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章 文學版

現在是崇德九年六月二十四,報紙上京城和北方的消息大約是十天前左右,也就是六月上旬。看來朝廷到福建路的驛站一般是八天到九天時間趕過來,然後各報社會在一天之後選登最新的北方軍政要聞。

對一份成功的晚報來說,這些軍政大事登了未必能叫百姓感興趣,比如以前的徐子先對這些直接翻過去不看。

但這些東西又是必須要有,否則報紙的格調都降低了許多。

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崇德九年五月東胡入侵的大事,東胡以數萬騎兵衝破長城邊防,十幾個州縣被攻破,數十個制置使,防禦使,或是知府,知州,知縣,統制戰死,北方京師一帶損失極爲慘重,幾十萬軍民或被殺,或被俘。

東胡還試圖攻打真定或大名府,但被河北東路安撫使李國瑞率十餘個軍堵在滄州和定州一帶,幾仗打下來東胡人損失也不小,到七月時,兵鋒受挫的東胡人開始撤走,被李國瑞奪回不少百姓,八月初時,境內的東胡兵已經撤光,北方和京師算是安全了。

報紙上是一片歡騰,對李國瑞這樣的重臣不乏溢美之詞,朝廷亦是已經賞錢一千萬錢給李國瑞,同時授開府儀同三司,李國瑞入兩府爲執政幾成定局,也算是一戰成名了。

徐子先輕輕搖了搖頭,現在報紙上都相當樂觀,認爲東胡銳氣全失,未必再敢入關,本朝有京師鎮守北方,長城沿線完好,東胡人就進來也只能打打草谷,對社稷沒有根本性的威脅。

而且報紙上有評論員文章,談起河北東路安撫使李國瑞,河北西路安撫使賈孫蘭,河東路安撫張世基,都是朝中重臣,名臣,兵強馬壯,朝廷賦稅充足,財力雄厚,光京師東門外便有軍器監十幾里路長的鐵匠鋪子,叮叮噹噹晝夜不停的敲打鎧甲兵器,打造出來便充實各路兵馬……東胡人翻不了天。

徐子先搖頭苦笑,在重生之前他也是這般想的,從國力來說,大魏二十多個路,每路都有幾十個軍……每軍兩千五百人,每軍五個營,每營五百人,每營五個都,每都百人,每都兩個哨,每哨五十人,每哨五個隊,每隊十人,一隊分兩伍。

五個軍一萬兩千五百人爲一廂,廂就是最大的軍事單位,武將最多能領一萬兩千五百人,能節制諸廂一起行動的就只有文官,也就是諸路的安撫使司的安撫使們。

整個大魏有一百二十萬的正規軍,統稱爲禁軍,還有幾十萬人的廂軍,歸地方節制指揮,分爲城防營,江防營,河防營,或爲各寨,用來防禦海盜,山匪。

大魏的財政收入爲一年一億六千萬貫錢,太祖開國年間是一億貫,文宗年間是三億貫,到孝宗年間猛降到兩億一千萬貫,到武宗年間降到一億八千萬貫,宣宗年間繼續下滑,到崇德年間就只有一億六千萬貫了。

財政收入下滑,軍興浩繁,開支巨大,只能對小民敲骨吸髓般的加大壓榨,民間工商發達,貿易發達,卻越趨貧困,軍隊和官員隊伍越來越龐大,開支越來越多,看似繁華的背後,危機已至。

翻看軍政版就佔了徐子先不短時間,再翻社會民生版,卻是先看看物價。

肉類,魚類,糧食,各種民生物價都有小幅度回調,這倒是正常,夏季時物價好歹會回落一些。

各種招商和招工的廣告也是極多,某船場招熟手工人,日薪是二百文錢一天,這肯定是高薪了,估計是熟手工人難找。

某飯館招跑堂夥計,日薪八十文,包一天兩頓飯……也還不錯。

某商行招學徒,包吃住,沒有工錢,五年出師。

某小說家招寫字好且快的助手,一天一百文,小說家口述,助手招錄謄清。

廂軍在漳州流民中挑選新軍,安家費五貫錢,日給錢四十文,當然包吃包住。

提刑使司破獲一密室殺人案,這案子出了很久,徐子先都關注過,將三人關在室中,天明之後死了一人,密室只有一門被人從外面鎖上,裡頭則用門栓頂住,內外密室,死了一人可不兩人中有一個是兇手,結果兇手居然另有其人。

這案子徐子先看的津津有味,半天才移過目光。

某小吃店發明了一種新的魚湯湯餅,歡迎各路英豪前往品嚐。

某不可言說的娛樂場所新到一批妙齡女神,歡迎新老客戶前往……嗯,還是不可言說。

徐子先時而皺眉,時而微笑,他早就有所發覺,從報紙的社會版來看比軍政版要有趣的多。軍政版死氣沉沉,朝廷似乎對所有的事都提不起勁來,象是一個日薄西山的老人,官員們混日子的多,對軍國大事從來沒有能叫人眼前一亮的東西。

倒是民間社會版,活力充足,總有奇思妙想來吸引人的注意,從這個版來看,大魏的民間經濟還是相當的活躍發達,並且市民文化也相當的發達。

再翻開一版是大幅的廣告,再開一版亦是……看來報紙的賣價並不算高,報行都要從廣告裡獲取相當的利潤。

再開一版是文學版,徐子先其實自幼接受了相當完全的儒學教育,大魏的宗室可以出仕,每個宗室直接獲得文舉人或武舉人的身份,然後赴京師參加進士級的鎖廳試。

鎖廳試的難度遠低於正常科舉,宗室通過鎖廳試之後成爲文進士或武進士,然後就任文武兩途的官員。

老南安侯徐應賓曾經是一位武進士,後來慢慢出仕升官,最終到了宗室武臣的頂點,一州的防禦使。

防禦使只是正五品實職,也是大魏宗室能擔任的武職官的頂點。

文官則沒有上限,只是一般來說宗室不得出任宰相,現任的右相徐夏商是出了五服的遠宗,又是在對宗室防範甚嚴的本朝之前就位極人臣,亦是知名的大儒,這才能進入兩府執政。

近年來徐夏商地位漸漸不穩,朝野人盡皆知,崇德帝由於是親藩出身,對宗室較爲提防忌憚,一般不使宗室在京師任職,稍有機會就把宗室放到江陵或福州,鎖廳試後的宗室進士,也是全部放在地方任職,不使其留任京師,以防宗室在京師生事,甚至威脅皇權。

徐應賓曾經希望徐子先能考中文進士,這樣人生就順利許多,而且能積累起家資,前兩代南安侯都是坐吃山空,徐應賓倒是考中武進士當了官,俸祿優裕,可惜沒當幾年就被岐山盜所敗,在面臨下獄的威脅下自殺而死。

這也是上兩代侯爵不願爲官的原因所在,文進士太難考,武進士就是武官之途,朝廷很少問罪文官,對武官卻相當苛刻,當官的俸祿優厚,但風險也隨之而來。

能在報紙文字版橫行的多半是福建路的名士們,多半有舉人或進士功名,最少也得是年齡不超過三十歲的秀才,還能勉強被稱爲少年名士的存在們。

題材則以詩詞歌賦爲主,多半是詩和詞,也有小段的版塊放一些戲曲的戲文,市面上流傳的戲文多半是這些名士所著。

評話小說則不登大雅之堂,只能在社會版刊登。

從諸多名字中徐子先果然看到了最熟悉的那個,趙王府的那位族兄,少年風流,文采驚人,雖是宗室不能參加正常科考,其卻隱姓冒名,二十歲不到在文教鼎盛的福建路考中了舉人,被時人引爲神童,其後又參加鎖廳試,成了正式的國朝進士,三十來歲就坐到了建州通判,當世大儒。

正當其春風得意時,東胡人來了。

徐子先又想到父親鬱鬱而終時的情形,不覺長嘆起來。

“阿兄,文學之道只是小道。”小妹看到的是徐子先在對著文學版哀嘆,不覺想起流言,忍不住安慰起兄長來。

徐子先嘴角抽搐了幾下,他當時是暈倒了,只是剛穿越的後遺癥,結果被傳言是在雅集上苦思不得而暈倒,真是飛來橫禍。

“吃飯吃飯。”徐子先放下報紙,開始埋頭吃飯,再不吃飯都要涼透了。

小妹捂著嘴笑起來,兩眼彎彎,似藏著一潭秋水。一旁的秀娘強忍笑意,眉頭都皺成一團,小伊然不知道衆人爲什麼笑,左看看,右看看,也是跟著笑將起來。

……

吃完晚飯,徐名掌著一盞燈與徐子先回北院正房休息,四周都是黑漆漆的,別院附近沒有太多住宅,也沒有人聲蹤跡,如果從後宅門推門出去,白天是大片的菜田,晚上就只有大片的黑色,偶然還能見到鬼火飄浮。

徐子先先到廂房裡用熱水洗了澡,換了一身輕便衣裳,剛坐下拿起本書在讀,小廝徐名進來道:“世子,奉常李大人來了。”

奉常李儀緊鎖眉頭走過來,見到徐子先後躬身行禮。

這人穿著從七品文官的袍服,頭上一頂展腳襆頭,雪白的裡襯和青色的官袍都熨的很平,看的出來這是一個一絲不茍個性很嚴謹的人。

李儀四十來歲,方面大耳很有福相,由舉人功名入仕,因爲沒有人脈一直只能當小吏,後來被上京覲見的南安侯徐應賓賞識,直接帶了他回福州,算是有知遇之恩。

李儀是北方人,到福州來諸多不便,還好徐應賓對他很信任,時間久了,當一個侯府奉常官還算合格。

大魏宗室制度與前朝不同,皇子不一定能封王,第一代南安侯就是皇子,但因爲母妃地位不高,能耐又很平庸,不受文宗皇帝喜歡,只受封侯爵,並且沒留在京師,也沒有去江陵,而是到了福州這裡。

---------

這幾天會盡快更新,看到的朋友請收藏,謝謝。

第一百七十三章 圍府第三百七十八章 探礦第三百七十五章 鼓吏第三百三十四章 海外第六十六章 紅布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一百八十二章 生於安樂第三百三十六章 上國天使第二百七十八章 巡縣第三百八十二章 夜逃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三百四十五章 結晶第四百七十四章 中山王纛第一百八十五章 談妥第四百三十三章 等消息第二百二十八章 何時平盜第四百五十三章 貪慾第一百五十六章 志向第三百五十八章 巡查第二百八十三章 上島第二百七十四章 今不同昔第四百二十九章 島上情形第一百七十三章 圍府第二十九章 馬蹄金第三百四十章 動員第四十一章 賣個破綻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三十四章 兇人第三百一十五章 摧毀第一百四十一章 拜年第五百一十八章 消耗第五百一十八章 消耗第二百九十九章 棍棒說話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三百九十五章 血色海洋第三百三十五章 隱有唐風第二百六十四章 敬酒第四百八十二章 右相至第三百八十七章 藍袍人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四百九十七章 幕府第三百二十八章 新辦法第五百一十五章 抱養第四百七十八章 化龍之戰第五百三十五章 推斷第五十四章 祖訓第九十八 密談第二百四十四章 擋不住第四百四十三章 計劃和變化第三百九十二章 吶喊第三百四十二章 時隔千年的殺戮第九章 三個男子第三百三十四章 海外第四百四十一章 玄甲騎第三百三十章 比搶更好第五百一十五章 抱養第三百六十五章 回島第五百三十六章 牧場第五百一十六章 搬空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上第二百五十二章 計功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二百三十七章 入寨第二百零六章 期許第六十四章 歡聲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一百七十二章 夜半第四百六十一章 岐州港內第四百零一章 或給開府第一百三十五章 新年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一百六十二章 狂士第一百三十章 收穫第四百八十五章 緊張第一百三十四章 任官第二百二十九章 投入第四百八十五章 緊張第四百零八章 相見二百五十八章 不復爲患第十二章 開局難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三十章 江邊第三百六十二章 生存之法第二百八十七章 初成第六十章 邀約第四百七十七章 發若雷霆第一百零二章 教訓第一百七十七章 排頭砍去第四百五十四章 失建州第三百六十四章 漢商子弟第二百五十四章 轟動第六十四章 歡聲第二百一十三章 拜會第五百五十七章 上島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四百七十五章 當務之急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三百七十一章 捧刀人第三百九十八章 得意洋洋
第一百七十三章 圍府第三百七十八章 探礦第三百七十五章 鼓吏第三百三十四章 海外第六十六章 紅布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一百八十二章 生於安樂第三百三十六章 上國天使第二百七十八章 巡縣第三百八十二章 夜逃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三百四十五章 結晶第四百七十四章 中山王纛第一百八十五章 談妥第四百三十三章 等消息第二百二十八章 何時平盜第四百五十三章 貪慾第一百五十六章 志向第三百五十八章 巡查第二百八十三章 上島第二百七十四章 今不同昔第四百二十九章 島上情形第一百七十三章 圍府第二十九章 馬蹄金第三百四十章 動員第四十一章 賣個破綻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三十四章 兇人第三百一十五章 摧毀第一百四十一章 拜年第五百一十八章 消耗第五百一十八章 消耗第二百九十九章 棍棒說話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三百九十五章 血色海洋第三百三十五章 隱有唐風第二百六十四章 敬酒第四百八十二章 右相至第三百八十七章 藍袍人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四百九十七章 幕府第三百二十八章 新辦法第五百一十五章 抱養第四百七十八章 化龍之戰第五百三十五章 推斷第五十四章 祖訓第九十八 密談第二百四十四章 擋不住第四百四十三章 計劃和變化第三百九十二章 吶喊第三百四十二章 時隔千年的殺戮第九章 三個男子第三百三十四章 海外第四百四十一章 玄甲騎第三百三十章 比搶更好第五百一十五章 抱養第三百六十五章 回島第五百三十六章 牧場第五百一十六章 搬空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上第二百五十二章 計功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二百三十七章 入寨第二百零六章 期許第六十四章 歡聲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一百七十二章 夜半第四百六十一章 岐州港內第四百零一章 或給開府第一百三十五章 新年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一百六十二章 狂士第一百三十章 收穫第四百八十五章 緊張第一百三十四章 任官第二百二十九章 投入第四百八十五章 緊張第四百零八章 相見二百五十八章 不復爲患第十二章 開局難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三十章 江邊第三百六十二章 生存之法第二百八十七章 初成第六十章 邀約第四百七十七章 發若雷霆第一百零二章 教訓第一百七十七章 排頭砍去第四百五十四章 失建州第三百六十四章 漢商子弟第二百五十四章 轟動第六十四章 歡聲第二百一十三章 拜會第五百五十七章 上島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四百七十五章 當務之急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三百七十一章 捧刀人第三百九十八章 得意洋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安县| 龙门县| 应用必备| 永登县| 沁水县| 平阳县| 岳西县| 清水河县| 南皮县| 甘肃省| 濉溪县| 巴楚县| 甘泉县| 永福县| 伊宁县| 丹棱县| 绥滨县| 巴青县| 红安县| 肥乡县| 县级市| 巩义市| 繁峙县| 祁阳县| 寻甸| 淮北市| 柞水县| 安达市| 从化市| 石阡县| 洛浦县| 河北区| 榆社县| 永济市| 红桥区| 霸州市| 南京市| 吴桥县| 博湖县| 洱源县| 西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