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2章 沙陀三王朝

北宋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剛剛消滅契丹政權的女真族鐵騎如決堤潮水般南下,踏碎了中原一百六十多年的繁華迷夢,穿越歷史的悲情,兵臨汴梁城。宋朝皇帝趙桓和太上皇趙佶屈膝跪在女真人面前乞降,隨後被帶到寒冷的五國城中坐井觀天,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難。

北宋被新興的女真政權消滅,有很深刻複雜的歷史背景,除了宋朝統治集團的腐化墮落以及當盟遼抗金卻盟金滅遼的外交戰略失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政權建立時的先天戰略地理的缺陷。

自趙匡胤有負柴榮所託,欺人孤兒寡婦建立宋朝時,中原政權已經失去天然屏障的長城防線,即今天內蒙古、山西和河北北部的山區。相對於廣褒的華北平原來說,長城一帶的軍事防禦價值是不可估量的。而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可以利用軍事地理上的優勢進可取中原,退可守大漠,但對中原的農耕民族政權來說,失去北部山區,致命中原腹地無險可用,這是一個長達近四百年噩夢的開始,而其始作俑者,就是五代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

如果說十二世紀最著名的歷史事件是靖康之難,十一世紀最著名的歷史事件是王安石變法,那麼十世紀時最著名的歷史事件毫無疑問的是石敬瑭將中原地區的戰略屏障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政權。

石敬瑭確實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不僅“發明”了一箇中原文明的噩夢,而且還“發明”了一個名詞:“兒皇帝”。後世那些威風一時的軍閥老爺們在跟著洋大人身後狐假虎威的時候,一定會想起“兒皇帝”行業的開山鼻祖石敬瑭來。

五代史有一個歷史名詞“沙陀三王朝”,意指建立後唐的李存勖、建立後晉的石敬瑭、建立後漢的劉知遠都是沙陀族人。流行於世的歐陽修所著《新五代史.晉本紀上》開篇就說石敬瑭出身西夷,想必這也是許多人認爲石敬瑭是沙陀人的依據。但是,作爲出版時間比歐史早近百年的薛居正所著的《舊五代史.晉高祖紀一》卻明確記載石敬瑭是漢景帝時丞相石奮的後人,漢朝大亂,石奮的一支後裔流落西夷。

雖然不排除石敬瑭當皇帝后強行把石奮認作祖宗的可能性(就象袁世凱強行認袁崇煥做祖宗一樣),但薛居正本人在石敬瑭稱帝已經二十四歲,參與舊史編著的盧多遜、張澹、李昉等人都經歷過石敬瑭時代,對石敬瑭來歷記載的真實性要遠大於歐陽修。

而且雖然歐史認爲石敬瑭出身西夷,但並沒有直說石敬瑭就是沙陀人,而對李克用和劉知遠卻明確指出他們是沙陀人。做爲比較,薛居正的舊史也明確記載李克用和劉知遠是沙陀出身。

如果石敬瑭是沙陀人,爲什麼薛史和歐史都不提及,而偏偏對李克用和劉知遠是沙陀人“念念不忘”?更何況“出身”西夷並不等於就是西夷人,就象李白“出身”於現吉爾吉斯斯坦,我們能視李白爲吉爾吉斯斯坦人?呵呵。由此可見,所謂“沙陀三王朝”的說法並不正確,石敬瑭確實是個漢人(更是個貨真價實的漢奸)。

石敬瑭能夠在亂世中建立自己的“帝國”,並非是一無所長,石敬瑭熟讀兵法,而且是戰國名將李牧和漢朝名將周亞夫的粉絲,他還當過後唐莊宗李存勖的親衛馬軍,沒點功夫是不行的。

石敬瑭之所以能平步青雲,有兩個原因,一是籍父之功,老爹石紹雍(洋名叫臬捩雞)是李克用、李存勖時代的大將,在中上層有點人脈。一是石敬瑭娶了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兒。現在有句流行話叫做“嫁個好老公、少奮鬥十年”的說法,反過來對男生也是一樣的。李嗣源登基後,石敬瑭一躍成駙馬爺,前程自然是一片光明。

不過石敬瑭和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關係極差,兩位都是“太子黨”,兩不心服。到了李從珂“靖難”登基後,石敬瑭更加的恐懼,雖然剛開始還能和李從珂做點表面文章,但這樣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要想和李從珂做一個徹底的了斷,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任李從珂宰割,要麼滅掉李從珂。換成其他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會和石敬瑭一樣,選擇第二條道路。

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五月,石敬瑭起兵太原,並上表把李從珂臭罵了一通:“你不是明宗皇帝的親生子,本沒有資格當皇帝。廢帝雖死,還有許王李從益在,只要你把位子讓給李從益,我就罷兵。”這明顯是哄小孩子的把戲,李從珂豈能答應?當即破口大罵石敬瑭:“你這個朝三暮四的小人,你爲了討好我殺害了李從厚,現在又把李從益擡出來當幌子,有哪個傻瓜會相信?!”

李從珂派遣晉州刺史張敬達爲帥,督軍討伐石敬瑭,張敬達會合張彥琪、楊光遠、高行周等部合圍太原。雖說石敬瑭能力不遜於李從珂,但畢竟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太原雖說是個大城,但奈何不了唐軍人數太多,好幾次都差點被唐軍攻破。石敬瑭派桑維翰火速去找耶律德光,請求發兵支援。

如果石敬瑭僅僅是向耶律德光求救,爲了報答契丹人,給點財物做爲酬謝也沒什麼,世界上也沒有白吃的午餐。但石敬瑭爲了能讓耶律德光下血本來幫自己,做出了一件足以讓“石敬瑭”這個名字遺臭千年的無恥舉動。石敬瑭在給耶律德光的信中承諾,只要契丹出兵幫他滅掉李從珂,他就把盧龍至雁門以北土地盡數割讓給契丹,並願意認比自己小十一歲的耶律德光做義父,說話算數,絕不反悔。

他手下的一號軍頭都押衙劉知遠雖然是個沙陀人,但他的戰略眼光和“中國情結”遠強於石敬瑭。劉知遠力勸道:“主公此舉大謬,想讓契丹人來幫我們,出點錢就能把這幫貪婪鬼引來,何必割讓土地。您比耶律德光大十一歲,怎麼能做他的兒子?何況雁北自古就是中國屏藩,一旦失去,契丹鐵騎就可以毫無阻礙的馳騁中原,必然會醞成大禍,到時候想後悔都來不及了。”

石敬瑭這時已經被城外的唐軍折磨的喪失理智了,自己的利益要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算得了什麼?更遑論平頭百姓的利益了。石敬瑭不聽劉知遠苦口婆心,讓桑維翰去送信。耶律德光接到這封讓他飄飄欲仙的信後,禁不住狂笑三聲:“真是天助我也!”他讓桑維翰連夜趕回晉陽,告訴石敬瑭再堅守幾日,八月十五那天他就率大軍趕到,石敬瑭大喜。

張敬達雖然每天狂攻不已,但就是破不了城,氣急敗壞,又沒奈何。石敬瑭在太原城中掰著手指頭在算離八月十五還有幾天,可一直等到九月,還沒見契丹的一兵一卒,石敬瑭有些慌了,這耶律德光是不是得到了李從珂的什麼承諾,中途變卦了?

正當石敬瑭近乎絕望的時候,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率領五萬鐵騎南下,一直來到太原城下,石敬瑭見契丹兵來了,大喜,開門和契丹軍會合,大戰唐軍。唐軍裡外受困,加上攻城日久、精疲力盡,哪當得起契丹生力軍的衝擊,被殺的大敗,張敬達等人逃往晉安(今太原南)。石敬瑭狂喜不已,急忙出城拜見義父。見著耶律德光,石敬瑭認認真真的給義父耶律德光行了大禮(比較無恥!)。

兩人雖說是平生第一次謀面,但卻是“一見鍾情”,耶律德光對這個比自己大十一歲的兒子非常滿意,連說自己有福氣。石敬瑭對義父也是崇拜的五體投地,一口一個父親叫的耶律德光特別舒服,當然主要還是因爲石敬瑭許諾的十六州的土地。

今人多把漢太祖(俗稱漢高祖)劉邦當成厚黑學的鼻祖,項羽欲烹劉太公,劉邦面不改色的說道:“煮好了別忘了給兄弟我倒上一碗。”但劉邦和石敬瑭比起來,還是欠點火候。四十四歲的石敬瑭能臉不紅心不跳的喊三十四歲的耶律德光爸爸,比項羽大二十多歲的劉邦什麼時候喊過項羽乾爹?

真是無比佩服石敬瑭,當然更無比羨慕耶律德光,這樣孝順的乾兒子,打著燈籠也找不著。

耶律德光雖說認了個乾兒子,但他也知道乾兒子不是白認的,石敬瑭許諾割讓十六州的目的就是讓耶律德光幫他滅掉李從珂做中原皇帝。做人要言而有信,說出來的話要算數,石敬瑭就是這樣一個千金一諾的“君子”,耶律德光自然也不能例外。

酒足飯飽後,耶律德光打著飽嗝對石敬瑭說:“兒子,你老爹我會點相術,我看你的面貌主貴,氣量才幹,都遠比李從珂那小子強上百倍,你不當中原皇帝實在是對不住中原的人民羣衆。而且我是胡人,中原我也住不習慣,過些日子我就要回去。這樣吧,我舉行個儀式,冊封你做中原皇帝,推翻李從珂這個反動政權,爲民除害。”

石敬瑭一聽,骨頭差點麻酥了,真是欲仙欲死的感覺。不過表面上還得三揖三讓一番,老文章了,抄抄也不妨事。他手下那幫吹鼓手自然明白,立刻進行勸進,說石大將軍“天降真主,萬民景仰。若不出來做皇帝,奈天下蒼生何?!”石敬瑭“推辭”不掉義父和“同志們”的盛情,只好“勉爲其難”做皇帝了。

第25章 江南文會第170章 長安復定第129章 黃家信儒第30章 禪位第132章 搖搖欲墜第67章 石重貴第18章 烈烈遼風(上)第60章 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九)第50章 袍澤弟兄第110章 中計否?第120章 強峰之刃第4章 玉娘酒肆第8章 南唐變法之華夏商行第95章 進退維谷第53章 雞毛令信第8章 大軍出征(上)第96章 金沙城第97章 怒髮衝冠第155章 毒計第120章 強峰之刃第80章 誓殺之第53章 夜巡第25章 北地瀛州第6章 神邸,不可戰勝的神邸!第54章 晉陽帝第100章 糧草被焚第58章 決戰的凱歌第110章 中計否?第61章 茍且偷生第102章 內鬨第83章 花燈夜市第5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一)第67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六)第30章 驅虎吞狼第18章 常郢領軍第39章 南地亂起(下)第17章 決戰前奏第81章 不留活口第31章 將府議事第43章 春意盎然第79章 清丈田土第137章 曲終人散第59章 南漢第71章 爲何而死第163章 唐末史第86章 箭如雨下第104章 軍師可巡夜去?第16章 搏殺第80章 誓殺之第75章 三騎錐戰第35章 南地財神第61章 驚變第4章 玉娘酒肆第79章 清丈田土第46章 絕路第90章 荒原第140章 西川詔討第147章 古往今來第49章 兵者,詭道也第99章 天下精銳?第145章 馬楚將亡第163章 唐末史第24章 大戰尾聲(下)第148章 血染徵袍第16章 搏殺第36章 旮二愣第14章 浩蕩宋遼第83章 騎兵神器第122章 陷陣虎賁第86章 最後一搏第95章 進退維谷第106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第88章 南越平定第29章 焉敢復言我南地無猛士邪!第25章 北地瀛州第151章 蘇南形勢第132章 搖搖欲墜第21章 兵分兩路第106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第116章 水上行舟第102章 班師回朝第31章 荒蕪深山,特種操練第22章 郭無爲第149章 江東第93章 南唐鐵騎第7章 小周後第96章 金沙城第58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七(下)第25章 江南文會第21章 宋有猛將,名曰政忠第33章 西征大軍第68章 天意第63章 北伐契丹第24章 大戰尾聲(下)第94章 北佑旅舍第27章 歷史的車輪,詞帝李煜第9章 囂張氣焰第67章 三營分練第65章 甕中捉鱉第9章 大軍出征(下)
第25章 江南文會第170章 長安復定第129章 黃家信儒第30章 禪位第132章 搖搖欲墜第67章 石重貴第18章 烈烈遼風(上)第60章 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九)第50章 袍澤弟兄第110章 中計否?第120章 強峰之刃第4章 玉娘酒肆第8章 南唐變法之華夏商行第95章 進退維谷第53章 雞毛令信第8章 大軍出征(上)第96章 金沙城第97章 怒髮衝冠第155章 毒計第120章 強峰之刃第80章 誓殺之第53章 夜巡第25章 北地瀛州第6章 神邸,不可戰勝的神邸!第54章 晉陽帝第100章 糧草被焚第58章 決戰的凱歌第110章 中計否?第61章 茍且偷生第102章 內鬨第83章 花燈夜市第5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一)第67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六)第30章 驅虎吞狼第18章 常郢領軍第39章 南地亂起(下)第17章 決戰前奏第81章 不留活口第31章 將府議事第43章 春意盎然第79章 清丈田土第137章 曲終人散第59章 南漢第71章 爲何而死第163章 唐末史第86章 箭如雨下第104章 軍師可巡夜去?第16章 搏殺第80章 誓殺之第75章 三騎錐戰第35章 南地財神第61章 驚變第4章 玉娘酒肆第79章 清丈田土第46章 絕路第90章 荒原第140章 西川詔討第147章 古往今來第49章 兵者,詭道也第99章 天下精銳?第145章 馬楚將亡第163章 唐末史第24章 大戰尾聲(下)第148章 血染徵袍第16章 搏殺第36章 旮二愣第14章 浩蕩宋遼第83章 騎兵神器第122章 陷陣虎賁第86章 最後一搏第95章 進退維谷第106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第88章 南越平定第29章 焉敢復言我南地無猛士邪!第25章 北地瀛州第151章 蘇南形勢第132章 搖搖欲墜第21章 兵分兩路第106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第116章 水上行舟第102章 班師回朝第31章 荒蕪深山,特種操練第22章 郭無爲第149章 江東第93章 南唐鐵騎第7章 小周後第96章 金沙城第58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七(下)第25章 江南文會第21章 宋有猛將,名曰政忠第33章 西征大軍第68章 天意第63章 北伐契丹第24章 大戰尾聲(下)第94章 北佑旅舍第27章 歷史的車輪,詞帝李煜第9章 囂張氣焰第67章 三營分練第65章 甕中捉鱉第9章 大軍出征(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平县| 喀什市| 新龙县| 龙山县| 蓬溪县| 涞水县| 泽州县| 石台县| 西峡县| 玛纳斯县| 丰顺县| 日照市| 柘城县| 醴陵市| 多伦县| 郑州市| 绥中县| 尼木县| 名山县| 文安县| 华坪县| 汝南县| 常州市| 台湾省| 丹凤县| 神农架林区| 厦门市| 汉源县| 阿勒泰市| 济阳县| 东丰县| 鹤峰县| 扬州市| 平定县| 清丰县| 屯门区| 汾阳市| 兰坪| 神农架林区| 观塘区|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