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親征揚州篇

從陳橋到崖山

9月,趙匡胤騰出手來,終於開始經略淮南。第一步請李重進搬家。只要稍懂一些五代歷史的就知道,所有皇帝都是從這一步開始收拾不聽話節度使的。趙匡胤任李重進爲青州平盧軍節度使。隨後趙匡胤派陳思誨拿著鐵券去賜與李重進。然而翟守珣早就說過,鐵券是收買不了李重進的。不過說實話,李重進初一見這黑鐵紅字的鐵券,再加陳思誨的一張嘴,起先還真有那麼一種衝動,準備進京述職,然後再到青州上任。可他剛想動,就有人勸阻了。史書記:左右沮之,重進猶豫不決。我猜想,這左右裡面,極可能有我們們優秀的特工人員翟守珣。所謂臥底不怕老大黑到底,就怕老大要從良。而李重進終於沒把握住這最後的機會,他扣押了陳使者,加緊軍備。並派人求救於南唐李璟。李璟不敢納,把信轉手就交到了宋太祖案前。

9月26日,趙匡胤下詔削去李重進所有官職,令石守信、王審琦、李處耘、宋延渥率禁軍出征。

接下來李重進更犯了一大毛病,使他的軍心瞬間瓦解。起因在於揚州都監安友規不願坐著揚州這條反船一沉到底,偷了個空跑了。李重進一怒之下展開整風運動。將他自認爲有逃跑嫌疑的數十名軍校抓了起來,不問情由,全砍了腦袋。

李筠是自信過頭,李重進則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全無自信,感覺身邊已沒一個可讓他相信的人。於是經此一殺,軍中將領人人心寒。這樣的李重進要能當皇帝,那纔怪了。

看看趙普對李重進的評價吧:李重進守薛公之下策(英布造反,漢高祖劉邦問策於薛公。薛公稱英布有上中下三策。布若行上策,山東非漢有。行中策,勝負未可知。行下策,陛下可無憂),昧武侯(諸葛亮)之遠圖,憑持長淮,繕修孤壘。無諸葛誕之恩信,士卒離心。有袁本初之強梁,計謀不用。外絕救援,內乏資糧。急攻亦取,緩攻亦取。兵法尚速,不如速取。誰說趙普只以半部論語治天下?這通話引經據典,倒有才華橫溢之象,把李重進分析的透徹明白。

建隆元年(960)10月21日,命吳廷祚爲東京留守,趙光義爲大內都部署,下詔再次親征。24日,大軍出開封城。11月11日,趙匡胤親臨揚州城下。當日揚州城破。縱橫沙場所向無敵的李重進居然在敗亡時如此頹唐,甚至沒讓宋太祖付出血的代價。

揚州城裡,迎接宋太祖的是另一團熊熊大火。李重進同樣選擇了葬身火海。至此,中的3位:韓通、李筠、李重進,已通通報到入冊了。

在揚州城內被扣的陳使者,李重進在舉族(兄重興、弟重贊、子延福)赴火之前放出了他。不過他的自由與生命也只有幾個小時,在混亂中被叛軍所殺。不過宋太祖沒有虧欠另一位有功之臣——翟守珣。讓他補官殿直,不久升爲供奉官,成了皇帝近臣。

11月24日,趙匡胤在揚州接見李璟派來的嚴續、李從鑑、馮延魯的鎬師三人團,第一句話就是疾言厲色的責備“汝國主何故與吾叛臣交通”不料馮延魯面不改色,頂了回來“陛下只知其交通,不知預其謀反”火上澆油!怒不可遏的趙匡胤仍問了一下:你這麼說是什麼意思?馮“李重進當初派過江的使者就住在我家。我們們國主的話都是我給傳達的。國主說‘造反可以理解,但你失去時機了。當時李筠造反,你就該跟他一起反。現在你以一州之力對抗整個朝廷精兵。就算你是韓信再世,白起復生,也不會成功。我南唐所以不敢幫你’就是這樣,李重進才失敗的。我們們南唐有什麼錯”此時的趙匡胤明顯沒準備,不能像15年後理直氣壯叫出那句傳世之語。他只是拉下了臉問道“就算是吧。可諸將都勸我乘勝渡江,你看怎樣”“李重進神勇無敵,可在您面前也不堪一擊。何況我們們南唐?但先帝也爲我們們留下了數萬精兵。如您也捨得以數萬將士與之血戰,那我們們無話可說。不過長江自古天險,萬一進未克城,退乏糧道,您自己想結果吧”趙匡胤微微一笑,以最後一句話爲這場辯論畫上了句號“跟你開個玩笑,沒想到你就當了回說客”

11月29日,趙匡胤命李處耘代理揚州一切事務。12月4日啓程北歸。21日回到開封。回到開封的他變得整天無精打采。有人問,他就搖頭嘆氣,顯得非常苦惱“你們覺得當皇上挺好是不是?唉…比我當節度使時差遠了…”這讓別人怎麼安慰他呢?難道滿足他願望,大夥齊心合力再造他反,把他再打回節度使原形?這玩笑開的有點大,於是趙匡胤就只能繼續鬱悶,直到他心情變得非常惡劣。

煩啊,他只能自己找樂,在自己後花園裡拿彈弓打鳥玩。12月的一天,突然有個官緊急求見。趙匡胤不敢怠慢,以爲出了大事,立即接見。結果這位仁兄說來說去都是些平常事。趙匡胤火了,問他到底搞什麼。可這仁兄一點都不在乎,一句話就頂了回來“臣以爲事再小,也比打鳥玩要急點”趙匡胤怒,舉起斧子(此記載說明了宋太祖有隨時在手邊提著一把斧子。這對於分析他的死極爲重要)就砸了過去,幹掉對方兩顆大門牙。那人沒哭沒罵,只是慢慢彎下了腰,把自己的牙撿起來小心翼翼收進懷裡。趙匡胤火還沒消“你把牙藏起來,是要到哪兒去告我嗎”卻不料對方比他更硬“臣告不了陛下,但陛下一言一行,自有史官記錄下來,流傳後世”宋太祖泄氣了。只好笑嘻嘻拿出大筆鈔票跟人傢俬了。

君子結黨篇李筠叛亂篇安石罷相篇一徵收官篇真宗登基篇吳曦被誅篇十二金牌篇鳳娘出場篇苗劉兵變篇風雨欲來篇符家三女篇北伐開始篇世忠阻敵篇元豐榜單篇貴妃薨逝篇哲宗廢后篇北國安定篇局勢透析篇邊疆烽火篇採石大捷篇澶淵之盟篇北國安定篇徽宗登基篇北伐前奏篇諸國分合篇奶孃事件篇年表南宋天驕喪父篇太子冊立篇風雨欲來篇君臣和諧篇丁謂霸道篇開封之戰篇北伐前奏篇亡國前奏篇還地西夏篇哀宗出逃篇似道之死篇平夏築城篇二次南征篇張浚回朝篇治河失敗篇開封民變篇大金立國篇富平決戰篇金國敗盟篇西征前奏篇惠卿強勢篇黨派紛爭篇光宗被嚇篇孟珙之死篇蒙古伐金篇擅移皇陵篇襄樊戰起篇耶律留哥篇澶淵前奏篇天書降臨篇英宗登基篇奶孃事件篇惠卿強勢篇安石進京篇杭州行在篇榮耀三川篇首輪談判篇青苗新法篇交趾入侵篇吳曦自立篇秦檜罷相篇天災人禍篇變法起始篇蒙金首戰篇平夏前奏篇西夏轉折篇靈素倒臺篇免役新法篇徽宗登基篇蘇軾回朝篇熙宗遇弒篇藕塘之戰篇濮議之爭篇上岳飛被罷篇諸國分合篇司馬復出篇王李起義篇北宋六賊篇上餘覩降金篇哲宗親政篇雍熙慘敗篇平定荊湖篇遼金首戰篇開封陷落篇富平決戰篇太原陷落篇李璮叛亂篇仁瞻斬子篇免役差役篇邊疆烽火篇慶曆新政篇清明上河篇仙人前戰篇
君子結黨篇李筠叛亂篇安石罷相篇一徵收官篇真宗登基篇吳曦被誅篇十二金牌篇鳳娘出場篇苗劉兵變篇風雨欲來篇符家三女篇北伐開始篇世忠阻敵篇元豐榜單篇貴妃薨逝篇哲宗廢后篇北國安定篇局勢透析篇邊疆烽火篇採石大捷篇澶淵之盟篇北國安定篇徽宗登基篇北伐前奏篇諸國分合篇奶孃事件篇年表南宋天驕喪父篇太子冊立篇風雨欲來篇君臣和諧篇丁謂霸道篇開封之戰篇北伐前奏篇亡國前奏篇還地西夏篇哀宗出逃篇似道之死篇平夏築城篇二次南征篇張浚回朝篇治河失敗篇開封民變篇大金立國篇富平決戰篇金國敗盟篇西征前奏篇惠卿強勢篇黨派紛爭篇光宗被嚇篇孟珙之死篇蒙古伐金篇擅移皇陵篇襄樊戰起篇耶律留哥篇澶淵前奏篇天書降臨篇英宗登基篇奶孃事件篇惠卿強勢篇安石進京篇杭州行在篇榮耀三川篇首輪談判篇青苗新法篇交趾入侵篇吳曦自立篇秦檜罷相篇天災人禍篇變法起始篇蒙金首戰篇平夏前奏篇西夏轉折篇靈素倒臺篇免役新法篇徽宗登基篇蘇軾回朝篇熙宗遇弒篇藕塘之戰篇濮議之爭篇上岳飛被罷篇諸國分合篇司馬復出篇王李起義篇北宋六賊篇上餘覩降金篇哲宗親政篇雍熙慘敗篇平定荊湖篇遼金首戰篇開封陷落篇富平決戰篇太原陷落篇李璮叛亂篇仁瞻斬子篇免役差役篇邊疆烽火篇慶曆新政篇清明上河篇仙人前戰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沭阳县| 廊坊市| 佛坪县| 林芝县| 南漳县| 山西省| 长寿区| 扶风县| 鄂尔多斯市| 陵川县| 望城县| 泾川县| 丘北县| 子长县| 陕西省| 黔东| 宁津县| 延津县| 古田县| 牡丹江市| 平和县| 平度市| 开原市| 根河市| 临汾市| 开原市| 扶余县| 峡江县| 郎溪县| 始兴县| 津市市| 苗栗县| 保靖县| 绥棱县| 犍为县| 汶上县| 巴楚县| 青阳县| 平罗县| 阳东县| 锡林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