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百一十二章 北方客人

東藩的火器局鑄炮廠,其實是關防極爲嚴密的地方。

整整一個營的士兵在匠作司四周駐防,加上警備士和外圍農兵,還有軍情司的人負責檢查,外人如沒有軍司最高層級的允準,就算變成蒼蠅怕也是飛不進來。

在一羣南洋人和兩個高大的荷蘭人進入鑄炮廠的時候,兩個北方客人在傅謙的親自陪同下,已經是在鑄炮廠開始了參觀。

鄧文俊和盧四海是王直麾下兩員大將,身份極爲特殊,甚至說王直去職之後,這兩人中的其中一個會接任節度使的職位,也就是王直的繼任者。

另一人估計是節度留後,也就是節度使的副手。

在來到東藩之前,兩人一直相爭不讓,至十五年時,北方局面更壞,而徐子先這個故人卻得以授王爵開府,更掌握了南方海面,王直索性便是將這兩個心腹愛將派過來,看看秦王殿下下一步的舉措行止,然後決定北方的王直所部,接下來的立場和做法。

如果徐子先能夠肅清顏奇和劉旦的殘部,掌握多國海面,並且與蒲行風打一場真正的決戰,王直的意思,當然是希望自己的部下能夠參與其中。

兩個北方下來的海盜很是享受東藩的氣候,特別是南部這邊的溫暖氣候,兩人在初上島時都是穿著厚實的棉襖,襖子之上還加披著皮衣,兩人俱著熊皮,走動起來時象是兩隻在蹣跚而行的黑熊。

上島沒半天,北方來人俱是汗流浹背,但卻是不肯脫去衣袍,寧願汗水濡溼衣袍,也是要身體再多暖和一些。

鄧文俊面色有些沉鬱,盧四海卻是話多,他對傅謙笑道:“傅老弟有所不知,咱們在皮島和覺華島耽了一個冬天,後來海邊結冰了,船隻實在沒有辦法走才停下來……那個冰寒地凍,一眼看過去除了白色沒別的顏色,咱們在船上和岸上都是凍的全身發抖,登州要好一些,可是咱們這些大將都在覺華和皮島呆著,運糧的事交給小的們去做……”

傅謙沉聲道:“北邊情形如何?”

鄧文俊道:“情形很壞,哨騎戰和小規模的騎戰,咱們都不是東胡人的對手。現在咱們被迫在錦州和渝河一帶,朝廷是想在渝河築城,最不濟要修復錦州城,軍需糧草還是源源不斷的從平州,榆關送到關外,但戰事拖延半年之久,將士疲憊,按李招討使的想法是在春夏之後秋冬時再進兵,那時候東胡戰馬疲瘦,在入冬前也是胡騎戰力最弱之時……不過,朝廷似乎是等不得了。”

兩個北方來人心情都不好,鄧文俊和盧四海都是在冰天雪地裡奔走了小半年的時間,親眼看著榆關之外的不毛之地立起了很多軍寨營壘,然後又看著胡騎迫近,很多少輕騎戰就在狹窄的遼西走廊的海邊爆發,他們看到那些挾弓帶箭的東胡騎兵與大魏騎兵互相追趕廝殺,看著一個個騎士中箭落馬,或是被長矟橫刀斬落下馬,遼西十月後入冬,冰封不消,很多忠勇的漢家兒郎和蠻夷一樣,落馬之後就死在雪地上,現在隔了很久,從海邊到內陸還是有很多具凍的僵直的屍體,有一些將士屍體被收斂了,大量的屍體就留在野外丟棄。有一些東胡屍體和戰馬的屍身留在野外,戰馬很快被拖走,那是軍糧的補充,而人的屍體被斬掉了頭顱,無頭屍身就丟在野外,任由野狗和烏鴉啃食。

這樣的場面,在溫暖和潤的東藩簡直無法想象,王直的船隊一直負擔大軍糧食運輸,在冬季海邊冰封后才停止,王直爲此也耗了不少家財,王直麾下的海盜們也付出頗多,原本他們對大魏或華夏並沒有多深厚的情感,此時此刻卻是已經完全不同。

哪怕是在東藩這裡,鄧文俊和盧四海的眉宇之間,都是有著抹不掉的憂色。

“這便是咱們新鑄的火炮。”傅謙指著火器局場院中陳列的多門重炮,臉上也是有難掩的得意之色,他道:“弩機和投石機,遲早要淘汰,重炮若鑄造得法,威力已經不在投石機和重弩之下。”

大魏太祖所創的小型火炮多用打造法制造,打造法也叫鍛造法。

打造法的第一步是把生鐵精煉成熟鐵。精煉生鐵時,首先要選擇優質的原料和燃料。然後將選好的生鐵原料放在爐內精煉,並且將稻草截細,摻上黃土,不斷灑入火中,令鐵屎自出。這樣煉五六火,再用黃土和作漿,加入稻草,浸一兩晚上,然後把鐵放入漿內,過半天取出再煉。每一爐要煉到十火以上,把五到七斤的生鐵,煉得只剩下一斤,纔算煉熟了。

第二步是制板。把精煉的熟鐵打製成鐵塊,然後把鐵板分作八塊,再將小鐵板打成瓦樣,每一塊鐵瓦長一尺四寸,寬一尺一寸,中間厚,邊上薄。

第三步是捲筒。將鐵瓦四塊,用胎桿捲成一個鐵筒,八塊鐵瓦共卷宗成兩個鐵筒。

第四步是接合。將兩個鐵筒的筒端切整齊,用幾個鐵釘,將兩個鐵筒接合成一體。

第五步是加厚炮身的炮腹、裝藥、發火處。用三十斤鐵分作兩塊,打成鐵瓦,把它圍在炮腹和裝藥、發火的地方,加厚這些地方,使其堅固。

第六步是製成炮的粗坯後,吊裝上架。上架後,要用墨線吊準,不能有分毫偏差。然後用鋼鑽把膛內銑得又光又圓,連膛內的灰渣都要用藥水清除得乾乾淨淨。

第七步是安裝火門,在炮身上銼出照門和護門。

這樣,一門小型火炮就打製成功了。

“太祖以熟鐵卷制之法鑄成的小炮,威力弱,殺傷不過百步,論起射程和雙弓牀弩都遠遠不及,更不要說是八牛弩這樣的三重牀弩了。”傅謙撫著眼前的青銅火炮,這是一門九斤炮,也是東藩火器局早期的產品,就算是早期的產物,其鑄造工藝和水準,很顯然也是超過了大魏朝廷在此之前鑄造的小型火器了。

“鑄鐵成炮,不管我們怎麼試,都有雜質過多,炮管過厚過重,移動困難等毛病。”傅謙繼續道:“後來我們試著用青銅鑄炮,鑄造工藝就簡單的多,但如果要大規模的裝配青銅炮,咱們的財力負擔不了,而且大規模的購買銅料也太困難了。後來我們在模具上改進,同時又改進了鑄鐵工藝,現在總算是能規模生產鐵質火炮了……咱們鑄炮用泥模法,前後九步,從制模到煉料配料,再到化鐵,起心,看膛,齊口,旋膛,鑽火門,一門重炮前後九步,說起來複雜,做多了也就簡單的很。最要緊的還是鐵質,在去年秋天時咱們還沒有解決鐵質的問題,東藩鐵礦鐵場兩位也去看過,咱們用焦炭鍊鐵,熟鐵雜質並不多,但並不能徹底解決,直到後來我有了新的思路,要解決鑄炮的鐵質問題,恐怕還是要解決爐房溫度……這是一個常識,爐房裡鐵水的溫度越高,則雜質越少。如何提高爐溫?我們也試了多次,最終還是發覺,通風和出風口的設計在其次,最要緊的還是加高高爐,高爐越高,爐壁越厚,承受的溫度就越高,出來的鐵水雜質就越少,再配合泥模法,其實比泰西人的翻沙法更好……”

傅謙侃侃而談,兩個遼東來的客人已經算是半呆滯的狀態。

不過雖然聽不懂那些複雜的名詞,鄧文俊和盧四海好歹是能明白一點,此後東藩的水師上會逐漸淘汰那些笨重的牀弩和投石機,更多的使用火炮。

這也是一種大勢所趨,在有的事情上,秦王徐子先用比較務實的做法,比如現在的魏軍還是冷兵器爲主的軍隊,徐子先沒有打算一步邁向熱、兵、器,燧發槍和刺刀當然好,拿破崙炮更好,但訓練,成軍,造槍鑄炮,沒有三十年之功是無法成功的,甚至光是戰法和訓練都得耗費很久的時間。

現在的技術節點應該是對應十六世紀,歐洲也是剛在冷熱交界之處,未形成類似西班牙方陣這樣倚重火銃輸出的軍陣就是明證。

在這個時候直接邁向熱、兵、器,反而是自斷其臂,得利不多,耗費卻是極大。

改福船戰艦爲泰西戰艦也是一樣,在技術,資金,人員和時間上都得不償失,所以現在的府軍水師還是以建造福船戰艦爲主,至於泰西戰艦,還是得等打完了蒲行風,消化了南洋貿易,剿除了所有的海盜之後,其後可能會花費幾十年的時間,逐步淘汰福船戰艦,改爲建造泰西式風帆戰艦。

而火炮,由於大魏太祖打的底子在,只要對工藝稍加改良,運用起來就比牀弩要合適的多。

一架三弓的八牛弩,操控人員要多達百人,最少也得七八十人,火炮威力要稍差少許,精準度,射程,這個時代的火炮都比牀弩要差,但炮組人員四人到六人,最多十人也足夠了。

光是節省下來的人力,就完全值得把牀弩和投石機替換成火炮!

眼前的火炮,大半是十斤炮,也就是泰西的十二磅炮,歐洲人是用翻沙法來鑄炮,翻砂鑄造工藝最早有記錄是我國宋代,但出土文物最早卻可以在南北朝上找到很可能是翻砂鑄造的痕跡。歐洲要到十五世紀纔會翻砂鑄造,阿拉伯人在十二世紀掌握翻砂鑄造。不排除是由阿拉伯人將翻砂鑄造技術傳播到歐洲的可能性。

“從工藝上來說,不比天方人和泰西人的差了。”鄧文俊撫摸著鑄鐵炮身,感覺著順滑的炮身,再看到打磨之後的膛線,不覺得由衷說道:“我們在海上多年,從大夥都用衝角和投石機,再到天方人和泰西人開始用火炮,一晃也就是二十年不到的時間。現在大魏的水師也是開始鑄炮了,再過二十年,不知道海上情形又是如何了。”

傅謙笑道:“若鄧兄和盧兄到東藩這邊來,將來如何,就在兩位的掌控之中了。”

第五百三十八章 激勵第二十三章 發動第三十八章 荒唐同學一百五十一章 迫不得已第二百七十四章 今不同昔第三百八十三章 冷眼相看第四百三十四章 好地方第五百四十章 戰法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八十二章 求田問舍第九十一章 酌金風波第二百二十一章 厚賞第四百九十三章 接令第五百三十章 軍國第三百八十一章 撲朔迷離*首頁大封加更第一百九十章 馬政札子第二百九十八章 鬥爭妥協第二百五十章 海灘上第四章 週報來了第四百三十九章 陰暗之所第一百八十五章 談妥第二百四十三章 方圓第二百五十九章 不同第三百六十七章 並不算好第四百四十五章 山谷襲殺第五百六十八章 接納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制第一百五十七章 相公第三百零二章 百戶官第五百七十九章 冰寒第三百五十四章 不復爲敵第一百零三章 咎由自取第三十八章 荒唐第五百一十四章 爭吵第四十九章 威脅第三百四十六章 陳家第九十二章 廂軍調防第二百八十六章 篳路藍縷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子心腸第四百五十五章 被激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第二百六十三章 對峙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同第六十一章 名儒第二百九十一章 濟濟一堂第三百二十五章 帳篷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二百一十三章 拜會第四十五章 對峙第八章 遇事惹事第二百三十四章 哨樓第五百七十五章 將來第三百二十七章 雙馬第一百一十六章 江堤列陣第二百零七章 新卒第三百七十章 洪流第五百零一章 酣暢淋漓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二百零五章 帳目第六十八章 開捐第一百零五章 危機第十六章 任爲典尉第一百六十三章 南安侯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四章 週報來了第五百七十八章 見證第三百九十二章 吶喊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三百章 白紙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一百七十章 踏天街第四百五十五章 被激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頭第一百一十二章 細雨第四百零九章 歡笑不停第四百六十三章 人心第五百六十七章 見面第三百零二章 百戶官第一百七十一章 圍相府第四百七十一章 反覆第一百三十章 收穫第四百七十五章 當務之急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五百七十三章 梟雄第三十章 江邊第五十七章 訓誡第四百一十章 崛起之路第五百一十七章 死寂第二百三十二章 臨機決斷第一百九十五章 武人第一(今天更三章)第一百四十章 邸抄第七章 不是頑笑第一百零四章 暗巷刺殺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勢已去第九十八 密談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二百五十三章 交易
第五百三十八章 激勵第二十三章 發動第三十八章 荒唐同學一百五十一章 迫不得已第二百七十四章 今不同昔第三百八十三章 冷眼相看第四百三十四章 好地方第五百四十章 戰法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八十二章 求田問舍第九十一章 酌金風波第二百二十一章 厚賞第四百九十三章 接令第五百三十章 軍國第三百八十一章 撲朔迷離*首頁大封加更第一百九十章 馬政札子第二百九十八章 鬥爭妥協第二百五十章 海灘上第四章 週報來了第四百三十九章 陰暗之所第一百八十五章 談妥第二百四十三章 方圓第二百五十九章 不同第三百六十七章 並不算好第四百四十五章 山谷襲殺第五百六十八章 接納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制第一百五十七章 相公第三百零二章 百戶官第五百七十九章 冰寒第三百五十四章 不復爲敵第一百零三章 咎由自取第三十八章 荒唐第五百一十四章 爭吵第四十九章 威脅第三百四十六章 陳家第九十二章 廂軍調防第二百八十六章 篳路藍縷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子心腸第四百五十五章 被激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第二百六十三章 對峙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同第六十一章 名儒第二百九十一章 濟濟一堂第三百二十五章 帳篷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二百一十三章 拜會第四十五章 對峙第八章 遇事惹事第二百三十四章 哨樓第五百七十五章 將來第三百二十七章 雙馬第一百一十六章 江堤列陣第二百零七章 新卒第三百七十章 洪流第五百零一章 酣暢淋漓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二百零五章 帳目第六十八章 開捐第一百零五章 危機第十六章 任爲典尉第一百六十三章 南安侯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四章 週報來了第五百七十八章 見證第三百九十二章 吶喊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三百章 白紙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一百七十章 踏天街第四百五十五章 被激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頭第一百一十二章 細雨第四百零九章 歡笑不停第四百六十三章 人心第五百六十七章 見面第三百零二章 百戶官第一百七十一章 圍相府第四百七十一章 反覆第一百三十章 收穫第四百七十五章 當務之急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五百七十三章 梟雄第三十章 江邊第五十七章 訓誡第四百一十章 崛起之路第五百一十七章 死寂第二百三十二章 臨機決斷第一百九十五章 武人第一(今天更三章)第一百四十章 邸抄第七章 不是頑笑第一百零四章 暗巷刺殺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勢已去第九十八 密談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二百五十三章 交易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坛市| 阜新市| 抚顺市| 东明县| 抚顺县| 灌南县| 浠水县| 中宁县| 周口市| 安龙县| 南郑县| 微博| 南宁市| 探索| 闸北区| 海晏县| 临洮县| 三门峡市| 舞钢市| 天水市| 苍南县| 元氏县| 城固县| 德阳市| 清水河县| 家居| 新建县| 拜泉县| 胶南市| 益阳市| 阿图什市| 手游| 进贤县| 横峰县| 亳州市| 车致| 汉阴县| 镇坪县| 遂川县| 容城县| 安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