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

武媚娘問的問題並不容易,就算是年近弱冠的少年都未必能夠回上,對於年僅八歲的狄仁傑來說自然更是不易。

狄仁傑是李恪屬意的侍讀人選,李恪自然希望狄仁傑能夠答上,面對這個問題,若是旁人李恪興許會更多些擔心,但當李恪想到面前的人是狄仁傑的時候,心裡更多了幾分期待。

李恪帶著些鼓勵地看向狄仁傑,也是叫狄仁傑不必顧慮太多,只管回話便是。

狄仁傑倒是沒叫李恪失望,狄仁傑面對武媚孃的問題,凝眉沉思了片刻,幾番思慮後纔開口道:“《毛詩》爲詩,詩既爲言,言以表意,意以抒情,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以彰國政,正得失,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可謂詩之至也。”

狄仁傑的回話入耳,李恪的臉上緩緩地露出了笑意,如果仔細深究起來,狄仁傑的回答絕對不能算是鞭辟入裡,言其中深意,但卻通過《毛詩》獨特的闡述方式著手,簡要講明瞭《毛詩》所講的大致內容和意思。

狄仁傑的話不是最好,但絕沒有錯,《毛詩》所言本就是夫婦,孝敬,人倫,教化,風俗之事,就算是孔穎達那個老學究當面,也挑不出半點毛病來。

當然,其中最是難得的還不是狄仁傑話的內容本身,而是他在太子李恪和太子妃武媚娘面前還能展現出來的穩重、急智,和他理解、處理難題的方式。

書,只要是聰明的孩子,多讀兩遍,多教兩邊總歸是能讀懂的,但有些東西卻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若是生來沒有,日後想學是極爲不易的,而狄仁傑之所以能夠成爲狄仁傑,就是因爲這份急智和沉穩,不是其他。

狄仁傑的表現武媚娘也看在了眼中,武媚孃的臉上也露出了笑意,顯然對狄仁傑的回答和狄仁傑這個長子侍讀也頗爲滿意。

武媚娘自問也許識人之能不比李恪,但看人還是能夠看出一二的,狄仁傑的答案不是早有腹稿的,更不會有人交過的,就是自己臨時想出的,一個八歲的孩童能有這般本事絕對是難得了。

一時間,武媚娘對李恪識人看物的本事不禁更多了幾分欽佩,從當初的岑文本、王玄策、蘇定方,到後來的馬周、裴行儉、劉仁軌,再到現在的少年狄仁傑,李恪似乎總能在識得英才,並量才錄用。

武媚娘對狄仁傑問道:“你此前可曾見過太子?”

狄仁傑不知武媚娘所問何意,但狄仁傑確實從未見過李恪,於是如實回道:“小子此前從未見過太子,這還是初次。”

狄仁傑的回答入耳,武媚娘心中的驚訝更重了,一個不過八歲的孩童,在李恪從未見過哪怕一面的情況下,李恪爲什麼就能判定他異於常人,並且授以李璄侍讀這樣的緊要之位呢?

總不能李恪有聽了名字就能定人前程的天賦異能吧,李恪的本事叫武媚娘越發地看不清,反倒顯得李恪高深莫測一般。

武媚娘自然看不透李恪,更看不清李恪爲何如此看好狄仁傑的緣故,而其中的緣故李恪也不會告訴她,更不能告訴她。

現在的武媚娘乖巧可人,嫺熟溫順,那是因爲李恪在,武媚孃的骨子裡始終還是那個行事不依章法的人,如果待將來李恪登基後,有個什麼萬一,未免權後臨朝,再現女帝,朝中總要有人能夠站的出來的,也總要給李璄留下些鎮得住場面的輔政重臣。

武臣不叫李恪爲難,李恪麾下衆人,裴行儉、席君買還有薛仁貴正當盛年,就算年紀稍大些的蘇定方也還健壯,他們自然都對李恪和李璄忠心耿耿,難就難在文臣。

就眼下而言,李恪屬意的文臣自然就是狄仁傑了,五十年後的狄仁傑本就被譽作大唐的南天一柱,是保唐存李之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的人,李恪對狄仁傑將來的政治立場本就極爲信任,更何況如今他孩童時便爲李璄侍讀,爲總角之交了。

李恪看著眼前尚且年少,但已經開始顯得與衆不同的狄仁傑,笑了笑,摸了摸狄仁傑頭頂,俯下身去對狄仁傑問道:“本宮長子李璄年已四歲,明年過了年後便當進學,但他年幼,所知不多,你願意進宮陪他一起讀書嗎?東宮裡有天下最好的老師,你若能來,想必對你也是極有助益的。”

以李恪的角度和位置而言,堂堂太子,任一個縣令之子爲長子侍讀,那是莫大的恩遇,可謂施恩了,但李恪面對這樣一個孩童卻仍舊不失禮序,沒有半點倨傲,可謂難得了。

而就當李恪之言出口的一瞬間,一陣喜悅也直衝狄知遜的心頭。李恪長子李璄,爵封武功郡王,這是漫天下唯一一個以帝王出生之地爲號的爵位,李世民的意思已經再明顯不過了,李恪是大唐未來的皇帝,而李璄也一樣。

狄仁傑在孩提時變爲李璄伴讀,將來待李璄長成,繼爲皇帝,那狄仁傑便是多年的潛邸功臣,甚至可以誇張一點地說,有了李恪這句話,年僅八歲的狄仁傑已經有一隻腳邁入宰相之列了。

現在的狄仁傑雖還未必能夠盡數理解這句話意味著什麼,但這至少代表了太子李恪對他極大的認可,狄仁傑當即跪地回道:“小子謝太子信重,小子必恪盡職守,不負太子所託。”

“本宮既然託你此事,自然是信得過你的,不必多禮,快快起身,你從此只需記得今日所言,懷恪本心,陪璄兒好生讀書,匡正璄兒言行便是。”李恪彎腰親自將狄仁傑扶了起來道。

狄仁傑聰慧,一旁的狄知遜也看地清楚,只怕李恪對狄仁傑的期許著實不低,懷恪本心,一個“懷”字,一個“恪”字,尤其是那個“恪”字,那可是從李恪的名諱裡面拿出來的,是期許,更是告誡。

說完,李恪突然心中又閃過了一個念頭,對狄知遜問道:“令郎已然入學,但可有表字。”

狄知遜回道:“犬子年幼,還未取表字。”

李恪點了點頭,稍作思慮後對狄仁傑道:“剛剛本宮說過,要你懷恪本心,這個‘恪’字本宮不便給你,但是‘懷’字可以,以後你的表字就喚作‘懷英’吧,莫負本宮期許。”

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十章 落雕弓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四章 面聖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十七章 仙娘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四章 求親第六章 岑長倩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章 取義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一章 接風第十二章 敲打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六十七章 神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亳州市| 江西省| 天峨县| 乃东县| 柳林县| 阿坝县| 昭觉县| 昭觉县| 衡阳县| 扬中市| 岳西县| 晋江市| 临海市| 高邮市| 建湖县| 开远市| 锦屏县| 武冈市| 淮南市| 宁南县| 普兰店市| 兴文县| 遂川县| 怀来县| 雷山县| 洛浦县| 噶尔县| 高安市| 江阴市| 乌什县| 攀枝花市| 寻甸| 清丰县| 海晏县| 项城市| 贡嘎县| 托里县| 鄂尔多斯市| 昆明市| 静海县| 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