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91章 當面之敵

這三十二萬大軍裡面,除了蘇萊曼大帝的三萬禁衛軍之外,都是各地的守軍。

其中最爲精銳的,也就是三萬禁衛軍。

易卜拉欣在安塔基亞駐軍,並沒有主動進攻阿勒頗的楊洪義。

首先是因爲手下的軍隊良莠不齊,還需要時間進行整合。其次,易卜拉欣也想通過觀察,來尋找明軍的弱點。

奧斯曼的軍隊人數雖然多,但越是這樣就越不好帶領。一旦吃了敗仗,很可能就會一戰而潰,走了之前的老路。

如果不是易卜拉欣極力控制,他手中就是再召集三十萬軍隊也不是問題。但是在薩勒馬斯方向,還有五萬吳雲生所帶領的明軍。

易卜拉欣對於奧斯曼帝國的情形非常擔憂,如果不是中間隔著一個黑海,奧斯曼帝國最重要的小亞細亞半島,恐怕都會處在明軍的全面威脅之下。

另外易卜拉欣也非常害怕,害怕自己在如此優勢之下失敗。這種責任他承擔不起,一旦失敗就沒有活著的可能。在蘇萊曼大帝的期許之下,不勝則死。

他先是派人給楊洪義送去了一封信,信中指責楊洪義擅自開啓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端。並且希望楊洪義從他所佔領的阿勒頗、霍姆斯和大馬士革撤軍,將這三座城市交還給奧斯曼帝國。

楊洪義接到了易卜拉欣的信件,看到內容就笑了。這可真是太過諷刺,明明挑起戰端的是奧斯曼一方,如今卻要顛倒黑白。

不過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對方居然就想這麼空口白牙的索要阿勒頗、霍姆斯、大馬士革三城。

楊洪義很痛快的給易卜拉欣寫了回信,告知對方明軍只是正的自衛反擊而已。一切的戰事源頭,都是由奧斯曼的蘇萊曼綁架大明國丈、國舅而引發的。如果奧斯曼帝國想要回阿勒頗、霍姆斯、大馬士革三城,也不是不可行,但要付出足夠的代價。

易卜拉欣顯然也不著急,他不斷的給楊洪義寫信,每一次信件來往都要三五日。

兩人的信件往來,個七八次,一個月的時間便已經過去。

這時的易卜拉欣,已經將手中的三十二萬大軍完全整合起來。軍中原本林立的派系,被他從上到下都給清理整頓了一遍。

而且這些軍隊,在這一個月的時間之中,被不斷的拉出去訓練,可以說過的十分充實。

易卜拉欣連續給楊洪義寫信,其實就是在爭取時間,在他的內心深處,並沒有真正和談的意思。

楊洪義雖然看破了對方的意圖,但是並沒有說破,而是與之虛與僞蛇。

之所以與易卜拉欣虛應事故,是因爲吳雲生給楊洪義送來了消息,大不里士之戰已經結束,奧斯曼與薩非王朝聯軍慘敗,塔赫馬斯普一世戰死。

正是因爲得到了這個消息,所以楊洪義也並不但心什麼。

楊洪義所在的阿勒頗城,進可攻打奧斯曼沿海,或者北方的加濟安泰普城。退則可以退到拉卡城,背靠兩河流域,長期與奧斯曼對峙。

所以不管易卜拉欣打什麼主意,楊洪義都是在奧斯曼帝國的土地上作戰,沒什麼可患得患失的。

他還給吳雲生寫了信,讓其在有餘力之時,可以適時的出兵威脅奧斯曼帝國的巴特曼地區。

希望兩人配合,能讓奧斯曼帝國無法兼顧。

因爲易卜拉欣與楊洪義兩人都各有打算,阿勒頗這裡的局勢居然平靜了兩個月之久。

但是平靜終究會打破,這個破局者來自兩方面,一個是蘇萊曼大帝對於易卜拉欣的催促,一個就是吳雲生真的是出兵巴特曼地區了。

兩個月的時間屯兵不前,受到蘇萊曼大帝催促的易卜拉欣覺得準備也算是大致充足,便親自帶了三十二萬大軍從雷伊漢勒山口兵出阿勒頗。

一直在密切注意易卜拉欣動向的楊洪義,並沒有去迎擊奧斯曼的大軍。

對方三十二萬人,明軍只有四萬五千餘人。即使武器比對方強了許多,這仗也沒法打。

尤其是雷伊漢勒山口以東都是平原,楊洪義可沒有把握對付三十多萬人的軍隊。

所以當奧斯曼軍隊快到達阿勒頗時,他便帶著明軍全面退回到了拉卡城,將阿勒頗讓給了易卜拉欣所統率的三十二萬奧斯曼軍隊。

楊洪義並不是真的退讓,他這麼做,是爲了拉長對方的補給線,並且使得對方的軍隊要走更多的路。

三十二萬大軍行軍可比四萬五千明軍行軍要複雜的多,其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十分繁瑣。出一點差錯,都會出現麻煩。

反觀明軍人少,自然麻煩也就少了許多,進退之間十分自如。

易卜拉欣佔領了阿勒頗之後,也已經知道明軍退回法卡城。他覺得這樣已經可以向蘇萊曼大帝交待,與其和明軍死磕,不如見好就收。

只是讓易卜拉欣沒想到的是,他接到消息薩勒馬斯的吳雲生突然之間帶兵西進,已經逼近了巴特曼城。

如果巴特曼失守,楊洪義與吳雲生兩支明軍便可匯合。到那時,十萬明軍的強悍戰力,不知道會成什麼樣子。

所以不等蘇萊曼大帝再一次催促,易卜拉欣便又帶著三十二萬大軍猛撲法卡城的楊洪義所部。一定要在兩支明軍匯合之間,重創甚至消滅一支明軍纔好。

楊洪義之所以退到法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可以依憑幼發拉底河作爲天塹,與奧斯曼三十二萬大軍對峙。如果戰術運用的好,就是將對方擊敗也並不是不可能。

因而得知易卜拉欣出兵,明軍也同時動了起來,楊洪義帶著明軍在河岸邊上等著奧斯曼軍隊的出現。

易卜拉欣看到明軍在河對岸等著自己,不由失笑。奧斯曼帝國如此多的兵力,怎麼可能怕了明軍的半渡而擊。大不好自己將軍隊分爲兩部分,各自選一處渡河,明軍便不能兼顧。

他是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當即分出來一支十五萬人的軍隊,去了下游渡河。

楊洪義看到奧斯曼軍隊分兵,不由得大喜。如果對方三十餘萬人從一處渡河,自己所帶領的這些明軍或許可以給對方造成不小的損失,但絕對不會讓對方擊潰。

但是對方分兵就不一樣了,十幾萬人渡河,就等於實力降低了一半,明軍阻攔當面之敵還是可以做到的。

第208章 活著回來再說第22章 高人風範第147章 女真覺昌安第284章 只能是等第415章 大勢已去第236章 從京城開始第498章 待機而動的胡月鋒第312章 塊壘盡去第545章 好幾個頭銜第94章 就這樣第182章 我也十九歲了第239章 大明皇家婦女會第198章 謀反一次試試第256章 不要妄議復國第585章 同樣狡猾第131章 隨遇而安第97章 我銀子多第153章 決定力量第241章 其敢拒否第343章 現在不殺你第198章 謀反一次試試第539章 他有嗎第534章 東家看得很遠第406章 恭喜第189章 以解困局第348章 相峙下來第241章 其敢拒否第221章 恩威並施第221章 恩威並施第231章 天朝不能不管第375章 一陣心慌第535章 烏拉第496章 阿幹別伊的誤判第556章 責任重大第101章 此書爲師要看第440章 天大的玩笑第204章 癡人說夢第456章 艱難行軍第205章 正副總兵第257章 增兵第80章 無冕之王第455章 形成對峙第297章 華夏苗裔第110章 這小子很坑啊第481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5章 求求你,買了我吧第487章 昌迪加爾第398章 援軍入朝第252章 送入玉門關第515章 偉大的事件第531章 很有可能第68章 勉爲其難第372章 真成了待宰羔羊第544章 鷸蚌相爭第38章 大亂將起第222章 獨斷乾綱第335章 兩相比較第2章 本王瞧瞧第269章 大明不可落後第439章 搞清他們是誰第53章 都給老子滾蛋第167章 草原局勢第494章 賽因布拉特的算計第598章 蘇萊曼大帝駕崩第420章 囊中之物第399章 草草稱王第346章 雙管齊下第552章 還不算完第561章 伊凡面聖第81章 不吝重賞第330章 分頭進擊第180章 吳鵬所請第125章 豈可輕動第398章 援軍入朝第103章 塞外風雲起第65章 這等魄力第297章 華夏苗裔第369章 絕望深谷第174章 不會讓我入宮吧第384章 莫要放走一個第194章 議事推舉第133章 此以退爲進也第489章 眼見得煙消雲散第289章 大明不白管飯了第245章 國祚變短第228章 一念之間第39章 通州無戰事第74章 把水攪渾第482章 過來容易回去難第176章 溺水第27章 一片譁然第224章 請陛下三思第597章 尷尬不已第192章 臣應無罪第124章 極具扇動性第9章 你還嫩了點第511章 對於大明的友誼第525章 李成樑的顧慮第197章 你不用以爲第244章 婦女會影響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犍为县| 马龙县| 景德镇市| 邛崃市| 胶南市| 涪陵区| 怀柔区| 双流县| 秭归县| 拉孜县| 宣化县| 平顶山市| 腾冲县| 阳曲县| 建昌县| 鹿邑县| 中山市| 河间市| 岫岩| 新乐市| 宁化县| 政和县| 松阳县| 陇川县| 留坝县| 泸州市| 凯里市| 陆河县| 康马县| 郑州市| 临猗县| 万盛区| 城口县| 鄂托克旗| 乌恰县| 镇康县| 开化县| 元朗区| 罗城| 枣庄市| 阳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