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知識
第一章 政黨概述
【本章導讀】
通過本章的學習,明確政黨的起源、內涵、本質與特徵,樹立自己對政黨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的正確認識。通過比較,每一個入黨積極分子要掌握政黨按不同標準進行劃分的主要依據,以對世界上現有的政黨及其分類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本章重點】
政黨是作爲封建君主專制的對立物而出現的,是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政黨是一定階級、階層或集團的積極分子爲維護本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利益,圍繞著奪取政權、鞏固政權或影響政府而結合起來採取共同行動的政治組織。政黨作爲社會政治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有自己明確的政治目標、綱領、領袖集團以及組織形態(tài)和紀律。政黨按階級基礎可分作資產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政黨兩大類。作爲階級利益的代表者和領導者,政黨在當代政治生活中日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一、政黨的起源及發(fā)展歷程
政黨政治是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普遍存在的政治現象。據統(tǒng)計,除實行嚴格的君主制和政教合一無政黨的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外,目前世界上的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中的絕大多數都存在著政黨,全世界共有政黨五千多個。
政黨是作爲封建君主專制的對立物而出現的,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及民主潮流的激盪而逐漸產生的,是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必然產物。
在封建社會時期,政黨產生不具備基本的條件。封建統(tǒng)治階級爲了強化專制主義的君主集權制度,不但剝奪了被統(tǒng)治階級的結社自由,甚至也不允許本階級的成員享有結社的權利。即便如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的天地會、洪門會、大刀會、哥老會、青紅幫等,一般也都屬於民間秘密團體性質的會黨,或帶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或具有反叛性質,甚至成爲農民起義的組織形式;或成爲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爲統(tǒng)治階級所利用。
真正科學意義上的政黨是在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它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fā)展,在資產階級政治發(fā)展達到取得國家統(tǒng)治權和建立資本主義議會制度的條件下產生的。資產階級政黨的前身或者說萌芽,首先在資本主義發(fā)展最早的英國產生。
早在13世紀中葉,英國就出現了在英王御前會議基礎上演變而成的“議會”。14至16世紀期間,封建農奴制的逐漸解體和資本主義的逐步成長,使得資產階級的代表能夠以“平民”的身份參加議會,並逐漸發(fā)展成爲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17世紀70年代,英國議會在討論王位繼承問題上發(fā)生爭執(zhí),代表資產階級及新貴族利益的輝格黨和代表舊的封建勢力的託利黨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兩派。雖然當時它們還只是英國國會中的不同政治派別,但從歷史淵源上看,它們就是政黨的前身。
18世紀30年代,英國議會通過了《選舉改革法》。《選舉改革法》的出臺,使得選舉者的範圍進一步擴大。一個政黨要想在選舉中獲勝,就必須通過不斷增強自己組織的力量以擴大其影響力。輝格黨和託利黨爲了爭取選民,競相在全國範圍內發(fā)展自己的組織。1833年,託利黨改名爲保守黨;1839年,輝格黨更名爲自由黨,具有近現代意義的政黨正式形成。
18世紀70年代美國獨立後,在美國議會中也曾首先出現聯(lián)邦主義者(或稱聯(lián)邦黨)和反聯(lián)邦主義者(或稱反聯(lián)邦黨)兩個不同的政治派別,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分別演變成爲民主黨和共和黨。
在我國,孫中山先生1905年創(chuàng)立的中國同盟會,則是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政黨。早期的資產階級政黨產生和活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當時,它們所代表的新興資產階級是革命的、進步的階級。所以,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羣衆(zhòng)反對封建制度的要求,成爲資產階級革命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並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起到過積極的作用。而在資產階級取得統(tǒng)治以後,資產階級政黨便成爲資產階級專政的工具,特別是在帝國主義階段,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矛盾的激化以及帝國主義和被壓迫民族之間矛盾的日益發(fā)展,資本主義各國的資產階級政黨一般都逐漸趨向保守甚至反動。
無產階級政黨是後於資產階級政黨而產生的。工人階級作爲資本主義工業(yè)的伴生物,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不斷壯大。19世紀三四十年代發(fā)生的法國里昂工人兩次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三大工人運動,標誌著無產階級作爲一支新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而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創(chuàng)立,使無產階級有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武裝自己。馬克思主義學說同工人運動相結合,產生了無產階級政黨。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聯(lián)合多個無產階級政治組織成立了“共產主義者同盟”,並明確了自己的綱領、路線和組織原則,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自此成立。
19世紀七八十年代,第一批無產階級政黨在歐美各國建立。此時的無產階級政黨雖
多稱社會民主黨,但在指導思想上都是信奉馬克思主義的。
1903年,俄國社會主義民主工黨在列寧領導下正式誕生,並於1917年領導俄國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成爲了第一個執(zhí)政的無產階級政黨。191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更名爲俄國共產黨,在談到其更名原因時,列寧指出,“改爲共產黨能夠集中地反映工人階級政黨的本質、任務、目標及思想體系”。
1918年1月到1922年末,歐洲有包括芬蘭、德國、英國等在內的27個國家紛紛建立了共產黨。在第三國際的幫助下,亞非拉的一些國家,如印度尼西亞、中國、日本、蒙古、印度、南非、埃及、阿根廷等國家也都相繼建立了共產黨。到20世紀30年代末,全世界共有共產黨(其中少數稱工人黨、勞動黨)69個。
二戰(zhàn)以後,東歐的絕大多數國家,亞洲的中國、朝鮮、越南等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從而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截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世界共產黨已發(fā)展到一百八十多個。
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發(fā)生的東歐劇變和蘇聯(lián)解體,使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數量減少了2/3,全世界共產黨的數量也相應減少到130個。但中國共產黨、越南共產黨、朝鮮勞動黨、古巴共產黨和老撾人民革命黨,作爲社會主義國家的執(zhí)政黨,非但沒有被世界的反共反社會主義潮流吞噬,相反,卻在各自領導本國人民走上了建設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同時,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執(zhí)政地位。而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不同歷史階段,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以其卓著功績和無可比擬的先進性,爲世界社會主義政黨樹立了楷模和豐碑。
總之,政黨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形成的具有階級性的政治組織,是各階級政治發(fā)展和它們之間政治鬥爭的產物。政黨的產生和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政黨是當代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政治現象。這種現象還將長期存在下去。將來,只有隨著階級的徹底消滅和共產主義的最終實現,作爲階級鬥爭工具的政黨纔會因失去其自身作用和存在的意義而自行消亡。
二、政黨的本質與特徵
關於政黨的定義,不同的人依據不同的視角,自然會產生不同的說法。比如,西方學者中有的把政黨歸結爲一般的社會團體或組織,認爲政黨是“表達民意的組織”,是“持共同政見的一部分人的團體”;有的則把政黨歸結爲一般社會手段、措施,認爲“政黨是社會與政府之間的中間媒介和仲裁人的組織”;有的認爲“政黨是政治通訊系統(tǒng)專業(yè)化的傳播網”;有的認爲,“政黨是在某個政治制度內,通過民主選舉或革命手段,以取得和行使政治權力爲目的而設立的組織”;有的認爲,“政黨乃是一個由個人基於自願而組成的政治團體,爲政府提供一般措施、建議,或者制定政策,選舉與支持領導人物爲公職候選人,以作爲實現其主義與政策最有效之辦法”。這些對政黨的各種不同解釋,雖然揭示了政黨的一些外部特徵,含有部分的道理,但都沒有揭示出政黨的本質屬性。
馬克思主義根據對人類社會歷史的唯物主義考察,對政黨作出了科學的解釋,揭示了政黨的本質屬性。馬克思主義認爲,政黨是一定階級、階層或集團的積極分子爲維護本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利益,圍繞著奪取政權、鞏固政權或影響政府而結合起來採取共同行動的政治組織。“在以階級劃分爲基礎的社會中,敵對階級之間的鬥爭(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勢必變成政治鬥爭。各階級政治鬥爭的最嚴整、最完全和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各政黨的鬥爭”。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關於政黨的定義包含四個方面的含義:首先,政黨是一個歷史範疇。它既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而是階級和階級鬥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次,政黨又是一個階級的組織,“在多數情況下,至少在現代的文明國家內,階級通常是由政黨來領導的”。它是代表一定階級或階層的根本利益,並領導一定階級或階層爲奪取或維持國家政權而鬥爭的政治組織。再次,政黨是有組織、有綱領的政治組織。政黨的政治綱領、組織成員、章程和機構以及一批有權威的政治領袖作爲領導核心的存在,是政黨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最後,政黨是以取得和維護政權爲目的的政治組織。政黨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綱領,就必須參與政治過程,控制國家政權,通過和平的議會鬥爭或武裝鬥爭奪取政權,並在奪取政權後致力於民主性政黨的建設。
從政黨的本質屬性出發(fā),可以看到,政黨具有如下特徵:第一,政黨都有自己的政治綱領以及爲實現綱領而制定的行動路線和政治策略。第二,政黨都具有明確的政治目標。第三,政黨都有組織系統(tǒng)和領導機構。第四,政黨都有組織紀律。第五,政黨必然擁有一定數量的黨員。第六,政黨一般都具有明確的法律地位。
三
、政黨的主要類型
根據不同的標準,政黨可以劃分爲不同的類型。例如,按照階級基礎分類,政黨主要可分爲資產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政黨兩大類,並可進一步按照政黨的意識形態(tài)、政治主張和思想傾向,將政黨劃分爲共產黨、社會黨、基民黨、自由黨、保守黨和民族主義政黨等;按是否具有法律地位分類,政黨可以劃分爲合法政黨和非法政黨;按照政黨的政治地位劃分,政黨可以劃分爲執(zhí)政黨、參政黨和在野黨;按照政黨在議會中掌握議席的多少,政黨可以劃分爲多數黨和少數黨。
在各種政黨分類標準當中,政黨的階級標準具有首要的意義。而意識形態(tài)作爲政黨階級基礎的外在表現,構成了政黨組織的外部特徵。因此,人們經常藉助於意識形態(tài)來判斷政黨的性質。
以政黨的階級基礎爲首要標準,同時參考政黨的意識形態(tài)標準,可以把世界上現有的政黨基本上區(qū)分爲四種類型,即資產階級政黨、無產階級政黨、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和民族主義政黨四類。
四、政黨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政黨是階級利益衝突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作爲階級利益的代表者和階級力量的領導者,政黨在當代社會發(fā)展中日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總體看來,可以將政黨的各種作用概括爲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凝聚階級利益和政治要求,發(fā)展壯大政治力量。
毋庸諱言,任何階級都有自己特定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但當某個階級僅以自在狀態(tài)存在時,這些利益和政治要求往往是分散、膚淺和多變的。政黨的出現使這種情況有了根本改變。政黨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通過自己的理論綱領和方針政策,使自己所代表階級的利益和政治要求理論化、系統(tǒng)化、明確化,從而有效凝聚和充分表達本階級的利益和政治要求。政黨爲充分凝聚本階級利益和政治要求,就要既廣泛動員和組織本階級的政治力量,又要最大限度地爭取其他階級成員的支持,達到壯大自己的目的。
無產階級政黨要忠實地代表本階級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不能形成自己的特殊利益,又要使廣大羣衆(zhòng)充分認識到自身利益之所在,聯(lián)繫、發(fā)動、團結和帶領羣衆(zhòng)實現和滿足好自己的利益和政治要求。
第二,影響和領導政治生活,監(jiān)督或控制國家權力。
政黨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以適合於自己的方式,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爲實現其所代表的本階級的利益和意志而進行政治活動。但在不同的時期,政黨影響和領導政治生活的方式是各有不同的。
政黨沒有獲得政權時,往往通過制定自己的政綱、方針、政策和策略,組織黨員和羣衆(zhòng)開展合法或非法、和平或暴力、議會內或議會外的政治鬥爭來影響國家的政治生活,使之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fā)展。而在獲得政權之後,作爲執(zhí)政黨,它就會控制和監(jiān)督國家權力,並把自己的政治綱領、方針政策,通過法律途徑轉變爲國家的方針政策,並派遣自己的黨員擔任國家要職,參與政策制定,決定和支配國家政治生活的發(fā)展方向和實際進程。
第三,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發(fā)揮作用,影響國際政治格局。
當今社會,政黨不僅在國內政治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日益成爲國際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政黨或是通過自身,或是通過政黨之間的政治聯(lián)盟,將政黨之間的關係上升爲國際關係,在國際舞臺上進行特定的政治活動,從而更大限度地實現和維護其所代表的階級利益和政治要求。無產階級政黨和第三世界的民族主義政黨在國際生活中正發(fā)揮著越來越積極而重大的作用。
【本章測試題】
一、填空
1.馬克思主義認爲,政黨是一定階級、階層或集團的積極分子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圍繞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結合起來採取共同行動的政治組織。
2.政黨的______________性是政黨的本質屬性。
3.按照階級基礎分類,政黨主要可分爲__________和________兩大類;按照政黨的政治地位劃分,政黨可以劃分爲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擁有一定的___________,這是政黨區(qū)別於其他社會組織的一個主要標誌。
二、選擇填空
1.政黨的前身或者說萌芽,首先在________產生。
A.法國
B.美國
C.英國
2.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是________。
A.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B.共產主義者同盟
C.託利黨
3.無產階級政黨的組織紀律是無產階級階級性的集中表現,是建立在________基礎之上、通過黨員高度的自覺性來實現的。
A.民主集中制
B.權力高度集中
C.完全自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