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這麼做恐怕不合適吧,會給堂嫂招致非議的。更何況這宮宴上多的是宮人替堂嫂佈菜添茶,何須勞煩皇兄你這雙貴手呢。”傅亦寒不知於何時到了殿內,瞧見傅亦堯站在夕和的位置前面便朝著他們走過來,正巧聽見了傅亦堯最後說的話便開口替夕和解了圍。
“亦寒你想到哪裡去了,不過是堂弟不在,我作爲兄長理應替堂弟照顧好弟妹罷了。”傅亦堯見到傅亦寒眼底閃過一抹厭惡和陰狠,面上則依舊是文質彬彬的笑意。
“我看是皇兄你不知想到哪裡去了吧,我不過是陳述一下皇兄這麼做的後果罷了,並未惡意揣測皇兄你的心思。”傅亦寒同傅亦堯說完也不待他的迴應,轉而從衣袖裡取出一封信函交予夕和,並對她說,“堂嫂,這是我入宮前纔剛剛收到的,是堂兄給你的家書。”
一聽家書兩個字,夕和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忙不迭從傅亦寒手裡接過,並向他道了謝。而傅亦寒在看到夕和眼眸亮起的一瞬有過片刻的失神,但隨即把信交給她後又恢復如常,再看了眼傅亦堯,勾著一抹輕蔑的笑去了自己的位置上落座。
被傅亦寒這麼一攪弄,傅亦堯的打算也只能作罷,最後看了眼夕和手裡的信封后便也去了自己的位置落座。
夕和迫不及待地想要拆開家書一看究竟,但偏巧這時通報聲傳來,皇上和三位嬪妃到了。於是她只能先將家書收起來,同其他人一起給皇上恭敬行禮。
上元宮宴正式開始,席間人們觥籌交錯、歡聲笑語,氣氛比之一般宮宴時要熱鬧輕鬆許多。
夕和本就打算著只來露個面,現在又著急想看傅玨送回來的家書,所以耐著性子看完了第一齣歌舞后便向上位者提出先行告退。
皇上沒有多問什麼,只看了夕和一眼便點頭同意了。
夕和遂行了禮,又乘著步攆離開了凌霄宮。回去的路上,她便迫不及待地拆了家書,雖然沿路燈光晦暗,但她還是逐字逐字辨認過去,在回到浣花宮之前就將家書通讀了一遍。
家書確實是傅玨的字跡,最後還落了“夫似之”的款,是由他親筆所寫無誤。行文內容是他一貫來的風格,只有寥寥數行,但卻把夕和想知道的都囊括其中了,包括他已經到達的位置、路上的情況、身體狀況和對她的思念和牽掛。
夕和在路上看了一遍,回到浣花宮裡後又仔仔細細看了一遍,再將信紙沿著原來的摺痕重新摺疊好,放回到信封裡,然後藏於自己的枕下,打算著每天晚上想他了就拿出來看一遍。
之後,她讓流螢去取來了早已備下的天燈。
上元節放天燈是她和傅玨約定好的,雖然今年她和傅玨相隔兩地,但天燈上的願望卻一年都不能停,所以她一早便吩咐了流螢去搜羅了兩盞天燈來。
流螢取來後,夕和落墨寫下這一年不變的心願,又想了想在另外一盞上也代替傅玨寫了幾個字,然後便和流螢一人提著一盞到了院子裡放飛。
點上火,天燈充盈起來,然後一鬆手,微微搖晃了兩下後便朝著浩渺的天際飛昇而去,慢慢化作天邊的繁星兩點。
與此同時,夜空的另一邊——
出使的隊伍於上元節的傍晚抵達了南越邊境城池塞城。塞城城主也算是老熟人了,雖然這次傅玨到來的身份已經變了,但無論是國相還是秦王,對於接待一項他作爲城主都是責無旁貸的。
於是,當晚,傅玨便住進了塞城的城主府內。
因是上元節的關係,塞城內有花燈會,用過晚膳後,塞城城主便力邀傅玨到街上走一走,湊湊熱鬧。傅玨本不是愛湊熱鬧的人,但不知怎的心念一動便答應了下來。
出門後,街道上果然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各式花燈鋪就了一路,將整片夜空映照得亮如白晝。
城主一邊走一邊在傅玨耳邊跟他介紹塞城花燈會的由來和一些傳統活動,傅玨始終含著淺笑不緊不慢地往前走,似是在聽,又似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
走了一段後,傅玨的目光突然被一點飄揚升空的星點所吸引了過去,不由停下了腳步。
城主順著他的目光看過去,然後笑著同他說:“秦王殿下可是在看天燈?上元節天燈許願是南越的風俗,這一點秦王殿下想必亦是很清楚的。不過,秦王殿下一定不知,這風俗可是源自於塞城,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對眷侶……”
“臨江。”傅玨突然開口喚了臨江一聲,打斷了城主喋喋不休的話,待臨江上前一步應了是後,他又對臨江吩咐道,“去買一盞天燈回來。”
臨江領命立刻前去,不一會兒就提著一盞天燈回來了。
“有勞城主作陪,但我已有些疲累,就先行回府休息了,城主自便。”傅玨禮貌而疏離地同城主說完後轉身回城主府。
城內的花燈會他早已看膩,出來一趟本就是來作陪的,作陪的人都回去了,他還有什麼好逛的。所以,城主尷尬又無奈地苦笑了一下後也跟著轉了身打道回府。
回到客房中,傅玨又命臨江去取了筆墨來,然後沒有任何猶豫地在天燈上落下了幾個字,再提著天燈走到了院子裡。
“臨江,你猜,夕和現在會不會也在放天燈?”傅玨提著天燈讓臨江點上火,一邊看著天燈慢慢豐盈起來一邊問他。
臨江低聲一笑,心想原來主子是想夫人了。
“主子既與夫人有約定,夫人未必是此時放了天燈,但定然是會放的。”
傅玨脣邊的笑意深了兩分,再鬆了手指,讓指間的天燈掙脫禁錮,朝著深邃的夜空盡頭緩緩飛去。
他站在原地凝望著天燈漸漸遠去,同一時刻,不同地點,他和遠處的她都在心中默唸了一遍心中所願,祈盼上蒼能夠聽見。
夕和:吾願與似之百歲相守,死生不負。
傅玨:吾願夕和心中所求皆能得償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