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四十五章 東藩棉田

“民力是夠的……”陳篤中道:“萬餘百姓種植的都是薄田,收成有限,人心思變。打漁種地只是餓不死,他們也盼著能興工商,但我有什麼辦法?那邊有一些宗族,但力量不強,因爲流落東藩的也多半是無宗族之力,在本地活不下去的人才到東藩求生存活。百年之下,繁衍生息,宗族就算有也不大。又無地方官府建制,什麼事我這個防禦使說了算,就算以調動徭役的名義去開闢棉田,百姓也都只能聽令行事。至於水源,幾條大河的水量足夠,開闢些引水渠就行,而且棉田也不需要多少水來灌溉。光照,氣候,倒是真的挺合適的……”

徐子先一下子想起來,自己按農田的標準問水源,其實大錯特錯了。

棉花這種作物,耐旱不喜漬是它的特點,對光照的要求高,這一點臺灣合適,但臺灣較爲潮溼溫潤,對棉花生長不利,大魏的棉田產地,主要是在江南和山東,這兩處地方只有山東在後世還是產棉區,江南的棉田在後世就很少了,只有少量的留存,沒有大面積的棉田基地。

因爲北方地區更乾燥,光照足,水份乾燥,反而更適合棉花生長,所以後世最大的生產基地是在地理條件相對優越的新疆地方,那裡的棉田規劃大,品種好,產量也高。

但這並不是說福建,東藩這樣的地方就不能產棉,只是在後世工業化條件允許的情形下,可以做到集團化,大規模的工業化的產出,那樣更加合算。

在當世之時,就沒有這麼多講究了,就算產量和質量上有所損失,仍然是相當值得做的事情。

陳篤中就是如此感覺,他凝神細思片刻,終於展顏一笑,說道:“明達真的是天縱之才,我們竟然沒有想到?從三月種棉,然後聚壟,分株,三個月時間吐絮成花,七月收棉,一畝地能收四百斤籽棉,出一百斤皮棉……”

“九叔,以防禦使命令百姓種棉田,我覺得未必妥當。”徐子先打斷陳篤中的想象,說道:“百姓總是害怕改變,怕血本無歸。如果強令改豆田爲棉田,或是強令開闢新田,百姓會有怨恨。防禦使不是親民官,督導百姓耕作的事,東藩有沒有職官?”

“倒是沒有。”陳篤中冷靜下來,說道:“但這事確實不是我的職掌,明達提醒的對,一旦激起民變,或是引發百姓羣起告狀,我的麻煩就大了。”

防禦使只是軍職,沒有管理地方的責任。

當年徐應賓就做過岐州防禦使,主要責職就是指揮岐州上中下三寨防禦征伐岐山盜,管理地方廂軍,這纔是防禦使的責任。

如果有禁軍奉命調入某地,禁軍也主要是受都統制和制置使的指揮,防禦使還不夠格去指揮禁軍。

只有制置使,或是臨時設制招討使,不僅可以指揮禁軍,也可以調度指揮廂軍,防禦使只能配合。

至於民政事務,防禦使向來不得過問,只能配合地方主官,約束軍隊,嚴明軍紀,這就算是對地方政務的配合。

東藩那邊,地廣人稀,萬餘人口,兩三千人的丁口,還沒有趙王官莊的丁口數多,又孤懸海外,如果不是太祖當初執意要拿下東藩和澎湖設縣,怕是沒有多少人願意拿下那個大島。

事實也是如此,據徐子先記憶中的歷史,澎湖是元至元年間設巡檢司,大明也是一直沒有設縣,到明朝亡國澎湖也就是巡檢司,但好歹是正式的國土,荷蘭人要拿澎湖,大明福建水師就與其交戰,寸土不讓。

但東藩也就是臺灣雖然有船隊,人員,漁民抵達,卻始終未形成規模,也一直不曾納入領土範圍之內。主要還是高山土著,山高地少,森林茂密,沒有多少特產造成的情形,明朝與荷蘭人交戰後,明確同意荷蘭人在東藩停泊設據點,這也是荷蘭人退出澎湖後,開始在大員修築熱蘭遮城的原因所在。

當時西班牙人也在臺北基隆地方設殖民地,和他們在南美的情形不同,西班牙人在臺北相當狼狽,受制於土人,又不是熱鬧的貿易點,屯田不易,在開始的時候西班牙人居然餓死了不少人,後來交好當地的結社土著,這才勉強站穩腳根,但也就修了一個小土堡,經營多年纔有幾百人在臺北留駐,荷蘭人後來攆走西班牙人時,對方也沒有做激烈的抵抗,實在是雞肋,食之無味。

荷蘭人要臺灣,也是因爲在福建沿海的貿易量極大,轉口貿易需要一個支撐點,他們更感興趣的是澎湖,但得不到只能退而求其次。

對倭國的轉口貿易,臺灣也是一個有力的支撐點。

後來發覺臺灣島適合種茶,也有大量鹿羣可以獲利,荷蘭人這纔在島上用心經營,到鄭成功攻臺時,荷蘭人在島上的統制已經達幾千人移民的規模,再耽擱下去,臺灣就永爲其所有了。

從這一點來說,鄭成功雖然是窮極無路,在滿清禁海令下多方碰壁,無奈之下才想起其父早年經營過的臺灣,攻臺之役初衷只是獲得一個穩固的後方,但其攻臺,及攻臺之後遷移大量漢民至島,設州建府,纔是真正使中國擁有臺灣的第一步,其民族英雄的稱號,當之無愧。

在此時此刻,大魏國力衰弱,也是視臺灣爲負擔,水師已經縮小到只能捍衛澎湖至福州,泉州等地都力不能支的窘迫局面,如果不是東藩設寨多年,怕是早就有朝議要放棄了。

這也是陳篤中在東藩防禦使任上尷尬原因的由來,既沒有經濟,也沒有人力,更沒有商業貿易,純粹的海外棄子,想有所展布都找不到由頭。

象徐子先能收團練捐,陳篤中找誰收去?徐子先殺羣盜,福建路上下交口讚頌,兩府少不得要從優酬功,陳篤中殺誰去?他要是帶兵去山裡剿蠻子,不管斬首多少,都會被彈劾爲擅起邊釁,殺的越多,挨的罵也越多。

生蕃十幾萬人,分佈在千里之深的羣山之中,沒事去招惹他們做什麼?這些生蕃行事各有規矩,有的蠻性重的會主動下山來割取漢人人頭,做爲部落勇士武勇的象徵,這種行爲畢竟是少數,三寨千多兵馬,防幾個割頭生蕃算得什麼大事?近年來這樣的事也少了,大約生蕃也知道漢人不易招惹,割人頭就去割別的部落,不再來沒事招惹漢人,守備東藩的漢人軍隊也不會多事來管他們自家部落的事。

哪怕高山蠻部落互相攻打,只要不涉及到大魏軍寨移民,朝廷的態度也是由得他們去。

若不是太祖建制,還有萬餘居民在島上,怕是兩府早就考慮要把東藩給放棄,只是顧忌天下人的觀感,還有皇帝不願擔棄土的罪名,這才一直這麼敷衍下來。

“這事交給昌文侯府來做,我們南安侯府也可以聯手。”徐子先道:“兩家湊出股本,購買大量的優質農具,棉種,開荒時的費用,百姓出工,我們出錢,燒荒肥土,開闢新田,規劃好了,要連成阡陌,這樣易於水利和日常防病,除蟲等事。”

“你要一直僱傭壯丁種棉?”陳正賓道:“拿工錢的,未必出盡出力。”

“當然不能僱傭。”徐子先知道這個時代搞大農莊是不可行的,主要是後世的大農莊用的人力其實不多,飛機曬農藥,各種器械收割,人力相對有限,可以根據農產品價格和人工費用,確定一個比較合理的工資水準,而且通過各種先進的電子產品,可以有效的監督工人的工作成效。現在如果搞大農莊,用工成千上萬,監督的官吏要幾百上千,費效比太低,精細化管理做不到位,搞大型農莊肯定要賠死。

他笑著道:“當然是分成了,一百斤皮棉一貫錢,四百斤四貫,我們按時價向百姓收棉,他多種多得,賣的多,賺的多,早期開荒的各種費用,我們來承擔,算是他們先欠著,慢慢用棉花來還。日後按佃農的份例交一部份棉,剩下的我們按時價來收。既然要做,就大氣一些,這樣東藩的百姓不會生怨氣,就算心裡認爲會搞砸,也會一邊拿錢,一邊背地裡罵我們是冤孫。”

“這話說的是了。”陳正賓是親民官,百姓是什麼德性再清楚不過,未有實際的好處,瞻前顧後,心存猶豫,一旦出了錯,就恨不得將主事者撕成粉碎。給了好處,事情未成,反而被嘲笑異想天開,真的成了事,纔會砸巴著嘴,不聲不響的趕緊跟進。

種棉田的事,在東藩早期絕對得不到百姓真正的支持,要知道百姓是最保守和膽怯的,只要能活下去,他們就是一羣綿羊,而且輕易不敢做任何改變。

這也是農業社會的常態,百姓抵抗風險的能力太小,除非眼前有成功的例子,否則絕不會輕易的冒險。

拿農作物來說,明末時玉米番薯進入中國,一直到清康熙年間才大規模的在中國種植,促成了人口增長的大爆發,反過來印證了康乾盛世,其實就真正的生活水平而言,康熙年間遠不及萬曆年間,新的農作物廣泛推開纔是最重要的原因。

這種推廣還是和朝廷官府無關,只是百年之下,陸續有人種植,獲得了相當多的經驗,這才使玉米等外來作物被廣泛接受。

陳篤中對此事相當熱衷,此事若成,東藩會迎來一個相當不錯的機遇,地方會變富裕,也會被看重,他這個防禦使做起來纔有味道。

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第一百八十三章 不過如此第五百四十二章 填壕第四百一十七章 獻策開府第一百七十九章 斫大參頭第一百五十七章 相公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五百一十四章 爭吵第一百五十章 大將軍第四百章 去心魔第三百五十六章 武夫第二百七十八章 巡縣第五百三十四章 十字第一百八十二章 生於安樂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三十六章 更好第二百一十三章 拜會第二百六十三章 對峙第七十八章 毀約第一百六十三章 南安侯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四百零六章 水師戰法第三百四十八章 分銷之法第四百六十四章 打響第五百一十六章 搬空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手長第五百章 弓弦第一百七十四章 接仙臺第二百三十四章 哨樓第九十章 獻祭第三百章 白紙第二百七十一章 變化第四百三十六章 類比第二百八十五章 有心無力二百五十八章 不復爲患第一百七十三章 圍府第五百七十九章 冰寒第十七章 揚名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觀第六十三章 團練使第四百五十九章 離城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三十七章 暗流涌動第五百二十章 紅旗第一百零四章 暗巷刺殺第二百六十五章 垂淚第四百五十三章 貪慾第四百二十章 攤派第五百一十六章 搬空第四百零九章 歡笑不停第一百零八章 戰陣第一百五十八章 宰相計較第一百四十六章 帳目第三百二十二章 迎接第三百八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第二十三章 發動第四百九十五章 捕盜第三百六十四章 漢商子弟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同第五十八章 岐州島第五百二十二章 不妥第二百一十七章 捧殺第二百零一章 丈夫所爲第一百五十四章 睦親館第一百八十四章 朱虛侯第一百五十三章 入京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甘心第七十五章 融合第七十三章 招兵第五百七十六章 艦隊第四百三十章 真正之基第三百七十章 洪流第四百零三章 搜捕第四百九十四章 封城第四百四十九章 亂事起第十八章 轟動各方第三百四十章 動員第四百三十一章 福州暗流第三百七十一章 捧刀人第四百九十四章 封城第一百七十章 踏天街第二百三十九章 昂揚第二十一章 逼迫第五百七十七章 再造第二百五十三章 交易第三百二十一章 豪情第一百二十四章 飛騎報捷第五百一十二章 北方客人第四百五十三章 貪慾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四十四章 投矛第五百章 弓弦第五百七十九章 冰寒第一百二十二章勢不可擋(昨天章節名錯了)第三百八十一章 撲朔迷離*首頁大封加更第三百六十二章 生存之法第一百三十三章 賞賜第九十八 密談第一百九十四章 放榜
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第一百八十三章 不過如此第五百四十二章 填壕第四百一十七章 獻策開府第一百七十九章 斫大參頭第一百五十七章 相公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五百一十四章 爭吵第一百五十章 大將軍第四百章 去心魔第三百五十六章 武夫第二百七十八章 巡縣第五百三十四章 十字第一百八十二章 生於安樂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三十六章 更好第二百一十三章 拜會第二百六十三章 對峙第七十八章 毀約第一百六十三章 南安侯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四百零六章 水師戰法第三百四十八章 分銷之法第四百六十四章 打響第五百一十六章 搬空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手長第五百章 弓弦第一百七十四章 接仙臺第二百三十四章 哨樓第九十章 獻祭第三百章 白紙第二百七十一章 變化第四百三十六章 類比第二百八十五章 有心無力二百五十八章 不復爲患第一百七十三章 圍府第五百七十九章 冰寒第十七章 揚名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觀第六十三章 團練使第四百五十九章 離城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三十七章 暗流涌動第五百二十章 紅旗第一百零四章 暗巷刺殺第二百六十五章 垂淚第四百五十三章 貪慾第四百二十章 攤派第五百一十六章 搬空第四百零九章 歡笑不停第一百零八章 戰陣第一百五十八章 宰相計較第一百四十六章 帳目第三百二十二章 迎接第三百八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第二十三章 發動第四百九十五章 捕盜第三百六十四章 漢商子弟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同第五十八章 岐州島第五百二十二章 不妥第二百一十七章 捧殺第二百零一章 丈夫所爲第一百五十四章 睦親館第一百八十四章 朱虛侯第一百五十三章 入京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甘心第七十五章 融合第七十三章 招兵第五百七十六章 艦隊第四百三十章 真正之基第三百七十章 洪流第四百零三章 搜捕第四百九十四章 封城第四百四十九章 亂事起第十八章 轟動各方第三百四十章 動員第四百三十一章 福州暗流第三百七十一章 捧刀人第四百九十四章 封城第一百七十章 踏天街第二百三十九章 昂揚第二十一章 逼迫第五百七十七章 再造第二百五十三章 交易第三百二十一章 豪情第一百二十四章 飛騎報捷第五百一十二章 北方客人第四百五十三章 貪慾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四十四章 投矛第五百章 弓弦第五百七十九章 冰寒第一百二十二章勢不可擋(昨天章節名錯了)第三百八十一章 撲朔迷離*首頁大封加更第三百六十二章 生存之法第一百三十三章 賞賜第九十八 密談第一百九十四章 放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山县| 巴林左旗| 嘉兴市| 山阴县| 新昌县| 铜陵市| 石城县| 汉寿县| 信阳市| 临沭县| 平邑县| 响水县| 公主岭市| 泉州市| 胶州市| 泗水县| 全南县| 庐江县| 明水县| 宽城| 托克逊县| 乌鲁木齐市| 海盐县| 容城县| 景泰县| 高陵县| 甘洛县| 朝阳县| 锡林浩特市| 景洪市| 湘潭县| 克拉玛依市| 长丰县| 石棉县| 海原县| 科尔| 临汾市| 巴东县| 名山县| 灵寿县| 方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