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4章 釣魚城之戰(12)

甕城又稱月城或是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於城門,與城牆連爲一體的附屬建築。古時冷兵器作戰,常會出現守城一方要打開城門出城廝殺的情況,這常見於攻城軍蟻附之時。攻城軍蟻附之勢讓守城軍不堪重負,眼看便要城破,可在此時若是自城中殺出一支奇兵,往往便能扭轉了戰局。

不過在這時侯便會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有時城門一開,守城軍士尚不及衝出城外,敵軍便已乘隙反衝入城中了。且倘若出城廝殺的部隊處於弱勢要退回城內的話,敵人便完全可以隨著這些部隊身後殺入城中。甕城這種全新的防禦工事,便隨著這個問題在宋朝時孕育而生。

甕城不是一座城,簡而言之,甕城就是在城門之外再圍上一段或圓或方的城牆,使城門變得好似一座小城,敵軍若是殺入這座小城,城頭上的軍士便可有若甕中捉鱉一般,自四面對其展開攻擊。其作用便有如潛水艇中的減壓艙,守軍若要出擊,便先由主城門進入甕城,而後再關閉主城門,開啓甕城城門後才讓軍士殺出。如此不但可以防止敵人隨著城門的開啓而殺入城中,還可以爲主城門多加了一道防線。

如今冉氏兄弟依我的意思,在東面與南面增建了一段城牆,其作用卻也與甕城頗爲相似,所不同的,便是其是在城內建牆,且城內的城牆要高於城外而已。

倘若在別地地方,要做到這些倒也頗爲不易。不過釣魚城中有難民十餘萬,其中還不乏有建城的能工巧匠。建城的石材也可直接自山中採取,且冉氏兄弟又將那十餘萬難民分爲三批,實行三班制日夜不停地趕工,於是只用了七日便建成了這兩段數丈高寬、數十丈長的城牆。

“倘若我等將城門與一段外城讓與蒙軍,窩闊臺會否上當而繼續強攻釣魚城?”冉氏兄弟頗爲得意地望著他們的傑作,此時他們擔心的已不再是蒙軍是否能破城了。

“會的。”李庭芝點頭說道:“因爲他們確有破城地可能。”

“有破城的可能?”聞言衆人都不由疑惑地朝李庭芝望去。而冉氏兄弟卻頗爲不信地搖頭輕笑。

衆目所睹,相對於外城城牆來說。這內城同樣也是依山而建,且內城地勢要高於外城,蒙軍若是攻佔了外城,便要完全處於內城軍士地箭矢弩車的打擊之下。雖然它們之間有城牆相連,這讓攻城看似或許會容易些,但冉氏兄弟卻有意將連接之處建得又窄又低,這使得攻打這內城的難度並不會比攻打外城容易多少。

“大人有所不知。”望著同樣疑惑的我。李庭芝抱拳說道:“屬下觀察蒙軍多年,自然知道蒙軍不會如此簡單。各位將軍雖知窩闊臺親軍爲蒙軍中的精銳,卻不知在這親軍之中,還有一支精銳。”

“親軍之一中竟還有一支精銳?”聞言衆人都不由爲之一驚,這一月以來,圍城的這支五萬餘人的隊伍地素質,衆人可是都看在眼裡。他們即便是在如今士氣極低的情況之下,攻城之力還是不能讓守軍稍有放鬆。然則這支隊伍之中的精銳。那又會是什麼樣子,總該不會是鐵人吧!

“正是一支鐵軍。”李庭芝點頭說道:“以往在外城不失的情況之下,屬下料窩闊臺也不會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將這支精銳派上前來攻城,是以屬下也不曾將其放在心上,可是如今倘若施此示敵以弱之計。則蒙軍必會用其據外城而攻內城,置使大人可要小心了,那是一支爲數萬人的鐵軍,名爲怯薛軍。”

“怯薛軍!”在場的衆人,包括我在內,卻都是頭一回聽到這個名字。

“據聞此軍爲成吉思汗所建,專爲可汗的宿衛。”李庭芝接著說道:“其成員是自萬夫長、千夫長、百夫長地兒子之中,挑選有技藝,身強體壯,身材端好。辦事機靈之人任之。且規定萬夫長之子可帶弟弟一名。從者十人;千夫長之子可帶弟弟一人,從者五人;百夫長之子可帶弟弟一名。從者三人。由此便組建了這支萬人之軍——怯薛軍。”

“原來是一支質子軍。”聽到這裡我很快就明白過來,這其實便是可汗藉以控制各級軍官的一種手段。

“紙┧所言不差。”李庭芝點頭說道:“不過由於進入怯薛軍有諸多優越的地位,比如執行任務的怯薛者,其地位卻高於在外的千夫長;怯薛者的從者,地位也在百夫長之上。在外千夫長若是與怯薛者鬥毆,則千夫長應受處罰。而且進入怯薛軍還可經常出入於大汗身邊,有能力之人自有不少脫穎而出地機會,是以蒙人莫不將其當作一種榮幸,莫不將其當作一種可汗的恩典,甚至兄弟之間爲爭入怯薛,還常有大打出手之事。”

“據聞韃子所用的軍職之制尚是承襲制,不知是也不是?”徐格仿製已看出了點什麼,眼裡充滿期盼地望向李庭芝。

“不錯。”李庭芝點了點頭道:“蒙軍之中的將領若是戰死,其職便由其子接替;若是病死或是老死,其職便降二級由其子接替。”

“如此說來。”聞言我大喜道:“將要與我等對陣的怯薛軍,便是蒙軍的精華及其未來的領導人。”

“倘若我等能將其盡殲於此,那麼我等只需再堅守數年,蒙軍必定會後力不繼了。”一時衆人都爲得到這個結論而震奮不已。

“不過倘若城破。”徐格皺著眉頭環視了在場的衆人一眼,不無擔憂地說道:“那麼重慶失卻合州這門戶不說,西川很快便會因羣龍無守而難保了,西川若是不保,那麼大宋也……”

“怕他做甚。”王堅咧著嘴一握拳道:“我就不信那怯薛軍便是鐵打了,我等自當與他拼個你死我活。”

[奉獻]

第46章 奸細第25章 燕京第11章 說服第12章 水師第2章 接旨第50章 成都之戰(5)第5章 倚翠樓第10章 走私第5章 順流而下第1章 迎客第54章 成都之戰(9)第42章 形勢第6章 王夔第31章 洛陽之戰(4)第16章 無奈第48章 成都之戰(3)第36章 下水第16章 大戰之前第50章 蔡州之戰(3)三十七章 陣法第48章 巫術第23章 請降第58章 成都之戰(13)第17章 淮河之戰(1)第8章 試探第52章 圍城打援第49章 思想鬥爭第28章 洛陽之戰(1)第45章 熊掌魚翅第25章 玩火第47章 城防第33章 叢林追蹤(3)第22章 知府王洪第26章 破鏡難圓第64章 志同道合第52章 圍城打援第58章 冉氏兄弟第23章 請降第21章 北伐第4章 襄陽第26章 回城第20章 三峰山之戰(4)第56章 軍心第25章 出逃第4章 練兵第11章 誣陷第32章 制船廠第6章 順流而下第28章 洛陽之戰(1)第45章 勇氣第35章 王堅第10章 盡忠第29章 燕京之戰(3)第36章 忠順軍第57章 成都之戰(12)第9章 國用司第50章 歸降第72章 特使第33章 車船第53章 釣魚城之戰(21)第39章 成都第27章 糧食第59章 謀利州第9章 劫殺第45章 釣魚城之戰(13)第23章 以已之長克敵之短第1章 重回臨安第37章 使者第26章 成都首富第18章 淮河之戰(2)第17章 三峰山之戰(1)第48章 巫術第61章 丁黼之死第31章 藏軍洞第54章 釣魚城之戰(22)第61章 酋長第10章 盡忠第24章 學習第23章 護國公第56章 蔡州之戰(9)第45章 釣魚城之戰(13)第20章 拋石車第10章 盡忠第27章 雨夜剌客第24章 學習第31章 人選第43章 量角器第9章 驛站會故人第15章 三峰山之戰第50章 蔡州之戰(3)第24章 陰謀第7章 賈似道第3章 演戲第12章 練箭第2章 協同作戰第29章 洛陽之戰(2)第48章 巫術第18章 宋不犯我,我不犯宋第72章 特使
第46章 奸細第25章 燕京第11章 說服第12章 水師第2章 接旨第50章 成都之戰(5)第5章 倚翠樓第10章 走私第5章 順流而下第1章 迎客第54章 成都之戰(9)第42章 形勢第6章 王夔第31章 洛陽之戰(4)第16章 無奈第48章 成都之戰(3)第36章 下水第16章 大戰之前第50章 蔡州之戰(3)三十七章 陣法第48章 巫術第23章 請降第58章 成都之戰(13)第17章 淮河之戰(1)第8章 試探第52章 圍城打援第49章 思想鬥爭第28章 洛陽之戰(1)第45章 熊掌魚翅第25章 玩火第47章 城防第33章 叢林追蹤(3)第22章 知府王洪第26章 破鏡難圓第64章 志同道合第52章 圍城打援第58章 冉氏兄弟第23章 請降第21章 北伐第4章 襄陽第26章 回城第20章 三峰山之戰(4)第56章 軍心第25章 出逃第4章 練兵第11章 誣陷第32章 制船廠第6章 順流而下第28章 洛陽之戰(1)第45章 勇氣第35章 王堅第10章 盡忠第29章 燕京之戰(3)第36章 忠順軍第57章 成都之戰(12)第9章 國用司第50章 歸降第72章 特使第33章 車船第53章 釣魚城之戰(21)第39章 成都第27章 糧食第59章 謀利州第9章 劫殺第45章 釣魚城之戰(13)第23章 以已之長克敵之短第1章 重回臨安第37章 使者第26章 成都首富第18章 淮河之戰(2)第17章 三峰山之戰(1)第48章 巫術第61章 丁黼之死第31章 藏軍洞第54章 釣魚城之戰(22)第61章 酋長第10章 盡忠第24章 學習第23章 護國公第56章 蔡州之戰(9)第45章 釣魚城之戰(13)第20章 拋石車第10章 盡忠第27章 雨夜剌客第24章 學習第31章 人選第43章 量角器第9章 驛站會故人第15章 三峰山之戰第50章 蔡州之戰(3)第24章 陰謀第7章 賈似道第3章 演戲第12章 練箭第2章 協同作戰第29章 洛陽之戰(2)第48章 巫術第18章 宋不犯我,我不犯宋第72章 特使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河县| 大渡口区| 林芝县| 永清县| 肇庆市| 苗栗市| 同江市| 金乡县| 吉隆县| 象山县| 富裕县| 建昌县| 阳高县| 宁武县| 阿勒泰市| 湛江市| 招远市| 新疆| 贞丰县| 商丘市| 土默特左旗| 望谟县| 汝南县| 安龙县| 关岭| 牡丹江市| 奉化市| 仪征市| 鄢陵县| 林芝县| 思南县| 庆阳市| 舟曲县| 乃东县| 扶余县| 仪征市| 乌海市| 乐业县| 延庆县| 康定县| 平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