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3章 萬馬(下)

趙瑜眨了眨眼睛,懷疑自己是不是幻聽了,但身邊諸將的倒抽涼氣的聲音,卻讓他知道,他並沒有聽錯。不過想想也是,完顏婁室雖沒有帶馬上島,但女真人又怎麼會沒有馬匹?

按遼**制,正兵一名就要有馬三匹,金國在騎兵軍制上與遼人並沒有太大差別,基本上都能保證一人雙馬,其中一部分精銳則是一人三馬。一萬八千金兵,擁有戰(zhàn)馬三萬八千多匹也是很正常的。

但……這也僅是在北地很正常,而南方,在大宋,趙瑜估計著,就算搜遍全國,怕也很難搜出二十萬匹戰(zhàn)馬來----熙寧二年,搜檢全國馬監(jiān)和騎兵部隊,天下應(yīng)在馬凡十五萬三千六百有奇----而海峽對岸的戰(zhàn)馬數(shù)量,竟然就有大宋全國總數(shù)的五分之一。

戰(zhàn)馬不比普通馬匹,從體格到性情都要經(jīng)過嚴格篩選,個矮的不能要,瘦弱的不能要,膽小的不能要,暴躁的也不能要。一羣從大宋馬監(jiān)出欄的馬匹,經(jīng)過挑揀後,也只有六分之一能成爲(wèi)騎兵的坐騎,剩下的雖然仍算是軍馬,但也只能充做郵傳馬遞。就像蔡確上給神宗皇帝奏章裡說的那樣,河南、北十二監(jiān),起熙寧二年至五年,歲出馬一千六百四十匹,可給騎兵二百六十四,餘僅足配郵傳。

真正上好的能大批供給戰(zhàn)馬的養(yǎng)馬地,一在東北、一在西北。即所謂薊北之野和甘涼河套。必得要高寒之地,有長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曠地,才能成批成羣的蓄養(yǎng)出好馬。漢唐皆是擁有了這兩片土地,才能組建起大規(guī)模地騎兵部隊。但大宋立國後,這兩塊地方,一個早已被契丹人奪取,而另一個,則在黨項人手中----雖然開國之初,河套之地還屬於大宋。尚能獲取大量戰(zhàn)馬,但等到西夏建國,馬源也就斷了。雖然每一代皇帝都鼓勵全國各地養(yǎng)馬,但成果聊聊。

關(guān)西、河北、河?xùn)|。都有馬監(jiān),但出欄數(shù)量卻少得可憐:同州沙苑監(jiān),牧場九千餘頃,歲耗四十萬貫,但養(yǎng)馬只有六千多,歲出欄最低時竟只有四十餘匹----若非馬政如此不堪,王安石也不會搞什麼保馬法;

福建沿海也可以養(yǎng)馬,泉州、福州、興化軍的外島上,有十一個牧場注----東海最早的軍馬就來自於此----但這些馬被稱爲(wèi)洲嶼馬。不堪具裝,只能做驛馬;

在華南,兩廣出馬,同時大宋也同西南夷和大理國交易馬匹,但這些馬匹駑駘下乘,肩高能達到四尺二寸這個大宋戰(zhàn)馬最低標準的。百中僅有一二,被稱爲(wèi)羈縻馬----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知道,宋廷購買這些馬匹,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爲(wèi)了收人心,羈縻西南夷;

至於從青唐番買來的高原馬,從青藏高原下來後容易生病,也不適合平原作戰(zhàn)!

當(dāng)此時。一匹民用馬價值大約**貫。頂死不過十五貫,但一匹馬及官格尺。不下四五十緡,也就是要四五十貫才能買到一匹最低標準的戰(zhàn)馬。而肩高超過四尺六寸的上等戰(zhàn)馬,更是高達百貫。

據(jù)趙瑜所知,無論金人還是遼人,衡量戰(zhàn)馬的標準比宋人尤要高上許多。就算是乘用馬---所謂的一人雙馬、一人三馬,其中真正用來上陣廝殺的一般也只有一匹,而其他則是用來在平常騎乘,以節(jié)省上陣戰(zhàn)馬地體力----基本都能達到宋人戰(zhàn)馬的標準,畢竟那些乘用馬,許多時候也會被人騎著去打草谷、去搶劫,習(xí)慣了廝殺和血腥。而那些上陣戰(zhàn)馬,則更是都能達到宋人所定的上品標準。

三萬八千匹戰(zhàn)馬。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上等戰(zhàn)馬……趙瑜突然覺得喉嚨很乾。心跳得很快。看看周圍。將領(lǐng)們都跟他是一樣地反應(yīng)。

“大王!”朱聰踏前一步。鼻子裡噴著粗氣。大叫道:“這三萬八千匹戰(zhàn)馬決不能放過!有了馬。東海可就不光是縱橫海上了!”

“是啊!一定不能放過!”將領(lǐng)們齊聲說道。

盧克忠又道:“大王。完顏婁室在敗亡前已讓其子活女逃離。若是對岸收到了戰(zhàn)敗地消息。定然會立刻逃歸遼陽。時不我待。還請大王當(dāng)機立斷!”

趙瑜聞言。眉頭一皺。海峽水道中現(xiàn)有十餘艘車船輪番巡視。多一點地人渡海。就會立刻被現(xiàn)。但若是單人夜渡。卻有很大機率逃過去。若是因此讓遞到嘴邊地肥肉逃掉。那他今年這一整年肯定是睡不好覺了。不過。此事事關(guān)重大。決不能憑一個降人地幾句話就定下。他瞥眼看了看盧克忠。此人值不值得信任還未有定論。而大等人地話。是否說地是戰(zhàn)馬。也還需確認。

擡眼戰(zhàn)場。幾千名降人、俘虜都老老實實地坐著。但若是沒有大軍鎮(zhèn)住。定然會做起反來。如果要出兵對岸。在長生島卻仍要保留一部分兵力。略一沉吟。趙瑜心下有了決斷:“野戰(zhàn)二營、水兵營繼續(xù)打掃戰(zhàn)場。神機營。即刻隨我回城。”

回到城中,已近未時。

安排了神機營去用餐,順便又遣了運軍隊回城的大車,再給仍留在戰(zhàn)場上的士兵和俘虜送去幹糧。趙瑜便召集一衆(zhòng)軍官直奔軍議堂----那裡有整個遼東地區(qū)地地圖和沙盤。

盧克忠和大等三個降將與東海將校們一起,圍在軍議堂中央的大桌邊,大桌上,擺放著遼東山河地勢的沙盤。沙盤以遼陽爲(wèi)頂點,東至鴨綠江口的保州,南至遼東半島的蘇州,西至已屬中京道的錦州,連同遼海注,方圓幾百裡地山脈、河川、城塞、村莊、軍營、道路都一一出現(xiàn)在這面長寬一丈地沙盤上。

盧克忠是南部都統(tǒng)麾下的支度判官。大是同知東京留守事,兩人都是統(tǒng)觀遼東全局的官員,不比只管帶兵的耶律高八和耶律耨裡,他們對遼東內(nèi)事算得上了若指,但對於這面沙盤,他倆都挑不出幾個錯來。

想不到東海密探之能一至如斯!盧克忠忍不住一陣的顫抖。對於東海情報蒐集能力,他和大都大爲(wèi)驚懼,就算收藏在遼陽都統(tǒng)府內(nèi)的地圖,也沒有這般精細。

“好了,別浪費時間!”趙瑜拍了拍手。示意陸賈和黃洋,“開始吧!”

陸賈拱手一揖,他和黃洋都是在城門口恭迎大軍凱旋地時候,被趙瑜直接拉過來地。到了堂中,方纔知道究竟是爲(wèi)了何時。操著契丹話,陸賈和黃洋與大等三人對談起來,間或還詢問盧克忠?guī)拙洌呎f著邊拿著各色小旗在黃蠟質(zhì)地的沙盤上標示著。

大約花了近兩刻鐘,把對岸軍情一一問清,標示完畢,陸賈拿起小棍指著長生島對岸地一溜綠色小旗,解說起來:“……爲(wèi)了製作木筏。且方便渡海,完顏婁室沿著海岸佈置有六個營地,他所率地大軍本就分部駐紮在這幾個營地中。但其渡海後,幾個營地中多剩下民,只有百多名守軍。不過,在南信口和北信口兩處大營中。卻仍各安排了一個女真千人隊,以作守禦。”

“那戰(zhàn)馬呢?”

“都放牧在北信口附近,復(fù)州河北岸,從復(fù)州到寧州地草甸上。”陸賈指著陸上最接近於長生島的兩處地點,“南信口對岸是片山地,沒有放牧的地點。”

衆(zhòng)人看去,北信口處。一條河流蜿蜒曲折注入海峽。已經(jīng)被廢棄地復(fù)州州治所在的永寧縣城就坐落在河邊。河道兩岸盡是平地,不像南信口處。不論對岸和島上,都是凸起的山丘。

趙瑜低頭看著沙盤。微微頷,問道:“如果我想把放牧在這裡的戰(zhàn)馬都奪下,你有什麼好提議?”

陸賈當(dāng)即道:“很簡單,把去路攔住就行了。”

趙瑜擡頭看了看一臉自信的陸賈,又在沙盤上打量了幾眼,問道:“寧州?”

“大王英明!”陸賈拱了拱手,拿著棍子整片沙盤上畫著圈:“遼東半島三面環(huán)海。半島中央是山脈,從遼陽附近的千朵蓮花山,到辰州東面的步霧山注,再到蘇州東北的小山,是連綿近千里的山林。只有靠著海地兩岸方有平地。所以遼東半島上的道路和城鎮(zhèn)都是沿著海修來的。如東南側(cè),對著北洋的鎮(zhèn)海、穆州,再如西北側(cè),遼海邊的復(fù)州、寧州和辰州,都是夾在大海和山林之間。所以從遼陽到復(fù)州就只有一條道路,只要守住這條路,馬也好,人也好,都別想過得去。”

小棍移到復(fù)州城之北,大約七十里的寧州新安縣今瓦房店市永寧鎮(zhèn)附近地位置,陸賈繼續(xù)道:“新安縣南面一片近百里的平原草甸,金人的戰(zhàn)馬就放牧在這裡。而新安縣北,就是山脈,這山一直延伸到海邊,中無他途,只有一條適合行軍的山谷。而這一段官道便是在山谷中穿行注。”

朱聰沉聲道:“所以說只要派兵封住官道所在的山谷,就能把金人戰(zhàn)馬都留下來。”

“沒錯!”陸賈點頭,語氣變得激昂:“金人放牧的地點,看似面積廣大,其實是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的死地。只要封鎖住去路,他們無處可逃!”

注:福州四牧:曰水峭、龍胡、瀝畸、海澶。泉州二牧:曰浯州、列嶼。興化軍二牧:曰東越、侯嶼。

注:在遼國,遼東灣被稱爲(wèi)遼海。

注:千朵蓮花山即是現(xiàn)今地處鞍山地千山,而步霧山現(xiàn)在則名爲(wèi)步雲(yún)山,爲(wèi)遼南第一峰。

注:有興趣地朋友可以用google地圖查一查202國道和沈大高速,看看它們在哪裡交匯。

第39章 帝位(上)第33章 冬雨(下)第11章 和議(上)第17章 神機(中)第26章 野心(中)第26章 野心(中)第25章 帝國(上)第57章 西軍(中)第28章 焚城(上)第23章 喪事(上)第1章 平安(上)第19章 軍器(下)第41章 關(guān)山海(中)第55章 涌金(下)第40章 故人(下)第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一)第50章 道阻(四)第32章 故鄉(xiāng)(上)第27章 俘王(下)第10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三)第18章 豐收(下)第62章 門戶(下)第44章 亂象(一)第46章 新年(上)第30章 輕取(上)第13章 西行(下)第21章 勇氣(中)第20章 文治(上)第4章 使團(下)第2章 三年(下)第54章 涌金(上)第51章 道阻(五)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31章 中秋(上)第20章 文治(上)第34章 移民(上)第18章 豐收(下)第62章 門戶(下)第12章 靖安(下)第13章 西路(五)第12章 和議(中)第37章 戰(zhàn)線(上)第44章 亂象(一)第64章 等待(下)第25章 突遇(下)第29章 連橫(中)第62章 九五第4章 新港(下)第21章 陣線(下)第21章 義學(xué)(下)第36章 股票(上)第7章 先鋒(上)第14章 包圍(中)第8章 未雨(下)第1章 平安(上)第32章 局勢(中)第33章 冬雨(下)第3章 老種(下)第5章 西路(二)第11章 靖安(中)第18章 戰(zhàn)象(上)第19章 衢山(上)第20章 勇氣(上)第37章 島南(下)第6章 對手(下)第22章 戰(zhàn)船(下)第7章 投奔(上)第50章 道阻(四)第16章 船場(下)第11章 孤舟(上)第55章 涌金(下)第44章 亂象(一)第4章 奪城(下)第11章 宣傳(下)第5章 對手(中)第48章 道阻(二)第9章 迎擊(上)第8章 四方(中)第19章 衢山(上)第30章 輕取(上)第33章 冬雨(下)第25章 帝國(上)第10章 守城(下)第21章 文治(下)第33章 南行(上)第7章 先鋒(上)第7章 未雨(上)第2章 三年(下)第9章 守城(上)第4章 對手(上)第14章 父兄(下)第24章 西路(七)第21章 開局(下)第24章 清化(下)第27章 俘王(下)第19章 戰(zhàn)象(下)第38章 股票(下)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10章 迎擊(下)第37章 湄嶼(上)
第39章 帝位(上)第33章 冬雨(下)第11章 和議(上)第17章 神機(中)第26章 野心(中)第26章 野心(中)第25章 帝國(上)第57章 西軍(中)第28章 焚城(上)第23章 喪事(上)第1章 平安(上)第19章 軍器(下)第41章 關(guān)山海(中)第55章 涌金(下)第40章 故人(下)第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一)第50章 道阻(四)第32章 故鄉(xiāng)(上)第27章 俘王(下)第10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三)第18章 豐收(下)第62章 門戶(下)第44章 亂象(一)第46章 新年(上)第30章 輕取(上)第13章 西行(下)第21章 勇氣(中)第20章 文治(上)第4章 使團(下)第2章 三年(下)第54章 涌金(上)第51章 道阻(五)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31章 中秋(上)第20章 文治(上)第34章 移民(上)第18章 豐收(下)第62章 門戶(下)第12章 靖安(下)第13章 西路(五)第12章 和議(中)第37章 戰(zhàn)線(上)第44章 亂象(一)第64章 等待(下)第25章 突遇(下)第29章 連橫(中)第62章 九五第4章 新港(下)第21章 陣線(下)第21章 義學(xué)(下)第36章 股票(上)第7章 先鋒(上)第14章 包圍(中)第8章 未雨(下)第1章 平安(上)第32章 局勢(中)第33章 冬雨(下)第3章 老種(下)第5章 西路(二)第11章 靖安(中)第18章 戰(zhàn)象(上)第19章 衢山(上)第20章 勇氣(上)第37章 島南(下)第6章 對手(下)第22章 戰(zhàn)船(下)第7章 投奔(上)第50章 道阻(四)第16章 船場(下)第11章 孤舟(上)第55章 涌金(下)第44章 亂象(一)第4章 奪城(下)第11章 宣傳(下)第5章 對手(中)第48章 道阻(二)第9章 迎擊(上)第8章 四方(中)第19章 衢山(上)第30章 輕取(上)第33章 冬雨(下)第25章 帝國(上)第10章 守城(下)第21章 文治(下)第33章 南行(上)第7章 先鋒(上)第7章 未雨(上)第2章 三年(下)第9章 守城(上)第4章 對手(上)第14章 父兄(下)第24章 西路(七)第21章 開局(下)第24章 清化(下)第27章 俘王(下)第19章 戰(zhàn)象(下)第38章 股票(下)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10章 迎擊(下)第37章 湄嶼(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科技| 大城县| 荔浦县| 泸水县| 习水县| 东安县| 张家界市| 罗平县| 基隆市| 崇明县| 历史| 南丹县| 郸城县| 平原县| 淅川县| 海盐县| 磐石市| 北海市| 东丽区| 洛阳市| 辽宁省| 繁峙县| 马龙县| 诏安县| 太保市| 柘荣县| 子长县| 大安市| 南通市| 钟祥市| 颍上县| 广宁县| 峨眉山市| 满城县| 民乐县| 澳门| 灵丘县| 荆门市| 铜山县| 嘉义县| 博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