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68章 先天武者的選擇

其他的勳貴可以逃離京都,但李家不行,因爲李家剛剛崛起十數年,此時正是如日中天之時,若是逃離了京都,那李家崛起的勢頭就要徹底被壓下,轉而敗落。

當然,李家也有自己的心思,他們不會臣服於大梁,但是他們可以臣服於陳恆昌。

在他們看來,陳恆昌也是大榮皇族,如果陳恆昌能夠取得皇位,那他們李家依然還是大榮的海寧侯,甚至還能再進一步。

只要能守住京都,只要未來他們能夠將京都獻給陳恆昌,憑藉著獻城之功,李家要個國公應該不是大問題。

不過此刻李飛鶴望著城外的敵軍,突然有種他們的想法似乎有些過於天真了。

在未見到大梁軍之前,他們覺得這大梁軍就是一羣賊寇,一羣烏合之衆,他們想要守住京都應該不是難事。

可現在李飛鶴見到了大梁軍的軍威,李飛鶴突然有些不自信了。

他們真的能守住京都嗎?

……

大梁軍抵達京都後並沒有在第一時間進攻京都,而是先安營紮寨,後打造攻城器械。

京都城高池深,哪怕大梁軍在城內有內應,想要攻克京都也絕非易事,需要徐徐圖之。

天武皇帝帶著一衆將領馳騁到城牆近前,望著雄偉的京都城,眼中盡是激盪的精芒。

京都啊京都!

只要能拿下京都,他這個天武皇帝纔是真正的皇帝。

拿不下京都,他就只是個土皇帝,拿下了京都,他才能奉天承運,高坐金鑾殿。

此時跟在天武皇帝后面的將帥也十分有趣,當然,也十分讓人意外。

其他的將帥無需多說,大多都是跟著天武皇帝起兵的老兄弟。

這些老兄弟的能力和實力雖然一般,但對天武皇帝是最忠誠的。

天武皇帝也明白比起其他人來,他的這羣老兄弟纔是最可靠的。

而除了他的老兄弟外,他身邊還有很多半路投靠他的人和勢力。

說大梁已成氣候,不是指大梁有多少將士,而是說大梁王,也就是天武皇帝得到了很多武道高手和地方勢力的認可。

比如劍乘風,此時劍乘風就跟在天武皇帝身後,白色鬍鬚迎風飛揚,紅潤的臉龐上帶著複雜的神情。

他是一個叛離大榮朝堂的先天武者,也是讓三山谷和翠霞谷分崩離析的導火索。

如今再回京都,再次望著那三座山頭,劍乘風的心思十分的複雜。

有憤恨,有惱怒,有不安,有愧疚,但更多的是堅定。

他對自己的從未感到後悔。

大榮皇族已經失了民心,這天下該換主人了。

除了劍乘風之外,天武皇帝身邊還有隆平楊氏楊九石,霸虎門李振,以及建昌侯張欒。

沒錯,張欒也投靠了大梁,而且他還是天武皇帝最大的助力。

隆平楊氏楊九石和霸虎門李振投靠大梁並不算什麼意外,因爲這兩家本來就在隴原三省之內,特別是霸虎門所在的順南府,就在漢中府西邊。

第一個投靠大梁王的江湖勢力,就是霸虎門。

而李振與張欒的關係無需再多說,兩人是出生入死的老兄弟,李振做出了選擇,也就把張欒拖下了水。

天武皇帝得到了張欒的支持,那絕對是如虎添翼。

張欒可不是一般的先天武者,他曾經還是尚武寺的寺卿,尚武寺是他一手組建起來的,並且他還執掌尚武寺十多年。

雖然後來他卸任了尚武寺寺卿的官職,但他在尚武寺留下的人脈不少。

有了張欒的支持,天武皇帝很輕易的就得到了隴原三省的江湖勢力的支持。

至於張欒爲何會投靠大梁,一方面是因爲李振的關係,另一方面也是他在朝堂受夠了鳥氣。

當年張欒卸任尚武寺寺卿的官職可不是他自願的,而是被逼的沒有辦法。

延平帝喜歡玩平衡,居然想在尚武寺中玩平衡,對尚武寺內部指手畫腳的。

若是延平帝給尚武寺安排人都是人才,張欒也不會有意見。

可問題是延平帝將一羣勳貴子弟安排到了尚武寺,那羣勳貴子弟簡直就是一羣禍害,將尚武寺搞得烏煙瘴氣的。

上面是延平帝,下面是一羣勳貴,張欒夾在中間裡外不是人,這才氣的張欒撒手不管了。

放下尚武寺之後,他就跑去找李振玩耍去了。

他住在霸虎門,經常跟李振往萬山嶺中鑽,兄弟兩人一起在山中探險,過得也算是瀟灑自在。

然後就是隴原三省大旱,流寇四起。

李振選擇支持大梁王,張欒回京都一看,靠,這狗屁朝堂更加烏煙瘴氣了,索性帶著兒孫徹底離開了朝堂。

一開始他們是不想投靠大梁王的,只是想在萬山嶺中佔山爲王,避世不出。

可是大梁王多次誠心拜訪,再加上李振的勸說,張欒這才決定支持大梁王。

大梁王能夠在漢中快速發展,自然少不了張欒和李振的支持。

相比之下,劍乘風這個後來人反而不如他們兩個在大梁的地位。

但是張欒、李振、劍乘風和楊九石四人可都是老一輩的先天武者,有了他們四人支持,足以彌補大梁高端武力不足的缺陷。

“城內的情況如何?”天武皇帝望著京都城,問道。

張欒面帶輕笑道:“陛下安心,一切都已經準備好了,只要我們攻城,城內必然會有人響應我們!”

張欒跟劍乘風不同,此時張欒沒有那麼多複雜的情緒,他心中只有怨氣盡消的快感。

哼哼,讓你胡搞,讓你禍害我,老夫現在要把你兒子從皇位上拉下來。

嗯,他對延平帝的怨氣很深。

雖然延平帝早已駕崩,但他心中的怨氣並沒有減弱,反而更加濃烈。

這其中也有幾分恨鐵不成鋼的惱怒。

以前他對大榮也是忠心耿耿,可惜延平帝辜負了他的忠心,把朝堂搞得亂七八糟的。

愛之深,恨之切。

雖然這樣形容有些不恰當,但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大梁這邊與京都城內的聯絡就是張欒負責的。

張欒對京都內的勳貴和世家自然是瞭若指掌,他若是想拉攏誰,根本不會失敗。

“嗯,有前輩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天武皇帝笑呵呵的說道:“不過攻城之事不能著急,我們必須要保證萬無一失,最好是一鼓作氣,一戰就能拿下京都!”

京都城高池深,想要正面攻破很難,必須要有內應配合才行。

大梁現在並不急著攻城,他們有時間浪費在這裡,但是一旦攻城,他們就要儘快拿下京都。

否則戰鬥的時間拖得越久,大梁軍將士的士氣就會越低。

因此他們不急著攻城。

京都這一圍就是半個多月,也就在這半個月多,京都被圍的消息傳遍了大榮各地。

江南,應天府。

陳恆昌等人正在說著京都被圍的事情。

廳堂中,十幾人落座,有計非語、燕回春、林福安、王崇臻、凌不負、呂華、陳瑞書等人。

在陳恆昌這裡,計非語和燕回春無疑是他最信任的人,也是他的左膀右臂。

林福安、王崇臻、凌不負這三人都是神陽教徒,不過現在神陽教已經徹底隱匿,他們都變成了明面上的先天武者,成爲了陳恆昌最強大的支持者。

呂華在無奈之下屈服,目前幫著陳恆昌組建血衣衛,他手下有從秘武衛那邊挖來的人手,也有神陽教的一些力量,主要爲陳恆昌提供情報支持。

陳瑞書,即新江郡王長子,他代表的是江南的權貴,也是他最早跟陳恆昌勾搭在一起的,最後將整個江南安穩的交到了陳恆昌手中。

在這裡,還有幾個人也是江南的權貴,他們都是最近才投靠陳恆昌的。

如今陳恆昌的實力雖然比不上大梁,但也不差多少。

得到了江南,陳恆昌獲得了大量銀錢和武者。

只不過陳恆昌的底子還有些薄,現在正在忙著將江南的財力和人力轉化成自己的力量。

“對於京都那邊你們有什麼看法?”陳恆昌看向下面衆人,沉聲問道。

計非語看看林福安,首先開口道:“王爺,如今大梁僞帝兵強馬壯,定能攻克京都!”

“而一旦大梁攻克京都,必然會南下進攻我們!江南之地乃是大榮最富庶的地域,大梁僞帝肯定想盡快拿下江南!”

陳恆昌無需稱王,因爲他可以繼承慶王之位,雖然朝堂不會認可他這個慶王,但並不妨礙他用慶王的名頭。

當然,他們也不會承認建興帝,在他們眼中,承平帝、延平帝,以及如今的建興帝都是篡位奪權的逆賊。

他們慶王一脈纔是大榮皇族的正統。

至於大梁天武皇帝,雖然他們也不願意承認,但誰讓現在大梁的兵力最強,他們想不承認都不行。

“沒錯,我們與大梁必有一戰!而且此戰很快就會來臨!”林福安也開口說道。

燕回春說道:“與大梁之戰的勝負關乎著我們的生死存亡,如果我們勝之,那我們將威震天下,可若是我們敗了,那我們擴張的勢頭就會被打斷,這會影響到我們全部的計劃!”

他們本來的計劃就是先拿下江南,然後再將福海、雲桂、南雲、巴蜀全部拿下。

如此他們就坐擁五省之地,擁有爭奪天下的基礎。

可是大梁的崛起打亂了他們的計劃。

一開始,他們其實並沒有重視大梁王,大梁王只不過是一個賊寇而已,在他們眼中根本不值一提。

可是他們萬萬沒想到,大梁王會如此快速的崛起,快到讓他們都感覺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之前他們還想著讓大梁王和那些流寇充當他們與朝堂的屏障,想讓大梁王這些賊寇拖著朝堂,等他們拿下大榮南方五省之後,他們在興兵討伐京都。

結果卻是大梁先一步對京都發起了進攻。

這樣的局勢已經打亂了他們的計劃,不過到也沒有將他們的計劃全部打亂。

他們現在還沒有與大梁發生衝突,他們還有時間準備。

陳恆昌微微頷首,“眼前最緊要的就是做好迎戰大梁的準備!”

計非語神色微動,“王爺,我們還需要拉攏更多的力量!”

“你想拉攏誰?”陳恆昌問道。

計非語說道:“重山鎮楊家,南疆鎮曲家、雲嶺鎮郭家!”

陳恆昌深吸一口氣,“重山鎮楊家?”

拉攏南疆鎮曲家和雲嶺鎮郭家他沒有任何顧慮,只要曲家和郭家願意投靠他,那他就願意許下更好的條件,就算是將南疆鎮和雲嶺鎮給曲家和郭家作爲封地也可以。

可是拉攏重山鎮楊家,這讓他感到有些不舒服。

當初可是楊正山將他的父親趕出了遼東,而他父親的死也與楊正山有關係。

重山關兵敗之後,上代慶王和計非語一起逃走,雖然他們最終逃到了黑山島,但是上代慶王卻是大病不起,沒多久就一命嗚呼了。

這筆賬完全可以算在楊正山頭上。

計非語自然也是痛恨楊正山,但他還是勸說道:“重山鎮有精兵十萬,如果能將他們拉攏過來,完全可以讓他們從遼東對大梁發起進攻,到時候我們兩面夾擊,大梁必敗無疑。”

“王爺,成大事者,不用感情用事,爲了天下,王爺應該忘掉以前的恩怨。”

比起整個天下來,對楊家的仇恨根本不算什麼。

計非語想得開,只要陳恆昌能奪得天下,那楊家的仇怨一筆勾銷又如何?

如果陳恆昌還是無法放下仇恨,那等以後他奪得了天下,再報仇也不晚。

陳恆昌神色沉凝,他忘不掉第一次聽說楊正山這個名字時候的場景,那時候他纔剛滿二十歲,還在慶華城。

楊正山率領騰龍衛大軍兵臨慶華城下,然後慶華城破,他慌里慌張的跟著父王逃離。

就在他逃離慶華城的時候,他知道了楊正山的大名。

再之後,他逃去了黑山島,無數次聽過楊正山的名字,並且將楊正山視爲最大的仇人。

父王死後,他還想過要找楊正山報仇。

也不知道該惋惜還是該慶幸,他一直都沒有找到報仇的機會。

第220章 年關將近第196章 侯府壽宴第413章 獻寶,鬱青衣進京第548章 楊明誠居然在偷偷的抹眼淚。第49章 張家四少爺第558章 這帽子扣得好大!第123章 迷霧第289章 懷江伯病逝第75章 楊氏一族的變化第666章 周蘭上門第192章 朱家祖傳功法第253章 捷報傳京都,家書第222章 亮家底第138章 一張手令三百兩!第605章 佔領太平縣第122章 一切如舊第303章 富商張家第345章 局勢詭秘第617章 官不如賊第165章 攤牌了,老子給你們找了個後孃,你們有意見嗎?第540章 一槍在手,屠戮無數。第422章 面見太子妃第266章 你很沒用第107章 混元鍛體法,千機手第452章 有沒有靖安侯的人?第138章 一張手令三百兩!第363章 不自量力第648章 四爺造反了!第619章 做皇帝? 似乎很有趣的樣子!第200章 祝壽,謬讚第635章 父子兄弟齊上陣第511章 延平五年,暮春四月。第682章 體面的死法第432章 將他趕出重山關第444章 我們只是想讓靖安侯不要把事情做的太絕第550章 意外的相遇第662章 好大的口氣!第374章 第三百七十四突如其來的呂華第322章 師妹,師兄揹你出嫁!第616章 攻佔保寧府第92章 先生有大才啊第607章 延平帝駕崩第289章 懷江伯病逝第15章 正山也是個深情的人第377章 烏託小王子想跑!第340章 李盛王朝的局勢第601章 楊明昭的班底第245章 趁虛而入第277章 發展計劃第316章 林展離家第553章 王彬的困境第300章 驛站驛丞第479章 好厲害的老頭!第527章 騰龍衛近況第461章 大榮的先天武者有多少?第139章 不想被人當搶使第183章 六大國公第306章 半步先天第656章 千杯醉第536章 大戰之前第624章 來自神木島的矛盾第468章 安撫人心第80章 要下雨了!第681章 來了很多老朋友!第176章 洞房花燭第557章 大鬧吏部第274章 上到廟堂,下到山野,都有江湖人的身影。第130章 你是什麼修爲?第249章 金蟬脫殼第19章 楊家小課堂第386章 封爵之爭第279章 一羣小嘍囉,靠一邊去!第120章第9章 月棍年刀一輩子槍第462章 斂息之術,家事第265章 蘭家三兄弟第247章 奔襲戈爾沁旗地第355章 母親要上陣殺敵,兒媳豈能躲在家中?第49章 張家四少爺第365章 戰報入京都第110章 才十六歲啊,這就要成親了!第505章 這是陛下的旨意,不是在與諸位商議,只是通知諸位。第596章 公子,我們造反吧!第578章 從容撤離,兩軍匯合第325章 再跟老子鬧脾氣,就把你騸了!第571章 跨越蒙赫山第73章 小人物也能有大作爲。第285章 新的一年第88章第444章 我們只是想讓靖安侯不要把事情做的太絕第651章 樹倒猢猻散第56章 多流汗,少流血!第406章 喜事連連第391章 回楊家村第299章 集結人馬第329章 出海航行第647章 大榮西南亂局第338章 迴歸,新一年的練兵計劃第643章 爾等爲何投降的這麼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达市| 东乡族自治县| 湘乡市| 曲麻莱县| 乐安县| 台山市| 筠连县| 探索| 镇江市| 镇平县| 齐河县| 南江县| 墨竹工卡县| 射洪县| 呼伦贝尔市| 屏南县| 辽宁省| 丰台区| 鹤山市| 张家口市| 霍州市| 阿瓦提县| 大港区| 玉龙| 肇州县| 奉节县| 泗洪县| 双柏县| 商河县| 伊金霍洛旗| 荥经县| 尉犁县| 安溪县| 乌拉特前旗| 凤山县| 和平区| 杭锦后旗| 达日县| 河曲县| 民丰县| 鹰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