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4章 老城定計

老城城牆上,目送著沈澈等人帶著一萬零零散散的忠節軍消失在眼前,我悻悻然地踱著小步。

身邊的餘玠有些不好意思地道:“鄭公子不會怪我強行把你留下吧。其實餘玠也是萬不得已,此次金國來犯,顯然是蓄謀已久,餘玠死不足惜,只是放不下楚州百姓。餘玠知鄭公子胸中有萬千兵甲,有鄭公子在,此次便是勝算大增。還望鄭公子看在楚州六萬餘百姓的份上,不怪餘玠這個莽漢纔好。”

“哪裡哪裡,餘將軍說笑了,鄭言只是一介書生,怎麼敢受將軍如此推崇。更何況,鄭言也不屑於臨陣脫逃。此時正是國難當頭,鄭言自當跟隨餘將軍一同殺敵。”嘴上雖這麼說,我心中卻在打著小算盤——歷史上的餘玠可還有好幾十年的命,只要緊跟著餘玠,那怎麼說我也應該不會有事吧。

“好,是條好漢,我餘玠果然沒有看錯人。既然如此,餘某就向鄭公子引見我手下的兩位統領。”餘玠指著身旁兩位虎背熊腰的武將對我說道:“這位是王承,騎軍統領。這位是張虎,步軍統領。鄭公子有什麼事儘管吩咐他們去做。”

“在下鄭言。”我對這兩員虎將拱手道。

“王承,見過鄭公子。”

“張虎,見過鄭公子。”

雖然王承與張虎兩人表面上對我客客氣氣的,但我還是從這兩位統領的眼神中看出一絲不屑,我知道他們根本就看不起我這樣的文人,只是不敢在餘玠面前表現出來而已。

我心裡也很明白,雖然我的“英雄事蹟”在史開山和一衆屬下的宣傳下,已經傳遍了全軍,但大多數兵士都認爲那隻運氣再加上吹牛罷了。我也知道光憑這種耳聽爲虛的“事蹟”,想讓這些在刀口上過日子的兵士心服是不可能的。我自己本也是個在刀口上過日子的人,哪還不瞭解他們此刻的心理。唉!裝文人還真是辛苦,有時我還真想和這些高傲的兵士們幹上一場,好久沒動手,這拳頭都有些癢癢了。

想起新城守城士兵的樣子,和沈澈逃跑時,所帶的一窩蜂一樣的蝦兵蟹將,我轉身向餘玠問道:“餘將軍的崇捷崇銳軍比起忠節軍如何?”

“哈哈,鄭公子有所不知,忠節軍其實是一年前才進駐楚州的。而到楚州之後,卻從沒上過戰場,但凡有戰事,都是我崇捷崇銳軍出戰的。這忠節軍平時只是織錦緞和長途運貨,少有訓練,這樣的軍隊又怎會比得上我身經百戰的崇捷崇銳軍呢。所以就算沈大人沒有撤走,也沒有多大幫助,只會浪費軍糧而已。”餘玠不屑地說道。

“啊!”雖然我知道宋朝是允許軍隊經商,但沒想到竟然有軍隊只經商不訓練,怪不得宋朝怏怏大國,曾對著西夏小國也是負多勝少。幸好餘玠的軍隊並不是這樣的,如果餘玠的軍隊也是這樣的話,那我可真要想一條逃跑大計了。但轉念一想,也覺得自己好笨——在邊境如果沒有餘玠這樣的一支軍隊的話,那麼這個邊境還能存在嗎?

“那不知金軍的素質比起我軍又如何。”我接著問道,知已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嘛。

“若論素質,崇捷崇銳軍和金軍相差不多,我軍步軍裝備各方面性能都高於金軍,但金軍勝在有馬,而我軍勉強只能湊齊五千騎兵,其中還有不少馬匹已是年老力衰了。此次金賊雖有七萬之衆,但真正算得上是精銳的只有本部四萬騎兵,其餘的三萬步軍全是臨時強徵來的壯丁,其中還有許多是漢人,不足爲慮。不過那四萬騎兵,卻是不好對付。”

“我們可有援軍?”我抱著一絲希望問道,畢竟南宋到現在至少還有五、六十萬的大軍,隨便抽調一些,不也就有幾萬援軍了。

餘玠苦笑著搖了搖頭道:“能在一月左右趕到此地的,且有實力與金軍一戰的,只有西南泗州的七萬大軍,和南面臨安的三十萬禁軍了。但正如鄭兄所說,金軍必會派兵牽制泗州,讓其無法派出援軍,而臨安的三十萬禁軍卻是常駐京師,除非皇上御架親征,否則是不會來援的。其它分散在各地的幾萬廂軍雖能及時趕到,但無奈素質太差,金兵只需另遣一萬騎兵沿途騷擾,只怕廂軍還沒到楚州,便已潰不成軍了。”

聞言我吃驚地道:“臨安竟有三十萬禁軍這麼多。”

王承奇怪地看著我道:“這是大宋慣例,爲了防止在外手握兵權者作亂,有宋以來都是舉國一半兵力常駐京師,內外相互制衡,鄭公子爲何不知?”

靠,這是什麼世界啊,都被金國打成這樣了,還要防著自己人。外面的兵力都不夠用了,還要用全國一半的兵力來保護皇帝。邊境的士兵、百姓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了,京師的兵力竟然還不能調動。有這樣的制度,宋朝不滅亡纔怪。但我也知道現在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眼前的現實是必須要面對,戰還是要打的。

打戰?想到打戰我才發現原來我是多麼的無知,本來我以爲我擁有超過這時代近千年的經驗,擁有最先進的戰略、戰術知識。可是真的到要用時,我才發現了一件可怕的事:我所擁有的戰略、戰術知識,什麼彈性防禦戰、大縱深作戰、特種作戰等等全都是在槍械高度發展下的作戰理論,在這個冷兵器時代根本用不上。其中協同作戰理論也許還用得著,但那也是現代兵種的步、坦、炮和航空兵的互相配合啊,我對這冷兵器時代的步兵、騎兵和弓駑兵可以說是一無所知,這方面我也許連一個小兵都比不上。想到這裡,我心中生出了從未有過的挫敗感,想不到我在這個時代一點優勢都沒有,很多方面還比不上這時代的普通人。唉,不管了,走一步算一步,還是先聽聽餘玠怎麼說吧。

於是我轉身問餘玠道:“餘將軍長年與金國作戰,必然已有很多的對敵經驗。不知餘將軍對此戰有何看法呢?”

餘玠想了想便說道:“我軍主力是老城三萬崇捷崇銳軍,新城高翔所領的一萬忠節軍素質太差,如想守住就必須再從老城調去一萬步兵。”頓了頓餘玠接著說道:“但我料想金賊不會強攻,一來金軍此次來的目的是爲了劫掠,而不是爲了攻城掠地。二來金軍若是強攻楚州這堅城,就算能攻下也會損失慘重。而金軍在北線蒙古的攻勢下,兵力已奇缺,必然不希望在南線還有損失。所以,金賊多半便是圍城,雖然七萬兵馬盡圍楚州雙城,會出現兵力分散而給我們各個擊破的機會,但金賊勝在有四萬騎兵,他們可以利用騎兵快速運動的優勢,形成對楚州的包圍。只要他們兵分四路於四方紮營,無論我軍想從哪個方向突圍,敵軍都可以迅速得到旁邊兩營的騎兵增援。時日一久,我軍便要面臨斷糧的局面,而金軍卻可以派少量的騎兵四處劫掠城外百姓,就算沒有金國的補給也沒有給養之憂。就算我們能夠堅持到夏季,金軍更是可以收割城外的糧食了。可恨的是,我雖知金軍會這麼做,但卻沒有解決的辦法。”(注:宋朝時,百姓已經大量種植從越南引進的雙季稻穀,所以到了夏季便有稻穀收割。)

“餘將軍說得有理,在這種不能指望援軍的情況下,我軍如果死守的話,只不過是多活幾日而已,最後只有糧盡而亡這一種結局。如此我們就只有出城迎戰一途了。”我贊同地說道,餘玠分析得十分透徹,這位未來的名將果然不是蓋的。

“出城迎戰也不可行。”騎軍統領王承道:“楚州城外方圓幾十裡地勢平坦,利於騎兵。金國有四萬騎兵精銳,而我軍騎兵不過五千,而且其中年老力衰的戰馬也不少,所以勝負之勢,不言可知。”

“我也覺得出城迎戰不妥。”步軍統領張虎接著王承的話道:“我部雖有重裝步兵兩萬餘人,輕裝步兵(弓、駑手)五千人,且裝備精良,但如果出城迎戰,側冀沒有足夠的騎兵保護,難免會被敵軍分割包圍,逐塊消滅。”

“我們可不可以利用淮河來阻止金軍南下呢?”

“也不成。”餘玠馬上否定了我的提議,其實這個問題他早就想過了,此時想也不想就說道:“淮河水流不急,且最窄的地方只有十幾米寬,金國的輜重兵完全可以架起多條寬敞的浮橋迅速過河。另金國兵力幾乎是我軍的兩倍,如果金軍兵分兩路渡河,而我軍三萬兵力已不可再分,勢必會處於被夾擊的危險境地。”

唉!我不禁有些氣餒,守城也不行,出城迎擊也不行。本來按照攻城戰的常理,以兩倍的兵力攻城便是一個勢均力敵的局面,更何況楚州是天下堅城,所以如果楚州有糧的話,我方優勢還會多些。但金國勝就勝在以有心算無心,先用種種手段使楚州無糧,然後來個圍而不攻,楚州雙城就算再堅固也跟沒有一樣。想不到我在十幾天前說的不攻之法,現在馬上就應驗了,也不知是金國的哪個混蛋敢這樣明日張膽地侵犯我的版權,讓我知道是誰的話,非得告他一狀不可。

突然我想到了前些日子追殺我們的車船,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轉身問餘玠道:“餘將軍可有車船?”

“正有三艘,鄭兄爲何問起車船?”餘玠不解地問道。

“呵……有車船就好,有了車船我們就有一戰之力了。嘿嘿……”看著正奸笑的我,餘玠等人情不自禁打了個冷戰。

第28章 柳暗花明第25章 丁口徭役第42章 釣魚城之戰(10)第8章 楚州攻略(1)第23章 沉浮橋之戰(1)第27章 籠絡第43章 潰軍第43章 埋伏第24章 水戰(2)第30章 比拼第38章 聖旨第27章 糧食第56章 釣魚城之戰(24)第4章 水調歌頭第36章 忠順軍第35章 冰釋前嫌第26章 義第50章 成都之戰(5)第26章 義第2章 朝堂第32章 制船廠第10章 漏算第47章 絞肉機第54章 成都之戰(9)第62章 震天雷第32章 叢林追蹤(2)第38章 論戰第10章 走私第32章 制船廠第43章 潰軍第18章 宋不犯我,我不犯宋第24章 水戰(2)第29章 望洋門第63章 夜觀天像第26章 義第37章 洛陽之戰(10)第31章 藏軍洞第56章 軍心第1章 京師臨安第19章 三峰山之戰(3)第21章 賭局第23章 水戰第22章 知府王洪第6章 戰友之歌第16章 無奈第47章 成都之戰(2)第10章 追擊第54章 蔡州之戰(7)第60章 天雄關第51章 蔡州之戰(4)第10章 兄弟第15章 見孟珙第54章 奇襲劍門關(2)第24章 講學第59章 謀利州第53章 蔡州之戰(6)第42章 形勢第47章 成都之戰(2)第27章 籠絡第51章 蔡州之戰(4)第51章 成都之戰(6)第4章 襄陽第4章 戰略第63章 夜觀天像第24章 講學第11章 說服第23章 治軍之道(2)第42章 士氣之戰第5章 鄞人第5章 鄞人第10章 兄弟第56章 軍心第36章 洛陽之戰(9)第63章 同舟第46章 突破第66章 利州之戰(1)第13章 襄陽第25章 出逃第4章 上任第56章 釣魚城之戰(24)第48章 釣魚城之戰(16)第49章 成都之戰(4)第11章 誣陷第49章 釣魚城之戰(17)第64章 志同道合第35章 冰釋前嫌第3章 定計第33章 燕京之戰(7)第13章 弩陣第15章 出城第45章 闊端第33章 車船第30章 心有靈犀第44章 突圍第8章 神臂弓第3章 驍騎軍第66章 利州之戰(1)第51章 意外第14章 新官第8章 神臂弓
第28章 柳暗花明第25章 丁口徭役第42章 釣魚城之戰(10)第8章 楚州攻略(1)第23章 沉浮橋之戰(1)第27章 籠絡第43章 潰軍第43章 埋伏第24章 水戰(2)第30章 比拼第38章 聖旨第27章 糧食第56章 釣魚城之戰(24)第4章 水調歌頭第36章 忠順軍第35章 冰釋前嫌第26章 義第50章 成都之戰(5)第26章 義第2章 朝堂第32章 制船廠第10章 漏算第47章 絞肉機第54章 成都之戰(9)第62章 震天雷第32章 叢林追蹤(2)第38章 論戰第10章 走私第32章 制船廠第43章 潰軍第18章 宋不犯我,我不犯宋第24章 水戰(2)第29章 望洋門第63章 夜觀天像第26章 義第37章 洛陽之戰(10)第31章 藏軍洞第56章 軍心第1章 京師臨安第19章 三峰山之戰(3)第21章 賭局第23章 水戰第22章 知府王洪第6章 戰友之歌第16章 無奈第47章 成都之戰(2)第10章 追擊第54章 蔡州之戰(7)第60章 天雄關第51章 蔡州之戰(4)第10章 兄弟第15章 見孟珙第54章 奇襲劍門關(2)第24章 講學第59章 謀利州第53章 蔡州之戰(6)第42章 形勢第47章 成都之戰(2)第27章 籠絡第51章 蔡州之戰(4)第51章 成都之戰(6)第4章 襄陽第4章 戰略第63章 夜觀天像第24章 講學第11章 說服第23章 治軍之道(2)第42章 士氣之戰第5章 鄞人第5章 鄞人第10章 兄弟第56章 軍心第36章 洛陽之戰(9)第63章 同舟第46章 突破第66章 利州之戰(1)第13章 襄陽第25章 出逃第4章 上任第56章 釣魚城之戰(24)第48章 釣魚城之戰(16)第49章 成都之戰(4)第11章 誣陷第49章 釣魚城之戰(17)第64章 志同道合第35章 冰釋前嫌第3章 定計第33章 燕京之戰(7)第13章 弩陣第15章 出城第45章 闊端第33章 車船第30章 心有靈犀第44章 突圍第8章 神臂弓第3章 驍騎軍第66章 利州之戰(1)第51章 意外第14章 新官第8章 神臂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阳县| 永平县| 榕江县| 舟山市| 彭水| 海门市| 延川县| 防城港市| 三原县| 大英县| 平度市| 武穴市| 云浮市| 贡觉县| 昔阳县| 额敏县| 北安市| 石家庄市| 双鸭山市| 卓尼县| 大姚县| 察隅县| 海阳市| 泸州市| 五莲县| 崇左市| 庄浪县| 阿鲁科尔沁旗| 吉隆县| 松桃| 文成县| 海城市| 兖州市| 青浦区| 泰顺县| 宜州市| 廉江市| 沅江市| 宣恩县| 沿河| 措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