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過幻想,而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正是處於愛幻想年齡的頂峰。
小說題材各有不同,但人們之所以愛看小說,可能有好幾個方面的原因,但小說能滿足他們的幻想,又是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無論是網絡小說還是傳統小說,表現的手法雖然有很大的差異,不過作者在構思情節的時候,就會若有若無的把一些,讀者可望而不可求的東西,給巧妙的融入其中。
當讀者在讀起這一類小說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深陷其中,獲得精神上極大的滿足感,並忍不住爲作者的巧妙構思鼓掌叫好。
就如同上輩子,網絡文學當中的小白文,爲什麼能大行其道,就是它能以簡單粗暴的方式,直接擊中了讀者的痛點,讓讀者一看就愛不釋手。
小白文就是瑪麗蘇的典型代表,因爲讀小白文的一大享受,就是看得不累,或者更直白的說是讓你很爽。
由於都市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時間和精力,幾乎被工作完全佔據,等結束完一天繁忙的工作之後,回到家裡基本每個人,都是能坐著不站著、能躺著不坐著。
人都是需要娛樂休閒才能放輕鬆的,即使是再怎麼樣忙碌的人,都會想辦法擠出一些時間,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看一些不用思考的小白文。
由於小白文的本質是歪歪,所以很多情節是經不推敲,甚至是漏洞百出的,但讀者還能看得津津有味,你總不能說讀者沒腦子吧?
其實讀者不是不知道,自己看的小說沒多少邏輯可言,但對於他們來說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放鬆,爲什麼要受那些條條框框的舒服呢,如果那麼追求邏輯嚴謹,還不如去看教科書好了。
有句話叫,生活不易有些事情我們就不要拆穿了。
小白文可以說是一劑麻醉藥,能讓飽受生活艱辛摧殘的人們,能夠暫時從凡俗當中脫離出來,化身爲一個全知全能或天下無敵,這些在現在生活當中根本不可能的人,自由自在翱翔在小說的世界當中。
雖然人終究是要回歸現實的,但如果不是這樣的麻醉藥,很有可能讓人覺得,被生活壓得彷彿是要窒息一般,甚至下一秒就要完全崩潰了。
……
李名選擇《泡沫之夏》這本小說,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超級女聲》這個比賽,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歪歪,觀衆之所以那麼瘋狂的支持歌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給幻想進去。
幾乎每個人都有過明星夢,小時候雖然還不怎麼懂事,但在看到電視上那些個明星,在引爆全場嗨翻天的時候,難免會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他們一樣甚至是做得更好。
但隨著年齡逐漸增長,大家便慢慢的成熟起來了,知道小時候的夢想,想要實現是一件多麼遙不可及的事情,而且如果自己還沒有這樣認識的話,那麼十有八九是要被周圍的人笑話的。
現在,當南湖衛
視給了大家,一個重拾兒時夢想的機會,自認爲有兩把刷子的女性,哪時還能坐得住呢?
這也就不難解釋爲什麼,這個比賽現在如此的火爆,順帶的把就算沒機會參加比賽的觀衆,或者是不幸被淘汰的選手,都把關注的焦點投在這上面了。
李名知道,無論是比賽還是小說,都得或多或少的瑪麗蘇一番,讓觀衆產生代入感,而且代入感越強,你做爲受益方所取得的成績就會越好。
說白了,就是無論你要怎麼折騰,其目的就是爲了你宣傳的選手,能讓更多的人對她產生深刻的印象,而且還要是積極向上的正面形象,讓大家不喜歡都不行。
當然除了小說之外,也還有別的宣傳手法,但李名之所以選擇小說,一是因爲這是他的拿手好戲,二是因爲雖然都是宣傳,但宣傳也是有高低之分的,而小說的宣傳即能到位又不會顯得生硬。
就好比廣告一樣,有硬廣告、軟廣告和植入廣告的區分。
硬廣告就不用多說了,無論是在電視上、網絡上,還是現實的各個角落,你隨意的放眼望去,幾乎不可能沒有它的存在。
硬廣告就是無論質量做得如何,能達到多少的宣傳效果,但當你一看到它的時候,你都能百分百的肯定,這是爲某個商品或事物在做宣傳推廣。
很多年以前,當硬廣告這東西剛出現的時候,人們由於覺得非常稀奇,再加上廣告數量也不多,人們往往會反反覆覆的去觀看,自然而然的就會印象深刻。
當看到硬廣告能爲自己推廣的東西,取得那麼好的宣傳效果之後,越來越多的商家便有樣學樣,隨之而來的便是宣傳效果日益下降,甚至還起到了反作用。
這就是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挑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了,雖然廣告是做了,而且也大把大把的錢砸進去了,但卻沒有讓自己的商品賣得更好。
其實用瑪麗蘇的思考方式,來思考你廣告效果不好的原因,你就多少能明白一些,自己爲什麼會失敗了。
當你宣傳一件商品,常見的方式就是變著法子的鼓吹,這件商品有多麼多麼的好,而身爲消費者的你,在用了之後又會產生多大的幫助。
但是消費者不會這樣認爲呀,他會覺你把自己的商品吹上了天,還不是想賺他口袋裡面的錢,而且大家總是說得無奸不商,你爲了賺錢說出去的話,怎麼可能是能人相信的呢?
在這種情況之下,軟廣告就登臺亮相了。
軟廣告就是通過各種媒介,插入帶有主觀指導傾向的話語,讓消費者不能覺察到,這是有商品在做推廣宣傳,反而以爲是某些和自己情況相同的人,他的真實體驗和感受。
都說感同才能身受,瑪麗蘇的核心精髓,不是以妙筆生花的方式,而是以恰到好處的描寫,讓讀者產生共鳴。
就比如作者描寫一個屌絲逆襲的事情,畢竟在我們生活當中,屌絲所佔的人數非
常多,他們總會有很多相同之處,所遇到的困擾和坎坷,也是有相當大的普遍性的。
他們在生活不理想,但他們會把自己代入到小說當中,畢竟他們總能在主角身上,找到自己的痕跡,還能在各種配角、反派身上,找到自己身邊遇到之人的痕跡。
阿Q的故事告訴過我們,有一種東西叫精神勝利法。
他們在看到主角專治各種不服的時候,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某某(生活當中和他有矛盾的人)你個王八蛋,看你還敢在老子面前叫囂,現在知道什麼叫裝比被雷劈了吧。
我們也不用去討論,這種歪歪式的想法,到底有多大的意義,別的不多說什麼,能像麻醉藥一樣給他們“病態”的心理,或多或少的一些安撫總是好的。
而李名把陳思敏這個名字,替換到小說原著當中去,其實就是一種植入廣告,只是層次稍微低了一點,讓人一眼就能看出,小說當中人物的名字,是真實存在的罷了。
不過李名倒是覺得無所謂,反正張三李四之類的名字,其實也就是一個代號罷了,天朝人那麼多,哪個作者都不能夠保證,自己作品裡麪人物的名字,是在現實當中不存在的。
就算是西方國家也一樣,那些具有普遍性的名字,不是會全部相同,就是某一部分會相同,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對於讀者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畢竟他們不可能看著你,爲了不讓人物的名字相同,在小說當中每一次提到名字的時候,都是長達十幾二十個單詞的名字,那樣讀者一定會分不清誰是誰的。
相信很多天朝人,在閱讀國外小說的時候,都會有過一樣的感受,那就是這些人名字爲什麼那麼長呀,爲什麼不能取諸如“喬治”、“湯姆”的簡稱,那樣閱讀起來也沒那麼累不是。
不過要是這樣的話,又繞回到了我們前面說過的問題了。
陳思敏這個名字,做爲自己小說裡面女主角的名字,李名只會覺得好像外國的通話故事《灰姑娘》一樣,能讓幾乎所有的讀者,都會因爲欣賞她美好的品格,而喜歡上了她,並且還一直念念不忘的。
《泡沫之夏》這本小說,論起檔次來當然沒有《灰姑娘》高,女主角可能也沒有灰姑娘那麼“傻白甜”,但是她還是有閃光的地方的。
而在瑕疵當中有閃光的地方,恰恰會讓讀者產生更強的代入感,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完人,那些個無傷大雅的小缺點,反而讓這樣虛構的人物更加立體飽滿。
瑪麗蘇可以細分爲好多種類型,例如什麼完美蘇、平凡蘇、迂迴蘇等等,但無論是哪一種類型,它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極盡所能的歪歪。
而它們又是殊途同歸的,那就是好的瑪麗蘇代入感極強,就算你知道作者再如何的胡扯,你不但不會討厭,反而會覺得還可以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一些。
反過來,壞的就不用多說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