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44章 李愔摟錢的本事

李愔這次發表的文章標題又長又惡俗,名字就叫《朝廷發行土地券,數十名貴族、義商爭相搶購》。看標題就知道,這篇文章主要就是介紹了前天購買土地券的情況,不過在李愔筆下,刻意誇大了各個購買者的光輝形象。

若是隻看這一篇文章,估計大部分人都會有些摸不到頭腦,因爲文中對土地券的描寫不多,只知道是提前出賣的高昌國土地,其它的一概沒有。不過在下面名爲《土地券與儒商》的文章中,立刻對所有讀者心中的疑問作了解答,不但將發行土地券的原因詳細解說一遍,而且還極力稱讚了前一篇文章中,購買土地券衆人的高尚品格。

另外在這篇文章的標題和內容中,李愔還第一次使用了‘儒商’這個詞,稱讚王子豪和錢貴等幾個大商人,在國家危難之際,不計個人得失,冒著極大的風險購買土地券,如此義舉與儒家提倡的忠君愛國十分契合,也正合夫子教誨的孔孟之道,因此亦可稱爲‘儒’,再加上他們的身份,可以稱之爲‘儒商’。

這兩篇文章一出,所有人都已經不在乎它們都是用白話文寫的了,關心國事者討論著西域那邊發生的危機,同時對西突厥與高昌的囂張感到無比憤恨;而家有餘財的人則四處打聽,哪裡能買到土地券?因爲李愔在報紙上承諾,凡是購買土地券的人,若是戰後不想要高昌那邊的土地。朝廷會原價奉還,另外還有百分之二的利息,也就是說,相當於朝廷向民衆借錢,打下高昌後不但奉還,而且還有利息可拿。

隨著報紙的發行和人們的傳播,短短一上午的時間。整個長安城都在討論土地券的事。另外隨著其它城市報紙的同步發行,以這些城市爲中心,朝廷發行土地券的事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很快就傳遍了大唐的大部分疆域。

而趁著土地券的這股熱潮,在下一期的報紙上,李愔再次發表文章。指出經大唐皇帝李世民恩準,土地券將面向整個大唐的所有臣民發行,不過土地券的發行機構,卻不是各地的官府衙門,而是設立在幾個大城市中的大唐銀行。

銀行做爲一種金融機構,發行國債本來就是它的份內之事,雖然現在銀行業還十分弱小,業務面也很狹窄,影響力更是微乎其乎,不過李愔卻知道這一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所以在土地券的發行上,他決定交由銀行來運作,以此來推動銀行業的發展。

這個消息一經公佈,各個大城市中設立的大唐銀行,立刻被蜂擁而至的百姓擠爆了門。爲的就是早一點買到土地券,一貫錢就能得到二十文的利息,雖然看起來不高,但卻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反正銅錢放在家裡也是放著,還不如換成土地券吃點利息。而且李愔還承諾。無論戰爭勝負,這些錢朝廷都會還給大家的,所以不用擔心大唐萬一成敗,錢打了水漂的問題。

當然了,以上都是些普通百姓的想法,他們人數雖多,但手中的掌握的財富有限,真正贖買土地券的主力軍,卻是剛剛發展起來的新興工商業主們。

相比只想吃利息的普通小民,工商業主們的想法要複雜的多。西突厥與西昌出兵阻斷了大唐與西域的聯繫,更阻斷了不少商人賴以爲生的絲綢之路,短時間內就已經讓不少人損失慘重,如此一來,大唐內部生產的商品外銷受到影響,無數與絲綢之路相關的工商業受到影響,甚至產生了商品滯銷的現象。

一個產品的銷售受到影響,與它相關的各個產業都會受到影響,這就是所謂的產業鏈,牽一髮而動全身。也正是因爲如此,大唐近三分之一的商人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都急切的希望大唐重新打通與西域的聯繫,恢復絲綢之路的暢通。

在這種想法下,又知道土地券就是朝廷爲攻打西域做出的籌款之舉,所以無數商人慷慨解囊,無論平時對手下人多麼吝嗇的商人,這時也會表現出自己大方的一面,拿出珍藏的財物換取土地券,因爲這關係到他們的切身利益。

當然了,商人們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覺悟,也有各個報紙的詳細解說有關,否則以現在大唐商人的文化水平和大局觀,恐怕能有現在一半的人購買土地券,就已經算是奇蹟了。

與這些被報紙鼓動起來,大部分都是被逼著購買土地券的工商業主不同,另外還有一羣工商業主,卻是十分積極主動的購買土地券,其中一些有文化的商人,甚至還親自撰寫文章發表在報紙上,從各方面大肆鼓動朝廷對西昌甚至是西突厥發起戰爭,這些人主要都是與軍隊息息相關的商人,比如軍馬商、武器商、軍用被服廠商、軍用食品廠商等等。

這些商人生產出來的產品,大部分都是直接供給軍隊的,而且他們也知道,只有在戰爭時期,軍隊對他們產品的需求量纔會激增,特別是武器、衣服等最容易受到戰損產品,一場戰爭下來,幾乎所有參戰部隊都要換上幾遍,如此一來他們才能在後方大發戰爭財。

不過無論人們是出於什麼目的購買土地券,李愔籌款的目的總算是答道,第一期發行的兩千萬土地券,很快在幾天內被搶購一空,之後不得不又增發了一千萬貫,卻也頂不住大唐有錢人的需求,當李愔還想再增加發行的時候,房玄齡和戶部尚書唐儉卻找到了他。

“六郎,千萬不可再發行土地券了,否則恐怕日後咱們戶部可還不上啊!”年近六十的唐儉一見到李愔,立刻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苦著臉叫道。唐儉這老頭最喜歡美食,以前李愔在長安時,就經常到他府上作客,所以兩算是忘年交,彼此之間十分的熟悉。

“唐尚書說的不錯,錢多了雖然是好事,但六郎你給的利息也太高了,三千萬貫的幾乎都快抵的上一年的稅收了,算上兩釐的利息,也就是最後要多還出去六十萬貫,朝廷可是虧大了!”房玄齡卻是痛並快樂的說道。他做夢都沒有想到,李愔竟然能一下子搞來三千萬貫,如此巨大的數額,別說是征伐高昌了,若是全都全在戰爭上,估計連西突厥都能直接滅了。

“呵呵,兩位放心,以錢生錢纔是最快捷的賺錢方式,不就是多出六十萬貫的利息嗎,只要你們放心將錢交給銀行運營,等戰爭一結束,保證能給你們賺回來!”李愔滿不在乎的說道,雖然他沒在銀行工作過,也不知道銀行業的利潤有多大,不過想想後世那些金融寡頭所擁有的財富,自己用幾千萬貫賺取百分之二的利潤,想必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聽到李愔的保證,唐儉和房玄齡都鬆了口氣,現在朝堂上下對這位齊王賺錢的本事,幾乎全都是心服口服,三千萬貫都能在彈指之間搞到手,更別說區區六十萬貫了。

不過輕鬆之後,唐儉卻又好心的提醒道:“六郎,你用高昌的土地換來三千萬貫固然是好事,不過據我所知,整個高昌國的土地加在一起,恐怕也值不了一千萬貫,如此說來,你用一份貨物,賣出去三份的價錢,若是以後買土地券的人全都向你索要土地,到那時恐怕你不好收場啊?”

“多謝唐伯父的提醒!這個問題小侄之前已經算過,購買國債的人中,真正想要高昌土地的人並不多,不過在小侄看來,還巴不得這些購買國債的人全都想要土地,到時高昌的土地不夠沒關係,西突厥的疆域可大的很,再加上西域的一些地方,難道還怕土地不夠的問題嗎?”

李愔笑呵呵的躬身施禮道,唐儉比李世民大上二十多歲,當年李世民還是太原公子時,兩人就以兄弟相稱,後來唐儉在唐朝的建立中,更是立下無數功勳,因此十分受李世民的重視,所以李愔纔會稱他爲伯父。

李愔說話的語氣雖然十分溫和,臉上也帶著一種溫文爾雅的笑容,不過房玄齡和唐儉聽後,卻都是感到一絲涼意,心想這齊王果然不愧是被所有人看好的皇子,不但翻手之間就解決了朝廷的財政危機,而且打下高昌還不滿意,竟然連西突厥與西域各國也都已經當成盤中之食,皇子中能有如此才幹與豪氣並存之輩,果然是我大唐之福。

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李愔也深知這一點,三千萬貫已經不少了,支年大唐一年的國庫收入也就比這多了一點,再加上房玄齡和唐儉親自找來,所以李愔最後還是答應,土地券就暫停發行,先將高昌和西突厥的威脅給消除了再說。

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房玄齡兩人本來準備要告辭的,不過唐儉忽然再次提醒道:“六郎,這次你一下子搞了三千萬貫,功勞自然不必說,不過你這次惹出的亂子卻也不小,要不是陛下一直幫你壓著,再加上許多朝臣看在這三千萬貫的面子上,也都偏向於你,否則就算是以你的身份,恐怕這次也不好收場啊!”

(未完待續)

第101章 產業彙報第479章 一邊倒的戰爭第182章 李恪無法繼位的真正原因第78章 開拓市場的排頭產品第428章 飛來器第715章 明德殿之爭(上)第30章 駕著漁船去卑沙城第411章 忐忑的李治第253章 重操捕奴業第561章 家庭瑣事第210章 前來問罪的蕭瑀第231章 李愔給李恪的重禮!第597章 嗜殺的李貞第34章 燒製水泥(中)第696章 殺與被殺第535章 街頭鬥毆第122章 “事實”就在眼前第518章 成功的第一步第72章 獻壽禮第721章 父女的談話第485章 情定第606章 第二條航線第521章 南韓鋼城第256章 行政與司法第504章 到達高原第594章 兕子威武第55章 高句麗潰兵第520章 李治的登州之行第136章 開放私人辦報第729章 獻陵祭祀第1章 李愔的班底第276章 相見不相認第754章 大結局第483章 李治與採兒的相見第269章 運動會與商標第748章 到達長安第728章 回程中的李恪第258章 趙復與陸洪的對話第184章 絕不讓大唐女子外嫁吐蕃第119章 王安的推斷第157章 程兄,你是不是我兄弟?第671章 兕子戀愛了第45章 李世民的秘信第688章 馬氏種植園(上)第99章 長安局勢第638章 商人阿布第30章 駕著漁船去卑沙城第159章 死纏爛打加謊話連篇第586章 世家大族的困境與出路第45章 李世民的秘信第57章 斥候小隊(下)第498章 錫蘭島第577章 遭遇海盜第679章 風暴海峽第410章 軍校少年班第70章 蕭文心來了第94章 李世民又神出鬼沒了第33章 燒製水泥(上)第109章 莊生夢蝶,蝶夢莊生第707章 默坦之死第409章 塵埃落定第432章 船隊匯合第259章 一家三口?第450章 獨立女性第666章 大食的軟肋第498章 錫蘭島第370章 登陸倭國第116章 長安流言第109章 莊生夢蝶,蝶夢莊生第386章 蕭氏與王氏第482章 李貞的野心第267章 長安雜事(下)第88章 冶鐵鍊鋼(上)第179章 要搞就搞大一點第201章 慘勝第544章 招收女學生第462章 山洞宿營第341章 李恪吹牛第49章 鹽票法第640章 波斯女奴第195章 吐蕃第一枚金牌第317章 追擊第159章 死纏爛打加謊話連篇第393章 由馮氏兄妹想到的第200章 八百斤!第175章 崔夢雪的經歷第46章 大唐備戰第463章 蕭林的盤算第349章 真正的熱武器第287章 豁達的蕭皇后第81章 兩支殘槊第415章 一筆大生意第50章 軍用食品第276章 相見不相認第133章 採訪(下)第23章 女眷們的詩會(下)第119章 王安的推斷第112章 我們都是守法之人第367章 崑崙奴破陣營第258章 趙復與陸洪的對話
第101章 產業彙報第479章 一邊倒的戰爭第182章 李恪無法繼位的真正原因第78章 開拓市場的排頭產品第428章 飛來器第715章 明德殿之爭(上)第30章 駕著漁船去卑沙城第411章 忐忑的李治第253章 重操捕奴業第561章 家庭瑣事第210章 前來問罪的蕭瑀第231章 李愔給李恪的重禮!第597章 嗜殺的李貞第34章 燒製水泥(中)第696章 殺與被殺第535章 街頭鬥毆第122章 “事實”就在眼前第518章 成功的第一步第72章 獻壽禮第721章 父女的談話第485章 情定第606章 第二條航線第521章 南韓鋼城第256章 行政與司法第504章 到達高原第594章 兕子威武第55章 高句麗潰兵第520章 李治的登州之行第136章 開放私人辦報第729章 獻陵祭祀第1章 李愔的班底第276章 相見不相認第754章 大結局第483章 李治與採兒的相見第269章 運動會與商標第748章 到達長安第728章 回程中的李恪第258章 趙復與陸洪的對話第184章 絕不讓大唐女子外嫁吐蕃第119章 王安的推斷第157章 程兄,你是不是我兄弟?第671章 兕子戀愛了第45章 李世民的秘信第688章 馬氏種植園(上)第99章 長安局勢第638章 商人阿布第30章 駕著漁船去卑沙城第159章 死纏爛打加謊話連篇第586章 世家大族的困境與出路第45章 李世民的秘信第57章 斥候小隊(下)第498章 錫蘭島第577章 遭遇海盜第679章 風暴海峽第410章 軍校少年班第70章 蕭文心來了第94章 李世民又神出鬼沒了第33章 燒製水泥(上)第109章 莊生夢蝶,蝶夢莊生第707章 默坦之死第409章 塵埃落定第432章 船隊匯合第259章 一家三口?第450章 獨立女性第666章 大食的軟肋第498章 錫蘭島第370章 登陸倭國第116章 長安流言第109章 莊生夢蝶,蝶夢莊生第386章 蕭氏與王氏第482章 李貞的野心第267章 長安雜事(下)第88章 冶鐵鍊鋼(上)第179章 要搞就搞大一點第201章 慘勝第544章 招收女學生第462章 山洞宿營第341章 李恪吹牛第49章 鹽票法第640章 波斯女奴第195章 吐蕃第一枚金牌第317章 追擊第159章 死纏爛打加謊話連篇第393章 由馮氏兄妹想到的第200章 八百斤!第175章 崔夢雪的經歷第46章 大唐備戰第463章 蕭林的盤算第349章 真正的熱武器第287章 豁達的蕭皇后第81章 兩支殘槊第415章 一筆大生意第50章 軍用食品第276章 相見不相認第133章 採訪(下)第23章 女眷們的詩會(下)第119章 王安的推斷第112章 我們都是守法之人第367章 崑崙奴破陣營第258章 趙復與陸洪的對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仁县| 吉安市| 甘德县| 中江县| 宜兰县| 东兰县| 农安县| 隆昌县| 顺平县| 浏阳市| 阿巴嘎旗| 贵港市| 新巴尔虎右旗| 东丰县| 调兵山市| 瑞金市| 泽普县| 建始县| 德格县| 和龙市| 东至县| 肇源县| 泸西县| 潜山县| 大埔区| 岱山县| 岳普湖县| 淄博市| 博白县| 长泰县| 电白县| 比如县| 房产| 怀远县| 县级市| 慈溪市| 龙井市| 株洲市| 黄梅县| 武威市| 临清市|