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六十一章 岐州港內

將行之時,李開明心中一動,說道:“振邦,中山王可有新的消息?”

羅振邦咧嘴一笑,說道:“大掌盤,還是舊消息,那個徐子先將所有的部下,官戶,百姓,商行,大半遷到東藩島上去,小半到岐州,在那裡修碼頭港口,建商行,別的事不理,就管著這些哩。”

“有沒有軍隊從東藩到福州來?”

“福州絕對沒有。”羅振邦打包票道:“岐州那裡,那個港口背山面海,不是南安鎮和附近幾個鎮上的人,根本上不去。咱們的人,想到那裡去打望消息,委實是太難。”

“狗慫的東西,沒用的廢物。”劉茂七聽著生氣,馬鞭一揚,罵道:“還不趕緊加派人手,看看岐州港口裡到底是什麼樣的情形!”

羅振邦知道眼前這個二櫃平素好說話,甚至能端個大藍邊碗,蹲在地下和將士們一併吃飯閒聊,但事涉軍規大事時,一個不對,打鞭子打軍棍都是輕的,砍腦袋也是等閒。一些犯了軍紀的老營兵,前頭二櫃還和他們一起蹲在地上吃飯,過了響午就被二櫃下令全逮起來,一個個都砍了腦袋。

“別難爲他。”李開明擺一下手,說道:“岐州港那邊全是中山王府自己人,咱們的人靠的住敢真的幹事的都是咱西北那搭的,臨時買通的人,能打聽到啥?不過我看中山王這個作派,怕是還是陷在內鬥裡頭,沒有真心把咱們這一搭當回事。”

劉茂七從鼻子裡冷哼一聲,說道:“這些宗室貴人,哪一個不是眼睛長在腦門上頭?那徐子先一定氣趙王搶了他的實權,乾脆不理福建路這邊的事,將自己的人手帶到東藩,守著他的那個大島過日子去。”

李開明點了點頭,道:“你說的不差,我估摸著也是這樣。”

時過境遷,李谷和蒲家出錢出糧,送兵器送人馬,除了表面上爲趙王奪開府的原因外,內裡的原因當然還是爲了趙王府和中山王府爭權奪利之事。

到了如今,這事情連李開明都知道了,當然在此事上也有了相對明確的判斷。

“這當口了。”劉茂七從鼻子裡又冷哼一聲,說道:“這些大魏的親王還在內鬥,這大魏朝,算是完蛋定啦。”

“茂七說的是。”李開明很是冷靜的道:“若非如此,我等哪得機會?不要說百年前盛時,便是三十年前文宗年間,甚至是成宗年間,咱們這樣的流寇,早就被剿平了。邀天之幸,也就是能在荊北,河南的大山裡頭潛伏,當個山匪,快活一二十年,就算祖宗有德,陰靈庇佑。”

衆賊寇俱咧嘴笑起來,李開明也笑了幾聲,接著令道: “我等折返吧,此戰必勝了。”

夜色之中,躊躇滿志的李開明等人又將馬匹牽了一段路程,確定不會被遠處的官兵聽到之後,一行人才翻身上馬,各人紛紛打馬揚鞭,趕回建陽備戰去了。

……

岐州港口已經初具規模,幾艘大船靠岸之後,徐行偉和一羣屬吏趕緊迎了上去。

徐行偉已經被正式任命執掌軍政司。將新募將士覈定名籍,確認在冊,然後安排軍屬家人的各種福利,遷移至東藩妥爲安置,給予各種照顧,同時挑選合格的立功將士,按次給予獎勵,並且提拔一些合格的老兵勁卒進入講武堂,成爲預備軍官,這些事早前就有軍政司的軍吏們執行,徐行偉接掌之後,將縝密不畏勞苦的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致,雖然上任不過一個多月,整個軍政司卻是上下歸心,感覺是中山王殿下替本司找了一個合格的主官。

軍政司下有考功,記過,安置,募兵,檔案等五科,並且兼管講武堂的日常管理,職掌極重,僅在負責日常軍務政事的軍令司之下,與參謀司並重,如軍法,後勤,軍訓等諸司,是不能與軍令,軍政二司相比的。

衆人讚歎,徐行偉卻是沒有絲毫放鬆。

既然在軍政司任上,便只做好自己的份內之事,其餘之事,一律先不理會纔是。

眼下已經近十一月,港口大體成型,新募兵馬,尚有兩軍尚在岐州,其餘各軍已經被艦船運到東藩安置和進一步訓練去了。

繼續招募兵馬和安置新軍將士,這些都是軍政司的公務,按照此前的安排,徐行偉此次又將送走一營的新軍,同時派出軍吏,在島上的新移民中,挑選合格的新軍,擴充營伍。

而募兵除了一定的標準外,還得和軍令司,軍訓司,包括後勤司溝通,提前做好安排。

中山府軍的新軍可不是發一桿長矟就算入伍了,軍籍,家屬,營房,衣袍,武器,配套的各種器物,入籍那天起始,包括軍餉就在計算之內,當然也包括各種福利待遇等等。

軍政司的事務相當冗雜繁瑣,也虧得徐行偉這種自幼習武,又是宗室後裔的身份能做的下來,眼下的一營新軍將士離開,他也是親力親爲,並沒有將事情委託給屬吏。

海上尚有幾艘福船,都有數字編號,大約是十幾到二十幾的編號,排號靠前的福船是大船,此時在負責運送貨物到倭國,靈字號船也被徵調了不少,不過此類船小,原本就可以在閩江運輸,所以小半的福船,加上靈字號貨物,還有一些小型戰艦,總數超過百艘之數,大半是被徵調到岐州這裡來了。

灰袍軍人們執矟而立,在哨聲之中,按隊,哨,都,營,團分別立於旗下,哨聲響起,然後水師將士指引導流,軍人們很快依次從棧橋上船,幾艘船很快裝滿,然後升帆轉舵,從激流涌蕩的江口出海而去了。

徐行偉卻是沒有鬆口氣,在他身邊不遠處後勤司的人,那些軍吏和武官們雜處一處,分別已經準備停當。

接近年底之時,福建路也很寒冷了,東藩那裡雖然相隔不遠,但南部的氣候卻和福州這裡相差較大,在那邊的軍人們還穿著夏季軍袍,到了岐州這裡,卻是得換上冬季的軍襖了。

後勤司的人早就把各軍,團,營的軍袍發下,而很多補給,包括兵器,乾糧,燻肉,豆料,大車,各種工具,還有馬匹,早就在東藩那邊補給完畢,這也是給岐州這裡減輕了不小的壓力。

在港口左側不遠,就是新修的大片的倉庫區,超過二十萬石的糧食和各種肉類,也包括鎧甲,兵器,弓,箭矢,投槍等武器補給,均是補充到位,這使得每個府軍在從東藩調至岐州之後,都有了直接投放到戰場的能力。

岐州這裡儲備極豐,大量的艦船也準備到位,除了沿江補給外,每個都平均六十匹雜馬和騾驢也全部覈實過了,每營五都,有雜馬騾驢三百餘匹,每團雜馬騾驢兩千餘匹,每軍六千餘匹雜馬騾驢。

加上大量車馬,專門的輜重營也有大量車馬,就算沒有閩江船運,補給上也能保障軍隊每天行軍超過六十里。

在徐行偉眼前,一隊隊的府軍將士下船上岸,到了岸邊,分別肅立於軍旗之下。

徐行偉見狀道:“兩支府軍,有何不同?”

身邊不遠有軍吏答道:“新軍和老府軍一樣肅立,姿態都相差不多,但老府軍自有一股肅殺氣息,令人敬怖。”

“說的是了。”徐行偉長笑一聲,又道:“禁軍行伍,也多有不如了。”

徐行偉自北伐大軍而返,河北,代北,西北,京營禁軍,各路禁軍所見者多。禁軍裝備大抵不差,但比重新列裝的中山府軍普遍要稍遜一籌了,而各種禁軍,有的質樸,有的沉毅,有的卻是浮華,普遍有的則是士氣不振,畢竟朝廷缺錢,雖然竭盡全力,賞賜錢財仍然有限。將士從伍而徵,還要擔憂家中的親人,是因爲朝廷的撫卹也越來越不得力,一旦禁軍戰死,其遺族很可能陷入衣食不給的窘境中去。

特別是京師與河北禁軍,士氣不振的情形更加普遍。

以徐行偉在北伐大軍中的觀察結果來看,中山府中在裝備,訓練,戰場經驗和指揮,後勤等各方面來說,都是已經超過了北方禁軍。

可能有一些精銳兵馬,比如嶽峙,李友德等大將的部曲,戰場經驗或裝備略勝一籌,但那畢竟是禁軍中的少數。

各路和京營禁軍三十餘萬人,徐行偉所指的超過禁軍,當然是指全部的禁軍來說。

“子張兄。”

“見過徐大人。”

一衆將領也是從船上下來,大步走到碼頭之處。

此次大戰,因爲要出盡全力,所以舊有府軍駐守地方全部交給了新軍和警備士,原本的各營將領,或是任軍級職務,先兼在新軍之中,或是任團級指揮,官位都是升了上去。

眼前都是肩佩銀星的大將,對徐行偉卻是相當客氣,畢竟對方判軍政司,軍政事務上獨掌一司,軍方大將要和軍政司打交道的時候很多,彼此間也需要配合。

二來便是徐行偉與中山王相交莫逆,這一層衆人心裡也是明白。

下船來的便是秦東陽,劉益,葛存忠,葛存義,還有張虎臣,李福祥,林存信,金抱一,吳畏三等人,再有高時來,田恆等青年軍官,濟濟一堂,至此中山府軍的大將,大體上已經齊集岐州了。

“殿下正在等候諸位。”徐行偉笑道:“我在這裡尚有公事,就不與衆位將軍一起過去見殿下了。”

秦東陽抱拳一禮,態度溫和的笑道:“子張兄辛苦了。”

“不敢。”徐行偉還了一禮,說道:“衆人俱是爲了殿下效力,同心協力罷了。”

諸將紛紛點頭,不管是老成宿將,還是青壯將領,各人眼中都有振奮之意。

岐州興造大體快結束,還有一些壯丁在開墾土地或修聳房舍。

港口四周,尚有大片的商行區域,秦東陽和劉益等人看了一眼,卻是見到陳篤竹和林定一等人,俱是在商行區站立說話,顯然是在商討事情,軍方大將都是不耐煩與這些大商人見面說話,各人稍微繞了一圈,便是往徐子先住所而去。

第四百三十章 真正之基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二百二十四章 憶昔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機構第四百七十四章 中山王纛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第七章 不是頑笑第四百七十七章 發若雷霆第一百一十六章 江堤列陣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四百七十五章 當務之急第二百七十七章 澎湖第二百四十五章 展望第四百七十章 悲切第三百一十五章 摧毀第一百一十七章 陣戰之法第五百零四章 家督與背叛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四百五十六章 竭盡所能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子心腸第二百六十七章 不得快意第三十四章 兇人第二百三十一章 艱險第一百四十六章 帳目第五百四十三章 變化第二百二十一章 厚賞第四百二十八 詔使上島第四十二章 敵蹤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一百二十四章 飛騎報捷第一百一十八章 向前第一百零五章 危機第四百九十九章 復仇第二百六十九章 食言第三百二十一章 豪情第二百零五章 帳目第五百三十章 軍國第五百五十三章 舊識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四百四十章 奪人先聲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五百六十三章 掩護第三百零七章 土著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觀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三百三十一章 三步並兩步第三百六十七章 並不算好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三百五十三章 精巧的設計第二十六章 得猛將第八十三章 如此地步第二百零六章 期許第七十七章 再成文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五十一章 轟動第二百二十七章 燒殺第五百零三章 信心第六十九章 第一桶金第三百六十六章 飲子第四十四章 投矛第四百九十一章 有子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第三百九十二章 吶喊第二百九十章 滿分第四百七十四章 中山王纛第二百四十七章 巨盜授首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一百四十章 邸抄第二百四十一章 神兵天降第一百七十八章 招攬第九十四章 人心不同第四十四章 投矛第三百零六章 環島(今天兩更)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第二百一十二章 合作第一百三十三章 賞賜第二百三十二章 臨機決斷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三百二十一章 豪情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一百三十二章 年前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四百四十八章 撤離第三百九十三章 呼嘯第五百一十一章 參觀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觀第二百五十二章 計功第三百七十二章 無兵無卒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四百章 去心魔第一百五十四章 睦親館二百五十八章 不復爲患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手長第二百八十九章 戶口第三百六十八章 巨盜來襲第三百五十三章 精巧的設計
第四百三十章 真正之基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二百二十四章 憶昔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機構第四百七十四章 中山王纛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第七章 不是頑笑第四百七十七章 發若雷霆第一百一十六章 江堤列陣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四百七十五章 當務之急第二百七十七章 澎湖第二百四十五章 展望第四百七十章 悲切第三百一十五章 摧毀第一百一十七章 陣戰之法第五百零四章 家督與背叛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四百五十六章 竭盡所能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子心腸第二百六十七章 不得快意第三十四章 兇人第二百三十一章 艱險第一百四十六章 帳目第五百四十三章 變化第二百二十一章 厚賞第四百二十八 詔使上島第四十二章 敵蹤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一百二十四章 飛騎報捷第一百一十八章 向前第一百零五章 危機第四百九十九章 復仇第二百六十九章 食言第三百二十一章 豪情第二百零五章 帳目第五百三十章 軍國第五百五十三章 舊識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四百四十章 奪人先聲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五百六十三章 掩護第三百零七章 土著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觀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三百三十一章 三步並兩步第三百六十七章 並不算好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三百五十三章 精巧的設計第二十六章 得猛將第八十三章 如此地步第二百零六章 期許第七十七章 再成文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五十一章 轟動第二百二十七章 燒殺第五百零三章 信心第六十九章 第一桶金第三百六十六章 飲子第四十四章 投矛第四百九十一章 有子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第三百九十二章 吶喊第二百九十章 滿分第四百七十四章 中山王纛第二百四十七章 巨盜授首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一百四十章 邸抄第二百四十一章 神兵天降第一百七十八章 招攬第九十四章 人心不同第四十四章 投矛第三百零六章 環島(今天兩更)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第二百一十二章 合作第一百三十三章 賞賜第二百三十二章 臨機決斷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三百二十一章 豪情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一百三十二章 年前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四百四十八章 撤離第三百九十三章 呼嘯第五百一十一章 參觀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觀第二百五十二章 計功第三百七十二章 無兵無卒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四百章 去心魔第一百五十四章 睦親館二百五十八章 不復爲患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手長第二百八十九章 戶口第三百六十八章 巨盜來襲第三百五十三章 精巧的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法库县| 黔西县| 布拖县| 天长市| 柞水县| 北碚区| 巨野县| 海安县| 益阳市| 泰宁县| 宜黄县| 历史| 中山市| 五寨县| 谷城县| 达孜县| 昌都县| 天气| 大宁县| 巴林右旗| 南乐县| 夏邑县| 田阳县| 醴陵市| 阳东县| 含山县| 山西省| 濮阳市| 桐乡市| 理塘县| 新民市| 自治县| 甘肃省| 石城县| 秦皇岛市| 清涧县| 青铜峡市| 社会| 无棣县| 油尖旺区| 犍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