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34章 堂中闢一人

第234章 堂中闢一人

公孫珣說到做到,毫不拖泥帶水。

當日他便將大營託付給了曹操,卻又只是下令讓對方悉心打造攻城器械,等待自己引‘援兵’回來再開戰,然後居然就連夜帶著韓當、關羽與八百騎往韋鄉東南側幾十裡外的濟陰郡乘氏而去。

如此舉動,搞得曹孟德莫名其妙之餘也是浮想聯翩。

而另一面, 一直到越過了韋鄉,進入濟陰郡以後,路上通過矮胖子董昭的詳細描述,公孫珣這纔對濟陰李氏有了一個更加直觀的概念:

實力強大,這家人戶口數千,丁口萬餘,並不是誇張說法,而是事實;

勢力也廣, 這李氏以濟陰乘氏爲核心,以乘氏東北側的鉅野澤爲私產,商業、田地沿著濮水、濟水、鉅野澤一路擴展,勢力幾乎遍佈兗州各郡;

家中向心力極強,明明已經強大到跨郡連州的地步了,可實際上整個宗族依然牢牢掌握在嫡脈主枝的手掌之中,並未有任何分家的跡象。

“如今整個李氏當家的乃是嫡脈的三兄弟。”夜間,半路上停下來歇息喝水的時候,董昭繼續介紹道。“最長者李幹字伯健,目前就在乘氏,是實際上的當家人;次者李震,字仲斷,現在卻是在山陽郡,主持那邊的李氏勢力;三者李艮,字叔節, 如今爲長兄輔佐,依然在乘氏……”

“那李進是何人?”公孫珣忽然打斷對方問道。“如何讓你董公仁念念不忘, 以至於在冀州還要拿此人名諱做遮掩?”

不過,公孫珣倒也沒心思嚇唬這些人,只是安安靜靜的接過熱湯和胡餅,就坐在一個馬紮上吃了起來。可是,也根本不用他嚇唬,等到那位縣丞和董昭說上幾句話,又往公孫珣身上配著的雙份印綬(亭侯的紫綬金印,中郎將的青綬銀印)上一掃,再看了眼白馬旗旁的那根節杖,卻幾乎是自己要被自己嚇暈過去。

“我知道你二兄李震不在乘氏,可李幹、李進何在?”公孫珣面無表情,凜然問道。“居然敢沒來迎我嗎?”

“伯健兄明見萬里。”立在廊下的董昭依舊很是恭敬。“這三件你都說對了!軍情緊急,分派給中郎將的幷州兵馬其實未至;而中郎將此番持節而來,兩千石以下皆可斬,自然可以就地徵募兵士;至於這六七千人,也全都是朝廷精銳騎兵。”

李幹微微恍然,然後復又問道:“既如此,我便只有一問了……董司馬,韋鄉處如今有多少朝廷官軍?”

董昭自然不會跟關羽這樣的人物置氣,當即便只是憨笑一聲:“關司馬見笑了,我這人確實膽小怕事……不過,歷來郡守、刺史不敢碰這戶人家也是事實,不然我也不會借君侯之威來壓制此輩了。”

院中衆人再度安靜了下來,連李進都老實了很多。

眼前的董昭和關羽有些小摩擦,可公孫珣並未多言,只是望著漫天繁星不由暗暗感慨而已……其實,到了此時他那裡還不明白董昭會何要暗中對這家姓李的使絆子?這種巨無霸一般的豪強人家,盤踞在中原腹心之地,跨州連郡,肆意妄爲,刺史、太守無人敢管,那麼同郡之人又如何會不覺得如芒在背呢?

大雨傾盆而至,院中三人各自狼狽之餘卻全都面色青白不定:

“倒是一個昂然武勇之士。”公孫珣微微笑道。“可有字?”

不過,公孫珣倒是未曾把這戶人家往李典那裡想……這實在是因爲他母親故事中的李典形象極佳,而眼前李氏的豪強做派,即便是未見其人,那種狠厲囂張的氣勢便已經迎面撲來,實在是讓人難以產生相關聯想。

“當然,也不是沒有第三條路。”公孫珣愈發笑道。“現在我就在你家中,你們或許可以拼死一搏,先殺光了我與這八百騎,然後趁著韋鄉援兵未到,倉促四散而逃,去海外,去交州……或許還是能有人活下來的,但兗州數代根基,就不要想了!故此,還是那句話,今日我若不能闢人,便要族人!如何啊?”

“既如此。”公孫珣不由冷笑。“若你弟不應我闢,我何須殺你區區三人?族誅你李氏三千人又何妨啊?”

在另一個時空裡,董卓亂政,關東羣雄並起之後,這家人在李乾的帶領下是一度試圖自立的。只不過,他們實在是空有實力而缺乏政治名望,所以無法獲得天下人認可,這纔在半割據的狀態下投奔……或者說帶資入股,強強聯合了當時的東郡太守曹操。

實際上,從這家人如此大的勢力可三兄弟卻都只是白身來看,怕也是他們平日間行事肆無忌憚,名聲極差,這才引起了州郡中的警惕,早兩輩子就絕了對方整個家族的仕途。

“不好。”公孫珣失笑搖頭道。“名進,還字進先,太過於激烈了,將來會吃虧的,改了吧!叫退之如何?爲人須謙沖一些。”

當然了,公孫珣不知道的是,他還是小瞧了人家李家。

“其實我大略還是知道一些的,但卻又實在不敢明言!”董昭忽然嚴肅起來。“賢昆仲可知道,堂內這位將軍自弱冠以來,攻鮮卑而燒其王庭彈汗山、殺權宦而懸其屍首、覆滅高句麗則發其國四十萬丁口爲奴……如此人物,我便是對他心意有所猜度,又怎麼敢跟你們說呢?我不要命嗎?”

“乘氏李氏可有人來?”公孫珣根本沒有拐彎抹角的意思。

“鄙人李艮,字叔節。”一個二十五六歲,年輕士子模樣的人當即越衆出列,恭敬行禮。“見過君候!”

“然也!”李進強壓怒火,渾身溼漉漉的下拜言道。“小民便是李進!”

但無論如何,三人卻終究沒有敢輕易離開院中去廊下躲雨……哪怕這是他們家中!

大雨之下,不知道過了多久,董昭才又重新急匆匆的出現在三人視野之中。

“不願意?”公孫珣迎著對方目光坦然看了過去。

然而,即便是曹孟德,面對著實力強大而又向心力極高的李家,也是無可奈何。李乾死了是他兒子李整接手族兵,然後李整死了他在山陽的堂弟李典接手族兵……所以李整年紀輕輕便是青州刺史,李典不到二十歲便是中郎將、太守!

最後,一直到曹操擊破袁紹,勢力無可動搖之後,李典纔將自己家族整個遷移到鄴城以示徹底降服。而這個時候,經歷了幾十年的戰亂,李典居然依舊在乘氏保留著‘戶口三千,人口一萬三千餘’的驚人族中私有實力!

“沒錯,”低頭強耐的李進在旁也是突然插了一嘴。“聽說韋鄉前日打了一仗,官軍被打的落花流水,主將屁股都捱了一刀,是真是假?”

不過,看起來公孫珣也確實沒有動手的意思,他瞅都不瞅規模龐大的李氏聚居之地,也不理會李氏族人如何招待自己帶來的八百騎兵,反而直接順著李艮的引導,來到一處極爲寬闊的院落,並下馬進入其中內堂!

當然,聯想到了怕也沒用,因爲此時的李典不過三四歲而已,儼然打小在張遼、樂進這兩位面前就是個做弟弟的。

“哼!”不待公孫珣說話,一旁聽了許久的關羽卻終於是忍不住冷哼一聲。“中原腹地,竟然有如此強橫人家,聽董司馬你這言語,郡守、刺史居然也不敢招惹嗎?還是董司馬你膽小怕事?”

李進弄了半晌才反應過來自家兄長口中的退之是誰,又聞得一個區區屯長……也就是所謂百夫長,也是愈發悲憤,卻又無可奈何。

然而悶雷滾滾,天色愈發陰沉,眼看著已經有稀疏雨滴落下,堂內卻依然無聲,倒是讓原本性格不一的李氏兄弟俱皆不安起來……他們此時已然不是擔心是否會被淋成落湯雞,他們擔心的是堂上那人的態度。

堂中衆人一時呆住。

這位持節將軍的語氣依舊不善,可驟然聽說對方要帶兵入城去自己家中,李艮此時反而鬆了一口氣……無他,此舉最起碼說明對方並沒有猝然發難的意圖,不然不至於親犯險地!

一夜疾馳,等到第二日上午,公孫珣便引著八百騎兵陡然出現在了乘氏縣城之外。

縣中的表現當然可以理解,兵過如匪,誰也不敢放這些騎兵入城,然而天色此時偏偏又有些黯淡,明顯有下雨的趨勢,就怕不讓入城,這些軍士又會鬧起來,這才放出一個背鍋的縣丞來。

然而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懟不過世族人物……當然了,這也許跟李整、李典這堂兄弟倆死的太快有很大關係,因爲即便是這個家族亂世中掌權最長的李典死時才三十六歲,而公孫珣從自家老孃故事中的認識的那個李典李曼成其實更像是李幹、李整、李典這三人的歷史集合體。

“如此勇士,藏於鄉野之間也是可惜。”公孫珣復又淡淡言道。“黃巾賊禍亂國家,如今正是勇士保國安家,疆場用命之士,你也不要留在家裡了,隨我從軍去吧!”

“請君侯放心。”李幹咬牙應聲道。“必然在鄉中替我弟優選出一百勇士來,並自帶兵器、牲畜、糧草,然後隨將軍征伐蛾賊,以示我們族中對朝廷的忠謹!”

“不是一百。”公孫珣居高臨下看著這個李幹李伯健從容言道。“是三千……你堂弟空有一勇之氣卻毫無將才,兵少了恐怕會喪師辱國,這一屯中須有三千人馬才勉強堪用!除此之外,但凡我軍在河南有所爲,你們濟陰李氏還要替全軍準備糧草補給,調查黃巾賊佈置動向,如此方纔勉強可示忠謹!”

“能得君侯看重,這是退之的體面!”李幹趕緊伏在地上言道。

李艮立時汗如雨下,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迴應……對方明顯來者不善,而自己長兄本就是聽說有兵馬在城外,以謹慎起見才只讓自己出來探視的。若是按照眼前這位的意思,讓當家人長兄李幹還有負責族中武事的從弟李進一起出來,那要是被對方當場拿下,濟陰李氏豈不是要任人宰割?

然而,面對著一位持節的將軍,此時不答,又待如何呢?不要說當事人李艮,便是一旁的縣令和城中其餘豪右官吏,也都已經兩股戰戰了,生怕即刻生亂。

“回稟君候。”這李艮聽著話頭不對,趕緊直接俯身請罪。“君候剛剛來到乘氏,便是縣尊與我等也是臨時得知,家兄與從弟尚不知君候到此!”

“是!”李幹咬牙答道。

春夏之交,悶雷滾滾,院中也一時安靜下來。

狼狽不堪的李幹看了看董昭一眼,終究是沒說什麼,反而在雨中認真行了一禮,這才大踏步的往自家內堂而去。

雷聲隆隆中,公孫珣不由拊掌而笑。

很快,又有一名精幹中年人和一個身材高大魁梧的青年人物匆匆趕來,並恭恭敬敬來到院中侍立……但公孫珣卻居然沒有召喚這些人的意思,反而直接在後堂榻上躺了下來。

“識得此物嗎?”公孫珣擡手指向了韓當懷中之物。

“李伯健是吧?”公孫珣終於再度笑問道。

“第一次見到,卻早有耳聞。”李幹勉力答道。“此乃節杖,代天子權威,兩千石以下皆可斬……君侯難道是想說,若我弟不應君侯之闢,就要殺了我們三兄弟嗎?”

董昭也是尷尬苦笑,然後便微微躬身以對:“明公之情,屬下沒齒難忘。”

李幹也恍然醒悟,然後微微拱手稱謝:“多謝董君看在同鄉之義的面上直言相告了。”

年逾三旬,卻面部線條強硬的李幹仰頭望著烏雲密佈的天空,根本理都不理自己堂弟的話。

李艮茫然看著發出了微微鼾聲的這位將軍,又看了看侍立在堂下的兩個掛著印綬的軍官,最後將目光轉向了那個其實很熟悉的黑胖子……但終究也只能無奈退出,和自己兄長、從弟一起侍立到了院中。

“董君。”罵完了自己從弟,李艮復又盯住了立在廊下的那個矮胖子。“你我是鄉人,何妨透個底,這位好大名聲的白馬將軍不去打黃巾賊,緣何到了我們乘氏,還專門尋到我家?”

“我也不爲難你。”公孫珣負手而言道。“李干與李進既然不願意來,我便入城去見他們好了……聽說這城中一半都是你家產業,那一事不煩二主,你讓你家人收拾一下,讓我這趕了一夜路來尋你家的八百騎兵好生歇息一下,也替我收拾一間乾淨房子,稍作歇息。”

就這樣,李幹、李艮、李進這三位李氏族中權勢者們立在了院中,董昭立在廊下,關羽與韓當立在了堂內,公孫珣睡在了最裡面的榻上……雖然前兩者偶爾有些交流,但整體而言,情況卻是僵持住了。

“誰取得?”

“董公仁,你須也是一千石司馬,如何能不知道?”李進聞言愈發不耐煩起來。“莫不是明知而不願言……你我鄉人,何須爲一外人隱瞞?”

李進一時不知道該如何作答,只能呆呆看向自己長兄兼族長。

“鄙人在。”滿頭大汗的李艮乾脆利索的跪了下去。

“然後,這位持節的中郎將便棄了韋鄉,直接來我家了?”李艮愈發失笑。“公仁,此事我心裡有底,確實不怪你,但你要跟我說實話,他是想要錢還是想要糧,又或是韋鄉圍攻不利,想要壯丁?”

“如此,”公孫珣終於從座位上起身,向前虛扶起了這三人。“退之便是我同袍了,他之家人,也是我之家人了,三位請起!”

三兄弟聞言神色各異,李進明顯面露不屑,李艮若有所思,李幹卻是愈發鄭重其事起來:“是後援未到,還是要就地募兵?這六七千人莫非都是如今日這般精銳至極的騎兵嗎?”

董昭一時正色言道:“李進嘛, 字進先,乃是這李氏當家三兄弟的堂弟,也算是近枝了,今年剛剛二十有餘,平日裡好勇鬥狠,大概便是經常聚攏族兵做武事之人,聽說李氏與徐州糜氏的私鹽生意便是此人日常來做……至於當日我爲何要拿此人做遮掩?不瞞君侯,不是我對此人有成見,乃是因爲李氏勢大,我便是舉了孝廉,當了朝廷官員,也不敢拿人家這嫡脈三兄弟做閥,用一個李進的名號,已然是到頭了!而明日一早到了乘氏,我也建議君侯便只徵辟這個負責武事的李進便可,不要徵辟人家當家的李氏三兄弟,否則,便是君侯日後無憂,我董昭家在濟陰,也是要難過的。”

“多謝將軍賜字。”李進無奈,也只能恨恨而言。

堂中三人依舊不言,只是死死盯著眼前之人。

於是稍等片刻之後,城門當即大開,縣令和一衆城中官吏、豪族首領也紛紛列隊出迎,這一次,不僅有大量的酒水和未及宰殺的牲畜,那縣令甚至咬牙邀請了公孫珣入城休息。

“是真的。”董昭微微攏手笑道。“正是韋鄉作戰不利,中郎將昨日才親自提大軍到了韋鄉的,然後纔有今日來此之事……至於說公孫將軍想要什麼,恕在下位階不高,並不知曉。”

李氏兄弟一時語塞……便是一直擡頭看著天的李幹也終於低下頭來認真看向了自家後堂。

李進當即憋得面色通紅,只能將腦袋強壓了下去。 Www◆ тt kǎn◆ ¢O

縣中見到有兵馬出現,先是慌亂不堪,等看到漢軍旗號這才稍微安穩,卻依舊是緊閉城門……過了許久,纔出來了一個縣丞,戰戰兢兢的領著幾個人擡著一些湯餅出來勞軍。

“自然知道。”李幹聽到對方否認要殺人,也是不免渾身一輕。

“果然。”公孫珣見狀不由嘆氣。“定然是你們濟陰李氏素來無德無行,平日間怕也屢有不法之舉,這才心虛難耐,不敢來見我……李艮!”

不過,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昨日晚間尚未看出來,可今日早上八百騎兵來到乘氏縣城外的時候天色就有些陰沉的意思了……如今公孫珣一睡不起,外面居然漸漸的昏暗起來,烏雲密佈,儼然有落雨的意思。

公孫珣一番循循善誘之下,堂中卻鴉雀無聲,屋外也悶雷滾滾,李氏兄弟也俱皆面色慘白而無言。

“舉族而出爲我與朝廷盡力又何妨啊?”公孫珣依舊不急不怒。“如此方能顯出你家的忠謹,不對嗎?莫非你這堂弟居然要不應我的徵辟嗎?”

隨即,三人也不敢多留,只是告辭而出,說是事關重大,要冒雨準備,而公孫珣卻也沒做挽留。

“盡如君侯所言!”片刻後,從董昭身上收回目光的李幹無奈叩首言道。“三千李氏子弟,即刻隨退之出征,糧秣、器械,河南各地情報也請君侯放心,絕不敢有半分虛妄之處!”

李幹難得動容:“俱在韋鄉?”

“除白馬城千餘留守,其餘盡在韋鄉。”董昭直接了當。

“我如何會做如此低端可笑之事?”公孫珣昂然作答。“我再問你,你知道就在韋鄉處,我還有四千騎兵嗎?”

“現在知道了嗎?”公孫珣居高臨下看著此人問道。

“既如此,我明日倒要看看是何等人物,竟然囂張至此?!”關羽橫眉怒目,半是鄙視半是憤然。

當然了,沒有動手餘地不代表就不需要繼續尊重這位持節而來的中郎將了。畢竟,雖然有黃巾亂起,可看著眼前的局勢,李氏卻也不覺得漢室權威就可以藐視,他們也沒準備造反如何的……實際上,看看地圖便知道了,若非是濟陰李氏的立場擺在這裡,怕是從幽州到荊州,黃巾軍上來便能連成一片了!

換言之,這李氏很可能是中原第一豪強之家,甚至是整個大漢朝的第一豪強!

身材高大,且年輕氣盛的李進第一個忍耐不住:“兩位兄長,不如咱們去廊下躲一躲吧?卻也不算失禮!”

“伯健啊,你說,我是無力而不能呢,還是心有顧慮而不願啊?”公孫珣見狀繼續笑言道。“我手上握有強兵,又有節杖,還是一個跟兗州八竿子打不著的幽州人……爲何就不能輕鬆滅你濟陰李氏全族,然後攏手從容歸朝呢?你們說,這個道理你們是真不懂,還是跋扈慣了,壓根就不願意往那邊想呢?”

李氏兄弟步入內堂,果然,只見那公孫珣印綬齊全,鶡冠扶刀,高坐在自家內堂上首,身旁一名鷹目細髯的軍官則抱著節杖立在一側,而那名身材異常高大,據說是姓關的司馬,則手持長兵,瞇著雙眼立在內堂門內,而且還毫不掩飾他雙目中對三兄弟的憎惡之意!

最年輕的李進是純粹憤慨於對方的輕視;

李艮似笑非笑。

“族中長輩。”

董昭聽得此言,也是趕緊拱手:“叔節兄羞煞我了,我一個千石司馬,在你面前如何敢稱君?”

而稍傾之後,身爲李氏族長,李幹也終於第一次開口了:“公仁,你有難處我是曉得的,但有一事你須與我坦蕩一些……這位公孫將軍身爲朝廷一路主將帶了多少兵馬?韋鄉處又有多少?”

“不過。”公孫珣復又緩緩言道。“雖然許了屯長,可軍中卻無多餘兵馬,也沒有哪位軍官戰歿之事……你們族中且替他湊些兵馬壯丁來。”

“這實在是……”李幹不顧禮儀無奈放聲言道。“君侯,我族中不過幾千戶而已,三千人豈不是舉族而出?!”

然而,公孫珣依舊不以爲意,只是繼續坐在馬紮上喝熱湯吃胡餅,任由董昭在那裡應付……而等到他不慌不忙的吃飽喝足了,方纔起身看向了這一撥人。

渾身溼漉漉的李幹怔怔擡頭看向了高踞於自家堂上的這位‘君侯’,長久不知該如何言語。而他的弟弟與堂弟,也都各自攥緊了拳頭。

稍長一些的李艮是在擔憂這次出血的額度;

而身爲族長的李幹卻是憂心忡忡,思慮更重。

“那就好,就讓這位李退之且做個屯長吧!”公孫珣不以爲意道。“我雖持節,卻只能殺兩千石以下,而不能替朝廷任命六百石以上官員……你們要懂得我的苦衷。”

李進終究是年輕氣盛,再加上他最後入內,兩個堂兄難以照看到他,所以居然與這位司馬毫不示弱的對視了起來……倒是李艮站定後將要行禮時發現身邊沒人,這才一把將人拽了過來。

“對不住賢昆仲。”董昭苦笑連連。“我進去想要喊醒將軍,卻被那位個頭極高的關司馬給擋住,不許我打擾將軍之餘還居然還不許我出來……我與他素來有怨,乃是故意爲難我……不過,現在將軍已然醒了,喚我喊三位進去。”

至於說董公仁爲此借用自己的手敲打這家人一二,公孫珣倒也依舊無話可說,因爲且不說人家董昭並無有什麼遮掩的意思,便是他公孫珣此行平叛,似乎也的確需要一股強橫的地方力量來替他打破眼前的黃巾軍的壁壘連城……自己沒理由放過這家人。

進入城內,誠如董昭對公孫珣所言的那般,整個乘氏縣城,恐怕一多半都是李家族人的聚居之地……這還只是城中,城外的田地、莊園恐怕也是一多半都屬於李氏所有。這種級別的豪強之家擺在眼前,真出了事,怕是八百騎兵還真不夠用。

沒錯,雖然公孫珣帶了八百騎兵,可在李艮看來,只要這八百兵入了自己家中,那就是入了‘險地’,也就沒有了直接動手的餘地!

“你便是李進?”公孫珣坐在上首,不等三人行禮,便饒有興致的伸手點向了那個與關羽頂牛的年輕人。

饒是門內的關羽之前面色冷峻,此時也不禁有些笑意,便是捧節的韓當也有些忍俊不禁,而李進本人卻陡然擡起頭來,面色漲紅不定!

“多謝將軍賜字!”不待李進出言,族長李幹便當即大拜以表感謝,而那李艮也趕緊拽了下自家堂弟的衣角。

而看上去文質彬彬,之前在公孫珣面前也挺禮貌的李艮聞言卻張口便罵了回來:“躲個屁,若是能淋一場雨便能躲過此劫,便該讓全族之人一起出來淋雨纔對!”

言罷,這位矮胖的濟陰名士便大搖大擺的往內堂而去了……而且一去不復返。

“我去替幾位問一問好了。”董昭見狀倒也有些不好意思的味道。“賢昆仲稍待。”

李進、李艮爬起身來,各自雙手發抖,李幹則不由苦笑起來。

董公仁低下頭來,不再應聲。

“不瞞伯健兄。”董昭微微拱手作答。“這一次朝廷盡發三河五校,外加幽並涼徐揚各州精銳,各處累計動用精銳大軍不下十餘萬……不過,公孫中郎將這裡目前手上卻只有六七千人!”

“哦。”一直到將三人送出以後,公孫珣倒好像纔剛剛反應過來一般,卻又看向了身後一人。“公仁,你看如此可還行?你家總不會再被他家欺負了吧?”

片刻後,倒是一直抱懷憨笑的董昭忍不住收起笑意,並僵硬的嚥了口口水,惹得衆人齊齊看了過去。

“小字進先!”

“若不應又如何?”李幹實在是憤然難耐。

這一邊公孫珣不管不顧,直接翻身上馬,引兵入城;那一邊李艮趕緊遣人去通報安排,然後卻又親自在前引路;至於城門外的乘氏縣令、吏員、其他豪右,卻也只能目送這些人徑直行事,視他們爲無物了。

至於說,這李氏有沒有在東郡黃巾攻城略地時分出一些族人、親信加入其中,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至於說公孫中郎將爲何來此處,”董昭見到對方表情不由苦笑。“說來不好意思,倒與我有幾分關礙……前幾日我軍連克白馬、燕縣,然後昨日又圍住了韋鄉,這公孫中郎將知道我是濟陰人,便主動問我,此地方圓百里誰家中英傑最多,勢力最大……你說,貴家的名聲怕也不缺我一張嘴吧,我這也就只好實言以告了!”

—————我是能族人的分割線—————

“太祖伐黃巾至東郡,聞濟陰有士名李進者,素知詩書,乃殫夜而往闢之。李進感其德厚,逢太祖克城勤苦,乃慨然舉族而助。”——《舊燕書》.卷一.太祖武皇帝本紀

PS:繼續推書《三國之主宰中原》。

還有書友羣,684558115有興趣可以加一下。

(本章完)

第480章 秦嬴謾作東遊記(續)第475章 用忠豈用力?第413章 強移棲息一枝安(上)第315章 白馬獵長原第217章 范陽之枉第344章 平城逢候騎第18章 虎 羊 狼(6k大章)第141章 慷慨(下)(萬字還債)第413章 強移棲息一枝安(上)第319章 紛紛塞上行第169章 獻策第134章 何去第235章 輕兵取雙城第88章 巡視(8k)第500章 一朝斬龍落田埂(繼續大章還債)第145章 盛意(中)第421章第300章 滿酌陶碗俯首退第44章 醫無閭一週年總結兼百盟感謝第151章 不甘第495章 舊友南行雨紛紛第249章 堂舍內鍾繇狼狽薦英雄第246章 孫文臺所向無前第133章 爭言第86章 霜降第387章 貴賤不相逾第111章 災異第58章 驚變附錄11:《舊燕書》孝莊文皇后本紀——sduyi第199章 摒除萬般事(下)第171章 長驅第255章 時時鬥戰欲何須第212章 萬衆皆北走第52章 當歸第122章 亂箭第52章 當歸第520章 正與此意同一塗第234章 堂中闢一人第248章 城門口公孫仗勢欺太守第253章 思故明來意第487章 握手相別去第109章 道旁附錄12:《舊燕書》.太祖武皇帝本紀.卷二——第307章第541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全書完)第309章 莫嫌舊日雲中守第351章 從今吹笛大軍起第178章 定論第249章 堂舍內鍾繇狼狽薦英雄第202章 一意起高樓(下)(四合一還債)第476章 保國可保身第298章 星河掛戶夜長曉附錄5:新燕書.卷二十六.世家第一——娜斯塔第71章 大饗(下)第320章第519章 大雪照映如冰壺第75章 撤屯(上)第316章 翩翩河邊走(上)第4章 相談第441章 雲臺千尺盡功臣第252章 辨聲知人心第476章 保國可保身第177章 背德晚上別等第156章 謀斷第201章 一意起高樓(中)第345章 單于在山西(上)第308章 恥令越甲鳴吾軍第79章 遠迎第431章 漳河連清河第1章 楔子第295章 讀書萬卷不謀食第115章 夜訪這次是正經請假第314章 叛軍崩殂畏的盧第102章 大事(下)第277章 緩聲慢語迎春社附錄3:漢燕演義標題集——燎原火第12章 請賞第470章 時亦猶其未央第51章 當走新書《紹宋》已發,歡迎老朋友們去試試口味第8章 破營第253章 思故明來意第486章 新策聞故地第394章 寸心自許尚如丹第261章第304章 聊持寶劍動星文第411章 未許公孫笑本初第356章 波濤失意虓虎起第308章 恥令越甲鳴吾軍第493章 變化紛紛入靜觀第203章 皆憐宮闕土第127章 巡遊第452章 白雪紛紛落庭中(下)第187章 羔羊臨釜鳴第396章 中原北望氣如山第290章 故將直筆作春秋(下)第2章 盧龍塞
第480章 秦嬴謾作東遊記(續)第475章 用忠豈用力?第413章 強移棲息一枝安(上)第315章 白馬獵長原第217章 范陽之枉第344章 平城逢候騎第18章 虎 羊 狼(6k大章)第141章 慷慨(下)(萬字還債)第413章 強移棲息一枝安(上)第319章 紛紛塞上行第169章 獻策第134章 何去第235章 輕兵取雙城第88章 巡視(8k)第500章 一朝斬龍落田埂(繼續大章還債)第145章 盛意(中)第421章第300章 滿酌陶碗俯首退第44章 醫無閭一週年總結兼百盟感謝第151章 不甘第495章 舊友南行雨紛紛第249章 堂舍內鍾繇狼狽薦英雄第246章 孫文臺所向無前第133章 爭言第86章 霜降第387章 貴賤不相逾第111章 災異第58章 驚變附錄11:《舊燕書》孝莊文皇后本紀——sduyi第199章 摒除萬般事(下)第171章 長驅第255章 時時鬥戰欲何須第212章 萬衆皆北走第52章 當歸第122章 亂箭第52章 當歸第520章 正與此意同一塗第234章 堂中闢一人第248章 城門口公孫仗勢欺太守第253章 思故明來意第487章 握手相別去第109章 道旁附錄12:《舊燕書》.太祖武皇帝本紀.卷二——第307章第541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全書完)第309章 莫嫌舊日雲中守第351章 從今吹笛大軍起第178章 定論第249章 堂舍內鍾繇狼狽薦英雄第202章 一意起高樓(下)(四合一還債)第476章 保國可保身第298章 星河掛戶夜長曉附錄5:新燕書.卷二十六.世家第一——娜斯塔第71章 大饗(下)第320章第519章 大雪照映如冰壺第75章 撤屯(上)第316章 翩翩河邊走(上)第4章 相談第441章 雲臺千尺盡功臣第252章 辨聲知人心第476章 保國可保身第177章 背德晚上別等第156章 謀斷第201章 一意起高樓(中)第345章 單于在山西(上)第308章 恥令越甲鳴吾軍第79章 遠迎第431章 漳河連清河第1章 楔子第295章 讀書萬卷不謀食第115章 夜訪這次是正經請假第314章 叛軍崩殂畏的盧第102章 大事(下)第277章 緩聲慢語迎春社附錄3:漢燕演義標題集——燎原火第12章 請賞第470章 時亦猶其未央第51章 當走新書《紹宋》已發,歡迎老朋友們去試試口味第8章 破營第253章 思故明來意第486章 新策聞故地第394章 寸心自許尚如丹第261章第304章 聊持寶劍動星文第411章 未許公孫笑本初第356章 波濤失意虓虎起第308章 恥令越甲鳴吾軍第493章 變化紛紛入靜觀第203章 皆憐宮闕土第127章 巡遊第452章 白雪紛紛落庭中(下)第187章 羔羊臨釜鳴第396章 中原北望氣如山第290章 故將直筆作春秋(下)第2章 盧龍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心县| 湖南省| 高碑店市| 广德县| 自贡市| 彰化县| 芷江| 辛集市| 长兴县| 溧阳市| 亚东县| 洛浦县| 平乡县| 志丹县| 阿坝县| 宜丰县| 大田县| 博白县| 澜沧| 汉阴县| 乐山市| 南平市| 汤原县| 许昌市| 军事| 鱼台县| 涪陵区| 罗甸县| 富平县| 潞西市| 通辽市| 靖安县| 阿克苏市| 庄河市| 苗栗县| 上高县| 淄博市| 泗洪县| 江油市| 义乌市| 沾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