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百二十二章 暗箭處處是

“諸君,”袁紹神情很是疲憊和凝重:“張遼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日益壯大,吾等雖據冀州,卻難以伸展,北有公孫瓚,西有張燕與趙雲,南有徐晃與橋瑁,東有太史慈與甘寧,若再不圖張遼,不日必亡,還請諸君教我?!?

此番袁紹剛從幽州討伐公孫瓚回來,又在中山失利,折損了不少兵馬,只能退到鄴城與諸謀士謀劃應對張遼之策。

“主公?!眲e駕田豐起身道:“張燕、趙雲、徐晃、太史慈、甘寧皆張遼兵馬,相互策應,一時難圖,而公孫瓚幾度敗於趙雲之手,正是勢衰,當此之時,當先破公孫瓚,奪取幽州,聯結鮮卑、烏桓,方能破張遼圍困之勢!”

袁紹忙道:“公孫瓚在易水之北築城,防禦堅固,如何攻取?”

自前年以來,公孫瓚在易縣築城,挖壕溝十道環繞,堆積山丘高各五六丈,上築營駐兵,中心山丘高達十丈,其上建樓,公孫瓚自居,置鐵門,呈送文書系繩引上,城內儲谷三百萬斛,公孫瓚據守其中,又斷了初時與袁紹的盟約,袁紹幾次發兵攻打皆是無功而返,加上擔憂張遼兵馬趁虛而入,袁紹不敢全力攻打,對於公孫瓚這隻刺蝟也是無可奈何。

田豐鏗然道:“久守必失,公孫瓚攻打劉虞,已失人心,而今坐守易京,猶如屍骨在棺,不足爲慮,可慮者唯張遼麾下猛將也,然易京在中山之畔,恰阻截趙雲兵馬東向,主公可派兵暗中自渤海向北,先取易京以東之地,聯結鮮卑烏桓,而後掘地道,壞易京之基,破之易耳?!?

袁紹在地圖上比劃著,沉吟道:“掘地道確是妙策,只是兵馬自渤海向北,恐青州太史慈與甘寧斷我後路。”

田豐道:“主公可與遼東公孫度結盟,由公孫度跨海發兵,攻打青州,則太史慈、甘寧不敢輕動。”

袁紹眼睛一亮,拊掌道:“此計成矣!”

一旁許攸見田豐之計被袁紹採納,忙起身道:“主公,張燕亦可圖也?!?

袁紹喜道:“張燕煩擾苦也,如何圖之?”

許攸撫須嘿然道:“主公莫非忘了上黨太守袁隗不成?彼可用之也。”

袁紹面色微變,哼道:“他雖爲吾兄,卻不助吾袁氏,反助張遼,恐難以用之。”

許攸笑道:“此事主公知,然張燕不信也,主公可令人在太行傳言,袁隗與主公合謀張燕,再派兵馬僞作上黨之兵偷襲張燕,如此張燕必生懷疑,主公再派人去上黨傳言,張燕叛亂,引上黨出兵,而主公趁亂取事,直取張燕,再取壺關,則張燕必亡,上黨可圖。”

看田豐、許攸出計,逢紀也不甘落後,忙道:“主公,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張遼勢力雖盛,亦可謀也,他得天子,然臣強主弱,必生齟齬,有董承爲之敵,有劉虞、楊彪爲掣肘,更有曹操暗伏其中,張楊全無主見,主公可暗結董承、劉虞、楊彪、曹操、張楊,謀算張遼,施以離間之計,中傷構陷,正所謂三人成虎,張遼久之必與天子交惡,與朝臣反目,豈能他顧。更可調張遼南下攻打壽春,而主公與朝廷內應內外並舉,攻取雒陽,奪走天子,建都鄴城,此大計也!”

“妙哉!妙哉!”袁紹不由興奮的站起來:“張遼勢在挾天子,吾若得天子,何懼匹夫!”

看到幾人都出計,一旁郭圖眼神閃爍了下,也出言道:“張遼在外亦有敵手,涼州馬騰韓遂、雁北鮮卑,皆可爲盟,他行科舉之事,更得罪世家,關東州郡,皆可拉攏,到時主公舉義旗,號令諸侯,討伐張遼,則天下動矣,皆爲主公之助力也!”

一旁轉出袁紹的外甥高幹:“主公,河內亦可圖也,徐晃善於用兵,然太守橋瑁卻乏謀略,主公可假天子詔令,命徐晃取河內,故使橋瑁得之,則橋瑁必與徐晃反目,主公可趁機出兵斬殺橋瑁,奪取河內,夾擊徐晃,據大河以逼雒陽。”

шшш◆ TTKΛN◆ c ○

“好!好!”袁紹不由縱聲大笑:“有諸君爲謀,何愁張遼不滅,吾業不成!”

……

雒陽城,太傅府中。

衣著樸素的劉虞坐在竹蓆上,看著眼前二人。

其中一人是他的兒子劉和,在董卓掌權時偷偷出關聯絡關東諸侯,卻悲劇的先被袁術扣押,逃到河北後又被袁紹扣押,直到劉虞回到雒陽後,才通過天子詔令將兒子接回來,天子嘉其忠心,又憐憫其遭遇,任命其爲尚書,入了中臺,也算補償。

另一人卻是董承手下的謀士立延,此時的立延沒有了在董承府中的那份孤傲,神情與舉動都顯得極是溫文謙和,彷彿另換了一個人一般。

這固然是立延的僞裝,但實際上立延也不敢在劉虞面前擺架子,劉虞不同於他人,乃當今宗室第一人,他爲光武帝嫡長子劉彊一脈,歷任幽州刺史、甘陵國相、宗正、幽州牧、太尉、大司馬、太傅,爲政寬厚,勸課農桑,開放胡市,坐鎮幽州,安撫胡人,聲望極高,以至於袁紹當初都要謀劃著立劉虞爲帝,只是劉虞不從才作罷。

劉虞入朝後,雖然不掌兵權,卻與張遼共同錄尚書事,掌朝政,不過張遼傾向於改革,而劉虞素來保守,遵從祖制,好在張遼對劉虞有救命之恩,加上張遼行事進退有據,劉虞也一項尊重張遼。

“董將軍請拜張文遠爲大司馬?”

劉虞盯著立延,眼裡露出異色,董承一向與張遼唱反調,這一次怎會推舉張遼爲大司馬?他一時間也想不明白其中因由。

“稟劉公,”立延的姿態很是恭敬:“袁術逆賊稱帝已有數月,而驃騎將軍遲遲不發兵征討,董將軍憂慮社稷安危,甘願表奏朝廷,請拜張將軍爲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使其得償所願,著其統領天下兵馬,速速討伐逆賊袁術,以正朝綱!”

劉虞聽到立延口中語氣,頗有張遼自重求權之意,皺了皺眉:“張將軍並非貪權之輩,豈會心念大司馬之職?董將軍多慮了,兵者國之大事,張將軍不出兵自有考量?!?

立延正色道:“劉公此言差矣,袁術稱帝,大逆之舉,動搖國本,天下人皆在觀望,若張將軍遲遲不發兵,恐失人望,長此以往,更助長逆賊氣焰、銷燬朝廷威信也,只怕數年之後,州郡遍地稱帝矣!”

劉虞臉色一變,他素來不主張用兵,幾次在朝堂上也持這一觀點,卻沒考慮拖下去對大漢國本的嚴重影響,本來對張遼妥協不發兵頗是贊同,此時聽立延如此一說,頓時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不由沉吟起來。

劉和在一旁也開口道:“父親,立先生所言甚是,袁術素懷二志,絕難招撫,還應著張遼速速發兵。”他曾被袁術扣押,深恨袁術。

立延見劉虞意動,忙趁機道:“若請張將軍發兵,當拜大司馬,統領天下兵馬,方顯朝廷威嚴,亦名正言順?!?

如今董貴人懷孕,正是良機,如果能將張遼推到風口浪尖,又調出雒陽,那麼他們在後方就有很多事情很容易運作,當然張遼牢牢掌控兵權,他們不可能兵變,但至少能趁機在朝堂上奪取一些地位,贏得一些優勢,所以董承如今最想的就是將張遼調出雒陽。

看劉虞還在猶豫,立延又添了一句:“此前張將軍已要發兵,卻被楊司空阻攔,此時若沒有說法,恐是不妥,若有爭執反壞了司空名聲,是助亂之舉也。”

立延很是狡猾,事實上反對張遼發兵的何止楊彪一人,還有劉虞和董承,此時立延將反對之名掛在楊彪頭上,但劉虞對此心知肚明,是以聽立延如此一說,劉虞便不再猶豫:“張將軍拜大司馬,是衆望所歸?!?

立延眼珠一轉,又道:“張將軍出兵征討,必耗時日,恐朝中之事無暇顧及,董將軍以爲,當舉薦曹孟德、劉玄德、段將軍諸君任司隸校尉、虎賁中郎將、城門校尉,以爲朝廷分憂?!?

劉虞目光炯炯看向立延,他素來行事謹慎,並不願得罪張遼,而這幾個職務無疑是從張遼口中奪肉。

立延面不改色:“此利之陛下,利之大漢社稷也?!?

劉虞默然。

立延也不多說,施了一禮,悄然退出,告辭離開。

第十七章 何去何從第五百零八章 怒斥!第二百二十五章 好!好!第二百六十五章 還我兒郎第五百零二章 打草驚蛇第一百二十八章 洞房(一)第三百六十四章 急智第三百七十六章 譭譽第七百零四章 定謀第七百零九 周公瑾第十九章 橫衝第五百六十四章 各自行動第五百六十六章 再入長安第三百七十四章 獄外第三百九十五章 最佳選擇第二百三十五章 二次討伐董卓第二百二十六章 驚喜第六十三章 風雪第六百二十四章 堂皇第六百四十八章 長秋第七百零九 周公瑾第三百六十二章 救治第六十一章 想法第三百七十五 王允父子第四十七章 精絕舞第二百三十二章 效命第七十三章 兵出小平津第四百四十九章 潰退第三百九十一章 四箭第一百五十七章 翻手爲雲第四百二十一章 長安亂(十四)第四百一十五章 長安亂(八)第五百五十章 兗州之亂第二百一十九章 唐母第二百零六章 你知道的太多了第一百九十四章 釋鮑信第六百一十五章 大年三十第七百三十六章 江畔望月第一百六十一章 干連第二百一十七章 入潁川第一百六十三章 災難第三百二十二章 袁氏嫡子第五百六十八章 天子窘境第一百一十八章 暴打第二百零八章 回馬第五百五十八章 文和第四百六十五章 第三次召集令第四十三章 蘇嫿第五百四十九章 鮑信之難第五百三十八章 八百第七十九章 閃電戰!第四百零五章 荀攸之言第一百二十一章 送行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快朵頤第一百九十八章 戰前謀劃第五百四十章 搜刮第七百零七章 汝乃天驕第三百九十三章 追至第二百三十二章 效命第一百四十五章 遷徙第五百九十二章 北渡第七百零九 周公瑾第七百三十六章 江畔望月第二百二十章 無題第三百九十七章 董卓伏誅(一)第七百零二章 開始清算第一百八十章 大舅子來了!第六百五十三章 夜見第一百九十四章 釋鮑信第五百一十六章 決定第六百五十四章 再生變故第五百五十二章 出手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言第二百七十一章 明白第三百一十八章 盛事第八十六章 各謀第六百零一章 得償第五百六十七章 大亂第四百七十三章 慘烈廝殺第五百三十四章 廣陵第七百二十章 涼州謠第二百八十二章 再詐第四十六章 拉近第五百四十五章 刺頭第四百八十六章 天子使節第二百九十四章 使君上任(三)第七百三十二章 出兵徵曹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見第二百九十五章 使君上任(四)第四十二章 胡姬酒家第四十九章 路見第一百二十三章 騎兵訓練第五百一十一章 圍困第七百二十章 涼州謠第三百七十八章 先下劉囂第三百三十八章 追趕第七十九章 閃電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控制第六百九十四章 線索第六百章 南下雒陽
第十七章 何去何從第五百零八章 怒斥!第二百二十五章 好!好!第二百六十五章 還我兒郎第五百零二章 打草驚蛇第一百二十八章 洞房(一)第三百六十四章 急智第三百七十六章 譭譽第七百零四章 定謀第七百零九 周公瑾第十九章 橫衝第五百六十四章 各自行動第五百六十六章 再入長安第三百七十四章 獄外第三百九十五章 最佳選擇第二百三十五章 二次討伐董卓第二百二十六章 驚喜第六十三章 風雪第六百二十四章 堂皇第六百四十八章 長秋第七百零九 周公瑾第三百六十二章 救治第六十一章 想法第三百七十五 王允父子第四十七章 精絕舞第二百三十二章 效命第七十三章 兵出小平津第四百四十九章 潰退第三百九十一章 四箭第一百五十七章 翻手爲雲第四百二十一章 長安亂(十四)第四百一十五章 長安亂(八)第五百五十章 兗州之亂第二百一十九章 唐母第二百零六章 你知道的太多了第一百九十四章 釋鮑信第六百一十五章 大年三十第七百三十六章 江畔望月第一百六十一章 干連第二百一十七章 入潁川第一百六十三章 災難第三百二十二章 袁氏嫡子第五百六十八章 天子窘境第一百一十八章 暴打第二百零八章 回馬第五百五十八章 文和第四百六十五章 第三次召集令第四十三章 蘇嫿第五百四十九章 鮑信之難第五百三十八章 八百第七十九章 閃電戰!第四百零五章 荀攸之言第一百二十一章 送行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快朵頤第一百九十八章 戰前謀劃第五百四十章 搜刮第七百零七章 汝乃天驕第三百九十三章 追至第二百三十二章 效命第一百四十五章 遷徙第五百九十二章 北渡第七百零九 周公瑾第七百三十六章 江畔望月第二百二十章 無題第三百九十七章 董卓伏誅(一)第七百零二章 開始清算第一百八十章 大舅子來了!第六百五十三章 夜見第一百九十四章 釋鮑信第五百一十六章 決定第六百五十四章 再生變故第五百五十二章 出手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言第二百七十一章 明白第三百一十八章 盛事第八十六章 各謀第六百零一章 得償第五百六十七章 大亂第四百七十三章 慘烈廝殺第五百三十四章 廣陵第七百二十章 涼州謠第二百八十二章 再詐第四十六章 拉近第五百四十五章 刺頭第四百八十六章 天子使節第二百九十四章 使君上任(三)第七百三十二章 出兵徵曹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見第二百九十五章 使君上任(四)第四十二章 胡姬酒家第四十九章 路見第一百二十三章 騎兵訓練第五百一十一章 圍困第七百二十章 涼州謠第三百七十八章 先下劉囂第三百三十八章 追趕第七十九章 閃電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控制第六百九十四章 線索第六百章 南下雒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县| 东阿县| 新营市| 双城市| 沙洋县| 保靖县| 鹤峰县| 南和县| 汉源县| 寻乌县| 杭锦旗| 芦溪县| 十堰市| 耒阳市| 涪陵区| 农安县| 福海县| 县级市| 教育| 新宁县| 通州区| 罗定市| SHOW| 铜鼓县| 孝感市| 延庆县| 达孜县| 大埔区| 永康市| 华阴市| 宜阳县| 疏附县| 奉化市| 普陀区| 大宁县| 禹城市| 高密市| 鲁甸县| 临夏市| 吴忠市| 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