 寿光市| 武义县| 龙里县| 商南县| 许昌市| 宁南县| 通许县| 霍山县| 北辰区| 新乐市| 会宁县| 上思县| 青阳县| 乌什县| 克什克腾旗| 鹤岗市| 嘉兴市| 金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